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7428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2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112118,2022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莫伯峰“惠”和“惟”是甲骨语法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它们在卜辞中都十分常见。若不把它们研究清楚,就很难真正理解卜辞”(2)。纵观“惠”和“惟”的研究历史,所涉内容很多,包括词性、词义多少等等。而最核心的研究题目,无疑是辨析二者的差别。裘锡圭曾指出:“惠 和 惟应该是一对音、义皆近的虚词,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还有待研究(原注:很多古文字学者认为甲骨文“惠”、“惟”用法无别,是不对的)。”(3)义近有别,这应该代表了学界的一种广泛共识,因此辨析“惠”和“惟”差别的论文很多。有学者认为“惠”是特

2、指的强调,常用于选择场合,而“惟”是确指的强调,常用于单一肯定的场合(4)。还有学者认为“惠”表肯定的提示,而“惟”表判断、拟测,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5)。观点纷纭,但都未中肯綮。这些研究中,张玉金的意见尤为值得注意。张先生硕士学位论文 先秦汉语“唯”字研究即以“惟”为研究对象(6),而后又发表了 甲骨卜辞中语气词“唯”与“惠”的差异(7)和 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8)等多篇论文专门讨论此问题,在 甲骨文虚词词典 等论著中也专门对“惠”和“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9),对此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在 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一文中,他曾提出:“唯和惠这两个卜辞中常见的词有

3、同有异,它们的基本性质都是语气副词,它们的基本语气都是强调,但是,惠 字一般强调主观意愿,而 唯 字一般强调客观事实,两者在语气上有细微差别。”(10)而在 20世纪甲骨语言学 一书中,他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思和否定,提出了一种新的辨析角度,应该代表了最后比较成熟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惠 有着强烈的肯定语气,只出现在肯定句中。惠 字的语气就是强调,在这种语气中有着对意愿的肯定。而 唯 字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都常用,在 唯 的语气中并无强烈的肯定色彩。所以在与惠字句相对的否定句中使用的焦点辅助标记是唯。这种唯字,是替代 惠 字而使用的。”(11)我们认为张玉金最终的观点是非常可取的,已经洞悉了二者的

4、实质性差异。但由于在20世纪甲骨语言学中只是简单的评述,没有系统地展开论证,所以还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1.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2.这种差异对卜辞理解产生的影响。113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 一只能出现在肯定句中,就具有“强烈的肯定语气”;亦可出现于否定句中,便没有“强烈的肯定色彩”。这是基于大量卜辞语义理解所获得的一种感性认识。事实上,肯定句与词语“强烈的肯定语气”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只有对其中的机理进行较为透彻的分析,才能真正确认并理解这种差异。下文我们将从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方面对此进行论证。几乎所有研讨“惠”和“惟”关系的学者都注意到,在宾组等早期卜辞中

5、,“惠”字句的对贞卜辞中会用“惟”来代替“惠”,兹略举几例如下(12):(1)惠王往。勿惟王往。合 7352正,典宾(2)贞:惠王往伐方。贞:勿惟王往伐方。合 614,典宾(3)贞:惠王比望乘。贞:勿惟王比望乘。合 7531,典宾(4)贞:王惠沚比伐巴方,帝受我祐。王勿惟沚比伐巴方,帝不我其受祐。合 6473正,典宾卜辞中这种现象初看起来非常独特,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由于“惠不与否定词结合,但在对贞之辞中又必须与否定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惠 就须用与其同音的 唯 来代替”(13)。但“惠”为什么不能与否定词结合?孙常叙曾试图从语音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勿”和“惠”连起来发音很拗口,而“勿”和“惟”

6、连起来发音则比较顺畅,所以“勿”与“惠”不能连接(14)。不确(15)。实际上,这是语言中一种较常见的现象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代汉语中经常能见到,比如以副词“就”为例:(5)就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古文字研究。不能通过对“就”的否定,形成对称的否定句式:(6)*不就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古文字研究。不能对称否定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石毓智曾据此将现代汉语的副词分为三种类型(16):(一)可用“不”否定的,如“很、十分、太、过于、亲自、仅、只”等。(二)可用“没”否定的,如“亲自、互相、立刻、马上、一直、始终、全都”等。(三)既不能用“没”又不能用“不”否定的,如“最、极、刚、才、便、就、又、忽然、

