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求偶到求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再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7351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求偶到求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再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求偶到求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再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求偶到求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再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青年研究粤港澳与青年 年第 期第 卷(总第 期)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择偶与生育文化 主持人 周晓燕(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原主编 广东青年研究 主编 编审):婚恋生育看似是青年个体的事情 但事实上 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系统、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本刊在 年第 期刊登了“生育模式变化”专题 探讨了生育模式变化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动 从人口学的角度解读了我国当前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此专题一经发表 在读者中收到很好的反响 本期又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择偶与生育文化”专题 旨在让读者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婚恋现象和生育状况 并从中得到启发婚恋 自古至今均属于个人事务 我国古代结婚的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 而经

2、济目的和性生活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这种传统观念才有了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 以至我国一直在世界上为人口大国之一 直到现代 女性的觉醒和受到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 新女性们认为结婚不再仅仅是为了生育 而爱情则更重要 因此 当代女青年大多是以恋爱为两性必要体验过程而进入生育过程的 我国在 世纪 年代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家庭仍处于 的模式 国家和地方频频出台各类文件 鼓励青年人回归正常的生育当中去 丁瑜教授团队通过质性调查粤港澳大湾区女性发现 在择偶方面她们态度积极 女性也积极试图通过各类数字约会软件平台来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 但由于软件设置、身份条件虚拟以及性别不对等因素的影响 她们进而将求

3、偶的目标转向了求友 不得不说这也是女性在求偶困境之下心理疏解的一种方式 从裴谕新教授团队调查看出 广东 后青年人工作压力较大 养育成本预期较大 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育意愿我国随着育龄推迟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国家不断出台新文件和新政策 诸如 年出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等文件这些文件和政策从目前看还没有明显收效 对于青年个体来讲 婚恋、生育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于国家来说 鼓励生育现已成为新的国策 因此 国家还应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符合实际和切实可行的政策 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性 特别是像粤港澳大湾区这类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性 总之 要使我国人口锐减的

4、趋势有所缓解 必须多方施策 真正使年轻人自觉自愿地生育 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东青年研究粤港澳与青年 年第 期第 卷(总第 期)从求偶到求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再造丁 瑜 黄奕秋(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广东 广州 剑桥大学 社会学系 英国 剑桥 )【摘要】本研究关注从城镇迁移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新城市精英的高学历青年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具体经验 发现泛滥的男性中心主义、对亲密关系的差异化期待和无处不在的性化与性骚扰直接影响了女性用户的体验 普遍的共同经历改变了她们使用软件的关注点和需求方向 逐

5、渐从求爱转向求友 开始构建女性友谊 她们用组群吐槽、匹配女性、寻求群体归属和建立弹性关系四种策略将约会软件的异性求偶空间转化为交流和收获同伴支持的求友场所 女性用户创造性地使用这种“转场”策略对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属性进行了改造 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对真实生活中的性别关系也进行了反思 体现了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真实空间的相互作用 虽然短暂或不稳定 但女性用户间不断互动 推动空间性质转变 或许是一种新的女性结盟实践【关键词】求偶 求友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约会软件空间再造亲密关系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大学“数字时代的性别平等研究”专项支持计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丁 瑜 中山大学社

6、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女性、社会工作以及婚姻家庭黄奕秋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性别、家庭以及移民政策本文研究的群体为 岁 因求学或工作等原因由城镇地区迁移至粤港澳大湾区一线城市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年轻女性 她们拥有年龄、地域、学历或职业上的优势 受独立、自由、强调自我感受的现代婚恋观念的影响 有着接触最新数字基础设施的主动权 大湾区的机遇、开放性和多元性为她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发展亲密关系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但同时 身披迁移身份的她们依然受原居住地的一些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 父母、亲友对她们的“人生大事”有自己的想象与规划 有时候这些要求

7、与女性身处的独立都市文化间形成了一股张力 制造了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与迷惘 独立自由与孤独感一体两面 使她们在寻求亲密关系时大多只能依赖“遥远”而陌生的网络世界 自行判断是非好坏 约会软件在这群女性的实际亲密关系建立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对于女性用户来说 数字约会软件有怎样的空间属性?作为“新城市精英”她们在这个空间里会发挥出什么作用?我们将数字约会软件视为不断生成、演变并反作用于线下真实生活的网络空间 以性别关系在数字空间中的再生产为核心 分析和探讨女性用户在其中的经验和行动 数字空间作为性别关系展演与生成的平台 其自身也随之不断呈现出新的属性 两者都是动态变化 且互为因果 过

