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拓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39833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拓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拓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拓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总第212期Sum No.2122023年第2期No.2.2023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Fuya ng Norma l University(Socia l Science)DOI:10.14096/34-1333/c.2023.02.15从中国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价值拓展骆红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20)摘 要: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世界图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展示的现实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 互启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延伸的意义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阐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文化内涵和文化方略,彰显了精神

2、文明建设从现实走向未来、从多元走向互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价值拓展.其 中,追求文化多元性的交流互鉴、创设东方话语表达语境、推崇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新理念,共同阐明了精神文 明建设的世界意义;以人文精神导引的价值定位、和谐包容阐发的行动理念、休戚与共诠释的发展方式,彰显了 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底色、文化意蕴、文化图景的现实构筑;以“共商-共建-共享”文化导向系 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建设、责任建设和利益建设,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文化方略.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精神文明是人类经社会实践创造出的各种特 质构

3、成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观念世界,历史性地 凝聚成人类进步的生成方式,折射主观精神与客观 世界间的能动关系,表征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的互 动模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生活条件为 依托,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影响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思维与群体判断,不断建构、重组和再造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并在 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价值指向中,形塑了人们把握、评价、选择和变革世界的方法。“一个民族的复兴世界意义文章编号:2096-9333(2023)02-0101-06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小9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面对以中国式现 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4、使命任务,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增强思想保证、强大精 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的民族价值,而且具有助力 人类文明融合与创造、增强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责任担当的世界价值。与此同时,人类文明 从“地域”走向“世界历史”的精神交往以前所未 有的深度和广度,投影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 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创新和相向而行。因此,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专项重大课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21TZZ05);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项目(2019GZJD02);喀什大学新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 史与文

5、化研究基地项目“南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KDJDA02).作者简介:骆红旭(1993-),男,湖北荆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认同与民族意识.-101-全球化与现代化交织的世界图景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展示的现实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 互启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延伸的意义域。现 实场与意义域的结合,指向了由历史记忆和文化符 号搭建的交往平台、不同文明形态平等交流的对话 空间、各种文化模式彼此承认的交流场域。在现实 性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阐释、构 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方略,彰显了 精神文明建设从现实走向未来、从多元走向互鉴、从中国走

6、向世界的价值升华,深刻凸显了“增强中 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 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図的时代要求和价值归旨。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货币、贸易、资源、移民流动的全球性展开与 世界性对接,不仅是全球化劳动分工和生产者专业 化扩张的产物,而且是全球化地域性发展与世界性 对接的结果。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以资本主义的全球 扩展为先导,涵盖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生 活的各个方面,必然带来强势文化价值的效仿与崇 拜,形成西方语境“普适化”的假象,其过程不仅 包含了资本运行的扩张与增殖,还包含了文化的交 锋与交融。作为西方主导的“工具性思维”的产物,西方话语语境的强制主导凸显

7、了强势推进的物质 承载、制度设计和价值表达,在西方话语语境的均 质化要求与发展中国家话语表达的回应中,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以追求文化多元性的交流互鉴、创 设东方话语表达语境、依托中国智慧创新全球治理 和区域合作模式的价值实践,指向了推进不同文明 主体间合作共赢、强调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与传 播力、凸显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价值表达。(-)追求文化多元性的交流互鉴,推进不同 文明主体间的合作共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表征了文化多样性与包容 性并存的东方智慧与价值特质话语表达的实践向 度,这是东方文明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外 显。在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图景 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物质硬实力和文

8、化软实力建构 了国与国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国际秩序,“中心”对“边缘”的支配和“边缘”对“中心”的依附,表明“边缘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必须承受来自“中心国家”施加的影响。伴随着冲突与整合的过 程,多元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 表达和话语语境始终扮演着“兼并”与“异化”的 角色,并在事实上以文化强势的面目进行渗透式的 感染与同化。无论是“文化进化论”还是“文化相 对论”,二者的竞争不仅隐喻着不同国家在国际关 系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而且表征着民族国家文化战 略“主动进攻”与“被动应战”的现实分层,进而“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于后殖民主义的自觉反 抗并重新燃起对于独立的渴望”3 0“君子养心

