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李 妍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在观摩名师的课堂时,把他们在课堂中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从各个方面去感受名师的风采:评价语言、朗读指导、字词教学、过渡语设计、课题导入以及与学生那种毫无障碍的交流等等,也总是在探寻为何名师的课堂如此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外出听课时拼命地记笔记,只怕漏掉他们的只言片语,有时他们的教学设计,他们的教学语言搬进自己的课堂,在这过程中,总是自己找不到精髓,只是盲目地跟着名师们走,学得辛苦却不见长进,找不到自己的教学风格,这让我一度非常困惑。 最近看了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正如王教授指出的:一方面,我们有一批出类拔萃的著名语文特
2、级教师;另一方面,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的紊乱,几乎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王教授真的说到了我一直迷惑的地方,王教授认为这可能因为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师,多是将选文处理为“样本”成功在“样本”类型的教学,比如钱梦龙的“导读”,蔡澄清的“点拨”而“样本”教学,强调地依赖教师个人对学生学情的诊断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场调解的教育机智。也就是说教师本人的综合素养基本决定了你能把课上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记得有一次,我听过王崧舟上的慈母情深,深深被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一浪高于一浪的激情语言所折服。当教到这课时,我就把他的教学设计移过来。在充分熟悉了教学设计,制作了相关课件之后,我
3、信心十足的走进课堂。可上着上着,就觉得不是味儿,课堂中,学生被我牵的牢牢的,或者说被教案牵的牢牢的,思维根本打不开,只是跟着老师的激情导语一次次的读有关的句子。我上的非常吃力,学生也学得非常吃力,可以想象这节课是不成功的,当时的我很茫然也很疑惑,我准备的那么充足,问题出在哪呢?现在来看,如果从王教授所说的来出发:一方面,是我的观课方式出现了问题,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时候引导,从什么地方去发现,这些都是样本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关键,而我在观课时基本上不看学生的表现,只看老师的一举一动,或者只听老师的一言一行,经常在听课时不抬头、拼命地记录。常常为老师精妙的设计,激昂
4、的过度所感染、所兴奋!另一方面是,我往往忽略了这些问题:我关注到了我所教的学生的学情了吗,我有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吗。带着这种模仿的心态来上课而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东西,课当然是上不成功的。这也正如王教授所说,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有点类似名中医看病的样子,别人一般难得其中三味,因此也妨碍了成功经验的普遍传播。 感触较深的还有书中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在学习名师上课时也要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充实自己,我想我们才能上出自己的风格,走出属于自己的语文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