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90后青年的婚姻观与生育状况研究——一份来自广州市的调查报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42162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后青年的婚姻观与生育状况研究——一份来自广州市的调查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90后青年的婚姻观与生育状况研究——一份来自广州市的调查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90后青年的婚姻观与生育状况研究——一份来自广州市的调查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青年研究粤港澳与青年 年第 期第 卷(总第 期)后青年的婚姻观与生育状况研究 一份来自广州市的调查报告裴谕新林 媚 孙 睿(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广东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摘要】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之一 开放程度高 经济活力旺盛 外来人口聚集 其青年婚姻观与生育实践领域的走向对于全国人口和婚恋格局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广州市 后青年在婚姻决策时非常看重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 对离婚的态度更为开放包容 多数 后青年有生育意愿 在家庭分工中性别角色趋于平等购房意愿更为强烈 居住环境紧密程度对代际关系影响较大 后青年普遍存在

2、的问题是: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较激烈 受到高昂的房价、物价以及孩子的教育支出等冲击 他们的社会经济水平与生活压力奠定了金钱等物质因素的重要地位 同时对爱情和责任感的追求也可以看出当代社会的择偶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结构 因此 要鼓励生育与降低育儿成本并举 引导家庭合理分工 倡导性别平等意识 推动职场性别建设等 帮助 后青年实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后青年 婚姻观 生育实践 广州市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在职 后青年群体婚恋文化特质及婚恋问题应对方式调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裴谕新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

3、青年生活方式、性别、家庭与亲密关系和社会工作林 媚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青年问题、校园欺凌孙 睿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 后青年是指 岁之间的年轻人 是全国人口中处于婚育高峰期的类群 他们的婚育观直接影响到人口变迁和社会走向 从 年至 年 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推迟 岁多 从 岁提高到 岁并有持续走高趋势 平均初育年龄也从 岁提高到了 岁 早在 年 城市女性初育年龄就提升至 岁 我 国“后”平 均 打 算 生 育 子 女 数 仅 为 个 比“后”低 生育妇女规模减少 婚育年龄推迟随着初婚初育年龄推迟

4、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婚姻和生育问题 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三部委联合制定并下发 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和引导 培育诚信度较高、适合青年特点需求的多样化青年婚恋服务项目 推动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年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 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广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和超大都市 聚居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 其中青年群体居多 与此同时 广州市 后年

5、轻人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较激烈 高昂的房价、物价以及孩子的教育支出等直接冲击着 后青年的生活 影响着他们的婚育意愿据 年的婚姻大数据 广州男性初婚平均年龄为 岁、女性初婚平均年龄为 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研究广州市 后青年的婚姻与生育问题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 后青年的婚育选择是一种家庭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相互磨合 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文分析了 后青年的婚育特点 探索其应对方式、创造保障年轻人婚育权利的条件 以期起到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二、研究方法与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深度访谈法是通过网络

6、招募和滚雪球的方式 采用理论抽样的方法 考虑到年龄、职业、学历、户籍、经济收入等不同指标围绕访谈对象的择偶观、婚姻观、育儿观等内容 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 它与结构式访谈不同 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和固定的流程 而是由研究者与受访者围绕着婚姻观念与生活体验的主题进行开放性的交谈 同时在访谈过程中悬置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交谈进入被访者的日常生活中去 保持反思性观察 觉察话语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并进行追问 问卷调查则是设计涵盖恋爱、婚姻、择偶、关系处理和生育等主题板块 共计 个问题 依据科学抽样原则 面向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青年发放网络问卷研究资料的分析以话语分析为主 通过深度访谈所得的质性材料 探寻

7、 后婚育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所呈现出的新型婚育选择 问卷分析采用统计分布的方法进行 对质性分析的结果呈现进行辅助解释(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生活在广州的 后已婚青年为研究对象 研究重点在于探究他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婚姻和生育 关注不同于上几代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购买住房的压力、育儿焦虑以及父母婚姻对于他们的影响 研究者于 年 月 日 月 日选择了广州 名已婚青年进行深度访谈 每次访谈时长在一个小时以上 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 次访谈 进行录音并整理出逐字稿文档 同时为每位访谈对象撰写了 字左右的访谈总结和反思 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研究资料 在对深度访谈进行初步分析后 本研究设计了涵盖恋爱、婚姻、择偶