8、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它对于线下生活的影响和塑造 线上和线下两种空间从来都不是分开或相互独立的 但两者也不是简单的结合、影响关系 当两者碰撞 也许会塑造出第三种新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空间 这也是本文重点探索的问题一、数字空间中的性别关系“左滑代表不喜欢 右滑代表可以匹配”这几乎是当下大部分数字约会软件的通用准则 在单身女性朋友圈中 日常聊天的话题通常会谈及约会软件 比如 某个平台的用户体验如何 成功匹配或未曾匹配过的男性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经历过哪些尴尬或难忘的事情等 很多年轻女性都接触过数字约会软件 但匹配不上是常态 这让我们开始产生好奇心 既然用数字约会软件寻找对象的成功率低、回应慢 为什么

9、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大家希望匹配到怎样的男性?她们使用约会软件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样的?那些避过的“坑”在现实交往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一)复刻不平等的数字空间数字约会软件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扩大了交往半径 用户可以依靠筛选机制和搜索引擎等功能来精准寻找符合自己要求、处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潜在约会对象 并向他们发送图片 但越来越多的数字约会软件使人际间“过度连接”技术发展和个人主义趋势可能“液化”了长期亲密关系赖以形成的基础 由于人们可以选择性地呈现自我身份 判断自己面对的对象实际上是个什么模样、品行的人就变得难上加难 也更加危险 对于女性来说尤甚 许多女性认为 男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有其他目的 只是为

10、了能快速发生性关系 女性用户要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男性用户的资料 以消除对真实性的担忧 有学者认为 这样的环境限制了女性自由、安全使用约会软件的机会 增加了使用成本网络世界复刻着现实世界的性别秩序 对网络游戏进行性别分析的研究发现 虽然玩游戏的女性越来越多 女性在游戏行业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但总体来说游戏与其周边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 物化女性、男强女弱、男主女附、高度性化等现象在网络世界依然存在 并没有因为这是新兴空间和市场而产生新的性别秩序 约会软件更延续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框架 指导并限制着人们的约会行为 男性是约会活动的主导者 他们展示着自己符合社会期待的“正确”形象与浪漫情怀 在选

11、择中占据着主动权 一项对年轻女性使用 经验的研究显示 她们在线上遵循并再生产着不平等的性别权力体系 为了赢得男性青睐 可能会将男性欲望置于自身想法之上忍受并顺从他们的性需求 同意不想要的性行为 这样的状态让女性用户陷入一种矛盾局面 即当她们在使用约会软件寻找爱情与亲密关系时 这种方式本身就让她们无法相信找到的男人 网络世界依然延续着性别不平等 数字技术的普及并未让女性真正挑战或挣脱传统的性别文化 (二)动态再生产的数字空间女性在网络平台中难以找到理想的伴侣人选 这既不经济也制造了焦虑 当然 她们可以尝试在不同软件与平台中切换 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能为她们带来更多的潜在机会 但碎片化的体验通常伴

12、随着重复劳动与情感消耗 线下交往 从开始到结束或成功是一个线性过程 双方共同经历期间的一切 在线约会被不同平台、软件分割 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设置与规则 用户在其间穿梭 要在各种身份、场景、要求中切换被捆绑于不同的逻辑和算法中 这损伤了女性的自主性 那么她们为何还乐此不疲?她们从中能获得什么?有一些研究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式对软件、平台或游戏的功能设置、整体设计等进行了阐述 看到软件本身为迎合女性口味进行的谋划 比如 不直接依据照片而代之以聊天互动选择对象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以貌取人的可能性“她说”“橙”和“热拉”等约会软件则强调女性用户的主导和选择 她们拥有开启对话的主导权并可以选择给不喜欢的

13、男性用户“扔炸弹”收到过多“炸弹”的男性会被强制下线 但这只是制造商一端因社会中持续发展和变化的性别关系而对这个“基础设施”进行的一些“升级配置”并不涉及在其中的行动者对这个空间作出的反馈人们也会关注 数字约会软件使用者出于性别刻板印象等考虑而作出的形象与性别气质展演与由此构建出来的自我身份 比如 用户可能通过隐瞒或修改真实数据来打造一个更完美或符合主流期待的“虚构自我”女性往往倾向于降低真实体重 男性则可能谎报身高与夸大收入水平 但这停留在个体应对性别期待的策略层面 缺乏对人与空间互动的描绘与由此产生的空间属性变化的刻画 因此 若仅用设置改良或自我适应来解释这些行为 都无法很好地回答以上问题

