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一、课题的提出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
2、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
3、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
4、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
5、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二、课题的界定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
6、理想教育。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本课题分各年级段具体任务如下: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
7、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2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
8、恩教育的的理解。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知恩教育研究。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2)施恩对象研究。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
9、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
10、,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及方法1、参与对象: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并确定实验教师。2、研究时间:2010年2013年第一阶段:2010.9申报课题2010、12组建课题组成员,收集文献资料。第二阶段:2011.12012.7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分工
11、进行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筹备结题。第三阶段;2012.92012.12结题阶段3、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2)活动展示法。通过系列活动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操。(3)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了解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学期问卷调查一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一次。每一次调查都力争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调查的资料及时分
12、类归纳,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调查的数据,共同找寻原因或总结规律。(4)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父亲、母亲、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5)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忽视感恩的学生的情况,以及书、报、电视等媒体中典型的个案。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典型学生感恩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在对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六、课题研究原则1、先进
13、性原则感恩目标体系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要与时俱进、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时代性原则感恩教育目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结合。3、道德性原则感恩教育目标属于道德范畴,适用于人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4、广泛性原则感恩教育目标涉及学生、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5、继承性原则感恩教育目标应继承原有道德、教育目标的有益内容,取其精华。6、实践性原则感恩教育目标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七、研究途径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4定期布置学
14、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6评估。八、实施策略: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
15、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可能去爱别人吗?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1)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2)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二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16、3)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顾问,科研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坚持做下去。(4)每周星期二下午班会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5)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1)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和社会事实案例(地震、水灾、旱灾等)体会祖国母亲的伟大。(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媒体报道。(3)结合“三八”“母亲节”“感
17、恩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4)为父母做一件事(5)为父母过一个生日(6)写感恩文章(7)定期交流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6、实施的办法(1)完善管理制度,有科研主任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健全研究领导小组。(2)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3)以弟子规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家乡的感恩意识。(4)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通过量化考评、“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评比来推动感恩教育研究的实施。(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推出“德育目标周”,强化课题研究的落实。(6)积极
18、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展板,手抄报,演讲,讲座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感恩教育研究氛围。(7)加强感恩教育评价研究,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九、成果的表达形式及预算的来源:本课题于2013年12研究结束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感恩.感恩教育融入日常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20“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实验;感恩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9、述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二)预计突破;1.通过“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实验子课题感恩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
20、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21、。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
22、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二)预计突破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本课
23、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
24、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2.
25、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六、课题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6年9月-12月)(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拔实验教师。(2)收集资料,研究拟定学校研究课题方案。(3)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文献。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1)每学期初,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部署班级建设工作。(2)在“亲情化”班级建设探
26、索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逐步提高。(3)进行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论文、案例分析。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对课题进行过程材料收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申请结题。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1、
27、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2、对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管,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3、发挥课题参与领导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四) 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