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

上传人:apps****199 文档编号:54325 上传时间:2021-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赵 晓龙等 : 风景 园林 规划设 计优化 城市微 气候综述 3 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综述 赵晓龙 , 李 国杰 , 赵文茹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 院 哈尔 滨1 5 0 0 01 ) 【 摘要】 在相关学科对微气候的研究背景下, 系统概括了国内外学者从单一景观实体元素与隐形微气候 要素互动关系为切入点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基于热舒适度的微气候感知模型, 以及不 同景观元素组合所建立的空间配置模型等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旨在充分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微气候 的效应 , 创造既具有视觉美感, 又具有舒适温感的景观空间环境。 【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微

2、气候; 景观元素; 空间配置模型; 感知模型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 2 0 1 4 ) 1 0 0 0 3 5 0 3 2 O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 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 影响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城市微气候作为影响城市 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 其影响 自然和人类活动方面的范围 要比其他任何 的 自然要素都要广。微气候的影响遍及水 体、 植物、 动物和农业等各个方面, 是塑造地方和区域场所 形式的根本力量, 也是形成不同场所之间差异性的根本

3、原 因。与此同时, 人居环境也会调整微气候环境 , 以满足特殊 的需求和适应地方条件。人类的舒适感 , 甚至包括某些情 况下人类的生存状况 , 都依赖于这些能够使建筑和景观空 间场所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技术与方法。 1 相关学科对微气候 的研究 1 9世纪初, 由于城市化加速 , 城市热岛效应问题逐渐凸 显, 城市微气候与城市设计方面问题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 注。城乡规划学科 以“ 低碳城市” 理念为指导, 实施合理规 划城市规模、 土地利用, 以及支持社区和建筑物尺度一系列 微观生产技术 , 实现在城市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例 如德 国斯 图加特 , 在受地形 和植 被制约 下 , 正是通 过

4、城市 形 态建设与当地的气候模式相结合, 从而形成 了有利于城市 发展的模式。在基于区域城市微气候背景下, 众多学者也 展开了如何在更小尺度下对户外空间微气候环境 的研究。 在建筑设计层面 , V 奥戈亚提出“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 的理 念, 将地域气候、 人体生物舒适性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例 如位于寒温带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学 , 正是通过对 以上建筑 要素的调整及优化, 从而解决了冬季外部开放空间微气候 环境恶劣的问题。 在所有气候控制的成功案例中, 对建筑、 地形 、 植物、 水 体及下垫面的利用, 是塑造最佳居住环境的关键要素。因 此, 深人了解城市景观元素对微气候的调控机制, 对塑造未

5、来良好舒适城市微气候环境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 单一景观元素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微气候的基本要素一太阳辐射、 风、 降水、 温度和湿度等, 受到包括地形、 水、 植物、 下垫面等在内的景观元素的影响并 发生改变。地形的空间分布和结构是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决定 性因素, 且地形地貌能够形成运动的障碍和通道, 来控制空气 的流通和温度范围。研究表明, 地形的垂直结构变化决定了 植被格局、 物种生境及生态系统过程。徐小东 等研究了不 同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形 自然特征, 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提出 了地形特征对景 观空 间选址 的指导原 则。刘 贵利 研究 了 三种不同生态地形类型共生的生态特点, 对风态

6、、 温度、 湿度、 日照等微气候环境特征进行了表述。 相较地形而言, 水体因自身所具备蒸腾、 热量交换等生 态系统功能, 因此对微气候的热环境、 风环境调节作用要更 加明显。李书严 等研究发现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 在上风岸 2 k m 以内和下风 岸 9 k m 以 内, 2 5 k m 以 内最 为 明 显, 且分散型的水体布局对环境调节能力要优于集中型布 局。岳文泽 等基于遥感和 G I S空间分析方法, 研究发现 城市面状水域的“ 冷岛效应” 要强于线性的河流廊道。 植被绿化与水体在改善微气候环境中温度、 湿度具有 相似的功效, 但其在湿度的调节功效上要略差于水体。王 威 - o 通

7、过试验发现 , 草 坪对 景观空 间垂 直方 向上 温度、 湿 度 的影响范围约为 0 5 m左右, 随着太阳辐射强度的加强会有 所增加。陈 自新研究发现通单株灌木在改善景观空间温 度、 湿度上要优于草坪, 而乔木最佳。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不 同下垫面对微气 候环 境影 响时 发 现 , 软质 草坪 在改 善景 观 空间热环境性能上明显优于硬质铺装 J 。对建筑单体形 态、 高度、 材质及色彩的考虑, 可对建筑外部空间微气候的 热环境、 风环境进行调节。左力 结合实例论证了建筑形 态组合方式、 建筑平面及剖面形状的变化、 设立遮蔽物可有 效的改善建筑外部空间微气候环境。谢振宇 。 等提出了削 弱

