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数学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 王杰小学 牛明宏 对于我们每一个二年级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缺乏必要的实际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如果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那效果可就不一样了,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关系例如,“混合运算”。(媒体出示情境图)小明买4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分步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6415;1564,尝试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情境图说说为什么在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
2、64”。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次让学生针对算式和问题情境,总结运算顺序。本节课的内容是“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为重点。但在理解时,也必须建立在解决问题上。为此在新知探索中不断从情境引出算式,再将算式回到情境,使“算”与“用”紧密结合,这样既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又突出了运算顺序的技能训练,到独立计算,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把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
3、为基础。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数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直观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苹果、分组、摆小棒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让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常给予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三、数形结合,注重算理的引导,实现算理和算法的融会贯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简洁地指出了形和数互相依赖、相
4、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并逐步在头脑中构建起数学模型,让学生的思维、语言,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新的提高。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形象紧密地结合,将数与形巧妙地联系,这样教学便于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算理,有助于学生归纳、概括运算法则。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如:例2)一课时,提问:“13-8”“13-5”如何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当学生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方法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来理解其中的算理,掌握其中的算法,从而实现实现算理和算法的融会贯通,使
5、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四、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利用多媒体出示:73+27=100,45+55=100,355+645=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27548,当用8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7
6、8进上来的“4”,所以“78+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 估算是日常生活和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及对事物进行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口算、估算的方法外,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通过这样的口算、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能力培养,使学生自由发展,发挥自己的长处,激发学习的兴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