9、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 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以“和衷共济”的东方智慧,兼顾各 文明主体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彰显东方文明崇 尚平等、集体、包容、合作的对象性活动。围绕和 谐共生的价值理念,精神文明建设以相互尊重、平 等开放、包容互惠的价值内涵,强调尊重各文明主 体的发展选择,在积极促成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的 基础上,开展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平等沟通,奠基新时代文明互鉴的政治基石。在参与主体的彼 此承认、充分理解、优势互补的交往实践中,精神 文明建设导引文明发展差异和历史进程分歧的消 解,激发彼此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和文化结晶的尊 重、构建文明主体互信

10、的场域;由此出发,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正是在关系共生的互 鉴里、在关系共演的包容中,寻找从“我”到“我 们”的归属,在互鉴交往的融通中明晰“他者”的 向度,在传统与现实的连接中实现“和而不同”的 价值承认与共同发展。(二)创设东方话语表达语境,强调发展中国 家的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力作为影响社会的主体表达力量,话语权和传播 力的归属、强化决定着群体心态、社会舆论、国际 关系的走向与态势。“话语权”就是话语表达的权 力,即控制舆论、国际影响的资格与能力,这种能 力包括话语的优势地位获得,话语表达机制、方式 与方法的成熟与完善,话语表达力量与效度的提 升。传播力首先来自于对文化价值的了解

11、、对外表 达力和扩散力、人们的体认与认可度。曾经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旧全球化的推进建构了由西方主导的 软实力空间舆论场,“东方”的缺失与“西方”的 在场形成软硬实力交织的结构性失衡。东方道理、东方价值贬低和边缘化的倾向,国际声誉、国际地 位、国际话语东方表达的弱化,从不同的向度指向 了精神文明建设所要面对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缺 失的困境,以及新兴国家在国际话语舆论场中错位 的挑战,困境与挑战共同演绎了话语感召力、吸引 力、影响力亟待建构与提升的时代课题。-102-“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 骂。”帥I谁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谁就能在国际博弈 中占据主动、掌握先机。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生发

12、 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链接经济基础的硬实 力支撑、政治中介的体制性健全、文化价值的意向 性认同,不仅指涉了东方语境创设的过程共赢,而 且指涉了文明主体发展共通的向度。其一,精神文 明建设以经济和政治力量为基础性支撑的硬实力,以及文化和价值吸引为感召力演绎的话语情景创 设的软实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的双向并长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发展共进。精神文 明建设通过“一带一路”的演进,把握互联共通的 发展向度、发挥各国优势和特点,极大促进了东方 国家自我肯定的延伸和东方国家国际事务话语权 的提升,充分阐发了东方国家话语表达的价值愿望 和愿景期许。其二,精神文明建设借助政治中介的 制度性引

13、领,获取文化话语的权力表达和制度建 设,凭借“政策沟通”的关系聚合,构建互尊互信、平等合理的区域文明新格局,彰显人类命运与共的 目标前提、身份认同的共同基质,归属感形塑的联 系纽带。其三,精神文明建设融通文明传统和时代 精神的文化内涵,对传统观念的跨越与突进以及对 社会现实的关照与回应,不仅为东方语境的现实创 设提供了自我肯定的基因,而且为话语权建设的现 实生成提供了世界交往不断深化的特质。(三)推崇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新理念,聚焦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近代世界,以英国为代表的全球拓殖使得世界 范围的不同文明被迫纳入西方文明主导的秩序中,在本土文化伸张与资本主义文化强势席卷中艰难 地塑造着新的国