8、、关系处理和生育等主题板块 共计 个问题的问卷 依据科学抽样原则 通过各级团组织、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渠道 面向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广州 后已婚青年发放网络问卷 最终收回问卷 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 份三、研究发现(一)婚姻观念迁移研究发现 广州市 后青年在婚姻观念的各方面产生了变化 婚姻决策阶段存在着对“面包与爱情”并存的愿景 重视婚姻责任 进入婚姻阶段 多数 后看重夫妻性生活与家庭和谐 其中女性对夫妻性生活更为重视 在对离婚的看法上 沟通有问题、出轨、三观不合和家庭暴力是 后青年认为引起离婚的四大原因 其中男性对另一半出轨行为容忍度更低 女性更注重沟通问题 整体看来 女性对婚姻认同度

9、比男性低 婚姻观念的形成受原生家庭影响大 但 后青年也有独立思考 对原有的婚姻观进行调整并在婚姻实践和时代观念的撞击中不断形成个人独有的婚姻价值观择偶观念:重视婚姻责任研究问卷显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有稳定的收入”()是广州市 后青年在结婚时考虑因素的前两位(见图)在深度访谈中 多位访谈对象也表示“彼此是初恋 经历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找到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结婚一定是因为爱情 如果对对方没感觉了 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也验证了这一点 可见爱情是 后青年青年进入婚姻实践的重要因素 与爱人订立忠诚契约 进行法律与道德意义上的约束 仍是当前青年步入婚姻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 占 的青年都将

10、“有稳定的收入”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可以看出广州市青年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活压力之下 对经济收入的重视 稳定可观的收入才能支撑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 访谈对象在谈及结婚时 尽管没有特别指出经济因素对结婚的影响 但也会流露出“理想的感情状态应该是双方都经济独立 女方不要做家庭主妇”、“不是门当户对可能会对之后的感情关系有影响 比如容易吵架 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理想的婚姻是男女双方都有不错的收入 互相体贴和包容 双方地位平等”等观点 广州市生活成本高 结婚之后又直接面对家庭住房、生育问题 于是经济收入成为了结婚的一道无形的门槛 由此可见 后青年在理性地考虑“面包和爱情”之后 才会做出结婚的决定 社

11、会经济水平与生活压力奠定了金钱等物质因素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爱情和责任感的追求也可以看出当代社会的择偶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结构 研究发现:后青年对婚姻价值的重视在于 他们普遍认为进入婚姻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访谈对象表示“有足够的能力给对方美好的生活时才可以结婚 假如觉得还没玩够就不要结婚了 会给下一代造成伤害”、“结婚是在对的时候 做对的事情”对结婚中承担责任的考虑 贯穿于结婚前期和后期 他们并非只追求单一物质或爱情的需求而是更多考虑婚后角色转变可能带来的挑战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伴侣 都期待更用心图 广州市 后已婚青年结婚考虑因素占比状况地经营家庭、亲密关系 另外 所谓的责任感 更多强调的是现实的经

12、济收入 只有经济收入稳定 或到达自己所预期的一个标准 他们才认为自己能承担起这份责任感 足够成熟、有能力 这或许是 后青年结婚年龄偏晚的一个主要原因 后青年的婚恋观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既有对传统“门当户对”观念的继承又有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孕育的新观念 婚姻中对面包和爱情的期待、在婚姻中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等 无不体现了他们择偶模式的多元化 在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 青年愿意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感情需要决定进入婚姻生活的时机 性生活:与家庭和谐密切相关第一 近八成 后青年认为夫妻性生活很重要 调查显示 问及“您认为性生活对于夫妻关系及家庭和谐影响程度如何”一题时 回答“影响

13、非常大”“影响很大”“影响一般”“影响不大”和“没有影响”的百分比分别为:、从总体态度看 的 后已婚青年表示“性生活对于夫妻关系及家庭和谐影响大”仅有不到 的青年认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可见 性生活在夫妻的家庭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第二 女性对夫妻性生活:态度更为重视 在婚姻关系中 夫妻性生活的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男女两性在针对性生活影响夫妻关系程度的看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注重性生活和谐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程度的比例比男性()多了一成 深度访谈对这方面的显现更为直接 一位已婚女性表示:“产后六个月 因为哺乳、陪宝宝睡觉 丈夫主动睡到书房 但自己和姐姐商量后 认为夫妻间的性生活和谐才能使

