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6834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8.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白刚刘慧欣摘要: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流通及其总过程的解剖和批判,不仅是通过系列严密深刻的理论分析进行的,还通过诸多文学作品一一神话、戏剧、小说、诗歌、寓言等,以“文学隐喻”的形式进行了丰富生动的描述和讽刺。特别是通过“札格纳特车轮”之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赫斐斯塔司的楔子”之喻批判了资本主义价值规律,“息息法斯式的劳动”之喻批判了资本与劳动关系,“桌子跳起舞来”之喻批判了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实现了资本论之“哲学一经济学”与文学的跨越性对话,对资本论之批判起了画龙点晴之功效。可以说,资本论也是一部融讽刺性和批判性于一体的伟

2、大文学著作。关键词:资本论文学隐喻政治经济学批判反讽资本论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不仅体现在其严谨通达的结构和理论上,而且体现在其生动风趣的文学和隐喻上。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就引用了6 0 多部文学著作(包括希腊神*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的古希腊思想渊源探究”(项目编号:19AZX001)阶段性成果。4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话、印度神话、伊索寓言、圣经等,还有莎士比亚、歌德、席勒、但丁、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等人的著作),有7 0 多处使用了文学形象。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方位的整体性批判,而其中诸多形象生动、趣味盎然的

3、“文学隐喻”则“充满了值得玩味的讽刺”)一为其批判起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可以说,淋漓尽致地将文学资源化为论战修辞,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来强化论证的力道,是马克思在古典社会科学家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此意义上,资本论正是马克思这一独树一帜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展示了马克思深厚的文学素养。马克思曾经评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而他自已的资本论作为“人间悲剧”,何尝不是“用辛辣讽刺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呢?!所以说,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一哲学”著作,还是一部讽刺性和批判性的文学著作。正是丰富的“文学隐喻”,赋予了资本论以巨大的反讽生机和批判活力。一、“札格纳特车轮

4、”之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资本论对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却绝不是为之唱赞歌一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主义,而是要对其进行无情的解剖一和批判,以呈现其非永恒性和对抗性。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2 8 0 页。万毓泽:资本论)完全使用手册,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 0 1 8 年,第8 1页。转引自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译序”,梅绍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0 年,第2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页。5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在马克思之前以及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看来,“他们认为只有两种制度: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封建制度是人为的,资产阶级制度是天然的。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很像那些把宗教也分为两类的神学家。一切异教都是人们臆造的,而他们自已的宗教则是神的启示于是,以前是有历史的,现在再也没有历史了。”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学家们的这些论断,实际上是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大唱赞歌。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政治经济学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来了。其中一种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它忘记了

6、,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在这里,面对政治经济学家的无视或故意,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天然永恒的,只是对之前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取代,它只是人类历史上多种对抗性生产方式之一种,而不是唯一和永恒。然而,马克思的这一深刻洞见,并不是经济学家们能够轻松捕捉和显而易见的。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展示和调动了自已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隐喻,对资

7、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透辟且辛辣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奴役性和非历史性,工人阶级根本认识不到,经济学家们也未能发现或不愿承认,反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理解为社会财富的普遍的自然规律”,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对此,马克思以大家耳熟能详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7 6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8 7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4 4

8、页。6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的西班牙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德这一文学形象为喻,进行了生动辛辣的批判和讽刺:“唐吉诃德误认为游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会经济形式并存,结果遭到了惩罚。”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以现实中的英国富商皮尔先生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反驳和说明:“皮尔先生把共值5 万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带到新荷兰(澳洲的旧称一引者)的斯旺河去。皮尔先生非常有远见,他除此以外还带去了3 0 0 名工人阶级成员员一一男人、妇女和儿童。可是,一到达目的地,“皮尔先生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有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