7、比较、陆续、曾经、顿时、暂且、仍旧、难道、究竟”等。而论及现代汉语上述三种类型副词的根本差异时,石毓智同样强调了“肯定”语气的关键114古文字研究作用(17):所有只用于或多用于否定结构的词语都是语义肯定程度极低的。那些语义肯定程度极高的词语用法正好相反,是只用于或多用于肯定结构;语义肯定程度适中的词语,其肯定和否定就是自由的。可以看到,虽然所分析的语料截然不同,但张玉金与石毓智对同一现象所做分析的结论完全吻合,可谓殊途同归。当然,对现代汉语中这种差异的辨析是否适用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这涉及语言中为什么有些词汇不能进行否定这一根本问题,这正是认知语言学所关注的内容,石毓智认为

8、(18):“不”和“没”上述的否定含义,要求所否定的概念在量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即能够表达在一定的数量幅度上变化的义项,以便能够容下被否定后的义项“少于、不及”。这种在量上具有一定伸缩幅度的词后文称为非定量词。该类词都可以用“不”或“没”否定,从而将其肯定式变为否定式。那些在语义上只表示一个点的词,没有空间容下否定后的含义“少于、不及”,就称为定量词,它们都不能用“不”或“没”将其肯定式变为否定式。由此可见,词语能否进行否定,有着深层的认知原因,这种认知规律应不易受时间差异、甚至语言差异的影响。对贞卜辞中“惠”不能进行否定,而是与“惟”形成对立,也同样源于这一认知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便

9、能对对贞卜辞中“惠”和“惟”的语义差别有更深层的认识二者基本词义是相似的,但“惠”表示的肯定程度极高,是一个定量词,其语义上只表示一个点,不能在量上具有伸缩幅度,所以不能对其进行否定;“惟”表示的肯定程度则不高,是一个非定量词,可以在量上具有伸缩幅度,所以可以对其进行否定。由于“惠”不能进行直接否定,所以进行对贞时总会存在一定困难。除了通过更换为“惟”进行否定外,后来还通过不平行的结构来实现对贞。沈培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他指出(19):“惠OV”形式从第一期到第五期都被使用,但“勿/弜惟OV”的形式到第二期以后就不被使用了。这大概主要是由于正反对贞的形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在第一期里,“惠

10、OV”与“勿惟OV”形成大量的结构平行的正反对贞,但是也出现了少量的结构不平行的正反对贞;后来,这种结构不平行的正反对贞逐渐增多,特别是反贞往往不把宾语提前,而采取一般否定句的形式即“否定副词+V+O”来与正贞“惠OV”形成正反对贞。可以说“勿+惟+OV”的形式后来被“弜+V+O”这种形式替代了。在“否定副词+V+O”彻底替代“否定副词+惟+O+V”的形式之前,很可能存在过“否定副词+O+V”(弜+O+V。原注)的过渡阶段。115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 沈先生推论非常正确,通过以下相同内容的卜辞(7)(8)可清晰看到这种转换的痕迹。(7)癸酉卜争贞:惠为。贞:勿惟为。贞:

11、惠为。勿 惟为。契合集 276,典宾(8)丁卯 卜 贞:我惠为。丁卯卜贞:我勿为。乙丑卜贞:我惠为。乙丑卜贞:我勿为。合 15179,典宾这种不平行结构的否定在现代汉语中也同样成立,假如要对例(5)进行否定,还可以形成如下对立句式:(9)人工智能不可以辅助古文字研究。二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惠”和“惟”确实存在意义差别,而且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可以解释的。那么这种差别对于卜辞意义的理解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后世文献中的“惠”和“惟”并不存在不对称否定,因此卜辞中的“惠”和“惟”一定具有不同于后世文献词义的方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总的思想只能是在后世文献中找一个类似的词语,以辅助我们对“惠”