14、家庭关系更稳定 于是决定提前断奶”另一位已婚女性也因为生产后长达一年时间没有夫妻性生活 由此产生猜忌、形成矛盾 由此可见 女性对性生活的看重程度较男性高 女性之所以更将性生活视为家庭关系的纽带 除了长久以来 女性被教导需要承担更多家庭照顾、稳定“后院”的责任外 也可以从两性经济收入差距上体现出来男性薪资普遍比女性高 女性基于经济上的压力更看重性生活的联结 女性对性生活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更多考虑的是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离婚态度:男女差异较大第一 沟通问题、出轨、三观不合、家庭暴力是 后青年认为引起离婚的四大原因 研究发现:有 的青年认为 沟通不畅导致了离婚 可见沟通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大部分青年并没

15、有从原生家庭中习得平等沟通的模式 夫妻之间出现矛盾 要么就是忍 要么忍无可忍、突然爆发 沟通方式则会以冷暴力、拒绝沟通 或者是吵、骂等的方式为主 过多的摩擦导致感情消磨破裂 有 的青年认为导致离婚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出轨”这一原因在已婚男女中呈现一定性别差异 有 的青年认为彼此“三观不合”导致离婚 除了少数青年在婚后才发现三观冲突外 大多数都是由于彼此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此外 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也成为另一主要原因(占)随着社会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家暴议题 法律层面出台了 反家暴法 制止家暴行为 使得家暴更可视化 更多的已婚人士意识到家暴行为对身心的危害 从而做出离婚决定 此外 经济因素只占 而在结

16、婚时被认为是重要因素的“爱情”在离婚原因中仅占 爱情不再成为维系婚姻的必要条件 转而被更多日常生活实践的因素替代第二 已婚男性对另一半出轨行为容忍度更低 已婚女性更注重沟通问题“伴侣出轨”在本研究中位居男性离婚原因的首位 有 的已婚男性表示会在女方出轨后离婚 仅有 的已婚女性会因为对方出轨而产生离婚想法 在深度访谈中 多位男性受访者直接表示:“不会容忍出轨行为发生 如果发现女方出轨便会提出离婚”可以看出 男女双方在婚姻性忠诚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 男性面对伴侣出轨 会有更高的社会羞耻感 甚至与男性社会形象、男性尊严关联起来 使得男性更难接受伴侣的出轨行为女性被社会教导要宽容大度 容忍丈夫出于生理需

17、要出轨 只要最后回归家庭就好 女性同时被要求洁身自好 有更高的性道德标准 多数男性坦言相信女方不会出轨 也是这种女性的自我规训在起作用 已婚女性在谈论“离婚原因”时 七成认为“沟通问题”较为重要 比男性多了两成 可以看出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家庭中的相互交流 也是因为承担着更多家务、育儿等家庭责任 更需要沟通和支持女性婚姻认同度:男性比女性认同度要低研究发现:半数已婚女性中对婚姻生活有失败、悲观的负面情绪 一些访谈对象认为“十对婚姻里八对都是失败 其中五对会坚持 三对会离婚”、“不要结婚太早 早结婚早离婚”、“身边朋友离婚大多是因为男方出现原则性问题”、“女人一旦进入家庭、结婚中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从

18、怀孕到生产、坐月子 都是在牺牲 但是丈夫不会觉得你是辛苦的”这些已婚女性流露出对婚姻的负面看法 一定程度上是之前对婚姻有较高期待 步入婚后生活遭遇现实的落差 即使是在这样的负面观点之下 她们也没有离婚打算 反映出她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再做结婚决定的 对婚姻的象征意义更为看重 与之相反 已婚男性并没有明显流露出对婚姻生活的不满 在婚姻生活有更高的幸福感 这一定程度在婚后家庭关系中有所体现婚姻观念的形成:受原生家庭影响大 但有独立思考调整的空间本研究中多数青年表示 原生家庭对自己婚姻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比如夫妻相处模式、家庭决策模式等 有青年表示自己父母的婚姻各自经济独立 男方负责日常开销 女方存钱

19、 遇事互相商量 所以自己的婚姻观念也是秉持各自独立的态度 也有青年认为自己的父亲出轨、家暴 使得自己从小没有安全感 因此在建立亲密关系时 一直渴望寻找能够给自己安全感的负责任的男人尽管原生家庭对青年婚姻观念的影响不可否认 但在研究中也发现这种影响不是单一线性的 个体仍有独立思考和调整的空间 后青年在组建家庭之初 会不自觉沿袭原生家庭分工、沟通方式等 在夫妻婚后生活中 从原生家庭形成的婚姻观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 夫妻双方可以通过不断磨合 降低双方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在相互沟通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相处模式 慢慢达致平衡 有访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母亲一直负责家里的所有家务 自己潜移默化中就觉得妻子应该做家务

