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兰诗教案设计兴化市海南中心校 吴元森教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教材分析: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教学目标: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
2、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想要详细地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
3、反映社会风貌。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范读课文。(仔细听,有一个地方有问题,能不能找出来)2、翻译课文3、分小组讨论: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 第一部分(13段) 代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辞官还乡第四部分(第7段)以兔为喻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
4、来解答)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能使文章简洁。2、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4、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象表演)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来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作了讴歌和赞美。五、总结、拓展。1、根据图片复述课文2、分析人物形象3、课堂练习木兰诗是一篇叙事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六、课后作业。1、巩固上课所学内容,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2、背诵全文。板书: 木兰诗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不慕荣华富贵机智、谨慎勤劳孝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