14、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线上空间的生产性特征 只将新兴数字技术视为一种既定的范式与工具 即软件或平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场域 用户在其中只是“单向”地 是以异性恋用户为主的数字约会软件 其主要使用方式是用户上传个人照片资料后 通过“左滑喜欢 右滑排除”的方式对其他用户照片进行左右滑动 双方左滑才能匹配成功 为一款数字社交软件 主打“灵魂社交”即不强制用户上传照片 而是根据对相同问题的回答匹配用户三者都是主打女性用户的数字约会软件接受或抵御这种静态文化或现实关系“平移”过去带来的影响 现实性别关系以一种从线下向线上单向度的延伸、平移的态势进入数字空间 数字空间不是一个给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的“生成

15、”过程 是权力关系、物质基础以及价值符号纠缠、斡旋、角力下的制造、再制造和解构过程 空间对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效应 用户对此的反应也在动态构建空间属性 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导与应激、施力与被施力的二元对立 用户与空间之间亦非进入与适应或不适的简单“纳入”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数字空间视作对现实空间的复制和延伸 它一方面是现实性别关系的结果 但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动态变化形成了具有生产性的新型空间 是新的性别关系的来源(三)从求偶到求友的“转场”策略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交互延伸的 网络的匿名性、联结性、跨越性具有独特的变革意义 如今个体更可能通过使用移动软件或通信设施获得自我赋权 建立情感连接改

16、变不利的社会地位 女性的情感需求可能会塑造线下女性间建立关系的方式 比如通过女权博客社区的实践 重新定义参与女权主义政治的意义并投身线下活动 女性卡车司机使用微信为自己构建团结、交流的空间以对抗性骚扰和性别暴力等 这些实践都颇有列斐伏尔空间再生产的意味 新型数字媒体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元、包容的表达渠道 加速了相同利益社群的形成 但对于空间属性再造的具体过程与策略的剖析还远远不够 在“厌女”的社会情绪被深刻嵌入线上空间的时候 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理解在步步压缩的线上空间中女性用户是如何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 如何在缺乏女性友好的环境中为自己制造出喘息和交流空间的本文发现:女性用户在数字约会经验中洞

17、察了网络文化里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的经验与情绪将她们连接起来 于是她们使用这些平台或软件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一边求偶一边交友 甚至有的求友的目的大于求偶 她们将不同软件、平台以各自的规则和约束制造的碎片串联起来 分享经验、讨论得失、反思亲密关系对她们起到的作用 进而发展出基于共同认知的“结盟”关系 这是一种新的结盟实践 彼此之间可能不是因为共同的社会位置、身份认同产生联结 而是因为共同的情感经历、需求、认知产生联结有学者讨论到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如何以共同的经历为基础 跨越身份的差距 采用并实践横向政治()以建立女性团结、争取政治空间 同样 在线上空间也能够看到女性发挥自主性 她们从无意识的、日常的

18、甚至带有一丝讽刺性质的“异性求偶”出发 建立了具有横向政治意味的姐妹联结 这种有趣的结果是由用户间不断互动而产生的新的实践与认知推动的 尽管它可能短暂 也可能脆弱 但女性无疑在艰难的尝试中为自己拓展了充满钳制和希望的“第三空间”这是她们得以持续不断求偶的原因 也是求偶过程中意外获得的“副产品”数字约会软件的空间属性被再造和改变了 女性用户对亲密关系的理解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求友比求偶重要 这些个体意义与理解上的变化又从线上空间转而延伸到线下我们把这种将男性主导的客场打造成交流和收获同伴支持的主场的策略称之为“转场”本文接下来研究女性在约会软件或平台上的具体使用经验 阐述其在求偶过程中遇到的困

19、境及其应对策略 以揭示她们通过求偶到发展同性友谊的“转场”进行空间改造的过程 从经验资料中阐述数字空间使用者的主体互动及其带来的空间再生产特性二、研究方法在 年 月到 年 月间 研究者收集了 个粤港澳大湾区女性约会软件用户的个案 她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活、工作、学习 年龄介于 岁之间不等教育水平大部分为本科或本科以上 其中 位女性有海外教育经历(详见受访者信息表)研究者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 涉及女性的求偶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包括个人对工作生活的想象与规划、家庭背景和影响、使用数字软件的具体经验及后续的思考和反馈等 从各个方面探究她们的具身体验与其对亲密关系认知的影响 年龄对数字软件的使用经历有

20、一定的影响 相对于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群体来说 年龄在 岁以上的女性对工作或婚姻的考虑变得真切起来 在访谈中更多的说到自己对职业生涯和亲密关系的考虑 随着年龄的增长 父母的催促、干预更密集 同时 处在快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丰富多元的工作和生活机会也在冲击、改变着女性个体的思考研究者还招募了 位男性受访者 从另一性别视角了解约会软件中的性别生态 比如 两性在使用经验、感知到的网络环境、对网络相亲的理解、对自身的理解等方面的差异 男性视角让研究者更清晰地了解了男性和女性使用数字约会软件的差异 反衬了很多女性受访者由于“身经百战”而“正常化”了的使用体验 也就是说 那些从同性别的角度已经被磨平

