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学理社会学理论概述(一)概述(一)功能理功能理论与冲突理与冲突理论社会学导论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了解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如何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角度对社会进行解释、分析与预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功能理论是以“整体需求”与“要素的功能”之间相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过程的理论。冲突理论是立足于“结构”对“行动”的作用,强调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互动行动中的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学学习重点:重点: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学学习难点:点:把握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与学科基本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授授课学学时:3-4学时。在讨论社会学的特点的时候,很多社会学家希望这门
2、学科越具有科学性越好;而另一些则喜欢人文取向。在讨论社会学的“为什么”的时候,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关注于社会结构,但是另一些人则关注社会互动。而在试图理解社会如何运转的问题上,不同的社会学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有着不同的假设。一些认为秩序与稳定比冲突与变迁重要,另一些则正好相反。这些选择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理论视角帮助社会学家去选择他们所要提出的生活中的问题,选择他们用来寻求答案的方法。6.1 功能理论6.1.1功能理论的视角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社会的构成部分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每一个部分也帮
3、助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需要的。后来,墨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的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而社会。它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社区中人们怎么样形成了有序的生活,表现除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6.1.2 功能理论的社会观一、社会是一个有机一、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任何“社会”都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整体”。社会中的“部分”,指的是不同的群体或组织所从事的特定的活动。二、二、“部分部分”对社会整体社会整体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着特定的功能。不同的群体或组织通过人们从事的特定的活动,对社会整体的延续和发展,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功能理论
4、是一种“宏观社会”视角的理论。6.1.3.功能理论的内容一、社会整体有自身的需要二、社会整体的“需要”,决定着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人们活动的内容。三、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条件”四、社会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担负着的特定功能五、“组成部分”所发挥的“功能”“卵玉姑娘卵玉姑娘卵玉姑娘卵玉姑娘”、“苡禾娘娘苡禾娘娘苡禾娘娘苡禾娘娘”、“李古李古李古李古姑娘姑娘姑娘姑娘”:人格化的女神与动植物相配而:人格化的女神与动植物相配而:人格化的女神与动植物相配而:人格化的女神与动植物相配而生下人类生下人类生下人类生下人类“咿咿咿咿啰啰啰啰娘娘娘娘娘娘娘娘”、“伊窝阿伊窝阿伊窝阿伊窝阿巴巴巴巴”:单性神造人
5、单性神造人:单性神造人:单性神造人 洪水遗民洪水遗民洪水遗民洪水遗民/双性神造人双性神造人双性神造人双性神造人佛教娘娘神、道教娘娘神、地方佛教娘娘神、道教娘娘神、地方佛教娘娘神、道教娘娘神、地方佛教娘娘神、道教娘娘神、地方娘娘神:功能多元化娘娘神:功能多元化娘娘神:功能多元化娘娘神:功能多元化原始人将人的生理过程全部附着原始人将人的生理过程全部附着在神性的解释上,把人的生育功在神性的解释上,把人的生育功能演绎为神的功能,出现了对图能演绎为神的功能,出现了对图腾和生育始祖女神的崇拜;其顶腾和生育始祖女神的崇拜;其顶峰是母系氏族的峰是母系氏族的“只知其母不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其父”。此外,妇女还是
6、人类得。此外,妇女还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存和生活食料的主要生以维持生存和生活食料的主要生产者产者。女性生育功能开始走女性生育功能开始走向弱化,母权制开始向弱化,母权制开始向父权制过渡。男性向父权制过渡。男性在生产中开始发挥重在生产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要作用。女性必须承担对家庭和社会保女性必须承担对家庭和社会保证生育的双重功能,沦为生育证生育的双重功能,沦为生育工具和男性的附属品。由于对工具和男性的附属品。由于对生育各个环节的要求多样,导生育各个环节的要求多样,导致娘娘神的多元化。致娘娘神的多元化。详细论证参见徐晓军:土家族女神崇拜探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研究逻辑:研究逻辑:由于神话
7、的编造不可能突破社会结构的框架,因此,从神仙社会的结构能折射出当时真实的社会结构。而认识一个社会的结构,可以从分析当时社会的功能入手,即从社会基本功能的满足状况中来发掘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世俗社会结构神仙社会结构神仙的功能研究方向逻辑方向世俗社会结构决定神仙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决定社会功能详细论证参见徐晓军:土家族女神崇拜探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具体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土家族女神崇拜中女神的功能分析土家族神仙的社会结构分析土家族世俗的社会结构特征推理批评:社会生活并非总是平静,而功能主义对战争、叛乱、革命等现象无法解释。6.2 冲突理论6.2.1 冲突理论的视角冲突论强调人们因
8、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即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且秩序本身并非事物的自然状态。6.2.2 冲突理论的社会观一、社会是一种“冲突结构”二、社会结构的性质决定人们社会行动的内容三、“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四、社会变迁是冲突结构转变为新的冲突结构Page 15无冲突有冲突结构僵化结构灵活矛盾积累矛盾化解解体或崩溃稳定冲突结构运作的逻辑:6.2.3 冲突理论的社会学内容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在财产和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经济关系是最
