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阶段性测试(二)
命题人:徐勇 审核人:徐美银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信念是一座巍然yì lì的山峰,永远耸立在坚实的土地;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没有信念,就会在前进的航程中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变得黯淡无光。生命需要信念,如同花草需要yǎng fèn一样。其实,人生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它布满荆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与shǔ guāng。传说中的夸父以近乎疯狂的执著与信念,用生命酝酿了一曲追求者之歌。
人生如歌,信念如曲。愿信念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前行。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弘謇中将举行以“信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九年级(1)班教室拟写一条标语,营造氛围。
(2)校长室决定于4月 20日下午 4点在九年级(1)班教室举行“信念成就未来”主题报告会,出席对象为九年级全体老师和各班班长。请你将这则通知转告张老师。
(3)下列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坚持信念,开出成功的花儿”的典范。请选择下列作品中
的一个主人公,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们的信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格列佛游记》 《西游记》
5.用课文原文填空。
(1)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 (卢伦《塞下曲》)
(2)萎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朱元思书》中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6~7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6.全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请从首联或颔联举一例
描述其中的情景。
7.诗人在诗中是如何具体表达友人不至的怅惘之情?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宁戚欲干①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
郊迎客,夜开门,辟②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
牛角,疾商歌③。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④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
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
,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
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
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①干:求见。②辟:同“避”③商歌:商声,五音之一。④后车:副车,侍从乘坐的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此 歌 者 非 常 人 也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赁车以适齐 ②桓公大说
③执其仆之手 ④去齐五百里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弃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11.结合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6题。
塔里木感怀
凸凹
①见到塔里木河,我内心翻腾,思绪连绵。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
激流滚滚、大浪弥天,但它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
碧,一如睡在梦中。
②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
大海,而是消失在苍茫戈壁中。——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
③本应该伤感的,我却微笑着向她点头。忽然想起故乡深山阴处的一种植物,叫山海
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
滴的花朵。那时,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
、偷偷懒,何必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太看重功名,
内心浮躁;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
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塔里木河东流入海,自
然也是她的向往,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气。她的担当太重,她只
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
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
,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
,胡杨斑斓,闪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
通途就会湮没中断,这片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是死了,也会最终变成石油。胡杨,顽强
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
⑤沙漠公路两畔,除了胡杨之外,还有一种诱人驻足的风景——夫妻井。戈壁阔远,交
通艰难,杳无人烟,井近乎与人际绝缘。然而井需要打理,就建造了几间小屋,住进了
一对夫妻。驻守这里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女的矮胖,男的精瘦,见人来到,他们只是乜
地笑,久也不收敛,疑似凝固在脸上。一只小狗在人群中逡巡,任你逗弄与抚摸,因为
久不见人,就不怕人。问起夫妻的生活起居,他们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
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他们青灰的脸上悄然洇出薄
薄的一层红晕,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胡杨林兴奋地说,这胡杨林和方圆百里的沙漠植物,
都跟这口井有关。他们其实是想说,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寂寞坚守有关,但长久沉默的状
态,使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我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无声烂漫,
正是他们爱情的原色。
⑥驱车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偌大个油田,却只有7个人,这7个人,都
是80后,都是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有机会留在北京总部,或研单位,或几
大油田的管理机关,但他们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起他们,他们都很朴实地回答,
本来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与襟怀,向上的信念,
使他们自觉地远离虚荣与享受。我说,你们想过没有,人间往往是鞭打快驴,能者多劳
,你们越是有作为,油田越是离不开你们,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
地,永远与时尚现代的生活绝缘,你们不会后悔?他们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
的人生,你看见塔里木河了没有,她一辈子也没有流出戈壁大漠,但总是温情浇灌,没
有一丝忧戚之色,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品格,什么叫无悔。
⑦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12.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在塔里木读到了哪些令人信服的注脚?
13.文章的题目是“塔里木抒怀”,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段文字中写到了家乡的山海棠?
说说你的理解。
14.结合上下文,说说“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的含义。
15.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
是死了,也会最终变成石油。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
(2)我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无声烂漫,正是他们爱情的原色。
结合文章,具体说说这对夫妻“爱情的原色”指什么?