12、和“惟”词义的理解。以下便是我们基于这种思想,认为两种可以考虑的思路。1.第一种思路。“惠”表示强烈的肯定语气和判断语气(20),词义类似于“就是、必须是”;而“惟”表示程度适中的肯定,词义类似于“只是、仅是”。这样二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义对立。比如例(5)便可形成如下的对立句式:(10)不只是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古文字研究。按照这种思路,例(1)卜辞可以理解为“就是商王前往”和“不只是商王前往”;例(2)卜辞则可以理解为“贞问:就是商王前往伐方”和“贞问:不只是商王自己前往伐方”。例(3)卜辞可以理解为“贞问:就是王配合望乘”和“不只是王配合望乘”。例(4)卜辞可以理解为“贞问:王就是配合沚

13、征伐巴方,帝会保佑我”和“王不只是配合沚征伐巴方,帝不会保佑我”。这种形式的对贞其实并不是意义截然对立的一种对贞,类似沈培曾提出过的“不对称对贞”:“一、在形式上,正面贞问和反面贞问是不对称的二、在语义上,正面贞问和反面贞问不是一正一反的对称关系。反面贞问其实看作是对正面贞问的确认或补充。”(21)这种思路可取之处在于,“惟”所表示的“只是、仅是”意义,在后世文献中可以找到一致116古文字研究的用例。而且在卜辞中确实有一些“惟”既存在肯定形式又存在否定形式,说明“惟”可以表示程度适中的肯定。如:(11)贞:惟祖庚。贞:不惟祖庚。贞:惟羌甲。贞:不惟羌甲。合 1822正,典宾(12)贞:惟祖丁若

14、。贞:不惟祖丁若。合 811反,典宾但要注意,管燮初很早就提出过“惟”应当分为两组,一组是“勿惟”的“惟”,一组是与“不”和“非”连用的“惟”。前一组用法的“惟”只能同“勿”配合使用(22)。后一组用法的“惟”才既存在肯定形式,又存在否定形式,表示程度适中的肯定。2.第二种思路,也是我们比较倾向的思路。“惠”表示强烈的肯定语气和判断语气,词义类似于“就是、必须是”;而“惟”表示程度极低的肯定语气和判断语气,“勿惟”词义类似于“绝不是、绝非”。之所以更倾向于这种思路,是因为我们认为上引管先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虽然存在大量“惟”与“不惟”的对贞,但是与“勿惟”形成对立的句子从来不使用“惟”。比如

15、下面的例句(13)至(19),即便对贞的句子正面没有“惠”,也依然不使用“惟”(23)。(13)癸 卯 卜 贞:今夕用羌。贞:勿惟今日用羌。醉古集 454,典宾(14)贞:王今丁巳出。贞:勿惟今丁巳出。合 7942=合补 3127,典宾(15)贞:于翌辛丑尞。翌辛丑勿惟尞。合 376反,典宾(16)贞:翌甲申步。贞:勿隹甲申步。合 4284,典宾(17)王比沚。贞:勿隹王比。合 7495,典宾(18)乙巳。贞:勿惟乙巳。合 12398,典宾(19)乙卯卜 王 贞:令囟取。一月。乙卯 卜 王贞:勿惟囟取乎囟出目。英藏 1781,师小因此,我们认为上述卜辞中所使用的“惟”,其实也存在着不对称否定的

16、情况。这里的“惟”与前文可以用“不”否定的“惟”存在显著的词义区别,是一个不能存在肯定形式的副词。117从不对称否定看卜辞中“惠”和“惟”的词义差别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这种没有肯定形式的副词,石毓智曾指出“绝(绝对)、毫(一点儿)、断(绝对、一定)、毫发(比喻极小的数量)、压根儿”都是只用或多用否定式的副词(24)。如果这种“惟”不能存在否定形式,那么“惟”的这种词义就只是在甲骨文中特有的词义。“勿惟”与“绝不是、绝非”应该没有直接的词义演变关系,二者只是在某方面具有相似性。“惟”字这一词义的消失可能就发生在甲骨文的中后期,因为“勿惟”这种形式只出现于宾组等早期卜辞中,后期卜辞中就已经没有了。同