20、 但通过一年夫妻间的沟通已经做出明显改变 愿意合理分担家务”有访谈对象表示“潮汕地区的家庭普遍有大男子主义思想 自己家庭多少也有一些 但自己会有独立自主地思考 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原生家庭的幸福和睦 对孩子的家庭、婚姻观念形成和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系不对等的家庭中 孩子更容易形成偏激、敏感的性格 在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时也更容易遇到挫折、受到伤害 一个幸福的家庭则像是给孩子的正面模板 孩子能够独立自信、相信亲密关系 且更愿意在未来去追寻良好的亲密关系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固然会给婚姻观带来深远影响 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学会吸取教训 学习经验 以及在原生家庭之外 后青年进行独立自主地思考、观察 慢慢

21、调整 能够减少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 在与伴侣的相处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婚姻观(二)生育实践 后青年生育现状第一 八成 后已生育或有生育意愿 调查显示:后已婚青年已有 的人生育 个孩子 的人已育二胎 并且有 的青年生育三胎 可以看出国家生育政策的出台 让超过 想生多孩的家庭达成了心愿 在回答“您婚后是否有生孩子的意愿”这一问题时 占 的已婚未育青年有生育意愿 占 的已育一孩父母有二胎打算 已育二孩父母中 有生育意愿(见图)访谈对象也普遍显露出生育意愿 至少打算生 个孩子 可以看出 丁克家庭较少出现 传统的生育观仍占据主流 大多数广州 后已婚青年仍将育儿当做结婚后的大事来完成 总体来看 已生育或有生育

22、意愿的人数占到广州市 后已婚青年总人数的八成图 广州市 后已婚青年生育意愿占比状况第二 超六成 后青年认为生育意味着“人生圆满 见证生命伟大”在问及“您认为生育孩子对您意味着什么”一题时 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人生圆满 见证生命伟大”()、“工作更加努力 人生有了目标”()、“夫妻关系更加和谐”()可以看出 大部分已婚青年仍将生育看作人生完整性必不可少的一环 孩子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生育、养育孩子被视为家庭奋斗的目标 连结夫妻关系的纽带 后青年不再只是为实现“父母愿望”而生育 更多是基于核心家庭夫妻双方的生育态度第三 多元因素共同作用于生育意愿 经济条件居首位 国家二胎、三胎政策出台对

23、家庭生育有一定积极影响 然而 从广州 后生育意愿占比来看 从一孩到多孩的生育意愿急剧减少 近七成广州市 后已婚青年没有二胎计划 仅有 家庭打算要三胎 调查显示 占 已婚青年不想生育是因为“怕养不起 经济原因”其背后暗含着日益沉重的育儿负担、高昂的教育支出 后考虑生育孩子时更为理性 一是更注重自身生活质量 二是考虑孩子的教育成本 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大部分家庭只生一孩 或没有继续生育的意愿 访谈对象表示:“理想的家庭状态是四口之家 但会计划先要一个孩子 之后看经济状况决定是否要第二个孩子”、“比较倾向生两个孩子 但也会考虑到经济成本 如果生了却不能给他们良好的教育 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在问及“广

24、州市 后已婚青年对养育一孩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一题时 占 的青年认为养育一个孩子会花费总收入的 居首位 认为会花费 收入的人数占 总体来看 至少有七成的人不愿意生“二胎”因为这意味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急剧降低 甚至超负荷的家庭开支 只有经济收入上涨 或者育儿成本降低才可能促使已婚青年产生生育二胎的打算 与此同时 女性是生育、育儿责任和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这是两个相互排斥的角色 生育政策放松后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约束下 女性劳动者在生育与职业之间更难兼顾 两个角色难以协调 这是在开放三胎政策后 也难以有效改善生育率低迷的原因除此之外 生育意愿也受到多方面影响 近五成的 后青年表示“不想让孩子束缚自己

25、的自由”后青年不再像父母辈那样只考虑为子女付出 他们会理性衡量孩子出生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同时 家庭支持也对生育产生影响 访谈中 很多人谈到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兄弟姊妹多 互相帮衬 会更愿意多生 看到周围兄弟推卸责任不照顾老人 也转而考虑“只生一个好”后青年对生育性别无偏好大多数广州 后已婚青年表示并不看重孩子的性别 没有男孩偏好 更偏向生育一儿一女 儿女双全 一位受到家乡重男轻女倾向影响的访谈对象 表示她会下意识对小儿子更为关注 希望大女儿让着弟弟 但同时也会自我警觉从小遭遇的不平等对待 不希望再发生在女儿身上 她会“更多带大女儿出去玩”抱小儿子时也抱大女儿 可以看出 重男轻女观念对 后