8、“ 边 角强风” 、 化解 “ 迎风 面涡旋 ” 、 减小 “ 建 筑 物风 影 区” 及形态优化和风能利用一体化等优化风环境的设计策略。 以上关于城市景观元素的研究 , 多数是仅针对景观元 素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定性 的规律性或者定量 的描述性研 究, 并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城市景观空间微气候的优化和设 计。因此, 对于城市景观元素改善微气候环境的研究既要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H I T N S R I E 2 0 1 2 0 5 6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G 2 0 1 1 3 0 ) 3 6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4 年第 1 O 期( 总第 1 9 6期)

9、掌握其规律性 , 以构建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体系, 也要获取 具有科学价值的定量性数据, 将规律性与定量性研究相结 合, 便于直接、 具体的指导城市景观微气候的规划与建设。 3微气候感知模 型与景观 元素 空间配置模型 的建立 3 1 微气候感知模型 微气候感知是人们对景观空间微气候环境 的一种体验 感受, 而热舒适度可作为一种人们对微气候环境综合评价 的标准。热舒适度包含 了微气候条件和人类行为两个方 面, 是一种人们对热环境满意度的精神体现。对热舒适度 的深入研究, 可有助于全面获取人们对景观空间的微气候 感知评价, 掌握人及其行为的规律, 建立系统的微气候感知 模型, 为科学的定量研究打下

10、良好的基础。 国外学者 N i k o l o p o u l o u是最先开始研究户外热舒适度 与使用者行为的, 其研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他通过观测研究发现, 单一的从生理上对热舒适 度进行评价并不全面 , 物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也需要作为影 响人类热舒适度评价影响因素被考虑在 内。T h o r s s o n 得 出了和 N i k o l o p o u l o u相似的结论 , 认为影响微气候感知的要 素既包含景观空间物理因素对人们的影响, 也包括热舒适 期望值在内的心理因素。E a s s o n - j 等通过观察与访谈发 现, 气象参数、 景观空间的功能、 心

11、理因素等将会是影响人 们对景观空间热舒适度评价的重要方面。 以上研究成果显示 , 人们对热舒适度评价影响因素虽 然逐渐趋于完整化, 但至今 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热舒适度 评价体系, 由此研究成果暂不能直接指导城市景观空间微 气候的优化。因此, 通过整合这些因素, 建立全面、 系统、 科 学的微气候感知模型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开展。 3 2 城市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 在冬 季 , 人们会 聚集在 街道朝 阳的一 面 , 寻 找背风 的场 所。在炎热的夏季, 他们则聚集在有树木遮阴或习习凉风 的公园座椅和草坪上。这些空间环境特征正是不同的景观 元素在空间上的组合所形成 , 成为一种包含隐性微气候感 知

12、的空间配置模型。如果可能发现某一景观空间的空间配 置模型影响微气候 的模式, 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具体的设 计以改变该空间配置模型, 进而通过设计与优化形成人们 理想的微气候环境。 S a n d a L e n z h o l z e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将获取的人们 对某些空间环境特征的微气候感知记录在“ 集体认知地图” 之上 , 并进行微气候测量来验证人们的微气候感知是否与 空间气候特征相符。研究发现人们的微气候感知与实验所 测得的微气候数据相吻合, 进而以此建立了具有微气候特 性的城市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 该模型将来可作为人们 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设计 目标与构成对象。R E mm a

13、n u e l 通 过观测模拟人们在不同街宽比与地面铺装条件下的热舒适 性 , 发现通过改变城市街谷表面反射率并不能有效地改善 热舒适度环境, 而增加街谷的阴影遮蔽度却能根本上优化 街谷微气候环境, 进而提出了“ 阴影增长” 的空间配置模型。 以上研究成果均是在获取人们对景观空间微气候感知 基础之上, 通过科学的系统验证, 发现城市景观空间中现存 的空间配置模型, 将规律性研究与定量性研究相结合, 进而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地优化策略。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 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 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语 该领域的研究现呈现出定量化、 信息化和多学科交叉 研究的趋势, 深入研究城市景观元素改善微气

