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通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中学生学情调查报告 学校:鲁甸县小寨中学 时间:2014年3月25日 做为成长特别时期中的学生,他们的头脑里满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自己的一番主见。希望他人可以尊重自己,不希望有太多的负担,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解与烦恼却不愿意讲出来。老师和家长与学生沟通时,也会因由此造成的小心结而感到困惑,对孩子的想法猜不透、摸不着。所以,我校决定以不记名的方式在十五个班级中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报告,报告题目为中学生学情调查报告。一、调查结果及问题。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大的70%,过小的7%,还可以的23%。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说明让学生真正减负,不再感到学习沉重的压力
2、仍然有很大的困难。怎么真正“减负”?2、你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11%,家庭的期望的56%,自己的期望的33%。以上数据表明,家长的期望已经成为孩子心中的一种压力,其实学生的自我期望也较高。他们也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何让家长和老师的期望由压力变成激励?3、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对自己的知心朋友或同学诉说的约占74.4%;把心事憋在心里的同学占到了16.2%;余下9.4%愿意同父母、家人及老师商量解决办法。把心事憋在心里的同学将近2成。以上数据表明,中学生需要交流,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可是作为他们的引导者和监护者的老师和家长却并不是他们倾诉
3、的主要对象,怎样加强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呢?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会的70%,极少的25%,不会的5%。 以上数据表明,中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但是30%的被动学习者怎么办?5、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你会学习的46%,体育活动的25%,上网的7%,聊天嬉戏的22%。 以上数据表明,进入九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还没有形成,有三成的同学还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怎么办?6、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困惑是: 对自己将来面临的人生路而迷茫。 对自己外貌和形象是否被别人接受。 对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社会现实落差很大而迷惑。 对自己付出努力不见成
4、绩而迷惑。有37%的同学表示,学习目的不明确,还不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自己将来面临的人生路而迷茫,学习一点算一点。此外,有30%的同学因为自己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社会现实落差很大而迷惑。说明这些同学所接触的人与事都是与自己生活相背离的,加上没有老师、同学、家人的关爱,造成了一种失落感,如无正确的引导也许会踏上歧途走上不归路。有20%的同学对自己付出努力不见成绩而迷惑。还有少数的同学因为自己外貌、打扮感到苦恼失落。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呢?7、在学校里,你最担心的事情是: 成绩差,老师和家长批评。 遇到同学的欺负,被人小看。 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 遇到同学的孤立,没有朋友。有80
5、.6%的同学说自己在校日夜拼搏是为父母,而不是自己。当取得好成绩,就觉得完成了父母交予的任务。反之,自己的成绩差,就担心遭到老师、父母的批评;12.7%的同学表示最担心的事情是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另外还分别有2.6%和4.1%的同学表示最担心的是遇到同学的欺负、被人小看,以及遭到同学的孤立,没有知心朋友。80.6%的同学的担心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的一个问题。 8、心里有话向谁说:调查结果是这样的:排在首位的是同学 伙伴,约占60%;其次是家长,约占25 %;最后是教师,约占 10%。学生乐于与同龄人交流是正常的,而愿意与教师交流的过少就值得关注了。学生的想法主要有以下几点:o 老师总是谈学
6、习,对课本以外的事不关心;o 老师喜欢功课好的学生,对我们这样的看不起;o 没有耐心听我们说话;o 老师可敬不可爱,从他哪儿得不到理解同情,有时还嘲笑我;o 在联欢会上看老师唱歌我们可兴奋了,平时老师就完全没有笑脸了;o 同老师谈话时,害怕说了错话挨批评;o 有的老师讲课特没意思,不愿意理他。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教育包括指导学习,还包括指导生活。不能只见书本不见“人本”。教育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智慧交流的过程。情感距离越短,交流效果越好。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有关专家总结出以下12条:(1)友善的态度; (2)
7、尊重课堂内每个人;(3)有耐心:绝不放弃一个人; (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语言和笑容使人欢畅;(6)公正:没有丝毫偏差;(7)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 (8)良好品质:不发脾气;(9)对个人的关注:帮助认识自己; (10)伸缩性:说出自己之错;(11)宽容; (12)有方法。有人概括得更加简明,就是“敬业爱生”四个大字。改善师生关系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提高教师的素养,增强敬爱之心,则是关键的一环。如何提高素养呢?有一位名师总结了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是不是付出太多了?不是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到了那个境界的教师,是幸福的。9、你对书本的观点、内容从来不加怀疑和
8、批吗:做肯定回答的占62.6%,居所有问题之首。经过这几年教改后,这个数据下降到35.4%,学生大有进步。但是相比之下,在各种存在问题中仍是最严重的、最难改变的。这可能与我国历史文化背景有关。读经书、注经书、背经书、考经书,使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久成传统,跪着读书成了习惯。就像戏剧当中“圣旨下,跪听宣读”的样子,小民们头都不敢抬,当然更不敢有不同意见了。历史上也有敢于犯上的、反孔的,后来都没得好下场。现在我国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仍有人惯用高压手段培养乖孩子,培养对权威的崇拜心理,培养顺势思维、直线思维,这些现象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封建专制文化的阴影。读书人看重书本知识,并没有错。可是,书是什么呢?