9、在这里,皮尔先生之所以不幸,不在于他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英国带到澳大利亚去,而在于他忘记了把最根本的英国的生产关系一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并输送到澳大利亚去。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不是万能的公式,而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诸多生产方式之一种,而且是最后一种对抗性生产方式。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不同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处于上升期、经济学家都为之大唱赞歌、且落后的德国正在引进和发展这一生产方式之时,就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对抗性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对此,马克思一方面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美杜莎的头”来比喻资本主义造成的各种灾难:“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地方不仅活人使我

10、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社会统计,与英国相比是很贫乏的。然而它还是把惟幕稍稍揭开,使我们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莎的头。”令人遗憾的是,落后的德国虽然“刚刚能够窥见幕内美杜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0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7 8 页。?美杜莎是古希腊神话中三个蛇发女妖之一,凡是看见她的人都要变成石头,转意为可怕的怪物或人,后来为柏修斯所杀。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一9 页。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莎的头”,却并

11、没能认识到这一“美杜莎的头”一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一所带来的社会灾难。为此,马克思又以“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喻德国人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无知态度:“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实际上,这正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通过无视矛盾而否认矛盾的存在。但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并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反而“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不但不能无视问题的存在,而是即便正视问题的存在一一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

12、展阶段。但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并非没有意义,其现实意义在于“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由此可见,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里,马克思就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的头”和“柏修斯的隐身帽”为喻,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和挑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性和对抗本质。和以往的手工生产方式相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机器化大生产,它有着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之解放的巨大历史进步意义。但对这一进步意义,马克思依然保持着比古典经济学家更清醒的认识:机器化大生产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只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机器化大生产”在解放人的同时,又在更深层次上奴役人、剥削人。对此,马克思在资本

13、论中以古希腊神话中“赫斐斯塔司的鼎”为喻,来揭示和批评人们妄想通过机器解放人的幻想:“如果每一件工具都能按照命令,或者,甚至按照自己的预感去完成它所担负的工作,就像代达罗斯的雕像那样会自己动作,柏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建立许多功勋,如杀死美杜莎,取走她的头。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一1 0 页。赫斐斯塔司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火神,打铁业的保护神。一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或者像赫斐斯塔司的鼎状宝座那样会自动执行祭神的工作,如果织布的梭会自己织布,那么师傅就不需要

14、助手,主人就不需要奴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标志性进步就在于机器化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但这一机器化大生产,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动获得解放,反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导致的后果就是:“产生了现代工业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由此产生了经济学上的悖论,即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竟变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转化为受资本支配的增殖资本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由此可见,不是“机器”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机器奴役人而不是人使用机器的巨大“悖论”:“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

15、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这一悖论只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发现。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统治和奴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以古印度神话的“札格纳特车轮”为喻,进行了更为形象而深刻的揭示和讽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

16、的手段都转变为统治和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6 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6 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5 0 8 页。札格纳特是印度的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崇拜札格纳特的教派的特点是宗教仪式上十分豪华和极端狂热,这种狂热表现为教徒的自我折磨和自我残害。在举行大祭的日子里,某些教徒投身于载着毗湿奴神像的车轮下让它轧死。9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

17、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人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转化为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札格纳特车轮”下,工人阶级所能做的除了献出自已的全部生命一一最后一滴血和一根筋外,一无所为。为此,马克思借用了圣经中“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已的长子继承权”的隐喻,表达了工人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自由”工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才自愿地,也就是说,才在社会条件的逼迫下,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出卖自己一生的全部能动时间,出卖自

18、己的劳动能力本身,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已的长子继承权。”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对人之自由解放的灾难和现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做的,就是对资本主义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历史性和压迫性,从而唤醒广大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不是反对“机器”,而是反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即消灭私有制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进而真正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对马克思资本论这一独特而深刻的以文学隐喻所实现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深有洞见:马克思资本论能够以那些更为“完美的”1 9 世纪作品所无法做到的方式,与我们的时代发生接触资本论超越了马克思所处世纪中那些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4 3 页。此语出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现已成为日常惯用的借喻语。据传说,饥饿的以扫正是用这一代价把自己的长子继承权卖给了自己的弟弟雅各。3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1 2 一3 1 3 页。10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完美的作品,进人了我们时代的那种断裂的现代主义。二、“赫斐斯塔司的楔子”之喻:对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效应是通俗易懂的,但商品的价值却不是表面简单的物与物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而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东西”。

