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2、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 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原则之四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