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五常教师进修学校 石玉凤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一次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细化,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迅速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和持续关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作为人文科学和社
2、会科学的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素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巨大优势。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方针呢?一、结合教材的优秀文化传统内容,师生共鉴。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的教材里,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身影。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我们有辉煌璀璨的青铜文明,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有疏通南北的航道大运河,有优美感人的唐诗,宋词,元曲;有感人肺腑的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是让我们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好素材。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
3、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依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往往苍白无力,需要教师依托我们教材这些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素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讲述,设置情境,让孩子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继承与创新。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
4、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在国内的引进和,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二、努力挖掘教材核心价值观因素,动之以情。历史是活生生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活动的舞台。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和事迹,是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态度素材,不能局限于教教材而应适当拓展一些内容,使我们教科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丰满、生动,从而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例如讲南宋抗击元军的英雄文天祥,应引导学生学习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5、青”的不屈斗志;讲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度;还有讲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岳飞,黄海海战中誓与战舰同沉的邓世昌等英雄人物和事迹时,都应结合现实,适当引入诸如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总之,教师不应只做课本观点的搬运工,在讲课中结合课本的典型人物和事件,适当拓展和挖掘,并穿插一些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事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在正确判断忠奸善恶的过程中培养起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念,进而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当代人物事迹,树立正确价值观。历史虽然是
6、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与今天的热点时事并非是完全割裂开来的。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联系“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8年12月15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等时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海峡两岸关系的改
7、善利益于我党实行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是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发展和强大,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每个时代都不缺少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我们要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更多地给学生介绍当代的先进事迹,教育的熏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有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和领军人物,例如“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姚厚芝,她身陷癌症困扰,却为了孩子将来的上学费用,夜以继日地赶做巨幅十字绣,这种伟大母爱让人感动,更能激发学生体会爱父母、孝敬父母的为人之本。培养学生的社
8、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时事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如明末顾宪成在东林学院留下了一副著名的对联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四,加强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学生的感染不仅变在语言故事的耳濡目染中,更表现在人格魅力的展现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
9、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所以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充分渗透给学生,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所谓“人正为师,身正为范”,但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已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没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没有对学生的一颗恒爱之心,是不可能称职历史教学的。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而不是仅仅在停留在传授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因为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如何求知同等重要。我们不能弱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10、的教育,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要真切的关怀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和爱好,让其在温暖自信的环境中成长。季羡林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优秀的北大学子是优秀的大师熏陶出来的北大副校长。”是啊,大凡优秀的老师都具有高雅的情趣,敏感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伟岸的灵魂。他们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能够让学生读出人格的魅力,让他们的灵魂受到洗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有十足的耐心与信心,用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学生中率先垂范
11、身体力行,要知道身教胜于言教。五、建议与思考1、初中历史核心价值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使用要注意一要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便于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三是与教师教学现实水平相适应。如用大量的历史照片等真实的课程资源展现出某些特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还有用师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资源渲染情境,或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故事或传说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历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都是不错的选择。2、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要想有效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就必须要
12、更新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本着激情引趣,设疑置难的原则,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角色的转换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学生能潜移默化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不能忽视知与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2001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在教学过程中,上述目标是一
13、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时代的中学生应把民主和法制作为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些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必须是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进行的,离不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忽视任何一个维度都将失去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培养的可能,都是失败的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和希望,作为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在心里树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相信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民族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能如化雨春风,滋润我们学生的心田,使之更好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