26、青年的影响在慢慢减弱 后已婚青年大多文化水平较高受到现代教育观念以及男女平等的国策影响 加之离开原生家庭生长环境 外出务工改变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观念“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想法深入人心子女教育:隔代教育成为现实选择 延续传统育儿分工第一 混合照料安排可能导致代际冲突 当问及“如果您有孩子后 计划由谁来照顾孩子”时 广州 后青年都是首选“双方父母”其中 已婚男性计划由“双方父母”照顾孩子 女性也有 持有相同观点 可以看到 后青年正处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临着加班、升职、加薪的压力 孩子的养育费用、家庭的生活开支使得大多数夫妻双方共同劳动赚钱成为必然 于是 子女交由父母日常照顾 夫妻在下班后照顾

27、孩子成了普通工薪家庭的选择 只有小部分人因为经济宽裕或父母无暇照顾选择请保姆带孩子 而由于缺乏社会、机构照料 孩子集中在家庭内部照料 这种实用型安排 父母夫妻混合照料安排成为现代育儿的可行方式由于与下一代人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差异 祖父母辈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与子女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容易发生冲突 可能会激发家庭矛盾 一位访谈对象提到:“婆婆在教育孩子时 爆粗口、指人说话等方式让我不满 但与婆婆沟通都无效”一方面 大多数 后青年忙于上班 无暇去顾及孩子的日常照顾、教育问题 只有委托父母牺牲空闲时间来照料孩子 享受这种安排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另一方面 他们必须忍受父母照料孩子带来的矛盾 代际差异无法

28、避免第二 理想上夫妻双方共同参与 实际上妈妈仍承担更多责任 研究发现 在“孩子照顾问题”的人选中 除却求助“双方父母”这一选择外 还有一部分 后已婚青年计划自己或伴侣来照顾孩子 但这其中男女双方展现出极大的差异 占 的已婚女性选择了自己照顾孩子 仅有 的男性做出同样选择 此外 已婚女性中选择由“配偶”单独照顾孩子的比例为 而占 的已婚男性会选择“配偶”照顾孩子 由此看出 在育儿的家庭分工中 仍延续着母亲在家育儿、操持家务 父亲赚钱养家的角色要求 同时又希望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两方面 而不对男性加以要求 甚至女性本身也是如此自我要求 把育儿责任、义务都揽在自己身上在深度访谈中 一位男士认为父母双方

29、都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有责任 而不是只有一方负责 但问及其身边朋友的情况 他表示身边朋友更多还是妈妈带孩子 另一位男士也表示 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并不拔尖 也是全凭兴趣爱好发展 所以对孩子也会偏向放养式教育 对于孩子以后是否能够获得高等教育不是很看重 但妻子有可能会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认为夫妻双方都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后女性仍将面临家庭中丈夫缺位、母亲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困境 可以看到传统的“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仍没有改变 女性作为提供子女照料和家务劳动的主力 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得到社会承认女性个人也在内化母职角色 而无论东西方 社会文化普遍认同照料子女、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比女性的个人职业发展更为

30、重要 (三)夫妻关系相处模式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环 问卷对此设置两个问题:您更倾向于哪种家庭分工模式?您认为家庭收入应该由谁支配?研究发现 广州 后青年的相处模式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家庭分工与决策模式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向平等分工、共同参与过渡 在家庭经济收入上倾向于平等协商或独立管理第一 性别平等意识发展:家庭决策模式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向平等分工、共同参与过渡 后青年在调查中选择家庭事务“平等分工”的人数最多 占总体样本的 大部分 后青年都具有平等意识 不同性别则体现出了较为不同的倾向有 的已婚男性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而同样倾向于这种模式

31、的女性则只占总体样本的 (见图)此外 家庭决策模式观念还受学历影响 学历越低越倾向于传统分工模式 比如高中/中专及以下的人群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占 本科占 研究生及以上则只有 可以看到 后已婚青年普遍倾向于平等分工、共同参与的家庭决策模式 但相比于女性 男性有更加倾向于传统家庭决策模式的趋势图 广州市 后已婚青年家庭分工意愿男女比较状况在深度访谈中也体现了这一倾向 大部分访谈对象都表示在日常生活中 夫妻二人共同承担经济开销 共同协商决策家庭的重要事项 也有访谈对象表示家中仍是丈夫管理家用 我们发现这类家庭通常较为传统 有访谈对象表示:“老公给部分家用 其余每人有自己的存款 因为在家里赚钱少