21、了的印记会因为男性叙述而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祛除了研究者本身的“当地人认知”观察也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包括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和对研究过程的观察作为一个完全成员 研究者也使用了数字约会软件 其切身经历成为不可替代的经验性资料 研究者自己也经历了和其他女性用户一样的被凝视、不成功、失望、吐槽、思考和聚集成群的过程 获得了全面、丰富、立体的感悟 与通过观察获得的他人故事一起形成了全景式的理解 网络匿名共属的空间特性为完全参与观察创造了一个“无研究者注视”的环境 但在线下互动中 研究者会清楚地告知受访者研究的目的和方式 非参与式观察包括约会软件上两性自我呈现的方式及差异、两性互动的内容与方式

22、、女性用户在其他社交平台发布的与线上约会有关的“帖子”等 在小红书首页上搜索“约会软件”相关笔记多达 万余条 基本都是女性用户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和心得、约会过程的迷茫困惑和“躲雷避坑”指南 研究者通过这些帖子管窥女性情感生活的状态和困惑 也通过这些帖子招募受访者 研究过程的审视与观察包括记录研究者的内心感受和反省思考 研究者自身情感经历对研究过程的影响 梳理在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伦理反思等受访者信息表化名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配状态使用软件所处城市女大学本科单身探探、广州女大学本科恋爱中、广州女海外硕士单身探探、积目广州女大专订婚探探、广州、深圳女海外本科恋爱中广州女大学本

23、科单身、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广州、东莞女大学本科单身、广州女大学硕士单身她说、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热拉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她说、橙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广州女海外硕士恋爱中广州女大学本科单身她说深圳女大学本科单身、深圳女海外硕士单身、橙、探探广州女海外硕士单身、广州三、“求偶”空间的困境(一)泛滥的男性中心主义大部分约会软件用户注册的第一步是上传个人照片 软件会提醒用户上传正脸照片以收到更多配对信息 本研究的受访者们普遍表示 男性撰写的个人资料一般遵循传统择偶标准中对于男性气概的判定规则 个体魅力被扁平化为照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 又被套路化为身体和性的展示 放大了男性用户的“性目的”

24、忽视了女性对于亲密关系的严肃性想象 认为 这种方式太表面化了 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判断他们资料的真假 来聊天 而且就算你想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交流 或者说一些正常的交流 但大部分男性聊几句话就开始涉及性相关的话题 这会让你很痛苦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传统男性气质在择偶喜好中的占比逐步下降 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 她们不会倾向于匹配在个人文字资料中写明自己身高或标注“有腹肌”的男性 以及展示自己是博学多才的男性 尽管从传统上来说 这样的男性在相亲交友中颇受欢迎 女性用户也不喜欢过往相亲中常用的套路化自我介绍 比如在一段文字中交代自己年龄、身高、学历、职业、家乡、父母情况和求偶条件然而 调研

25、时发现 在约会平台上男性呈现自我形象的方式乏善可陈 他们喜欢标榜身高、肌肉及收入 身高超过、有六块腹肌会被大写标出 裸上身秀肌肉对镜自拍成为“标配”等 有些男性喜欢以霸道总裁式的宣言和态度在资料里要求女性“右划”比如“外表儒雅 内在狂野 有情趣、有担当 看到这里 还不右滑?”“看了我的照片还不右滑?”男性对女性的身高、长相、职业、收入、性格都有高要求 比如 四十多岁的男性希望找二十多岁的对象 要求女性一米六五以上 希望她有“空姐一样的颜值”但“不要过于事业型”要求她“孝顺父母、能照顾家庭”希望“很快能结婚生两到三个孩子”他们会对女性评头品足 以衣着判断她们是否有很多约会经验 不喜欢某个发型或衣

26、着风格可以成为他们拒绝女性的简单理由 但他们在约会的时候却几乎不掩饰自己对性的直接要求 在某平台上有一个用户评论说:“的男性是为了发生性关系 的男性是为了聊天 还有 是真的想交朋友”我们也看到许多“该如何约会女生”的经验分享 将一段时间收获的女性匹配形容为“收网”有男性使用者号称自己“一个月约会 次”来分享“妹子到底丑不丑”的心得 以“老司机”的心态品评给自己发信息的女性 比如 形容某位女性有“公斤的体重”和“高超的 图技巧”猜测对方一定在急不可耐地等自己上门 自己则抱着手机以钓鱼的手法看她出丑 形容自己“看透网上女性百态”还有使用顺风车软件 通过其他乘客对女性做的诸如“大长腿”“一股清香”等

