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要务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要务钟志农一、如何定位?1、发展性团体辅导 以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同质团体)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侧重体现了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而不是解决适应困难问题)和预防性功能;(台湾录像)2、活动性校本课程 在“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拒绝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它受课时限制,只能致力于一个切口较小的发展性辅导主题。3、全员性受辅对象 接受辅导的是全班学生,成员不经筛选,没有挑选的余地,更不允许随意排斥某一学生参与辅导活动。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利。二
2、、为何开课?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很强的针对性,需要很强的创造精神,需要有很鲜明的层次感(不同学段不同要求)和连续性(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心理辅导活动课不能无病呻吟,不能邯郸学步,不能没有个性。小学低段发展性主题 1、入学适应性问题;例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3、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小学中段发展性主题 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例 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小学高段发展性主题 1、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例 2、中小衔接的关键期。小学生积极人格的核心要素进取心、勤奋感、成功体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灿烂童年)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内心积极体验极为重要。无数事实
3、说明:青年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源于个体没有度过一个真正成熟的少年阶段。初一年级发展性主题 1、要关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入学适应性问题。目的:主动构建具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2、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例(1)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女生应对“传闲话”的技巧,男生的化解矛盾的技巧)(2)要预防打群架、“单挑”等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初二年级发展性主题 1、学业分化问题引发“三个逃避”例 2、青春期恋情问题 例初三年级发展性主题1、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 (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引导学生讲效率,不要拼时间。(2)要引导学生学会疏泄负面
4、情绪 例2、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 (1)如何帮学生合理定位?(2)如何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焦虑?高一年级发展性主题 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高二年级发展性主题 1、由文理分科带来的实质上的学习两极分化的危机引发“三个逃避”;爱情是?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敏感期。(1)爱的情感体验深刻;(2)压抑的情感体验深刻。高三年级发展性主题 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中学生积极人格的核心要素有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自尊感、价值感、可控感)美国心理学家贾霍达(1958)提出,积极的心理健康要从六个方面来定义其性质:(1)积极的自我
5、态度;(2)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3)整合性一种集中统合的心理功能;(4)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5)对现实的准确认知;(6)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环境。贾霍达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准确地勾画了中学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主要内容。整个中小学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二)埃氏理论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启示1、心理辅导活动课应以人格发展为第一要务。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面临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
6、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可能性。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2、心理辅导活动课应是一个持续的教育历程,并应有一个连贯的主题。辅导是持续的教育历程。辅导工作应从小学就开始,贯穿整个教育历程。它应有一个连贯的主题,并且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3、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着眼于发展的关键期,重在抓好危机的预防。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是按不变的顺序展开的,而这个顺序是生物学上成熟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注意抓好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因为个体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应该
