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老子》校读零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2447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校读零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老子》校读零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老子》校读零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36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34):436440,2022老子 校读零札李锐张帆一“谷神不死”今本(1)老子 第6章作: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帛书本作“浴神”,“浴”从“谷”得声,老子 诸本中通假常见。关于“谷神不死”该怎样理解,历来有不同意见。汇总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老子想尔注:“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2)洪颐煊也指出“谷、浴 皆 欲 之借字”(3),马叙伦从之(4)。2.蒋锡昌以为老子中“谷”皆为一义,“谊皆取其空虚深藏,而未有为他训者”,此处指人之腹部丹田,“神”是腹中元神,“谷”“神”二字连读(5)。古

2、棣从之,又说:“叫它为 谷神 是突出其虚的特性。”(6)3.朱谦之、汪桂年等则以谷、神为两物,并以今本第39章“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为证(7)。汪桂年言:“诸家以谷或为山谷,以取空虚之义,胥失之。”(8)也就是说,谷、神即是溪谷、天神,二物都是对道的比喻。4.河上公注:“谷,养也。”(9)俞樾、高亨等认为“谷”无“养”意,当读为“穀”(10)。高亨言:“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穀,尔雅释言:穀,生也。广雅释诂:穀,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11)“谷”在 老子 中多见,本义为“川谷”之“谷”,如王本第15章“旷兮其若谷”,第33章“犹川谷之于江海”,第66章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又用引申义,如王本第28章“为天下谷”。诸解或将“谷”比喻为道,但对为何称之为“谷神”,解释稍显迂曲。朱谦之等将“谷”“神”相对,然“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例中,灵、盈差距甚远。今按“谷”应读为“裕”。今本第24章、第31章“有道者不处”,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皆作“有欲者弗居”。“居”“处”义近。高明读“欲”为“裕”,据 方言 训为道,可从(12)。方言“裕、猷,道也”,“有欲(裕)者”即“有道者”。则“谷神不死”之“谷”也可读为“裕”,训为道。“谷神不死”即言道有神性不会死亡。文子九守 有:“是以圣人以道镇之,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勿有,法于江海

4、。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爱,故能成其贵。”即是圣人执道、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证“谷神”不当连437老子 校读零札读为一词,可与此处参照。车载云:“谷神,是道的写状;不死,就道的永恒性说。谷神不死 是指常道。”(13)其说已经注意到“谷神”与“道”的关系,但未能很好地解说“谷神”何以可指道。“谷神”又称“玄牝”,老子 中以“玄”为定语的词有很多,如“玄览”或“玄鉴”“玄德”“玄同”等,“玄”是“览”“德”“同”因符合道的状态而加的缀语。而“牝”与“牡”相对,王本第61章言“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又言“牝常以静胜牡”,牝是母性的象征。今本

5、第1章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与之近似。“玄牝之门”,而非玄牝,是“天地之根”,即是说玄牝孕育元质,其门户为天地(万物)之根,即是说出其门户乃得为天地(万物)之根,天地(万物)则是从此根、本所生。有若母亲产子,母为牝,子出腹中,断脐乃为赤子,仍待养长,方得为人,赤子乃人之根。所以道不是直接生万物,道与万物之间有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作为中介,道是玄牝,但天地万物从玄牝之门、从其根生出。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51章),上博简有 凡物流形,物流形成体后才有生,故道所生并非生物,而是其元、灵之类,并非道直接生万物。这是老

6、子 思想和后世的一个重要差别,也是其思想常被误解之处。朴是最接近初生未分别者,最接近根,但仍是已经出玄牝之门者,不能等同于道。二“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今本 老子 第26章作: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其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句,尤其是“荣观”,不好解释,且出土文献中存在异文:“虽”,帛书甲本、汉简本作“唯”;“荣观”,帛书本作“环官”,汉简本作“荣馆”。“荣”(匣纽耕部)与“环”(匣纽元部)可通,“观”与“馆、官”都是见纽元部字,亦通。河上公注:“荣观,谓宫阙。”马叙伦以为乃“营卫”之借,取四方守卫之意

7、(14)。高亨亦读“荣”为“营”,但解为垣墙,“官”读为“馆”,意为宫室(15)。马王堆帛书整理者疑读为“阛馆”,是“旅行必经之处、极躁之地”(16)。汉简整理者读为“萦馆”,指“有围墙的客舍”(17)。今按理解为宫室,与“辎重”无甚关系;而解为客舍,又如何“燕处”?帛书整理者说是“极躁之地”,更是引申太过。“虽有荣观”,可读为“唯有还馆”,“馆”,诗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毛传:“馆,舍也。”此指唯有回至家宅,才不必担心辎重问题,可以燕处。“燕处”,傅奕本作“宴处”,帛书乙本作“燕処”,“燕”“宴”为常见通假字。“处”,玉篇几部:“処,与处同。”“燕处”“宴处”都是闲居、燕居的意思。闲居多与

8、在朝相对,如 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有时也未438古文字研究必,如 孔子闲居 仲尼燕居。此处讲“君子”,当是退朝闲居,此不仅是静,亦是不远其辎重之举。“超然”,帛书乙本作“则昭若”,北大汉简本作“超若”。学者过去多以“超然物外”“超脱”解之(18),集成 也指出“昭”或当读“超”(19)。按:“绍”“昭”“超”谐声可通,当读为“绍”,集韵蚩招切,音同“超”,诗大雅常武“匪绍匪游”,郑笺“绍,缓也”,为舒缓之义。“若”“然”义近。三“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今本 老子 第72章有: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

