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厂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选修班)复习讲义 必修一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编写人:陆卫琴 审核人:沈 霞 2012-4-1【考试说明】 (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知识梳理】一、“冷战”局面的形成1、 背景: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
2、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2、美苏“冷战”“冷战”的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冷战”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表现: 美国 苏联政治 杜鲁门主义 帮助东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经济 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北约(1949年) 华约(1955年)【补充知识】(1)马歇尔计划 范围:西欧直接目的: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2)北约:是一
3、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3)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二、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冷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造成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的热战。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2、1949年美、苏支持下,德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4、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过程在P121)(二战后,德国、朝鲜分裂的主要原因:美苏的“冷战”的影响。)三、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1、背景
4、: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2、过程: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合跨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四、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的原因:(1)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5、2)1948年后,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3)朝鲜战争爆发,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4)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5)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6)还提出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P123 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五、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1、背景:(1)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2)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主张团结,不结盟运动兴起。2、开始的标志:196
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4、任务: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5、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6、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补充知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中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是: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7、日本的崛起 中国的振兴 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六、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2、苏联解体:1991年,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补充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戈尔巴乔夫先经济改革,结果无法打开局面。后转向政治,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指导思想的变化)
8、 1991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3)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多极化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P127)【补充知识】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60.70年代极化趋势出现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强【基础练兵】1、拉尔夫达
9、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
10、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3、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4、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
11、世界和平稳定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A. 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 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7、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
12、的能源组织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8、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 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9、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A“一超多强”局面 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1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
13、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11、“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A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B争取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交流C密切西欧各国间的关系 D确立欧洲的霸主地位12、苏联发行的
14、最后一套邮票俗称”关门票”,内容为俄罗斯历史上的四位著名历史学家。“关门票”在这里的含义是A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B冷战结束C苏联在历史上不复存在 D美苏关系趋于紧张1、C2、D 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3、D 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世界体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二战后盟国由战时联合走向分裂对峙的根本原因是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4、C 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
15、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5、B 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B项。6、A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崛起,所以A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表述是正确的,选A。七十七国集团不设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也没有章程或预算,所以不能算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瓦解,而不是1964年,所以C不符合题意,排除C。
16、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排除D。所以选A。7、D 首先我们明白煤钢共同体表面上看是能源组织,但实质上是经济组织,排除B;再通过题干中“不接受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以看出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排除A;再分析该组织是欧洲六国在煤钢方面共同签订的组织,可以分析出不属于企业之间简单的联合,排除C;正确答案为D。8、D成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是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产生的。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得出它们应该是指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故D项正确。9、 D10、C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由对立、对峙到“伙伴”这一变化,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但不是意味着没有竞争,而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是不是伙伴关系,等等,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决定因素是国家的综合国力。11、解析二战后,西欧处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和控制下,要想保障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走联合自强之路。B是欧洲联合的经济目标,与材料无关;C包含在A中;D明显错误。答案A12、解析“关门”意味着苏联的解体,因此答案为C。答案C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