14、家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文化认同,这正是单边主义的西方话语价值表达的派生物。当 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承借袭于17世纪中期形成 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经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延伸至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深度构建 了旧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模式和结构 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半开化国家”与“文明国家”、“东方”和“西方”等不同时空层次上的“中心-边缘”二 元非均衡空间结构,暗含着国与国之间的等级、从 属与支配关系,凸显了国际关系中利益分配和权力 角逐的事实性差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一带一路”的世界延展,倡导全球治理模式和世 界秩序由战后妥协向合

15、作治理格局转变,其文化蕴 含的东方特质内涵具有世界性、包容性、开放性的 价值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强调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平 等对话,强调历史与传统的彼此尊重,强调体制与 文化的多样性与融洽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蕴含的东方文化智慧,对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凸显了东方文 化价值追求之下的全球治理愿景与价值推崇,展现 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审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世 界意义,在“和文化”理念的涵化下,倡导多元文 化的对话与磋商,在“和而不同的东方价值共性里,“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叫充 分发挥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在共商、共建、共享全 球治理理念引导下,承担彼此责任、共享发展利益,在互

16、惠互利的基础上,美人之美、各尽所能;在“天 下为公”的理想信念浸润中,以文明主体建设成果 共享互惠的实现,在共同繁荣的发展氛围中促进区 域合作成果的普惠和可持续。基于政治、经济、文 化的深入合作与互联互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世界影响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中介,文化为导 向,聚焦东方特质的全球治理模式与区域合作理 念,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内核,以“和衷共 济”的精神理念为依托,打破“国强必霸”的世界 丛林逻辑,传承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文化基因,以此彰显东方文明独具特质的价值体认。二、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 内涵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涵涉的伙伴关系、安全 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

17、流,还是生态体系,均以“守望相助、命运与共、互利共赢、天人合一”的 文化内涵,通过人与自然的辩证性统一、人与对象 的本质性链接,指向了人类文明锻造的新形式、和 平发展的新内涵和文化交融的新路径。就此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 化指向,指涉其文化意蕴所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现实确证和本质阐发。正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 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 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 不起来的。”固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文化内涵,聚焦中华民族价值传承与民族文化谱系 相律动的基础作用,历史传统、

18、思想启蒙、价值体 认与传统文化相互建构的当代价值,系统观照这一 基础作用和当代价值的世界意义,深刻诠释中华民 族贡献世界发展的大国担当。-103-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文化根脉,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内涵 的现实构筑,以人文精神导引的价值定位、和谐包 容阐发的行动理念、休戚与共诠释的发展方式,全 面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的现实延伸。在现 实性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凝练的时代发 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中国智慧,强调经济上的“合作共赢、包容互惠”,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谐”思想的创新发 展;文化上的“互通互鉴、交融共生”,建设开放

19、交融的文明形态,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创新发 展;政治上的“对话协商,讲信修睦”,建设持久 和平的世界格局,是对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思 想的创新发展;安全上的“共建共享、守望相助”,促进普遍安全的国际局势,是对“世界大同、美美 与共”思想的创新发展;生态上的“绿色低碳、尊 重自然”,建设清洁美丽的人类家园,是对“天人 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创新发展。(-)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幸福为核 心”文化底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文精神导引的价 值定位,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幸福为核 心”的文化底色。作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人文精神”内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 种关注人生真谛和

20、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并构成了 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作 为人类实践在文化自我确认中的逐步拓展和深化,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创造必然关注人类命 运共同体成员的内心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内 涵当代整合的价值追求必然与共同体成员的创造 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对共同体 文化内涵的考察“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体肉体存在的 再生产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 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它们生活的一定形式”咒 精神文明建设内蕴人文精神导引的价值定位,指涉 了社会群体从“人文精神”定位的价值向度出发,指导实践所形成的精神财富“交集”。“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是应对共同挑战、

21、推动世界进步的观念 基础。从“现实的、具体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实践推进面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网络 安全、生态环境、流行疾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 等诸多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类生活在同一个 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武的 发展态势,从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首次提 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基 本理念和实践路径的逐步完善,再到“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无不体现了国际社 会对这一理念的认可和赞同,深刻诠释了精神文明 内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