20、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开小酒馆的快人快语的女老板一“快嘴桂嫂”为喻,反喻和揭示商品价值的“神秘性”:“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们记得,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么不言而喻,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马克思用“快嘴桂嫂”作

21、喻,一方面反喻商品价值的非直接性和不可捉摸的特点。价值不像是“快嘴桂嫂”那样直来直去,从不劈头盖脸,反而是商品的价值本身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原子,无论人们怎样翻来覆去地看商品,还是看不见和摸不着“价值的本质”;另一方面,马克思也以与“快嘴桂嫂”相反的视野,揭示出商品价值是“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也即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的对象性和本质。对此,马克思强调:“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参见弗朗西斯惠恩:马克思资本论)传,陈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7 页。2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2、0 4 年,第6 1 页。11资本论中“文学隐”的批判性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绝没有消除价值量的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虽然有其不可捉摸的神秘性,但其存在也必须采取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的形式”幽灵般的对象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相比,资本论的一大理论变革和贡献就是对价值的本质及其交换规律的发现。在马克思之前,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看到了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但依然没能说清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各自的本质及联系一一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什

23、么样的劳动创造交换价值。马克思在“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按马克思自已的说法,劳动二重性是他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发现是资本论的三个崭新因素之一,也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正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高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地方在于,他揭示出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从而真正解开了价值之谜:“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在此意义上,确实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劳动价值论而开辟了一个“价值革命”的新时代。正是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本质的

24、发现,才解释了不同商品之间实现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可能。但表面上实现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自由展开,所以充满神秘化的“颠倒”和“混淆”是其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对此,马克思引用了莎士比亚无事生非中一个善于说反话的善良老头道勃雷的话,来批判和讽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2 一9 3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1 页。1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刺自大而愚蠢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化学家在珍珠或金刚石中发现交换价值。可是那些自以为有深刻的批判力、发

25、现了这种化学物质的经济学家,却发现物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物质属性无关,而它们的价值倒是它们作为物所具有的。在这里为他们作证的是这样一种奇怪的情况: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在这里,我们不禁想起善良的道勃雷,他教导巡丁西可尔说:一个人长得漂亮是环境造成的,会写字念书才是天生的本领。”实际上,我们普通人一眼都能看出:一个人长得漂亮是天生的,会写字念书才是环境造成的。马克思是有意借道勃雷之口,来讽刺资本家和经济学家故意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本质和关系的颠倒和混淆。但资产阶级及其辩

26、护士的经济学家们,不但不澄清这一关系,反而借用这一颠倒的关系来进行所谓天然平等的等价交换,借以“合法”地奴役和剥削工人阶级,最终掩盖自己浑水摸鱼、发财致富的秘密。在资本家眼里,他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支付工资,是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一种等价交换,是公平的和天然合理的。也就是说,资本家是打着公平交易的幌子来理直气壮地雇用和剥削工人的。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更隐蔽、更深刻的剥削和非正义。对此,马克思引用歌德浮士德中的名言“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以之揭露和讽刺资本家利用所谓的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来购买、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别有用心:“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

27、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资本家希望劳动力提供的独特的服务。在这里,他是按照商品交换的各个永恒规律行事的。事实上,劳动力的卖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1 一1 0 2 页。13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货币占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