27、标签进行“狩猎”以满足男性的需求(二)亲密关系期待差异女性往往更关注匹配对象的个性、爱好 对于感情生活有更踏实的想象 在访谈中受访者关注的是“三观是否一致”“能否进行深入的交流”“对方是否足够的体贴或幽默”这些标准“是否尊重女性”也是她们看重的品质 这或许是作为新城市精英的女性用户对亲密关系有着适配于其自身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的想象与追求 她们通过教育的路径实现了地域跨越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层级跨越 远离了以家族长辈为代表的传统婚恋价值观 在应用软件或平台上寻找恋爱对象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标新立异”作为自由人 她们在社交平台上挑选符合自己期望的匹配对象 渴望陪伴、私密交流和能带来情感回报、互惠互利

28、的亲密关系尴尬与断层就在这里彰显 当双方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和期待不一致时 女性用户在后续交往中会不断碰壁 跟我们分享了她在数字约会软件上匹配对象后进行线下见面的失望经历 这位男士在线上聊天中显得非常风趣幽默 两人的交流内容让 觉得他“很尊重我”“有边界感”好感油然而生 然而 到线下见面时 男方似乎认为女方愿意见面就表示默许关系进展 便向 展示他在网上如何进行“表演”以显示自己尊重女性 如何发表女性爱听的言论以提高线下约会成功率 感到被冒犯了这样的约会体验与自己原来的想象和期待有不小的落差 这次见面也终结了两人的一切交流线上聊天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聊天对象 用户在文字沟通时会不自觉地“加上滤镜”对方

29、撰写的资料也让人难辨真假 女性不得不小心翼翼、摸索前进 认为 线上那个 (个人资料)还是挺单薄的 而且可能会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资料能提高匹配度 在线上你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解他 到了线下之后 有可能会颠覆你对这个人的整体感觉(三)性化和性骚扰有研究发现:在技术算法构建的线上空间中 主动生产性暗示内容更容易被看见更有机会与他人建立连接 面对这样的困境 一部分女性用户选择巧妙迎合 主动展现男性期待的女性气质来最大化自身利益 网络上的相关教程数不胜数 比如 用照片凸显身材和样貌优势 不能放旅行、读书的照片 因为这样既不性感也容易让男人觉得“不好驾驭”最好在拍照时打上厚厚的腮红 表现

30、出迷离的眼神 营造微醺的“氛围感”打造单纯的却充满性暗示的形象 这类照片在约会软件中最能吸引异性 谈到 当然会放性感一点的照片 比如说展示身材的那种 或者说那种纯欲自拍 要匹配帅哥的话 肯定需要放好看的照片 照片越好看、越有氛围感 才有越多人匹配你 你的选择范围才会大但通过这种方式匹配到的男士也对女性形象有固定的认知 他们会认为这类女性比较“容易得手”因此 在线下约会时就曾遭遇过性骚扰 匹配对象给她发直白露骨的信息 让她感到不适她说:我会经常收到骚扰信息或者图片 有一次早上在地铁上收到了一个男用户发的私密照 我们甚至都没聊过天 看到照片之后 我很难受 一度卸载了软件 有时候和一些人在线下见面

31、他们就会打量你 然后说 你身材真好 和照片一样 这让人很不舒服女性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充斥着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 社会经济和父权制体系鼓励“性经济”即女性通过女性气质和性能力来换取物质财富 女性只有顺从固化的性别脚本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匹配对象 另一方面 文化语境却在惩罚她们 女性需要承担道德负担和被污名化的风险 本文的受访者试图通过极力挣脱被客体化的命运抵御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传统要求 寻找能让自己安身的亲密感情 但在网络空间 两端巨大的张力不断地撕扯着她们四、“转场”的空间再造在这种情况下 一部分女性索性抛弃约会软件 回归传统的线下社交 另一部分女性则试图在现有平台上进行“创新”实践 当她们经历

32、了被网络匿名放大的男性凝视后 逐渐学会“避雷”开始利用平台寻找其他有类似经验的用户“另辟一角”进行经验交流 反思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一)女性组群“吐槽”本研究中的受访者有学识教育、职场经验的优势 比如 迅速而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更强的性别意识、强大的学习动力等 她们善于总结经验 对深刻、反复、牢固的日常生活性别限制有积极的反思能力 研究发现 在一些公共平台如“小红书”“豆瓣”上有很多“约会软件排雷指南”列出了约会平台上男性的常用话术与一些“不良特征”还有女性用户对各种约会软件的使用心得 在“小红书”上搜索“约会软件”第一条帖子就是名为“交友软件躲雷避坑指南”的约会软件测评和经验