32、 没有话语权 不敢直接和老公呛 也被老公看不起”后青年家庭在生育前呈现“共同主内”的分工模式 生育后女性的家务劳动量明显增高 除了提供家庭收入外 仍需兼顾家务及育儿的工作 并且父母在身边的已婚青年 家务更多由母亲、妻子等女性角色承担 后已婚男性分担的比率大大降低第二 独立支配新趋势:在家庭经济上倾向于平等协商或独立管理 研究发现:大部分 后青年主张家庭收入应该夫妻平等协商 占 有 的 后青年表示希望夫妻各自管理 占比居第二位 夫妻各自管理逐渐成为家庭经济的新趋势 双方各自管理经济的诉求更加强烈 有访谈对象表示“婚姻中二人经济相对独立 二人都有一套房产 各自还贷 暂未入住”、“婚后两人的金钱管理

33、上延续了恋爱关系时的习惯较为独立 各自管理自己的财产”相比于上一代人 后青年不希望在组建家庭后失去个人的独立性 仍同恋爱时一样 把夫妻二人的经济管理泾渭分明地划分开来 以表达独立诉求 这一模式使得夫妻间产生经济矛盾和纠纷的可能性更小 但同时也可能会让家庭关系较为疏离 缺少经济亲密性 后青年住房意愿本研究对广州 后已婚青年的“婚后居住安排意愿”和“目前居住现状”展开调查后发现 后青年的住房问题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核心家庭模式兴起 希望建立二人小家庭 二是不愿租房生活 普遍有买房需求第一 核心家庭模式兴起:脱离主干家庭模式 建立核心家庭 研究发现:选择“不接受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最多 占 其次是“无

34、所谓”和“接受和男方父母住在一起”分别占 和 在深度访谈中同样体现了 后已婚青年不愿和父母同住的特点 只有 名访谈对象表示希望与男方父母同住 大多数访谈对象期望在租房或买房时 只和配偶、孩子共同居住这一现象体现了 后已婚青年的家庭结构由主干家庭模式向核心家庭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主干家庭中 即便孩子已经结婚生子 也仍然和父母同住 甚至几代同堂 过往的主干家庭模式有众多弊端 诸如小家庭生活受局限 父母干涉夫妻生活、影响夫妻感情等 核心家庭模式则表现为夫妻与子女共同居住 核心家庭模式也逐渐成为城市中主流的居住结构 对于 后青年来说 即便核心家庭模式受到欢迎 但具体的居住意愿仍很大程度上受现实条件局限

35、比如房价较高 独立买房或租房的成本高昂 因此只有三分之一的 后已婚青年表达出不接受和父母同住的意愿 另外 这种意愿也可能会在家庭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 比如夫妻新婚时更希望拥有二人世界 但有了生育计划 可能会更加希望和父母同住 分担育儿压力第二“租来的家不是家”:不愿租房生活 普遍有买房需求 研究发现 占的 后已婚青年居住在自有住房里 只有不到 的人在租房居住 而相比于没有进入婚姻的群体 后已婚青年在住房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考量 更加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 而非在出租的房子里居住 从访谈中也看出 后已婚青年大多数自有房产 即便尚未买房 未来也有买房的计划 与此同时 房贷也给了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 有

36、访谈对象表示“夫妻二人各有一套房产 各自还贷 但自己的工资基本和房贷持平 每个月都没有多少结余”尽管 后已婚青年强调爱情对结婚的价值 但这不代表他们不看重婚姻中的物质生活 婚姻不止意味着两个人共同搭伙过日子 还牵扯到两个家庭以及未来的子女养育问题 物质条件是回避不了的话题 需要考虑更多 当 后青年到了婚育年龄 逐步进入婚姻生活 买房仍是结婚的重要考量内容 于他们而言 房子不仅能带来安全感 更能提高生活品质 避免出现像租房时由于房租上涨、房东改变主意而被迫一次次搬家等情况 然而在规划买房时 高额的房贷则成了 后青年面前的“大山”即使有父母的资助 后青年能拿出来的购房和月供预算仍然有限 腾讯房产调