17、时,我们认为如果“惟”跟现代汉语的“绝(绝对)、毫(一点儿)”这种词语意义类似,那么它可以跟“惟”的“只、仅”意义联系起来。“只、仅”表示范围很小,而“绝(绝对)、毫(一点儿)”这些表示范围极小,所以二者可以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从占辞中“勿惟”的使用来看,第二种思路也更优。比如下面例(20)(21)中的“勿惟”,恐怕都不适合理解为“不只是、不仅是”,而理解为“绝不是、绝非”就非常恰当了(25)。(20)王占曰:吉。勿惟。合 17396,典宾(21)王占曰:吉。勿惟有左。合 17397反,典宾综上,我们认为卜辞中“惠”的词义类似于“就是、必须是”,表示一种强烈的肯定语气和判断语气。而“惟”的词义可

18、分为两类情况:一类可以与“不”形成对称否定,词义类似于“只是、仅是”,表示一般程度的肯定语气和判断语气,所有肯定形式的“惟”都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类只存在用“勿”来否定的“惟”,没有肯定形式,“勿惟”词义类似于“绝不是、绝非”,表示一种强烈的否定语气。只有肯定形式的“惠”与只有否定形式的第二类“惟”,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形成了非常契合的对立关系。裘锡圭曾经提出:“巳和異古音极近。它们之间的关系跟卜辞常见的虚词惠和惟的关系很相似。惠和惟音义都很接近。这跟“勿弜”后面总是用巳不用異的情形是平行的。所以巳应该是意义跟異很接近的一个虚词。惠、惟、異、巳这种音义都极为接近的成对虚词的存在,其原因究竟是什么?这

19、是需要另作研究的问题。”(26)我们相信,“惠”和“惟”词义区别的廓清,对于“巳”和“異”的词义辨析也是有帮助的。附记: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用神经网络进行甲骨卜辞字体分类的初步研究”阶段成果。(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注:(1)学者过去的讨论中,“惠”或作“叀、”等形,“惟”或作“隹、唯”等形,为便于指称,除所涉论文题目不作统一,本文行文和引述中都统一为“惠”和“惟”。(2)张玉金 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118古文字研究(3)裘锡圭阅读古籍要重视考古材料,原载文史知识1986

20、年第8期(刊出时稍有删节),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语言文字与古文献卷 第40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4)李曦 惠隹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1986年。(5)张书锋 殷墟卜辞“惠”、“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6)张玉金 先秦汉语“唯”字研究,辽宁师范大学1984年硕士学位论文。(7)张玉金 甲骨卜辞中语气词“唯”与“惠”的差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6期。(8)(10)张玉金 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古汉语研究 1988年第1期。(9)张玉金 甲骨文虚词词典 第193213、92116页,中华书局1994年。(11)张

21、玉金 20世纪甲骨语言学 第191页,学林出版社2003年。(12)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在名词前的情况为例。在动词前的情况相同,此不烦举。(13)姜宝昌卜辞虚词试析,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编,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14)孙常叙意见转引自张玉金 甲骨卜辞中语气词“唯”与“惠”的差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6期。(15)沈培 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 第39页,文津出版社1992年。(16)石毓智 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第184页,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17)同上注第375页。(18)同注(16)第28页。(19)同注(15)第44页

22、。(20)关于“惠”和“惟”的判断语气,参 卜辞中“不惟”与“非”同义(待刊稿)(21)沈培 甲骨文“巳”、“改”用法补议,古文字与古代史 第4辑,史语所2015年。(22)管燮初 甲骨金文中“唯”字用法的分析,中国语文 1962年第6期。(23)合10408正有卜辞:戊午卜贞:王梦惟我匕。合集释文曾拟补其对贞之辞为:贞王梦勿惟我匕。很多其他释文也跟从了这一意见。我们认为应当拟补为:贞:王梦不惟 我匕。还没有看到确切的“惟”与“勿惟”对贞的辞例。(24)同注(16)第57页。(25)占辞里“勿”的用法比较特殊,“似乎不能翻译成 不要,但是可能带有说话者主观愿望的色彩,有待进一步研究(原注。参看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224页)”。(参裘锡圭 说弜,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 第16页注2,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26)裘锡圭 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 第22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