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5431685 上传时间:2024-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质的导电性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1)《物质的导电性》一课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路探秘》第3课的内容。中考考纲中要求学生“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理解欧姆定律,了解电阻在其中关系”,本课“电阻”知识点的学习为考纲内容作铺垫,为初中学生学习电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此节课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导体和绝缘体、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电阻。三个知识点相辅相成,以物质的导电能力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②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③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学习技能和创新思维,养成严谨认真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通过实验帮助识记,突出重点); 难点: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电阻相关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理解,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中谈谈。 二、说教学方法 1.教育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重难点对内容进行更合理的重组,从探究性学习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了解,具体指导: (1)“已知” :学生已了解电流的测量、电路图的绘制及连接; (2)“未知”:检测物质导电性的方法及本课相关知识点; (3)“能知”:独立设计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区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概念,理解金属导电的根本原因,识记电阻的相关概念; (4)“想知”: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具体应用,电阻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件展示前四点,一句话概括:分别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引导、多启发,运用以下方法突破各个目标: (5)“怎么知”: ①设计实验检测物质导电性——启发指导,引导学生按“设计→讨论→实验”程序进行; ②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材料及应用——交流指导,实验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得出相关概念; ③金属导电的原因——讲授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班级进行不同深度的讲解; ④电阻相关概念——讲授指导,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记忆; ⑤安全用电常识——渗透指导,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3. 施教方法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和新课改的理论认识,结合课程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授。 (1)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为核心,使用“课堂知识练习卷”对知识点进行剖析,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特性,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按:“设计→讨论→实验”的步骤独立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3)情景教学法,根据知识点创设情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多媒体展示法,通过课件,Flash动画,了解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施教方法的设定,具体开展以下教学内容: 1. 教具准备 (ppt展示,概括为:本节课注重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需准备“课堂知识练习卷”、分小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件,课堂知识练习卷,分小组实验器材(小灯泡、电池组、导线若干、金属片、玻璃棒、铅笔芯、硬币、粉笔、牙签、橡皮、纸片等每小组1袋),自制装置烧红玻璃能够导电的演示实验器材(电池组、废弃灯泡、酒精灯、灵敏电流计、导线若干)。 2. 教学流程: (ppt展示,叙述流程:以物质的导电能力做主线,由探究实验引入导体绝缘体概念,从两者区别讲解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最后通过学生自学识记电阻相关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 3.教学步骤: (ppt展示,概括为:教学环节分为:置疑引入、合作探究、交流总结、拓展应用四个部分,逐步达到教学效果。) (一)置疑引入——复习旧知,切入课题,引入实验,时间3min; 回顾上节课知识点,创设问题情景:导线内外材料的使用原因,能否调换及后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引出接下去研究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大胆预测,自主设计,充分探究;时间20min。(需教具展示和演示实验,同时板书) 【突出重点】 知识点一:导体和绝缘体 思考书上125页问题:如何说明电路中有电流? 在电路中接入灯泡,若发光则说明有电流通过,或接入电流表,试触后有示数产生则说明有电流通过。即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 展示小组实验器材,进入{探究一} 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 的展示讲解 步骤:①提出问题:哪些物质能导电,不能导电?②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建立假设;③引导学生使用小灯泡检测法设计实验。④在“练习卷”绘制电路图,请学生展示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若接入材料可以是灯泡发亮,则是导体;若不能,则为绝缘体。 根据实验现象板图、板书: 半导体:展示课件,讲述: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叫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是硅和锗。板书。 知识点二:导体和绝缘体的相互转化 提出问题: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总是不容易导电的吗? 如何探究? 进入{探究二} 导体和绝缘体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讲解 步骤:①提出问题:二者转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②建立假设:可能与成分、湿度、温度有关。 ③演示实验:介绍自制装置:将去除钨丝的灯泡代替玻璃,接入电路,用酒精灯加热玻璃,观察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变化。 没有加热接通电路时,灵敏电流计的示数无变化;加热1-2分钟后,灵敏电流计的示数慢慢变大;停止加热,随着温度降低,灵敏电流计的示数逐渐归零。 常温下的玻璃是绝缘体,当它被烧红时变成了导体。 根据实验现象板图、板书: (三)交流总结——交流展示,提升认识,形成新知;时间:10min。 【突破难点】 知识点三: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投影课件,看flash动画及图片,回顾知识点: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闭合电路通电后,导体中形成了电流,说明导体中有大量的电荷在发生定向移动,我们把这样的电荷叫自由电荷,存在于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称为自由电子。 交流思考:金属导体通电后形成的电流很大,而绝缘体形成电流很小,为什么? 因为绝缘体绝大多数电荷不能发生定向移动,都被束缚起来,所以绝缘体内的自由电荷非常的少,通过的电流也很小。而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形成的电流很大。板书: 【识记重点】 知识点四:电阻 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容易导电,有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不同的物质导电能力不同,为了比较物质导电能力的强弱,我们引入电阻的概念。请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电阻知识点,阅读课本126页电阻内容:并回答“练习卷”问题。板书: 从电阻角度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其实是电阻不同的三类物质,导体电阻大,绝缘体电阻小。 (四)拓展应用——课堂练习,解决难点,补充深化;时间12min。 学习知识点后解决课堂引入问题:导线内外材料的使用原因,能否调换及后果,同时讲解安全用电相关知识。 填写“练习卷”的知识检测部分,进行知识点巩固理解记忆,当堂巩固理解所学内容。 四、说板书设计: 如黑板所示,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点写在中间,板图画在左侧,右边作为即时交流用。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知识点以便学生掌握。 五、说课堂练习: 从教学内容、环节和学生识记知识点的规律出发,编排课堂知识练习卷,分为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知识检测三个模块。实验探究部分注重引导和及时记录,自主学习部分注重知识点的即时识记,知识检测部分则注重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六、总结: 以上是我对《物质的导电性》一课的教学设计,以物质的导电能力为主线,采用活动探究、直观讲解、自主学习、知识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步骤,以学生为主体,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探索学习,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认知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内容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