37、查发现 在购房预算方面 总价 万元以内的房屋是 后青年的首选 占比达到 其中 万以下占比 万 万之间的占比为 家庭关系步入婚姻的殿堂后 后青年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居住安排、孩子照料等研究发现 后已婚青年的家庭关系有以下两个特点:重视夫妻关系 与父母生活空间越紧密 代际关系越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新式婆媳相处模式”受到欢迎第一 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重要性排序中居首位 在问及 后青年对家庭关系中“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的重要性一题时 选择“夫妻关系”“都重要”“和父母的关系”“和子女的关系”和“都不重要”的占比依次为:、和 可以看出 后青年在婚后的重心基本是偏移到自己的核心家庭中 并且区

38、别于过去更看重与子女的关系连结 后青年更为重视夫妻间的和谐关系 孩子是维系夫妻关系的桥梁 但不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 夫妻的感情和睦、沟通顺畅、三观相合等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第二 距离产生美:与父母生活空间越紧密 代际关系越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 超过三分之一的 后青年不希望和父母同住 但囿于现实条件 仍有相当多的夫妻选择与父母同住 一方面享受父母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帮衬经济压力等生活上的便利 另一方面 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存在差异 较为紧密的生活联系、缺乏夫妻隐私的生活空间 更容易给代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有和男方父母同住的访谈对象表示“觉得婆婆才是家里的女主人 不是我的领地 现在连请娘家

39、吃饭都会有顾虑 不能请朋友来家玩 这不是自己的家 不好意思 担心打扰老人家”“我没有话语 我的空间是我自己的房间 可能以后都会想有自己的房子 搬出去住”父母帮忙带孩子 也是影响代际关系、激化家庭矛盾的重要因素 由于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有限 后青年群体中 隔代教养是很难避免的现象 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不同 更容易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争执面对这些问题“新式婆媳相处模式”愈来愈受到 后青年的欢迎 既然同住和带娃无法避免 那就尽量给双方留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为彼此之间留出一定界限 适当的距离让双方相处更舒适 比如有些访谈对象会给过来照顾孩子的婆婆在小区内另租一个房间按照婆婆的生活习惯安置家具和生活用品

40、婆婆白天过来照顾孩子 晚上回到自己房子互不打扰 这样的相处模式既解决了带娃的问题 又能让夫妻和父母彼此都有较为独立的生活空间 减少矛盾的发生 更有利于和谐的代际关系发展 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有好处 后青年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过去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男性在外打拼事业 女性照顾好家庭 但这样的分工模式让男性的工作压力上升 让整个家庭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 已经不适用于现代 本文发现 后青年对于家庭和工作的态度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倾向于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工作和承担经济压力 对全职太太认可度低 二是越来越多男性在家庭和工作的优先级中选择了家庭 这些新趋势体现出良性的博弈和平衡 也将促使 后青年重新

41、构建新的家庭分工格局第一 两性的博弈与平衡:倾向于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工作和承担经济压力 对全职太太认可度低 本文发现 后青年均表达出夫妻二人都参与工作的愿望 有男性访谈对象表示“理想的感情状态应该是双方都经济独立 两人一起承担经济压力 女方不要做家庭主妇 有自己的事业 男方也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女性访谈对象则期望通过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不愿被家庭所困 丧失自己的话语权 不管是男性和女性 在家庭和事业中 看似更偏向工作、事业 实质是为了通过经济纽带 更好地维系、经营家庭生活在过去 由于家庭分工的不同 全职太太是很普遍的现象 即便现在的社会上也有很多全职太太 但全职太太的价值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社

42、会更倾向于否定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的价值 在婚姻出现问题时 法律也给不到全职太太应有的保障 一方面 全职太太在家庭中得不到认可和地位 而另一方面 全职妈妈长时间与社会隔绝也会面临重返职场时不被接纳的尴尬和风险 与此同时 生活成本的加重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支出远超一人工作的薪水 也无法承担只有一人工作养家的风险第二 家庭观念新趋势:更多男性在家庭和工作之间选择家庭第一位 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也是过往研究所未涉及的 多位 后青年已婚男性青年表示 如果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 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如果家庭和工作出现冲突 家庭放在第一位 照顾孩子偏向于轮流照顾 自己愿意承担更多”、“认为家庭和工作

43、都很重要 孩子出生后家庭重要 但家庭也要建立在工作收入的基础上 在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上还是以家庭优先 如果工作有冲突会尽量申请请假或调休”、“认为家庭要比工作更重要一些 有空的时候多陪家人 如果工作和家庭有冲突的话 会让工作让位于家庭”对于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处理 很多已婚男性认为家庭比工作重要 在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不可调和时 会选择照顾家庭在传统的观念中“男主外 女主内”较为普遍 社会通常认为男性应该专注于工作家庭交给妻子来照顾就好 把重心放在家里的男人是没出息的、是会被嘲笑的软饭男 本文发现 越来越多的 后青年男性青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家庭中 珍惜家庭的价值 这一方面是佛系心理、“躺平”等社会话