33、分享贴 底下有 条评论 对于一些困惑的问题 有用户会说“姐妹 我私聊你”然后加微信 相似的问题多了 大家就建微信群 在评论区或帖子里写明“有相同困惑的姐妹 欢迎进微信群详聊”“豆瓣”还有很多讨论群组 为女性用户对约会软件中的男性用户进行评价、吐槽 以及互相加油打气 提供了倾吐场所 研究者使用软件时也参与过女性用户组织的微信群 对平台中发生的某些情况也进行了交流 提醒其他女性不要掉入“坑”里 减少大家的时间与精力成本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抱着利他想法、共同趋利避害的做法 认为(因为)我算是约会软件的老用户 有无数的糟糕经历 最开始是当吐槽一样把经历写在小红书上 后来发现在评论区里有很多女孩子讲她们

34、有一样的经历、困惑 还有人问我到底要怎么去筛选甄别男性 从聊天开始 到加微信 慢慢就有了群聊(建群聊)没有功利的目的 就是单纯的发现大家有相同的问题困惑 在相同城市的女生 也可以避开一个特定的男性这样的小群组和“帖子”越来越多 吸引了许多女性加入 但同时也有男性“浑水摸鱼”试图以虚假身份潜入微信群里以窥探女性的讨论 有受访者反映“男的一上来就把话题扯到性方面”“甚至会私聊女生要私密照”或“在微信群里发表一些性别歧视的言论”面对这种乘集体之利的“钓鱼”做法 除了直接“踢人”外 她们还集体商讨制定了微信群规则 比如 要求每个进群的人发语音、照片“以证明真身”再指定一个管理者 负责审核每个成员的资料

35、 研究者在加入其中一个微信群时也经过了朋友介绍、发语音和群主私聊几道关卡 认为 虽然很麻烦 但这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之前微信群里就有一个男的混进来了 我们发现他装成女生 聊一些很敏感的骚扰性话题 好多女生一起质问他 把他踢出去了 从此以后 大家对这个(拉人进微信群)就比较谨慎了女性将公共平台转变为发泄的场所 相同的遭遇与思考使女性在公共平台上聚集起来 通过共同“吐槽”、相互排雷的方式消解异性约会和互动间的不愉快体验 这是一种不良情绪的群体性倾诉 也是女性寻求友谊和归属感的一种途径(二)匹配女性研究发现 比组群吐槽更直接的策略是在以异性约会为目的的软件里匹配女性 约会软件(如)的系统设置

36、考虑到多元化的性别取向 因此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匹配对象的性别 不过大部分用户仍然属于异性恋群体 软件主要用作异性之间的匹配 然而 在访谈中一些异性恋取向的女性用户却提到了她们匹配女性、赞赏女生的经历 比如 在大部分的匹配中都选择了女性 她也是研究者在约会软件中成功匹配的第一位女性朋友 出于招募受访者的需要 研究者将匹配选项开放给所有性别 匹配到 后 研究者出于好奇询问了她选择匹配女性的原因她说:一开始就是为了看看辣妹 觉得女生照片普遍都比较好看就会右滑 没有想着匹配 但是匹配成功之后发现和女生聊天更加顺畅 而且与同时匹配到的男生相比他们的套路基本都差不多 女生之间反而会更自由 更懂得理解和倾听对

37、方 会比较真诚地把对方“当人看”虽然 的理由也带有“男性凝视”的影子 即女性用户在约会软件上依然需要面容姣好或拍摄得好的图片 但从 的叙述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另一层张力:女性之间的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对女性的性化和异性社交中的套路化 更多地关注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达 这一点是在遵循传统性别权力的约会软件中、异性交流之间难以获取的 也恰恰是作为城市新移民女性最为需要的情感支持 因此在男性凝视的主流文化空间中 同性之间的欣赏和联结就显得尤为珍贵从线上聊天到线下见面 她与研究者逐渐成为朋友 接受了访谈 她介绍研究者进入微信群 让研究者设身处地感受到了女性之间的支持与鼓舞 女性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糟

38、糕匹配和约会经历 使用约会软件较久的女性会指导刚刚开始体验的“小妹妹”怎么聊天、互动 如何快速“排雷”也会在微信群里讨论城里新开的适合约会的餐厅、咖啡馆等场所 当有的女性被约会对象“放鸽子”后在微信群里吐槽 同城的其他用户会快速回复“我来 我来和你约会”她们会相约到咖啡店“打卡”这些约会地点成为女性探索城市生活和构建友谊的新场所 约会软件为女性交友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平台 她们仍然渴望爱情 但使用约会软件的目的和需求发生了改变 关注点已不再仅局限于异性间的亲密关系 而是从求偶转到求友 从爱情转向了友谊 同城女性会在匹配或认识后相约线下见面 一起喝咖啡、看展、聊天 线上的讨论会在线下延续 这让