28、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我们的资本家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这正是他发笑的原因。”马克思透过自己的慧眼,已经深刻认识到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这种表面的平等的等价交换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深刻的不平等。但工人在出卖自已的劳动力时,根本意识不到这一不平等,而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时,虽然知道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却假装不知道这是最有利可图的事,反而在背后得意洋洋地暗暗发笑。马克思在此借用浮士德的这句经典话语,形象而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本家贪婪而阴险的丑恶嘴脸。实际上,资本家之所以得意洋洋地暗暗发笑,皆是由于在流通领域进行

29、的所谓平等的自由交换的价值规律掩盖了一切差异和不平等所致。对此,马克思又以古希腊神话中“赫斐斯塔司的楔子”为喻,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所谓自由平等的等价交换规律对工人宰治的“铁的必然性”:“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

30、阶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2 5 2 2 6 页。因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盗走了火并带给人们,众神之王宙斯命令赫斐斯塔司把他钉在悬崖上,让鹰啄食他的肝脏,以示惩罚。14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由此可见,表面平等正义的资本主义交换和流通过程,却把工人牢牢地锁定在以“铁的必然性”起作用的这一追求剩余价值的所谓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上,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工人起作用,工人只能任人宰割,最终导致的却是最大的不平等一一资本家(财富)与工人(贫困)的两极对立。对工

31、人只能受价值规律支配,并任资本家剥削和宰割的如此命运,马克思并未停留于表面的道德遣责,而是主张只有深人到所谓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所适应的交换和流通领域背后一一生产领域,才能真正认清和揭示出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一成一一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用来判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的那些观点、概念和标准就是从这个领域得出的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蜕蜕,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已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一一让人家来。这就是马克思资本论所深刻揭示出的表面

32、自由平等的流通和交换领域背后,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而产生的最为深刻的生产不平等资本作为死劳动对工人作为活劳动的无情剥削和统治。三、“息息法斯式的劳动”之喻: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批判在为民主周报所写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中,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围绕和旋转轴心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在资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4 3 7 4 4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0 5 页。15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本论中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论在进行全面深人的理论阐释和论证的同时,也以形

33、象的文学隐喻进行了生动丰富的揭示和说明。在资本家眼里,自己发财致富是天然合理的,因为归属自己的“资本”是能够实现自我增殖的一一资本是“自动的物神”。特别是资本从商品资本(G-W-G)发展到货币资本的“生息资本(G-G)阶段,作为“自动的物神”的资本的自我增殖达到了最彻底、最完美的实现:“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物神,自行增殖的价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由此可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生息资本阶段被“合理地”转换为了资本同自身的关系,反而再也看不到它剥削劳动的任何痕迹

34、了。对资本家来说,“只要它(资本一一引者)被贷放出去,或者投到再生产过程中去,那就无论它是睡着,还是醒着,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中,利息都会日夜长到它身上来。”面对资本无限增殖自身的这一贪婪本性,马克思又以“贪婪的摩洛赫”为喻,深刻揭示出资本增殖的秘密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资本对劳动的无限榨取:“就资本作为生息资本的属性来说,一切能生产出来的财富都属于资本所有,而资本迄今已经获得的一切,不过是对资本的无所不吞的食欲的分期偿付。按照资本的天生固有的规律,凡是人类所能提供的一切剩余劳动都属于它。这个摩洛赫!”而这个摩洛赫为了自己生存,最终带来的只能是“这样露骨这样无耻地使人权成为产权的栖牲品每年要屠杀

35、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 年,第7 0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4 1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4 3 页。摩洛赫是古尼基和迦太基的宗教中的太阳神,祭祀摩洛赫时要用活人作祭品;因此摩洛赫这一名字成了残忍、吞噬一切的暴力的化身。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4 7 页。16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千上万的人来祭祀贪婪的摩洛赫。”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贪婪的摩洛赫”这一贪而无情的吸血鬼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36、了资本对劳动的残暴剥削而增殖自身的秘密。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在于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本质的物性化理解,实现了对资本本质的社会关系揭示和把握:“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正是由于资本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资本与资本家的高度“合体”一一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在此基础上,资本论为人们呈现了资本和资本家合而为一的“吸血鬼”形象:“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吸的活

