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4140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化工教学化 工 设 计 通 讯Chemical Teaching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06 第49卷第7期2023年7月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涌现引领了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制造等领域催生出一系列的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为了紧抓发展新机遇,在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牢固围绕技术和产业两大核心要素推进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重要引擎。同时,也为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通过反思传统工程教育形成了建设“新工科”新机遇。“

2、新工科”建设并不是教育的局部革新,而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行业、新经济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教系统性融合机制、产学研协同契合度、政校企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制约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问题1。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主体不明确、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偏离了“新工科”建设的初衷。面对新工科建设挑战及产业革命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具备科学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如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让企业走入学校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根本问题,

3、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表明了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要更加广泛地发挥其作用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与改革。1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产业学院,其本质上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由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育人新平台。其强调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能动性,具有多主体共建共治、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应用能力突出、校企订单式培养等特点。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在于共建围绕人才培养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常态化的对接经济社会、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新要求,实现开放式人才培养,深化产教摘要:围绕产教融合

4、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建设意义,并以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础讨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探索发挥地缘、业缘特色优势,着力解决如何构建“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符合能源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旨在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从合格到卓越,从应用到创新。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490(2023)07010604Study on the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

5、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Jing Guo-lin,Zhu Ling-yue,Niu Rui-xia,Zhao Hai-feng,Sun Zheng-nanAbstract: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with multiple participants in the constructi

6、on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The article elaborateson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econstructionofmodernindustrialcolleges,anddiscussesthe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7、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Explore and leverage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geography and industry,and focus on solving how to build a long-term education mechanism that integrates multiple entities such as“government,school,industry,and enterprise”to meet the needs of energy economy d

8、evelopment.This aim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high-qualityappliedtalenttraining,fromqualifiedtoexcellent,andfromapplicationtoinnovation.Key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multi subject;talent cultivation mode产教融合视域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荆国

9、林,朱凌岳,牛瑞霞,赵海峰,孙征楠(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8)收稿日期:20230413基金项目:黑 龙 江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重 点 委 托 项 目(SJGZ2022006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210155)。作者简介:荆国林(1969),男,黑龙江大庆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业污水处理及石油开发污染物控制研究等工作。化工教学化 工 设 计 通 讯Chemical Teaching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107第49卷第7期2023年7月融合协同育人,推进传统工科

10、专业向新工科专业转型升级。由多主体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有针对性的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同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及育人机制能够在特色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以经济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为牵引,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发挥地缘优势、业缘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开拓企业参与共建共治的多主体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准确与社会发展及经济增长需求对接,强化基础、拓展实

11、践,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融合新的凝聚点,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示范性人才培养平台,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 国外研究现状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起源于英国教育部门策划的产业大学,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互联网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开放式的线上学习方式,以此来强化企业发展及个人的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建立了“教学工厂”模式的产业学院,在校园内建设可供实践的生产线,学生能够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并实现实习实训的全流程体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育人

12、主体仍然为学校,不需要企业过多的参与,缺点是校内生产车间的建设资金需求大,无法精准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教育成本和时间成本。日本也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日本的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学院或者技术培训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大学”应运而生。日本“企业大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特有的雇佣制度,降低了员工入职后的流动性,减少了企业用人成本与人才流动的不稳定性。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非正式职工的加入,促使企业培训遭受到严重打击,“企业大学”的培养模式无法解决员工培养的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冲突问题。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一同合作培养技术人才3。培养过程中

13、,以行业协会为主导,制订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然后由企业和学校执行相应的理论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获得实习生身份,在学校为学生身份3。该模式的实施对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模式是以行业为核心的职业培养,培养出的更多的是技术工人,无法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迭。2.2 国内研究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发的重视,并且对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等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决心与力度。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力加强产教融合,

14、并且阐明了产教融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中还指出要以制度化的方式对产教融合进行顶层设计及决策部署,确保有序地将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推行下去,促使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2020年颁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是教育部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出台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要求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高校建设若干个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旨在引导高校精准对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破传统育人路径的限制,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4。现代产业学院,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的一

15、项关键举措,是加快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项战略安排。2021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形成新工科建设“北京指南”。其中,该文件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5。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产教融合的创新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各院校应当在政策的引导下着力推动多主体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多种培养体系的育人机制。3 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目标,依托东北石油大学“油头化尾”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地缘

16、、业缘石油化工特色优势,本着着力解决如何构建“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探索符合能源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改革等方面,探索服务于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3.1 探索构建多主体“三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办学育人属性,充分发挥企业、行业、高校育人功效,建立“校企融合、多方融合、双师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校企融合共建课程与教材,多主体教学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方融合共建平台与基地,整合“政企行校”优质实化工教学化 工 设 计

17、 通 讯Chemical Teaching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08 第49卷第7期2023年7月践教学资源;双师融合共建师资与团队,理论与实践互补促进能力全方位提升。多主体“三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如图1所示。图1 多主体“三融合”协同育人机制(1)打破传统专业间的壁垒,联合制定教学、实训、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关键标准,开发和共享跨界融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成产业、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协同共建、开放共享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2)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与企业培训优势,面向适应不同教育受体开展应用

18、型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及新技术研发等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服务,形成训育结合的长效育人机制。(3)完善现代产业学院持续改进与质量评价反馈制度,优化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方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诊改机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国际标准,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多主体参与的教学过程质量跟踪反馈制度,为现代产业学院的持续改进及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3.2 完善“四链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能源领域人才需求,围绕“石油化工-油田化学剂-化工新材料-石化装备”产业布局,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校内教育与企业实践融合,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融合,合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及创新链的