7、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错失发展或学习的机会,其损失甚至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三、如何设计?(一)全力聚焦辅导理念 理念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价值及其深刻性主要就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一般的主题班会的根本分界线主要也是体现在辅导理念上。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首先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技巧。在我们设计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要解决什么问题?班里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是什么?这样,我们的选题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奇妙的想象力 现在有些教师在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往往在形式上想得多,在理念上想得少,在辅导的针对性上想得更少
8、。一节班级团体辅导课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切入点要找准,口子不能张得太大。例:不用烦 感恩父母理念上的模糊性还表现为:1、外出培训回来,照猫画虎,盲目模仿;2、盲目地跟着德育大气候走,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年龄差异,如:珍爱生命;3、新毕业的专职教师号不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只凭过去实习听课时得到的一点印象就去设计心理辅导课。4、以为心理课只要学生开心、放松就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生命在于理念,成败在于理念,是否能促进学生成长也在于理念。一句话,理念第一,技巧第二。辅导理念的把握1、对辅导主题的理性辨析 如:小学五年级感恩父母爸爸妈妈真的不容易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2、对辅导对象年龄特征的了解3、对辅导主
9、题针对性的斟酌(二)恰当设定辅导目标 目标必须清晰明确;目标必须集中;例5:冲突问题 目标必须可操作;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性目标(三)精心设计辅导活动 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两大设计模式 1、结构化设计 团体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2、非结构化设计 热身活动分享点评A、团体暖身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 1、游戏暖身;2、肢体活动暖身;3、音乐暖身。例:我的未来不是梦游戏热身活动举隅超级拳王(小人、老虎、枪/猎人、狗熊、枪)进化论(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
10、哺乳类人类)拼图大考验(NBA、灌篮高手、漫画、其他)大风吹可怜的小猫(六人一组)青蛙跳水(六人一组)造反运动(前后左右头手均可)一边倒(大小拇指)OK,不许动抓手指 “团体热身阶段”不等于“团体游戏阶段”,热身不一定做游戏。所谓“热身”,是指“准备进入运作状态”,它的本质特征是“启动”。这种“启动”,可以是肢体的“动”、情绪的“动”,也可以是(或者说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注意力的“动”、情感的“动”、旋律的“动”、心灵的“动”。因此,“热身阶段”绝不等同于“热身游戏阶段”。游戏总有做完的时候,一个游戏反复做,学生也会有厌倦的时候。但是,游戏可以做完,团体运作要从“热身阶段”开始的规律不会
11、改变。要变的是课的设计,它取决于教师对课的理念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真切把握。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B、团体转换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 1、小品表演;例:穿越情感的风暴 2、录像或电影剪辑等媒体应用;例:朋友 3、游戏情境。例:走跳棋C、团体工作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 1、团体讨论(六六讨论法配对讨论法鱼缸
12、讨论法代议法班级论坛综合法);2、创意思考(脑力激荡法六W法分合法);3、联想活动(自由联想故事接龙语句完成);4、辩论活动(舌战群雄式辩论分组对抗式辩论同题分组小辩论);5、机智问答;6、角色扮演(独角戏人生AB剧多种角色扮演);7、身体活动(增进团体凝聚力的身体活动促进人际沟通的身体活动);8、回馈活动(优点轰炸、信件会串);9、比拟活动(自我比拟为团体命名事件比拟);10、纸笔练习(促进人际互动和家庭关系探索的纸笔练习催化学生自我探索的纸笔练习促进团体信任感、凝聚力和合作态度的纸笔练习澄清价值观的纸笔练习)。D、团体结束阶段常用的设计形式 1、团康类活动;例:请在我背上留言 2、音乐类活
13、动。以上四个发展进程不等于课的设计模式。所谓四个发展进程,是指所有的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和小组团体辅导)的团体动力规律。只要是团体辅导,都靠团体动力来推动,如果没有团体动力,那么你站在学生面前,只是在“上课”(而且是单向传递的讲授式上课),或者是在做“讲座”。一个心理辅导教师不能远离学校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不能站在学生群体的外围“隔岸观火”,否则我们的思想、灵感、热情就会枯竭,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就会杂草丛生,我们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也会“才思耗尽”。(四)认真理清辅导思路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团体辅导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
14、。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理念和辅导思路的迷失上。例:穿越情感的风暴 走近父母 (54:00)如果团体运作顺畅,则思路清晰合理往往是首要原因。我喜欢 四、如何操作?(一)6条操作原则 1、动感第一;2、情境体验;3、多元互动;4、现场生成;5、主体抉择;6、和谐有序。(二)8条操作要领 1、重感受,不重认知;2、重引导,不重教导;3、重目标,不重手段;4、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5、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6、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7、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8、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三)10项操作技巧 1、专注技术;2、倾听技
15、术;3、重述技术;4、具体化技术;5、引导技术;6、同感技术;7、支持技术;8、面质技术;9、保护技术;10、自我开放技术。例:学会赞扬 五、如何评价?(一)5条评课标准 1、辅导理念基本正确;2、活动设计思路清晰;3、活动过程氛围和谐;4、辅导技巧运用得当;5、辅导效果比较明显。(二)5条评课方法 1、不论成败,只讲得失;2、抓大放小,突出重点;3、多元互动,集思广益;4、注重过程,再观后效;5、求同存异,各取所需。例:赢得更多的朋友 只有大家都抛却功利心和功利标准,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才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才能不讲套话、假话,只讲实实在在的真话。而辅导教师真正的成长就是从“讲真话