44、语普及的结果 年轻人不再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转而重视家庭和生活 另一方面也是性别平等意识普及的体现 女性渴望从厨房迈向职场 男性也认识到自身应该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不止是在家庭经济的方面 更包括日常的陪伴照顾 也相应地做出调整 趋于两性平衡四、结论与建议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住房压力令 后青年将“爱情与面包并举”视为自己的婚育目标 并将“婚姻责任”更多理解为经济能力和个人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度 这反映出 后青年并非消解了传统婚育观中“注重责任”的伦理内核 反而更加深思熟虑 不肯在“条件未成熟”之际轻率进入婚姻 从而某种程度上导致了 后青年晚婚的现象 后青年对于婚姻质量也更为看重 包括夫妻之间的沟通、

45、性生活、性别平等的相处模式以及性别平等的家庭分工模式 婚姻质量是生活质量重要的一环 如何在现有的社会压力、性别平等意识、追求个人舒适度同时兼负家庭责任的情况下 提升 后青年的婚姻满意度和婚姻幸福感 让“团队作战”胜过“单打独斗”是我们鼓励青年拥抱婚姻、提升生育率的社会目标下所需要考虑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应采取鼓励生育与降低育儿成本并举的措施研究发现 大多数 后已婚青年都有生育意愿 并且不止一孩 但囿于现实经济条件及育儿成本 部分人选择延迟生育甚至打消了生育的念头 针对这一部分人群 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保障 分担育儿成本从而减轻育儿负担 进一步提升生育意愿 很多国家和社会实施了鼓励生育政策 改变由

46、核心家庭完全承担育儿责任的方式 由国家和社会承担一部分的育儿责任 比如生育奖励、育儿津贴、健康保险、与就业关联的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等我国也应该在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条件下 向其他国家学习 减少因生育成本过高而抑制 后青年的婚育行为 在研究中也发现 房贷的压力对于 后青年来说是巨大的 是抑制 后青年婚育的重要阻碍“房住不炒”、租赁市场的完善以及更多解决住房刚需问题的政策需要更好地推进和实施(二)国家要加化性别平等意识 倡导职场性别平等的理念 后已婚女性青年目前仍是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的主力军 性别平等意识对于她们的职场参与和家庭照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男女平等国策已深入人心 但我国的性别平等

47、水平在全世界来看仍不容乐观 根据全球经济论坛发布的 年 全球性别差距排名 中国在 个国家中仅排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性骚扰和性侵犯问题屡见报端 而职场上隐性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 更是侵害了女性的职场发展使女性相较于男性更难以实现她们的职业诉求 值得指出的是 女性安全空间的缩减对于生育率的提升也是有害的 更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 为此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家庭和职场中倡导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性 在职场上让女性拥有受认可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话语权 在家庭中实现合理的家庭分工 才能让女性获得安全感 从而更有意愿承担经济责任 建立家庭(三)倡导新型男女家庭分工模式在夫妻双方共同参加社会劳动的今天 仍将家务

48、育儿的责任完全加诸妇女身上是不现实的 同时也不符合我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因此 在社会和社区层面 应进一步倡导新型男女家庭分工模式 鼓励男性在家庭领域中转变性别角色观念 承担更多养育孩子和料理家务的责任 支持家务劳动社会化 缓解 后女性青年的工作事业冲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尊重代际和夫妻间的价值差异 参 考 文 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的通知:/方 芗 周玉娇:人口城镇化对青年初婚初育间隔的影响 基于 数据的实证研究 载 广东青年研究 年第 期 王 涵:“跨越 低生育率陷阱”系列报道之一:是什么影响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载 民主

49、与法制 年第 期 广州平均结婚年龄公布!番禺人你拖后腿了吗?:/古学斌:道德的重量:论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实践 载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载 社会学研究 年第 期 王晓璐:当代青年择偶模式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基于择偶拥挤视角的分析 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黄 乾 晋晓飞:生育政策放松对中国城镇女性收入的影响 载 人口研究 年第 期 .:/:/后买房图鉴:“啃老”最严重 近 受访者完全由父母出资买房:/?张 乐 陈 璋 等:鼓励生育政策能否提高生育率?基于生育成本缺口递增的视角 载 南方人口 年第 期策划:周晓燕 责任编辑:肖小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