14、候环境的机 制, 通过优化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和选择最佳景观元素来改 善微气候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 该领域的问题 和进 一 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 1 ) 规律性与定量性研究相结合。众多学者对城市 景观元素改善微气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受研究方法和 技术手段的限制, 所得的研究结论多数都是单一的规律性 或定量性成果 ,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 段的整合 , 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2 ) 需要进一步探索城市景观元素的组合形式 , 发掘 景观元素一微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建立系统的城市 景观元素空间配置模型, 便于直接指导城市景观空间微气 候的规划建设。

15、( 3 ) 由于热舒适度评价受心理、 生理、 物理及社会等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得出不 同的研究结论 , 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比较研究, 以利于构建更 加系统的微气候感知模型, 进而搭建起人 一微气候 一景观 空间的互动模型, 形成系统科学的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 加 迈克尔 哈夫著 城市与自然的过程迈向可持续性 的基础 M 刘 海龙 , 等译 北 京 :中 国建筑 工 业 出版社 , 2 0 1 1 2 徐小东, 徐宁地形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应对策 略 J 建筑学报, 2 0 0 8 , ( 1 ) : 2 5 2 8 3 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

16、M 南京: 东南大学出 版社 ,2 0 0 2 4 李书严 ,轩春怡 ,李伟 ,陈洪滨 城市 中水体 的微 气候效应 研究 J 大气科学 , 2 0 0 8, ( 3 ) : 5 5 3 5 6 0 5 岳文泽, 徐丽华 城市典型水域景观的热环境效应 J 生态 学 报,2 0 1 3, ( 6 ) :1 8 5 31 8 5 9 6 王威, 狄洪发, 江亿, 莫青草坪环境下温度分布试验研究 J 北方园艺 , 2 0 0 1 , ( 2 ) : 4 74 9 7 陈 自新 ,苏雪痕 ,刘少宗 ,张新献 北京城市 园林 绿化生 态 效益的研究( 3 ) J 中国园林, 1 9 9 8 , ( 3

17、) : 5 3 5 6 8 H C h e n , 1L O o k a , k H a r a y a m a , e t a S tu d y o n o u t d o o r t h e r m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a p a r t m e n t b l o c k i n S h e n z h e n J C h i n a w i t h C O U p i e d s i mu l a t i o n o f c o n v e c t i o n,r a d i i o n a n d c o n d u c t i o n, 2 0

18、 0 4,3 6 ( 1 2 ) :1 2 4 71 2 5 8 9 左力 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D 重庆: 重庆大学 , 2 0 0 3 : 1 1 O 谢振宇, 杨讷 改善室外风环境的高层建筑形态优化设计 策略 J 建筑学报, 2 0 1 3 , ( 2 ) : 7 6 8 1 1 吴培新等: 厂区综合办公楼建筑设计浅析 3 7 厂区综合办公楼建筑设计浅析 吴培新 , 赵志芳 ( 1 中国昆仑 - I- 程公司 北京1 0 0 0 3 7; 2 浙江 科技学 院 。 浙江杭州3 1 0 0 3 0) 【 摘要1 结合浙江某化纤厂综合办公楼建筑设计实践, 主要就办公楼建筑设计构

19、思、 功能布置、 节能设计 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供读者参考。 【 关键词】 办公楼; 功能分区; 建筑造型; 节能设计 【 中图分类号】 T U 2 7 6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 2 0 1 4 ) 1 0 - 0 0 3 7 - 0 2 1 工程概况 综合办公楼坐落于浙江某化纤有限公司厂区内, 整栋 建筑物地上共 5层 , 建筑高度 1 8 6 2 m, 建筑 占地 面积为 8 6 6 m 2 , 总建筑面积为 3 7 4 6 m 2 。 根据厂区用地红线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综合楼位于 整个厂区内外联系极为方便的位置 , 北侧正对厂

20、区主入 口, 主人口直接开向开发区的交通主干道 , 东西两侧分别设置 科研楼和多功能礼堂, 南侧为生产厂区, 整个布置紧凑合 理。由于在综合楼北广场前设计有 5 0 m左右进深的绿化广 场, 使外来人员对综合楼一目了然, 东西两侧辅以露天停车 场, 生产厂区单独设置货流出入 口, 做到了办公区和生产区 人货分流, 互不干扰。 该建筑使用功能相对简单, 但整体错落有致 , 与周围环 境和谐共融, 门厅采用回廊式通透设计 , 烘托出整个建筑的 宏伟高大。因其个性鲜明的外部形象、 独特的室内空间以 及与厂房的有机组合, 使其成为厂区内的标志性名片。另 外综合楼处于整个厂 区的上风向, 最大限度地降低