16、”开始的。六、有何困惑?1、心理辅导课与思品课有何区别?(1)课程功能不同。(2)课程内容不同。(3)思品课更注重主流社会的价值标准,思品课教师不能保持价值中立。(4)思品课也在学心理辅导课的技巧,但心理辅导课的技巧性要求更高一些。(谁像谁?)(5)思品课允许有更多的灌输色彩,课程性质决定了学生可能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缺少安全感。学校里搞心理健康教育,在注意到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混为一谈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心育和德育这两件事搞得“泾渭分明”。我们不是说可以不顾两者的区别,也不是不主张要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化水平;而是说,在中小学现实教育环境中,要接纳心育和德育的内容、形式
17、都有交叉这一事实。2、心理辅导课与主题班会课有何区别?(1)可以采用同样的团体活动载体,但承载的内容不同;(2)教师角色不同:权威?导演?朋友?(3)学生心态不同:有防卫?无防卫?(4)价值判断标准不同:主流?非主流?(5)技术含量不同,训导?自觉地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和各种辅导技巧?3、心理辅导课与小组团体辅导有何区别?(1)团体人数不同:8-12人?50-60人?(2)团体成员的组合结构不同:可筛选?不可筛选?(3)团体原有的基础不同:新?旧?短程?长程?凝聚力高?一盘散沙?相互信任?关系错综复杂?(4)时空条件不同:受限?不受限?有弹性?无弹性?(5)辅导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每个成员态度行
18、为的改变?全体成团共同的发展性主题?总之,作为“小团体”的小组团体辅导与作为“大团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特点、功能、对象和内在运作规律。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采用小组团体辅导的模式与规律去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反之亦然。4、心理辅导课与“实话实说”节目有何区别?(1)内容不同:社会热点焦点?成长发展?(2)成员组成不同:三教九流?同龄人?旁观者讨论?深入内心的分享?(3)交流渠道不同:主持人嘉宾?同龄人同龄人?单向?横向?多向?(4)主持人的角色不同:中心人物、明星?配角、辅助者?(5)氛围不同:幽默、调侃?真诚、理解?5、如何看待心理辅导课的游戏化倾向?所有的游戏一开始
19、都是新鲜的,但所有的游戏用滥了之后都是令人生厌的。学校心理辅导课活动素材的不竭源泉蕴藏于学生鲜活的生命活动之中。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班级中,去感受班级团体日常运作规律的原生态,去了解学生班级生活、宿舍生活、课外生活中的生命故事,方可挖掘和提炼出有声有色有创意的心理辅导课的活动素材。6、心理辅导课到底谁来上?班额太大怎么上?许多精彩的、感人至深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是那些与学生整日厮守在一起的优秀班主任的杰作。对于兼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班主任来说,对学生抱有充分的尊重、理解、真诚、接纳、支持、鼓励、关爱等等基本的辅导态度,比他掌握较多的辅导理论与辅导技巧紧迫得多、重要得多。例: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领悟
20、教育的真谛 那么出现“角色冲突”怎么办?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求教师以辅导者身份出现,而不是以班主任身份出现,这里难免有角色冲突。处理办法只有两条:一是认真学习辅导理念和技巧,把班主任当得尽可能人性化一些,使两种角色尽可能靠近一些;二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履行不同的职责。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等工作层面上,而不去下气力发动全体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即使表面的形式搞得十分花哨,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尚未真正突破“瓶颈”。大班额本身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应试
21、教育背景下产生的异化了的班级组织形态。超过60人的班级团体,辅导是有难度的。解决的办法只有请辅导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将“超大团体”一分为二。7、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可以替代心理辅导课吗?(1)它是认知性的;(2)它是灌输式的;(3)它是强制性的;(4)它是真正“学科化”的;(5)它是“真经”,但要看在什么地方念,由什么样的“和尚”来念。8、有的老师上心理辅导课“屡战屡败”是何原因?辅导教师们在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遇到的挫败体验,其主要根源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素质适合不适合做这项工作,而在于我们在这一领域内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限。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而课堂管理是要有能力和
22、技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在学校里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可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辅导教师。如果辅导教师事先没有明确的辅导动机,没有一种通过自己设计的辅导活动来解决班级多数成员在成长中遭遇的实际问题的强烈冲动,没有一种为某个活动环节的设计朝思暮想、茶饭不思、夜以继日、辗转反侧的“着迷”一般的深入探究,那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磕磕绊绊、阻力重重、发展迟缓、气氛僵滞、彼此防范、关系疏离等不流畅的现象,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从自己或顺利、或曲折、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探索、去总结,而且总是怀抱一颗不灭的信念火种,不是去武断地否定新的事物,而是去不断地否定旧的自我,那么,随着生命历程的推进,我们的经验就会日趋丰富,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成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接近于真实和深入。我想,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探究也是如此。欢迎您访问“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