37、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由此可见,正是作为吸血鬼不停地吸活劳动,资本才带来了自身的增殖。但资本的增殖和资本家赚钱的秘密,却不是在流通领域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工人劳动的生产领域创造出来的。“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噜杂的、表面的、有目共赌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人门上挂着非公莫入 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由是观之,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资本作为支配和吸活劳动的死劳动必然同工人相对立,因而资本增殖和资本家赚钱的秘密,就是工人受奴役、受剥削的秘密。但作为榨干工人最后

38、一滴血和最后一块肉的吸血鬼,“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除非社会迫使它去关心。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7 5 8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7 7 一8 7 8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6 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0 4 页。417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衰退、天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实际上,资本及

39、其人格化的资本家,还是有其苦恼的。这一苦恼的实质,不是苦恼于工人遭受折磨和剥削,而是苦恼于雇佣不到受剥削的工人增殖资本的活的劳动力产业后备军。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德国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中宫廷侍卫长卡尔布为喻,讽刺那些害怕失去工人的工厂主(资本家),就像怕丢掉自已的饭碗一样而惊慌失措。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工厂主反对失业工人移民国外,而是主张留下来继续充当产业后备军,这样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增殖资本的劳动力。而一旦失去这些劳动力,资本就无法增殖,资本家也就无法赚钱,甚至会破产,所以当失业工人要移民海外时,他们才会担惊害怕而又激动地大喊大叫,“这种发自内心的叫喊使人想起了宫廷侍卫长卡尔布”。而反过来

40、,一旦资本家在市场上雇佣到作为活劳动的工人时,他们就“好像害了相思病”一样,充满了奴役和剥削工人的狂欢劲头:“当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使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对象性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对象化的、死的劳动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转化为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 的劲头开始去劳动。”也就是说,当资本家从市场上购买到工人的劳动力后,就发狂地迫使工人为他生产剩余价值,为他的资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1 1 3 1 2 页。席勒阴谋与爱情的第三幕第二场,作为宫廷侍卫

41、长的卡尔布最初拒绝参与2德意志一邦君的宰相所策划的阴谋。这时,宰相就以辞去宰相职位相威胁,因为这样一来卡尔布的职位就要免除,卡尔布吓死了,他叫喊说:“那我呢?您说得倒好,您!您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可是我呢一一我的上帝!如果殿下免我的职,那我怎么办呢?”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6 6 4 页。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场莱比锡的欧北和酒寮)中的话。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2 7 页。1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本进行增殖,反而高兴得“好像害了相思病”一样。在这里,马克思以反喻的方式深刻辛辣地讽刺了资本和

42、资本家在剥削工人时的贪婪和狂欢嘴脸。为了更好地向人们揭示资本和资本家作为贪婪的吸血鬼的真面目,马克思又以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贪婪而又残酷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为喻,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可以说,夏洛克就是唯利是图而又残酷无情的资本和资本家的代言人。明明是对工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但他却强词夺理、振振有词地自我辩护:“我的行为没有越轨,我要求我的权利!那就是我的契约上规定的罚金和抵押品!”同时,即便是对儿童和妇女的压迫和剥削,“夏洛克们”的冷酷和无情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1 8 4 4 年法令限制儿童劳动的条款,资本家像夏洛克那样死抠法令条文,只是为了对该法令限制少年和妇女”的劳动的这同一项条款进

43、行公开的反叛做准备。”正是由于资本及其人格化的资本家对资本增殖的贪婪和对工人劳动的残暴,导致资本主义工厂变成了伟大的弗罗伦萨诗人但丁笔下神曲之“地狱”。但丁笔下的地狱是凄惨、恐怖、到处是一片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森景象。无数幽灵在地狱魔鬼的控制下,在血污里、在泥潭里忍受着魔鬼们最残酷的各种折磨,并绝望地挣扎着。可以说,资本主义工厂就是神曲之地狱的现实化身一一“人间地狱”,广大工人们就生活在这一悲惨的人间地狱之中。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专门以英国的火柴制造业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人间地狱的真实情景:“谁都知道,这种制造业有害健康,令人生厌,所以只有工人阶级中那些最不幸的人,饿得半死的寡妇等等,才肯把“衣