21、 了生产 厂房对办公建筑的影响。 2 建 筑设计构思 厂区综合办公楼不仅代表着整个企业的形象, 又是工 作人员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场地, 因而设计师本着以“ 以人 为本 , 尊重企业文化” 为宗旨, 以“ 节约土地, 合理布局” 为原 则, 充分结合厂方设想和建筑本身功能要求 , 来完成设计。 综合楼位于整个厂前区的中央位置, 建筑主体中间高 两侧低, 从外部观赏, 建筑造型具有强烈现代感。建筑设计 意象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间工艺太师椅, 设计 师将三个长方体“ 品” 字形穿插组合形成意象, 两侧附房压 低隐喻“ 椅子扶手” , 中问长方形主体的门厅外墙覆盖了大 面积玻璃幕墙 , 幕墙与实体

22、墙形成虚实对比, 转译为“ 镂空 的太师椅靠背” , 幕墙与主体问缝隙安装有景观照明, 在夜 间通过玻璃流泻出灯光, 充分演绎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 的结合。门厅雨棚突出主体 8 m, 宽 1 2 m, 形成椅子座位部 分, 建筑形体高低错落, 别具匠心。 3功能配置和 空间处理 3 1 平面功能分区 总的来说 , 办公楼的平面功能组合多而复杂, 因此设计 师在梳理平面功能时, 应着重考虑各功能房间的使用性质、 主次、 闹静 以及 内外联 系等要素, 将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归 类, 使各房间都能够安排合理 ,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本厂区综合楼 主要功能包括办公、 餐饮、 产品展示、 会 议及休闲

23、活动等。为合理地在平面布置 中将这些房间进一 步的分区, 设计者围绕空间组合、 人流疏散及室内外环境联 系等方面并综合采光 、 通风、 日照、 朝向等因素进行反复推 敲, 延续路易斯 康“ 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 的经典原理, 将建筑辅助功能部分全部放置在建筑 的北面, 将南面设置 为办公空间。具体划分如下: 一层为接待中心、 休闲娱乐、 员工餐厅、 厨房及备餐间等公共用房, 本层人流较密集 , 功 能较复杂 , 将其与办公部分分开, 直接对外, 这样既便于管 理 , 又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二层东侧为办公用房, 西侧 为产品展示及营销区域, 北侧采用回旋式走廊直达大厅 , 大 厅向上延伸至五

24、层形成中庭, 中庭内布置绿化。办公用房 作为综合楼的核心所在, 使用频率较高, 把它设置在办公楼 的中心部位( 即三四层为办公用房) 。五层为会议室、 报告 厅, 并在顶部设计了屋顶花园, 成为员工休憩放松的主要场 所。卫生间和主要楼梯间相邻布置, 位于大楼西北侧。 3 2 空间分隔 为了充分考虑综合楼使用的兼容性和后期可发展性 , 并为员工营造宽敞轻松的工作氛围, 本办公楼通过将柱距 1 1 1 2 1 3 T h o r s s o n S, L i n d q v i s t M , L i n d s t & T h e r m a l b i o e l i m a t i c e

25、o n d i - t i o n s a n d p t e r n s 0 f b c h a v i o u r i n a n u r b a n p a r k i n G o t e b o r g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B i o m e t e o ml o s y , 2 o o 4 ( 4 8) : 1 4 9 1 5 6 El i a s son I ,Kn e z I,W e s t e r b e r g U ,T h o ms o n S ,L i n d b e r g C l i m a t

26、e a n d b e h a v i o u r i n a N o r d i c c i ty J L a n d s c a p e a n d U r - b a n P l a n n i n g , 2 0 0 7, ( 8 2 ) : 7 2 8 4 S a n d a L e n z h o l z e r I mme r s e d i nmi c r o e l i ma t i c s p a c e:Mi e r o c l i ma t e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p e r c e p t i o n o f s p a t i a l c o n fi g u r a t io n s i n Du t c h s q u a t J hn d s c l lp e a n d U d n m P l a n n i n g , 2 0 1 0 , ( 9 5 ) : 1 1 5 收稿 日 期】 2 0 1 4 0 6 1 7 作者简介】 赵晓龙( 1 9 7 1 一 ) , 男, 哈尔滨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 文化景观保护 、 可持续景观规划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园林绿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