39、青年女性得以建构一份独特的“姐妹情谊”以探索、分享自己关于亲密关系的思考(三)寻求群体归属女性用户在网络约会中经历了不快 甚至遭遇到伤害 她们通过聊天、倾诉来整理情绪、发泄不满 在此过程中她们发现这是许多人的共同经历 所以相互抱团、加油打气 又通过匹配女性寻找有共同语言、兴趣爱好的朋友 逐渐建立起一个个社群 相互抚慰 找到了归属感 借助群体心理动力学理论 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会经历三种主要的心理流程第一步是融合()强调个体感受到的与群体的联系和归属感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与他人有共享的经历 有相似的亲近和接纳感 感受着来自群体的凝聚和认同我们可以看到 女性群组的形成凭借的正是大家共通的不良约会经验和

40、情感体验 出于自愿 没有私利 超越了女性个体间地理位置、职业、兴趣等的差异 她们在网络约会经历中产生共同感悟 即异性亲密关系植根于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这种土壤若不改变 女性会不断地遭遇同样的事情 谁都无法避免 因此女性间更应该关照彼此、建立信任 站在同一阵线上保护自己 这样就更有力量去面对系统性的歧视和不平等第二步是认同()个体通过与群体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产生认同 并在行为上逐渐改变自己 呈现出与群体一致的特征 数字约会软件上那些不甚美好的使用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性对“浪漫爱情”的幻想 激发了她们的自我省思 她们逐步意识到浪漫关系或亲密关系并非生活的全部 转而更加关注自

41、己的情绪、体验以及自我成长 尝试通过读书学习来审视自己过去的经验我在用数字约会软件的时候经常觉得 两个人的地位、评价都太不平等了 他们的骚扰好像理所当然 这会让我去想为什么 接触一些关于女性权益的文章或者思想后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平等 就开始“改造”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我们变得更加有性别意识 对身边的不平等说不第三步是互动()强调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 形成与群体共享的经验和情感连接 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加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信任感 从而产生归属感和群体感 比如 在这些女性群组形成之后 一旦有涉及性别的社会事件发生 群组总是最热烈的讨论场所 成员在生活或感情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到微信群里倾诉 告诉

42、研究者 她所在的学校出现过关于性别的暴力事件 那段时间微信群里的姐妹都和她及其同学站在一起 发出声音 抵抗暴力并寻找解决办法 之前我们学校发生了非常不好的事情 虽然群里的姐妹互不相识 但大家同为女性 感同身受 都在尽自己所能转发朋友圈或者寻找解决办法 就觉得这种氛围很好 大家都很团结借助群体流程理论 可以发现 女性群聊和女性空间的建构实质上是女性个体试图通过将个体问题放到集体中解决、个体经验融合到群体中寻求认同的过程 女性在这方面所作的集体努力彰显着“聚蚊成雷”的力量 一个人可能发不出什么声音 但当一群人一起吐槽、避坑时 就有可能建构出对抗被客体化、被凝视的传统性别脚本的力量群聊的话题也从单纯

43、的约会经验延伸到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包括职场经历、家庭关系、经济、城市生活等 能安全、自由地进行情感、性、亲密关系与自我宣泄的空间非常缺乏 聊天和互助群逐渐成为存在于家庭和工作以外的安全场所 女性聚集在这里陪伴彼此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有受访者将之称为“同温层”(四)建立弹性关系经过空间转换与再造 数字约会软件超越了它寻觅异性伴侣的初始功能 女性用户收获了同伴支持 发展了线上和线下的友谊 此外 它还被赋予了另一种功能 就是在此寻找可随时进退的亲密关系 既不同于异性间为满足肉体欲望的单纯性关系 也不同于平淡如水的同伴友情 而是异性或同性间“友达以上 恋情未满”的“按需交流”状态对于很多用户来说

44、选择使用数字约会软件并非只是为了简单地满足性或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 他们有时需要的是陪伴以及有人聆听他们的情感倾诉 他们到网上找的更像是一个聊天对象 进而和这个对象发展成更亲密的关系 比如 线下约会与发生性关系 退则可以随时中断联系而不必有内疚感 这种可基于自身需求改变性质的弹性关系的基础是数字约会软件所构建的有边界的真实性 由于大部分的互动都发生在虚拟空间用户甚至可以编造、虚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建立对话或短暂的亲密链接 匿名和身体缺席都营造了不在场的隐蔽感 能够让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表达 这让所有互动既有真人互动的即时感 又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交流的界限 一旦关闭手机或退出程序 这样的链接就可以