9、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首句“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帛书甲本、汉简本均有残损,帛书乙本句中多“之”字,文义相差不大。“畏威”,帛书本作“畏畏”,“畏”“威”均为影纽微部字,音近可通,读为“畏威”。“则大威至”,河上公影宋本作“大威至矣”,河上公道藏本、傅奕本、汉简本作“则大威至矣”,帛书本句中多一“将”字,作“则大畏(威)将至”,亦义近。此句过去学者多将“至”训为到来、来临。但人不畏惧大威,大威却要到来,语义难通。所以马叙伦、蒋锡昌等以“民”为后人误解避讳回改“人”而成,“人”原指人君(20)。从帛书看,此说非是。高亨说“至”有“止”义,衍生出“窒”“庢”,说文“窒,塞也”,“庢,碍止也”(2

10、1)。按其说可从,“至”可读为“窒”。“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即如同今本第74章所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众不害怕“威”,所以“大威”就没有用处了。“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河上公本作“狭”,严遵本作“挟”,帛书甲本作“闸”,帛书乙本作“”,北大汉简本作“柙”。“狎、闸、柙”均从“甲”得声,“狎”与“狭”“挟”均为匣纽葉部字,音近可通,但诸家读法不一。王弼注如字读,从王弼本“狎”之读法的有吴澄等,解为玩习(22)。高亨指出当读为“闸”,引申为封闭之意(23)。马叙伦则以为传世本“狎、狭”均可借为“柙”,有闭距之意,又将“居”训为“止”(24)。奚侗、蒋锡昌则读为“狭”,认为即

11、说文“陕”字,训为隘迫(25)。北大汉简整理者将诸字读为“柙”,指出此句意为“以人民为禽兽而处之以牢笼”(26)。今按“狎”可训为“更”。集韵狎韵:“狎,更也。”即更迭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杜预注:“狎,更也。”(27)昭公二十一年 记载华豹与公子城对话有“不狎鄙”,杜预亦注:“狎,更也。”左氏会笺:“更,更迭之义,言彼此更迭相射。”(28)可见文献中“狎”作更变之意出现较早。“无狎其所居”就是不让民众变换居住的地方,即今本80章所言“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之意。“无厌其所生”,高亨指出,说文“厌,笮也”,“笮,迫也”。厌即压迫之压(29)。段玉裁 说文解字

12、注 以“厌、压”乃古今字(30)。此与下句“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关系密切。“夫唯不厌,是439老子 校读零札以不厌”,朱谦之指出上“厌”,压也;下“厌”,恶也。此云“夫唯不厌”,即“夫唯不压”也。“是以不厌”,即“是以不恶”也。夫唯为上者无压迫之政,是以人民亦不厌恶之也(31)。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帛书甲本“母(毋)闸(狎)亓(其)所居”句前有类似分章符号之点,集成 认为:“民不畏威而大威至,与圣人病病而不病,其事正可相互对比。如此分章,似亦有其道理。”(32)此说恐不可从。因为帛书甲本的分章符号只存有几个,全文章节多少也不清楚,此处或能表示下面可能另为一章,但不能证明“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属上

13、章。且帛书本有分章符号点错之例,如今本第75章(33)。今本第46、51、72、81章对应的帛书本有些疑似分章符号可能也是错的,或有疑问。另外,“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文意上和上章论病病也没有什么明显关系。将“至”读为“窒”,则本句可翻译为民众不害怕威严,那么威严就没有用处了。下文言“毋狎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正告以勿用威,与本句呼应,文义衔接紧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注:(1)本文所说“今本”指今通行王弼本,下同。诸本异文参见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老子主要版本全文对照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年;帛书老子甲乙本参见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中华书局2014年。(2)饶宗颐 老子想尔注校证 第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清 洪颐煊 读书丛录 卷一三,收入 清代学术笔记丛刊(37)第451页上,学苑出版社2016年。(4)马叙伦 老子校诂 第123页,中华书局1974年。(5)蒋锡昌 老子校诂 第39页,上海书店1988年。(6)古棣、周英 老子通(上)老子校诂 第1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朱谦之 老子校释 第2627页,中华书局2000年。(8)汪桂年 老子通诂,收入 北强月刊(国学专号)第7

15、页,1935年。(9)王卡点校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第21页,中华书局1993年。(10)清 俞樾 诸子平议 第145页,中华书局1954年。(11)高亨 老子正诂 老子注译 第505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高明 帛书老子校注 第338页,中华书局1996年。(13)车载 论老子 第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14)同注(4)第281282页。(15)同注(11)第304页。(1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 马王堆汉墓帛书 第15页注44,文物出版社1980年。(17)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第157页。(18)同注(5)第176页。(19)

16、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52440古文字研究页注103。(20)同注(4)第591页;同注(5)第426页。(21)同注(11)第183184页。(22)元 吴澄 道德真经吴澄注 第10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3)(29)同注(11)第398页。(24)同注(4)第591592页。(25)同注(5)第427页。(2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第139页第36章注2。(27)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 第4334页,中华书局2009年。(28)日 竹添光鸿 左传会笺 第497页,辽海出版社2008年。(30)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第4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1)同注(7)第285286页。(32)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36页注177。(33)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肆)第37页注1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