22、合国的崇高目标”如,深 刻表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指向是全人类的幸 福生活。(二)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文化意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和谐包容阐发的行动理念,明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的文化意 蕴。“和谐”是表征不同事物间协调适当、互促互 补、共同发展状态的概念范畴,和平、和睦、和谐 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追求、发扬的精神理念和社 会状态,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中华民族关 于“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 范畴,“和”始见于战国金文,同“穌”,本义指音 律和谐,在道家那里象征着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 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谐”字始见于春秋时期“蔡侯盤”,引申为语言协调。后

23、代学者把“和”“谐”二字连缀成“和谐”一词,引申为协调、调和、和 同之义。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内蕴和谐包容的行动 理念,指涉了人际关系上的团结和睦、文化关系上 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协和 万邦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建共享的权责相 依、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民族利益与 共同利益的协调并进,深刻阐释了“和平发展”的 文化内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和谐包容行动 理念的阐发,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筑,其 精髓在于既积极维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强大自 身实力,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促世界和平稳 定,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而使“和谐文化”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

24、动人类社会进 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成为解决当 今国家间矛盾冲突的文化依托。(三)刻画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文化图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休戚与共诠释的发展方式,刻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文化图 景。“休戚与共”指在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 形成的同甘共苦、重情重义的价值理念,“天下熙 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 殖列传),对利的追求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具体实 践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104-系,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仁),到孟子“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 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再到荀子的“先 义而后利者荣,先

25、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以及后来的“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颜元书 正误),从古至今关于“义与利”的讨论奠定了“重 义轻利”的价值导向与文化底蕴。在现实性上,新 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 筑,以互利共赢的文化符号、共同承诺的文明理念 与满足需要的价值交汇,投影互联互通的多维共同 体形态,描绘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治理图 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内蕴休戚与共的发展方 式,不仅指向经济的共建共享、政治的共商共赢,更侧重文化的共鸣与共通,以“一荣俱荣、一损俱 损”的连带关系和文化理念充分彰显文明互鉴的文 化之意和本真之维,深刻表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是:“不同社会意识、不同意

26、识形态、不同历史 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 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 大公约数oW11H61三、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 方略精神文化是具有物质载体的观念形态,是一种 以价值内涵所聚焦的意向性存在。文化以经济为基 础、以政治为中介,通过人类实践的主体化、意识 化和对象化,使物质载体的经济和社会中介的政治 转化为内涵性、意向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域和文化 场。作为含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等多 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工程,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文化因素展演了“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

27、优越”讪的时代价值选择。作为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的集合,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文化方略,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根基性情感空间、自觉 性责任空间、价值性利益空间的系统推进,以及通 过“共商-共建-共享”的现实激发支撑人类命运共 同体构筑的文化进路。(一)以“共商”的文化阐析推进人类命运共 同体情感建设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倾向性的行为,情感是主体 对客观事物价值关系的态度体验和心理反映,是把 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可生成对广义社会 与文化的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意蕴的情感认 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自觉体认与行动连接,在 相似的情感语言交流过程中,实现命运共同体的角

28、色扮演、角色采择和角色证明,由此更好理解和增 强源自文化的期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文化意义,以“共商”的文化阐析集思广益,强调参与主体的和平相处与和谐共生的文化意蕴,积极构建自由、开放、包容的合作新秩序。精神文 明建设对共商原则的价值诠释,强调以互尊互信、平等合作、开放包容为核心的建构方式,实现各文 明主体在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互利、文化上互鉴的 相处模式,即全面建构导引消解文明发展差异的分 歧、尊重彼此文化精华、共同构筑文明主体互信的 精神场域。精神文明建设所彰显的共商机制,强调 在恪守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和总体原则下,系统推 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意蕴的情感认同,最大

