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478157 上传时间:2024-11-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2、“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自2005年9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

3、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

4、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考虑到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割裂,在学习要求的表述上强调了对三维目标的统整与融合。三是“教学建议”,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标准,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为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说明。教

5、学活动建议是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建议。教学活动包括讨论、辩论、观测、实验、考察、撰写小论文等,目的是创设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说明是对内容标准中的某些问题给予一定的解释与说明,使其明确化,便于教师合理地把握“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在阐述学生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时,以行为目标的表述为主要形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采用了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高中

6、地理教学要求同样运用了行为动词来陈述教学目标。这些行为动词不仅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也反映出目标要求中不同的水平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分为体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和体现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两类。体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又包括体现知识水平的行为动词和体现地理技能的行为动词。1. 体现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1)体现知识水平的行为动词了解水平:知道、认识、了解、识记、说出、举例、描述等理解水平:理解、说明、分析、解释、比较、归纳、判断、领会、区别等应用水平:运用、应用、设计、撰写、总结、解决、评价等(2)体现地理技能的行为动词绘制、阅读、模拟、收集、查阅、实验、观察、计算、联系等2 体现

7、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考察、合作、形成、具有、养成、树立、感受、热爱、领悟等需要说明的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较多内容标准是要求运用地理图表来说明某个地理原理或规律的。“运用图表”是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体现,包含着阅读地理图表和绘制地理图表两个层次的要求。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的目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中对“运用图表”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有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运用有关地理原理与规律,有些则要求学生学会绘制地理图表来说明某个地理问题。此外,“内容标准”中还有一些内容是要求运用案例或者有关资料来阐述某些地理问题的,而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择的案例不尽相同,针对这

8、一情况,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也给予了具体说明。案例教学并不是要教师拘泥于案例的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就案例讲案例,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分析其他案例时能举一反三。否则即使案例讲的再多,收效也不大。【地理1】“地理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9、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阅读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特征资料,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理

10、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指导学生观察太阳黑子等天文现象,加深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1. 宇宙中的地球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指导学生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运动是地球公转、自转运动叠加、合成的结果,注意分析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

11、响。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运用模型,配合所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岩石圈的组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

12、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度效应的小实验。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

13、因。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可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分析气候类型成因的方法。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组织学生查阅

14、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对洋流按成因分类不作要求。对洋流具体名称不作要求,只要了解不同纬度大

15、陆两岸洋流性质(寒流或者暖流)即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不要求系统介绍每一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举例说明即可。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织学生收集某区域的相关资料,讨论某一地理环境要素产生变化,会对区域中其它地

16、理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或者结合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图”,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17、的影响。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着制约作用。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目前全球变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教学中应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观看气候变暖的科教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

18、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对具体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不作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人类活动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时起着诱发、加剧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成因的分析中应考虑

19、到人为因素的作用。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在面对某种自然灾害时所应采取的自救与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了解对这种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措施。【地理2】“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模块包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部分内容。本模块重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人类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努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 人口与城市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分析不同人

20、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指导学生收集本地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统计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指导学生查阅本地人口资料,归纳本地人口迁移特点并探究成因。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树立正

21、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阅读有关城市地图,说出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归纳其空间结构特征。组织学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资料,探讨、说明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及成因。结合实例,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服务功能及服务范围的关系,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让学生实地调查不同种类商品与其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通过实例,了解中心地理论在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方面的应

22、用。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城市化的内涵。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城市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组织学生讨论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收集资料,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并探讨成因。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3、收集本区域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理解农业发展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调查和收集本地工业资料,分析影响本地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工业地域的规划人员,分析该地区工业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案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案

24、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在本地调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本地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列举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运输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知道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指导学生调查本地交通线路和站点

25、的布局情况,让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评价。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阅读资料,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设计有关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各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知道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调查本地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学生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方面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联系“21世纪议程”,

26、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业领导、居民等,就本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进行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地理3】“地理3”是在 “地

27、理1”“地理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模块包括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三部分内容。本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在探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本模块专门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主要是应用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区域的含义。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28、。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中所涉及的区域,加深对区域的理解。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认识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选择两个特征差异较为显著的世界或中国的区域,比较两者的差异。模拟赴不同区域的旅游,描述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不同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运用案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

29、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收集当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尝试预测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之间居民的模拟对话活动,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不同区域的利弊影响,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运用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运用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

30、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列举有关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资源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2. 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其原因,并规划开发方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草场、湿地等资源的分布,并对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

31、成的原因。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危害。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流域为例,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该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该流域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流域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探究综合治理的对策。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

32、的方法与途径。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例,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加深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介绍有关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某区域为例,利用区域资源分布图,了解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状况。引导学生通过对区域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归纳出研究区域可持

33、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调查学校所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状况,了解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一篇小论文。根据资料分析该区域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通过资料分析,说出该区域在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探讨城市化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

34、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理解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该区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根据资料说出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收集一些遥感图像,以加深学生对遥感技术的感性认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了解遥感(RS)的概念。了解遥感的基本工作过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认识遥感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5、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结合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近的GPS应用领域。如给学生展示GPS接收机,参观装有GPS导航系统的交通工具,以加强学生对GPS特点及应用的了解。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组成。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工作过程。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功能。指导学生浏览和操作电子地图,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指导学生调查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尝试在校园网建立自己的地理网页。搜集有关数字地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材料,加强学生对数字地球的认识。了解数字地球的应用。说明:教学中应结合实例,重点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层面的内容不作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