45、无负担和无成本地终止 没有长期性和持久性 因此 用户们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可以随时退出 不需要也不求长期的稳定陪伴 这有点像电商平台中的“树洞”类服务 购买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短时陪伴和交流 但不同的是 树洞服务主打的是陌生人制造出来的虚拟情感 一般为单次交易 每次可以指定不同的人 交易时间固定到时续单 商业意味浓厚 约会软件上的联系相对稳定 由于不用直接谈价钱 没有中介 这几乎没有交易感 更接近“陌生的朋友”关系 这种特性对于女性来说更安全、温暖 尤其是在没有亲人、远离熟悉的家乡时 陪伴就显得更重要 说 有时候只是晚上想找人说说话 在新的城市很难有可以随时联系的朋友家乡的朋友和家人有时候也不理解我现

46、在经历的一些事情 因此就会在约会软件上习惯性地挂着 它的好处在于总有人在线 总有人会回应你 而且因为在现实中没有联系所以什么都可以说 有时候很像一个“树洞”互为陌生人并可以随时撤出的机制给了女性宣泄情绪和情感的窗口 在没有熟悉的家人朋友陪伴的异乡 她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尽情地随意表达 也有受访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发生了进一步的身体接触 也不代表他们会发展成稳定的恋爱关系 与固定的对象发生松散的性关系也不失为一种释放身体和情感需求的方法 不恋爱、不承诺、按需进行 不深入能让她们更轻松 她们也不必把精力投入到不确定的关系中女性对于这种弹性关系的接纳度很高 甚至会彼此鼓励 她们认为 这能让女性从无

47、止境的凝视、评判及束缚中短暂挣脱出来 得以喘息 还能跳出原有异性间亲密关系规范的束缚 享受一种真实的、有助于倾诉与获得情感慰藉但又可以随时撤退、无需牵涉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女性在这样的行动中可以得到保护五、结 语本研究展现了数字约会软件或平台中女性用户的约会经验、感受和她们从异性约会到建立同性友谊的空间再造过程 这是一幅始于严峻、无奈却呈现出隐约希望的有趣图景第一 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角色期待在数字约会空间里延续 女性始终作为被凝视的对象 泛滥的男性中心主义、男女对亲密关系的不同期待和无处不在的性化女性与性骚扰干扰和影响了女性用户的体验 她们积累了许多厌恶与不如意 却意料之外的在这里“绝处逢

48、生”逐渐增多的吐槽、经验分享、避雷指南仿佛开启了这些空间的隐藏模式 基于共同经验、感受而产生的友好为它带来了不一样的温度与颜色 创造了一个可以让人从“前方火线”暂退 整理情绪、互相支持的“休憩区”在经验交换中 一些女性的求偶目标发生了偏移 她们意识到 在这些软件里虽然异性间的亲密关系常常披着虚假的外衣 但却以更真实、直白的方式展示了既存的男女权力关系 它在快速、讲求效率、以约为上的场景中毫无遮掩 这让女性使用者以更迅速、直接的方式看到了两性间的不平等第二 这些被排斥、物化、贬损的普遍经验成为女性结伴的基础 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差异在这种相同际遇下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她们改变了使用软件的关

49、注点和需求方向 用组群吐槽、匹配女性、寻求群体归属和建立弹性关系四种具体策略将约会软件的异性求偶空间转化为交流和收获同伴支持的求友场所 在空间再生产理论的启发下 本文用“转场”的概念捕捉了这一情景 网络约会空间因男女互动、女性联结而创造了另一个空间 女性的自主性得到彰显 空间本身的属性也被扭转了一点数字空间中充斥着对女性个体的制约 但同时它又充满了生产性与自主性 女性创造出了新的使用体验、使用方式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对女性更加友好的软件上市因此 数字约会软件既不完全是一个女性自主张扬表达的技术乌托邦 也并非一个全然压抑女性自由的父权制空间 而是一个“激励与规训、包容与排斥并存的异托邦”女性在

50、这个空间中被凝视、被挑选的同时 也积极调动主体性 发挥自身性别优势 建构了若非如此便难得的姐妹情谊 也找到了能暂避性别规训的可能方式当然 女性对亲密关系的理解能有多深、在现实交往中能有多大的启发和改变、“姐妹”间的情感支持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还是未知的 但我们或许能从此窥见女性空间被拓展的可能以及它为个体带来的新的自由、机会和快乐 线上与线下的影响是双向、交互的 当这些体验与感受更多地由用户带往现实生活中时 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反思两性间的权力关系 从而产生改变的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这个隐藏空间的生成具有细微却充满希望的变革潜力爱情仍然在发生 并会持续发生 数字约会软件所成就的浪漫故事也早已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