29、限度 调动共同体成员的自觉体认与行动连接,使“条件制 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习性1280与 此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反映同舟共济价 值内核、诠释共同生活价值模式、抽象互助行为价 值标准的情感阐发过程中,通过言语与非言语信息 的传达和接受,情感符号、文化景观、文化生产与 产业的创新创造,共同体群体叙事的相互输出、完 善和补充,进而唤醒、激发跨文化参与主体的情感 记忆与归属,以此营造文明互鉴的情感空间。(二)以“共建”的文化心理推动人类命运共 同体责任建设责任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职责和任务,关涉“应该”与“不应该”的价值范畴,与权利概念对 立统一,是责任限制与责任引导的统一。人类

30、命运 共同体内涵文明互鉴的责任关系,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利益相融、文化相交、命运相系的自觉性 阐析,是共同体成员在明确责任目标、划分责任担 当和履行责任诉求过程中激发归属感、强化使命 感、增进认同感的自我超越,是不同文化诉求和价 值观念在责任内涵中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文化践行,以“共建”的文化心理维护各国 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围绕基础建设、外贸投资、金融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互惠实践,凸显胸怀 天下、包容普惠、博采众长的全球视野与大国担当。精神文明建设对共建原则的阐释,以关系共生的发 展理念、平等交往的沟通方式以及优势互补的建设 机制,寻求不同文明主体

31、间的价值体认与互信基-105-础。就此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阐发的共建 原则,意味着在共建的情景中增进沿线各国的人文 交流和文明互鉴,倡导和衷共济前提下的“和而不 同”,在尊重彼此风土人情与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促进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达成各国人民的心心相 通。审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共建原则的运用,强调以国际通行规则为遵 循,充分发挥中国资源、能源、产业、资金、技术 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沿线各国进行战略对接和项 目合作,兼顾人类命运共同体各文明主体的责任关 切,构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和大融合网络,体现和而不同的建设智慧与 共同发展的建设创意,借

32、此发挥不同文明主体的优 势和潜力,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互 鉴的相向而行。(三)以“共享”的文化选择拓展人类命运共 同体利益建设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下主体表现的不同需要,利 益是满足共同体成员自身物质与精神欲望的产品,是共同体得以存在、巩固和发展的内驱。人的实践 行为是在有目的性导引下获取自身满足的活动,利 益的最大程度实现是人类实践的现实指向。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利益一致在利益认同中的形成,指向了人 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82,因 而,“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 的利益,14313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的文化引领,以“共享”的价值

33、选择普惠不同 文明主体的文化交融,以共建成果的物态化转换和 现实分享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进而锚定共同 体共建成果的利益契合点。精神文明建设对共享原 则的阐明,意味着各文明利益诉求和利益维系在共 同体建设中的满足,即合作共赢的基本取向在共同 体价值追求中的实现;对共享原则的深化,意味着 平等交往的价值定位,即利益的分享源于平等合作 的共赢与发展成果惠及四方的认可;对共享原则的 澄明,意味着理解沟通的价值界定,即利益的诠释 得益于彼此的佐证与利益的实现在理解沟通中的 达成;对共享原则的论证,意味着共享氛围的价值 营造,即以经济繁荣的实现推动区域合作成果的普 惠。就此而言,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类命

34、运共同体 利益建设的文化引领,在进行利益共享这一人类共 同价值理论阐发的同时,求解相向而行的主体利益 满足的方式,承载了利益分享的价值擘画,表征着 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成果共享、各国人民互信互 敬的共识形成以及和谐安宁幸福生活的理想达至。与此同时,通过合作领域的深度拓展,以建设项目 和合作重点的多元分殊联结全世界人民命运与共 的价值归旨,并在实践中通过文化导航以更加开放 的态势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I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

35、-1 fl-26(001).3 田佑中.论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J.现代 国际关系,2001(07):38-44.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 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4-09-25(00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 报,2014-03-28(003).II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北京:译林 出版社,2003.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