9、基本的社会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中的地位的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所在。2,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出现了两个主要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种阶级区分贯穿了全部社会生活。由于剥削阶级总是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和压迫他们,因而这两个主要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4,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后两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由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决定的。在多种形式的斗争中,居于首位的是政治斗争,是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Page 17Page 18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理论的贡献
10、在于他深入研究了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激烈程度”和“积极功能极功能”等内容。一、影响社会冲突“激烈程度”的因素。1、冲突过程中人们“情感卷入”的程度;2、冲突的内容“涉及基本价值观”的程度;3、冲突的目的的“工具性”程度。二、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1、通过对外的冲突,明确了群体的界限;2、通过对外的冲突,更利于群体内部权力和权威的集中;3、通过对外的冲突,降低了对群体内的越轨行为和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4、对外的冲突越激烈,越能增进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团结。三、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增强冲突群体之间的整合。1、低激烈程度的、经常的冲突有益于社会体系中人们释放相互间的“敌意”;2、在
11、存在高度依赖的社会体系中,低激烈程度的、经常的冲突有益于鼓励人们创造出规范或协议来调节冲突的内容;3、群体之间越是存在产生激烈冲突的威胁,各群体之间就越会寻求联合,且联合也越持久。Page 19一一、“不平等不平等”并不必然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冲突。致社会冲突。韦伯非常反对马克思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差异,并不对人们有重要的制约意义。并且,不平等的产生,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财富、权力、声望”三种标准、“三位一体”地解释人们之间的社会差异阶层差异的原理。二、二、导致出致出现“不平等不平等”的原因。的原因。1、“财富、权力、声望”三者在分布上“高度重叠”;2
12、社会成员在获取三种“资源”过程中机会的差异过大;3、三种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差。三、社会冲突三、社会冲突发生必生必须具具备两个条件。两个条件。韦伯认为,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不平等”,“不平等”并不是导致社会冲突的原因。社会冲突的出现有另外的“条件”。1、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予以撤消”;2、“魅力型领袖”的出现和作用Page 20科塞汲取了齐美尔关于冲突的功能的观点。他以韦伯关于“冲突产生的原因”观点的作前提,着重对“冲突的类型和激烈程度”、“冲突持续的时间”和“冲突的结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冲突的一、冲突的类型型1、围绕“现实的问题”发生的冲突。2、围绕“不现实的问
13、题”发生的冲突。二、冲突的激烈二、冲突的激烈程度程度1、冲突越是围绕“现实的问题”发生,冲突各方越可能寻求达到自己目标的折衷方案,冲突的激烈程度越低。2、冲突越是围绕“不现实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中卷入情感的可能性越大,冲突会越激烈。(齐美尔)3、冲突群体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越小,则缓解冲突的制度化手段的有效性越低,冲突会越激烈。Page 21三、冲突持三、冲突持续的的时间 1、冲突各方的对自己的目标越是没有明确的限度,冲突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 2、冲突各方对冲突目标的一致性越低,冲突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 3、冲突各方对于对方胜利或失败的符号特征越少,冲突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 4、冲突各方的领袖人
14、物越是意识到达到目标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冲突持续的时间就会越短 5、冲突各方的领袖人物说服下属停止冲突的的能力越强,冲突持续的时间就会越短 四、冲突的四、冲突的结果果 在充分汲取齐美尔关于“冲突的结果”的基础上,科塞提出了一种各方之间冲突可能导致的结果:冲突越是导致某一方被迫服从其他方,被迫服从的一方对于强迫一方的“敌意”将会越积越强。从长远看,这将使各方之间的冲突表面化。一、社会是“强制性协作团体”达伦多夫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两类群体构成的“强制性协作团体”。即“S”。(Imperatively Coordinated Association)。二、“强制性协作团体”的结构化过程 1、“
15、准冲突群体”之间潜在的对立关系。2、对对方“威胁”的认知及清晰化、权力再分配。3、冲突群体之间权力再分配的“合法化”。4、权力关系“合法化”基础上的“制度化”。三、冲突发生的原因 1、“ICAS”中的被统治群体 “准冲突群体”可以意识到本群体的客观利益,并形成“准冲突群体”。(马克思)2、“准冲突群体”对统治群体的统治的“合法性”予以撤消。(韦伯)“准冲突群体”对统治群体的统治“合法性”予以撤销,“准冲突群体”就成为“公开的冲突群体”,才可能寻求对统治群体的冲突。3、“魅力型领袖”的出现和作用。(韦伯)4、统治者对相反利益取向的组织及其活动的许可情况。5、“冲突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
16、马克思)6、“冲突群体”招募成员的机会。四、社会冲突的程度(一)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1、社团的重叠程度;2、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3、社会流动的程度(二)影响冲突烈度的因素:1、社会经济剥夺情况;2、冲突的调节五、社会冲突的结果三种不同类型的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6.2.4 冲突理论的社会学性质一、冲突理论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冲突理论,是一种立足“社会结构”对“互动行动”作出解释的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被看作为模式化了的“强制性协作”。在冲突理论这里,“不平等”(结构)尽管不直接导致冲突,但它是冲突(行动)终究要发生的根基。二、冲突理论与社会的研究对象 冲突理论,正是立足于“制度文化”对“社会行为”作出解释的理论。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分析,韦伯关于三种资源的分布“高度重叠”的分析,达伦多夫对“合法化”的权威的分析等,都表明“社会冲突”的深层原因是“制度安排”。批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都首先关注宏观社会,研究它们如何联系。在关于人类社会、人类行为的结构主义观上也是相同的。它们都认为,社会结构是外在于个人的却又控制着个人行为的社会事实,个人行为主要是非个人所能造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产物。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强制力量,缩小了自由意志和个人自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