19、有机融合。(1)发挥校、企铁人精神育人特色,将思政、劳动实践,特别是职业操守与认同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建立校内、校外思政与企业文化育人基地,形成围绕铁人精神开展的校企协同思政教育新格局。(2)增加实践课程学时,与共建企业共同开设校内实验、虚拟仿真实训、顶岗实训、生产实践实训等实践教学课程贯穿大学四年(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度80%以上)。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动态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3)与共建企业共同编写具有普适性的手册式、工具式教材,使教材在课堂、车间等多环节中发挥作用,既可以作为教材,又可以作为生产实践的工具书。(4)携手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带头人

20、、课程负责人,对接岗位技能需求,融合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建立课程案例库、素材库,打造精品校企共建的课程库。3.3 开发“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在“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以满足石油化工创新应用型人才供需为目标,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实践资源优势,依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虚拟实训平台,运用虚拟仿真、体验式、场景化、职业化实践教学方法,开发“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新模式。(1)在现代产业学院管理建设框架基础上,在校内设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班,在企业设立产业学院建设协调工作组,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沟通机制,切实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采用“双导师”(

21、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身份”(本科学生+企业学徒)、“双考核”(校内课程评定+企业综合测评)、“双课堂”(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同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在校内课堂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发布最新的企业生产工艺和标准,推动校内、校外的全方位接轨,提升学生就业适应力及就业竞争力。(3)依据油头化尾产业链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油头化尾专业集群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合理规划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促进实践教学从单纯的实操训练向创新训练延伸,实现开放、共享,带动校内其他专业实验实训水平提升,实验实训条件协调发展。(4)依托共建企业

22、技术、设施资源,结合学校专业技术团队的科学研究方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共同建立一套具有能源化工特色且科学系统的油头化尾技术研发基地,以及石油深加工产品研发中心。以此支撑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培养。培养过程中,共建企业与校内“两院一中心”年均提供科研项目支撑现代产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20项,支撑“互联网+”、创新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项目不低于5项。3.4 打造“双向流通”高水平师资交流机制以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为核心,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生产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教学,探索构建与企业、行业教师教学双向互通、学生学员双向互动的协同培养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助力形成“选引

23、育用留”的师资发展生态链。(1)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定期组织校内实践课教师及青年教师等赴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技能培训和工程创新改造项目的实施,培养老师的生产实践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认证后,成为油头化尾现代产业学院的师资。(2)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化工教学化 工 设 计 通 讯Chemical Teaching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109第49卷第7期2023年7月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采取互兼互聘、柔性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兼职教师10人,柔性引进工程实践教师5人),逐步优化师资结构,建

24、设了一支5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校、行、企高水平教师队伍。4 结语为了更好地挖掘人才培养与重点发展产业契合点,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为契机,需要通过对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尝试,建立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的全周期、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紧抓现代产业学院属性与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育人机制,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分类人才培养,完善紧扣产业高速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复合领域核心竞争力,探索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参考文献1 陈岳堂.产教融合机制

25、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2(S1):25-27.2 夏积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模式、特征及有效路径 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2,34(2):104-110.3 任金秀,周红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 J.职教论坛,2021,37(4):51-55.4 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 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14-19.5 孙振忠,黄辉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 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40-45.(上接第96页)就业方向来开设实验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

26、促学,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在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实验条件允许下实行一人一组,结合学生实验课堂上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考核,综合再给出实验成绩。考试实验可以让学生提前在网络上(微课、mooc、虚拟仿真等平台)进行实验模拟,再来实验室现场考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和理解。4 结束语大学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青年教师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转变教学思维;还要调整实验教学模块,丰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重视和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对于实验教师应根据专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相关就业导向,增设符合各个专业培养

27、目标、培养环节、专业建设的实验内容,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发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肖旺钏,赵炎,李增富,等.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J.广东化工,2021,48(24):181-182.2 薛小旭,谢啟发.从化学实验竞赛探讨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J.云南化工,2021,48(10):161-163.3 罗虹,张姝,邹志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广东化工,2021,48(22):207.4 孙治尧,范乃英,苗守雷,等.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云南化工,2022,49(1):139-141.5

28、孙娜,阚二姐,魏学岭.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3):121-123.6 崔琳,李琛琛.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4):429-432.7 舒华,唐红,邓雪,等.构建地方高校特色的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J.广州化工,2014,42(1):139-141.8 杨芳,纪克攻.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8,45(14):224,226.9 廖文菊,王旭.农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与实践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150-151.10 李子荣,陈忠平,柏雷.

29、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J.山东化工,2018,47(14):170-171.11 白靖文,杨昱,邢志勇,等.“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J.实验室科学,2021,24(4):28-32.12 许平.绿色化教学理念下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现代盐化工,2022,49(5):119-121.13 周小强,蔡秀琴,王秋亚,等.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J.广东化工,2022,49(17):221-223.14 谢爱娟,刘文杰,孔泳,等.新工科视域下虚实结合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4):68-73,115.15 郑伏琴,张万富,陈卫,等.新工科背景下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融合的实验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 J.广东化工,2022,49(14):227-229.16 孙琳,程宇婕,李红,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 J.广州化工,2022,50(12):187-1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