9、书是前人创造的成果,也是后人再创造的阶梯,绝不应该成为束缚学习者的枷锁。寒窗苦读多年,读来读去,装满了别人的思想,却没有或者淹没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学习岂不是越学越蠢了!能够站起来读书,用对话的方式读书该多好啊!这很难吗?挺起腰杆,“让思想冲破牢笼”就不难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习方式,要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包括主动、主见两重含义;研究性学习是它的具体化,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辩证思考。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才可能进而学会做生活的主人。这要从敢想、敢说、敢试开始
10、。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们的教育、学习也应与此合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站起来学习,学知识,长智慧,长志气,释放青春活力,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10、有多少学生爱提问:教改倡导师生互动,课堂提问也多起来了。但是现在老师提问较多,学生主动提问较少,而老师所问的又不一定是学生想问的,所以教学效果依然不够理想。鼓励学生提问并不容易。某中学进行学情调查后发现,初中生中能够积极答问的约占45%,能够主动提问的只占15%。到了高中,能够积极答问的比例与前者大致相同,能够主动提问的降至9%。年级越高,提问越少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令人费解。可能是学生会答而不会问的被动状态,已经成了习惯、定势,随着年
11、龄增长“积累效应”也会日益放大。这就很可怕了。我认为,把学生能否勇于提问列为学情调查的重点是有积极意义的。“学问”这个词启示我们,学与问是相辅而行的,求学当从善问开始。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不经思索、探索而强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难有大的进步的。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考试完了全忘记”证明那些知识并不是真的被你掌握了。古人倡导学思结合,而问题就是学与思的媒介。如何学会提问呢?陶行知提出要请教八位老师,这就是: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几何。他说:“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学会提问要训练思维多向性、深刻性。更
12、通俗的说,就是“四面八方,刨根问底。”思想活了,学业才能有所进步,而且能增长智慧,使人变得更聪明。教师讲课不宜讲得过满,要变满堂灌为开放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善教者重在开启心智,保护、激发好奇心,鼓励学生提问、尝试、探索。有一所学校,每周评选一次本班最佳提问,并给予奖励。这是很有新意的。学校支持,学生心理安全的程度提高,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也会提升。课堂、校园有了浓浓的学术讨论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大有希望了。11、有多少学生能聚精会神上课:经调查上课时能够聚精会神,很少开小差的占17.8%。也就是说,约有80%以上的学生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应该说这既是问题,又不是
13、问题。友善用脑理论认为,人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最佳时间就是15 分钟左右。要求孩子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听好每一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上述情况就很难改变。责备学生不努力、不听话也是无用的。怎么办呢?根据友善用脑实验学校的经验,出路是变满堂灌为多感官教学,让学生由听众转变为参与者,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对大脑的刺激;而且每节课要分段进行,上课时可以喝水,可以做保健操,使大脑始终保持健康状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好心情、有任务、有乐趣、有收获,就会减少疲劳感,而且可能变厌学为乐学了。友善用脑的基本理念是,教学一定要符合身心活动的规律,千万不要对学生提出不切
14、实际的要求,更不要干有碍身心健康、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要信任学生,了解学生身心的特点,并据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只要引导得当,人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学习者。12、现在有多少学生厌学:经调查显示有27.7%的学生存在厌学问题。其中,七年级学生比较严重;在单亲家庭中,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学生比较严重;男生比女生严重;考试成绩较差且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更严重。厌学的原因有三个方面:o 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调查显示,学生“写作业磨蹭,学习效率不高”的占37.4%。o 父母不会教育,期望值过高。有41.9%的学生认为,“父母对我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o 学校的课业重,教学方式陈旧。调查发现,“经常因为作业太多而睡不
15、好觉”的中学生占42.2%;有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没意思”。从以上简略的介绍中,已经可以看到厌学问题的严重性,它已经成为社会性疾病。教育改革不应沉醉于做表面文章,而应把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置于首位。因为这毕竟是决定教育实效的关键,而且也是引发众多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孩子是不能责备的,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而责任却在教育者身上。重视调查学情是一件大好事,这是转变作风的关键一步。正如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一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也一定要从学情出发。对现实的学情知之不深,不论怎样辛苦,也很难有实效。在调查中,倾听学生的呼声特别重要。光是自上而下地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