16.阅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与茅盾《白杨礼赞》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
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
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
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白杨礼赞》)
2014南通中考满分作文欣赏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夜宿周庄,木格窗没有掩好,格外古戏台“咿咿呀呀”的唱声,雨水滑过鱼鳞瓦的滴答声,一齐流进我的梦里。
恍惚间,又回到童年的小城。
小城缺淡水,没有古镇的河道,只有一条雕刻着铜钱蝙蝠的石板街纵横其间,承载着行人,盐车,仿佛天然的素琴上面跳动着的每一个音符令我沉醉。
“快呀,快呀!”一群上学的娃娃们跳跃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吱呀”谁家柴扉轻启,走出来的是提篮浣衣的妇人,还是蓬发未梳的稚子。“吱呀”自行车碾过石板,留下跳动的音符,邮递员疾疾地杂耍般地走过……我躺在藤椅上听着,傻傻地笑。
最妙的还是听雨,向上看,听雨声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象着水珠拨拉轻弹,甘霖般打湿了飞檐上的辟邪,沿着黛瓦间沟汇集,没过丛丛瓦上草,草叶洗得碧绿,油油地在屋顶招摇,装点着古朴单调的屋顶,装点着屋里人淡淡的梦,然后呢,它流过一片一片的瓦,将瓦片儿洗干净,在瓦当处聚在一起,在向下,在石板上敲出一个玉石一样的音符。???雨势激烈时,满屋的瓦便“铮”然齐鸣,如铁板琵琶。
我的家对面是一个老年的活动室,那里婉转动听、珠圆玉润的声音便徐徐飞进堂前,年少的我,听不懂唱词,只知道在戏曲声之外,隐约可以听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大是大非的沧桑。下雨时,雨声歌声汇合一体,穿过弄堂缓缓传来,在记忆深处积淀起来。
后来这一切渐渐消失,搬进高楼,听不见磨刀老人的吆喝声,邮递员自行车的铃声,雨水打在铝合金门窗上,像单调的电码,万籁俱寂的屋里,我戴上耳机,听丝丝雨声,听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石板街上,“叮”雨声又出现了,“啾”雀鸣又出现了。
看到这画面,我不禁在想:这哪是出游啊?!分明就是回家,回到那个已经模糊的家,但我始终是异乡的异客,因为周庄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周庄,终究,我只知道在每一个以后的夜里,徒劳地在记忆深处……
我实在不忍心去惊动窗外的世界,因为这样的画面,让我不忍离去……
得分点解读:
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高远的立意,考生能够从一次出游,引发联想,将家乡的隐形画面与耳畔的现实画面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文章的字里行间,显示出考生驾驭材料的能力。除此之外,优美的语言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听雨声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象着水珠拨拉轻弹,甘霖般打湿了飞檐上的辟邪”以及“下雨时,雨声歌声汇合一体,穿过弄堂缓缓传来”等优美的语言无不体现考生的语言功底
参考答案
1. 屹立 养分 曙光
2. 示例:一对傲然搏击的翅膀, 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3. 将“酝酿”改为“谱写”“唱响”等。(将搭配修改正确)
4.(1)符合主题需要,思想意义积极即可。 示例:树立坚定信念,开创美好明天。
(2)称呼1分,内容合乎要求1分,语言通畅1分。
示例:张老师,4月20日下午4点在初三(1)班教室举行“信念成就未来”主题报告会,校
长室通知您参加,请准时出席。
(3)写清楚主人公的信念,并结合相关情节阐述。
.示例:保尔怀着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念,虽然双目失明,卧病在床,但他坚持写作,
写就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体现了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的精神和抱负。
5.略
6.描述突出站立不安或发生错觉等画面。
示例一: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
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
示例二:好像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
一种错觉。
7. 抓住一个角度,阐述合理、准确。
示例一: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从早一直等到晚
,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没有到来。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
示例二:通过细腻的心理过程,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从盼望之切到失望
之极,最后感叹“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
8. 此 歌 者╱非╱常 人 也
9. ①到,往②同“悦”,高兴。③握着,拉着④距离,离
10.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
士的原因。(恐、所以要翻译出来,语句要通顺)
11. 求贤若渴,善于识别人才;正确对待人才,用人不疑。
12.壮阔悲壮的塔里木河、肩负使命的胡杨、寂寞坚守的夫妻井、勇于奉献的80后。
13.一段插叙,将故乡的山海棠和塔里木河形成一种映衬关系,从而突出了塔里木河
内心的宁静,突出塔里木河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4.塔里木河作为河流的本分,平静,舒缓,从容地滋润了大漠,担当起重任,没有
流入大海而消失苍茫戈壁中,展示着生命的价值、无私奉献的品质。
15.(1)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胡杨刚直坚守的风骨,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
,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2)如胡杨一般,不善言辞、内敛,却坚守与奉献
16. 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从主题理解或表现手法一个角度即可。
评分要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塔里木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
胡杨,含蓄地表达了塔里木的人们就像塔里木河和胡杨一样,平静、从容、顽强和执著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塔里木人们的赞美之情;《白杨礼赞》通过白杨的正直,朴质和坚强
不屈,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
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附翻译:
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
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
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
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朝的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
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
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
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
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
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
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
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于是
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
得以称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