44、衫谥楼、饿得半死、无人照管、未受教育的孩子送去干这种活。在委员怀特1 8 6 3 年询问过的证人当中,有2 7 0 人不满1 8 岁,4 0 人不满1 0 岁,1 0 人只有8 岁,5 人只有转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3 1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3 2 页。19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6岁。工作日从1 2 到1 4 或1 5 小时不等,此外还有夜间劳动,没有固定的吃饭时间,而且多半是在充满磷毒的工作室里吃饭。如果但丁还在,他会发现,他所想象的最残酷的地狱也赶不上这种制造业中的情景。”在这里,

45、马克思借用但丁神曲所描写的地狱惨景,来与火柴制造业残酷奴役工人的情景相对照,最为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资本(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残酷奴役和无情剥削。即便是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工厂里,工人借助机器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其依然受到全面的身心折磨:“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既然不仅是劳动过程,而且同时是资本的增殖过程,就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地,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所以,在资本主义工厂这一人间地狱中,

46、工厂工人只是工厂的活动的附属物,其悲惨命运比但丁的地狱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马克思又以工场手工业中的工人和机器工厂中的工人之间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机器工厂中工人的悲惨命运:“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做活的附属物并人死机构。”在此实质性意义上,正像维吉尔带领但丁踏进地狱之门一样,马克思带领工人进人资本增殖的真正来源地-门上挂着“非公莫人”一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可以说,马克思在读了但丁的作品后

47、发现,最重要的是其可以提供许多对比来刻画、确立许多标准来衡量维多利亚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8 5 2 8 6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8 6 一4 8 7 页。23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8 6 页。20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总第2 8 辑)时代的人为城乡贫民所造成的人间地狱。在此意义上,我们确实可以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现代版的神曲之“地狱”篇。正因如此,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的劳动,完全是“息息法斯式的劳动”,毫无自由可言。“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

48、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就像息息法斯的苦刑一样;劳动的重压,像巨石般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惫不堪的工人身上。”由此可见,在地狱般的资本主义工厂里,工人所能做的只是无休止的、没有任何慰藉和乐趣的重复性劳动。为此,马克思强烈主张工人的解放本质上就是劳动的解放,劳动的解放就是自由劳动取代必要劳动,也即工人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合作劳动,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雇佣劳动制。而未来自由王国的实现,工作日一一劳动时间的缩短是根本条件。在此意义上,资本论批判和反对的是资本的抽象统治,追求的却是人之真实的劳动自由。四、“桌子跳舞”之喻:对商品、货币和资本三大拜物教的批判作为不朽的伟大经典,资本论却是从

49、最常见、最普通的“商品”一经济学的细胞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本来,商品是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8 0 年,第5 6 2 页。息息法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科林斯王,因欺骗了众神,被罚终生推滚一巨石到山上,而每当推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下。“息息法斯的劳动”源出于此,意即吃力而徒劳的工作。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8 6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9

50、 2 9 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7 页。521资本论中“文学隐喻”的批判性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司空见惯之物,马克思所面对的,也正是一个商品充满大街小巷的世界。但仔细一看,日常的商品却“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这其实正是商品的魔力所在。资本论所要做的,绝不是简单描述这一商品世界如此的现象,而是深入揭示这一商品世界如此的原因。对此,马克思专门以“桌子跳舞”为喻进行了生动揭示。木头作为“可感觉物”做成桌子,桌子还是可感觉物,但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售,就变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物”,甚至会自动跳舞:“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