16、人。我们只有读懂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才能因“学”施教。如果学生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更没有选择的自由,那么学生就不会有积极性,就不会有个性,就难以成才。愿大家都能眼睛向下,都来调查学情。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主观主义、专制主义、教条主义,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可能大有进步了。二、原因分析1、学校方面(1)我校属于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很落后,没有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平时上实验课都是在搭建的简易实验室里上。学校目前没综合楼,教师们拥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课间休息。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文科类教师非常紧缺,一个教师做了几个人的工作量。学生宿舍只有一栋,住宿非常拥挤。(2
17、)学校教育要求过高过严、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呆板、内容枯燥不生动多样,难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发展水平等等使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会表现为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就有了那些不愿与人交流、每天过一天少三晌的消极分子。2、家庭方面(1)我校的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大多数外出务工,子女寄养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家,这样造成了留守
18、儿童缺少家庭教育,给学校带来很大的管理难度。(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于是有的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我那时要有钱上学就你一定得给爸爸妈妈争一口气。”有的父母总是喜欢以言语相逼:“考不上昭一中,就别进这个家。”有的父母以过分的关心施压,为了孩子能前进几名,陪孩子挑灯苦读,送上牛奶、荷包蛋,跑前跑后,关心备至。当学生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原本不轻松的心里又要载上一份沉甸甸的亲情,即“温柔”的压力。3、社会方面 近几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读书无用论”的思潮重又悄然泛起。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自谋职业,甚
19、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一些地方大学生的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再那么重视,有的家长一学期也没问过一次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情况自然也影响到孩子本身,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什么“白领不如蓝领”、“有一肚子好文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论调漫天飞。三、解决方案中学生的心理是多变而且略带叛逆的,对很多事情充满困惑但缺少能力解决,所以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和也有必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来正确的沟通引导,与孩子们建立和谐的关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1、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信任和崇拜的老师。如果能够和这些老师做思想上的沟通,效果将非常理想
20、。在老师的指引下,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消除不良心理,调整精神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而作为老师更要积极鼓励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坦诚相待,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中,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激活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2、将自己融入集体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诞生优秀的个体。所以,即使学习再紧张,自己心目中还是要有集体、朋友和同学的关系,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之中去。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你可以将内心的狐疑、不满向朋友倾诉,听听朋友的意见。不要由于别人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从此埋下怨恨的种子。应该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同时,要学会自我批评,不要把
21、责任全往别人身上推。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3 、从家庭中寻找动力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心中的牵绊;家,是不竭的源泉。家长应做好与教师的配合工作,理解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家庭变成学生悠闲的休假场所,成为学生的加油站。4、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保持健全的人格。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