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36955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T_GDATCM 0015-2023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1.120.99 CCS C273团体标准T/GDATCM 00152023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Dahuang(Zhangyedahuang)zhusanyinpian2023-10-20 发布2024-1-20 实施广 东省 中 药协 会发 布T/GDATCM 00152023目次前 言III引 言IV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规范性技术要素1附录 A4附录 B5参 考 文 献12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广东省中药协会

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志海、徐文、丘小惠、张靖、张丹纯、宫璐、白俊其、黄娟、廖保生、苏贺、陈炜璇、陈勇军。III引言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 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

3、伤。本文件中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和根茎炮制成饮片后的加工品。传统煮散一般为捣碎至粗颗粒,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规定,煮散剂服法上多注“为粗末”,然而并未详细规定其颗粒度大小。在充分参考历代煮散基本要求和现代煮散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特起草了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标准。IVT/GDATCM 00152023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的检测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的质量控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4、,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 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5) 广东省中医药条例(6) GB/T6003.1 2012R20 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7) 中药煮散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试行)3 术语和定义3.1 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和根茎炮制成饮片后的加工品。3.2 煮散饮片中药煮散饮片是将中药饮片按规定制成一定大小的颗粒状物,供调配或医院制剂使用。4 规范性技术要素【制法】 取掌叶大

5、黄,制成粒径为 0.810.0 mm 的煮散饮片,即得。【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颗粒状。质坚实,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鉴别】 (1)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 20160 m,有的至 190 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 345m,脐点星状;复1粒由 28 分粒组成。(2)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3) 取本品粉末 0.1g,加甲醇 20 ml,浸泡 1 小时,滤过,取滤液 5 ml,蒸干,残渣加水 10ml 使溶解,再加盐酸 1 ml,加热回流 30 分钟,立即

6、冷却,用乙醚分 2 次振摇提取,每次 20 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三氯甲烷 1 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 0.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 ml 含 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4 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 H 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 : 5 : 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 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

7、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 斑点变为红色。【检查】 粒度 照粒度检查法(附录 A)测定,不能通过 10.0mm 筛(GB/T6003.1 2012 R20) 的不得超过 2.0%,能通过 800m 筛(GB/T6003.1 2012 R20)的不得过 5.0%。土大黄苷 取本品粉末 0.l g,加甲醇 10 ml,超声处理 20 分钟,滤过,取滤液 1 ml,加甲醇至 10 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土大黄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 ml 含 10 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临用新制)。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0502)试验,吸

8、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1,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甲酸乙酯-丙酮-甲醇-甲酸(30 : 5 : 5 : 20 : 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得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水分 不得过 15.0%(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0832 第二法)。总灰分 不得过 10.0%(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2302)。【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 30.0%。【含量测定】 总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20 版中国药典通则 0512)

9、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1%磷酸溶液(85 : 15)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 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 3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芦荟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酸对照品、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每 1ml 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 80g, 大黄素甲醚 40g 的溶液;分别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各 2ml,混匀,即得(每 1ml 中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各 16g,含大黄素甲醚 8g)。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 0.15g,精密称定,置具

10、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 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 1 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 5ml,置烧瓶中,挥去溶剂,加 8%盐酸溶液 10ml,超声处理 2 分钟,再加三氯甲烷 10ml, 加热回流 1 小时,放冷,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层,2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提取 3 次,每次 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 转移至 10ml 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 10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11、,含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 2.5%。游离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20 版中国药典通则 0512)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同(含量测定)总蒽醌项下。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含量测定)总蒽醌项下的对照品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 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 1 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2、与供试品溶液各 10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游离蒽醌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 0.25%。【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与主治】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 证,水肿;外治烧烫伤。【用法与用量】 315g,或遵医嘱酌情加减。【注意】 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贮藏】 密

13、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3附录 A(资料性) 粒度检查法称取煮散饮片供试品 100g,精密称定,照粒度及粒度分布测定法(中国药典 2020 年版通则 0982 第二法)测定,置最上层 10.0mm 筛(GB/T6003.1 2012 R20)上,下层 800m 筛(GB/T6003.1 2012 R20),最下层配有密合的接收容器,筛上加盖,保持水平状态过筛,左右往返,边筛动边拍打 3 分钟。分别取不能通过 10.0mm 筛和能通过 800m 筛的颗粒及粉末,称定重量,分别计算所占比例。4T/GDATCM 00152023附录 B(资料性) 研究性资料别名 黄良、火参、肤如、将军1大黄最早载于

14、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吴普本草最早对大黄基原植物形态和生长规律进行了记载,曰:“二月卷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唐宋时期大黄作为煮散应用非常广泛,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大柴胡汤:“枳实(去瓤,炒,半两),柴胡(去芦,半斤),大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焙),上五味,为粗末,入半夏拌匀。每服三大钱,以水一盏半,治伤寒内热里实。”【来源】 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一部收载的大黄为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

15、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干燥根和根茎。本煮散饮片所使用的大黄原料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和根茎。【原植物】 高大粗壮草本,高 1.52 m,根及根状茎粗壮木质。茎直立中空,叶片长宽近相等, 长达 40-60 cm,有时长稍大于宽,顶端窄渐尖或窄急尖,基部近心形,通常成掌状半 5 裂,每一大裂片又分为近羽状的窄三角形小裂片,基出脉多为 5 条,叶上面粗糙到具乳突状毛,下面及边缘密被短毛; 叶柄粗壮,圆柱状,与叶片近等长,密被锈乳突状毛;茎生叶向上渐小,柄亦渐短;托叶鞘大,长达15

16、 cm,内面光滑,外表粗糙。大型圆锥花序,分枝较聚拢,密被粗糙短毛;花小,通常为紫红色,有时黄白色;花梗长 22.5 mm,关节位于中部以下;花被片 6,外轮 3 片较窄小,内轮 3 片较大,宽椭圆形到近圆形,长 11.5 mm;雄蕊 9,不外露;花盘薄,与花丝基部粘连;子房菱状宽卵形,花柱略反曲,柱头头状。果实矩圆状椭圆形到矩圆形,长 89 mm,宽 77.5 mm,两端均下凹,翅宽约 2.5 mm, 纵脉靠近翅的边缘。种子宽卵形,棕黑色。花期 6 月,果期 8 月。果期果序的分枝直而聚拢。产于甘肃、四川、青海、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等省区。【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

17、,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按正文方法炮制。【制法】 传统煮散一般为捣碎至粗颗粒,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规定,煮散剂服法上多注“为粗末”,然而并未详细规定其颗粒度大小在充分参考历代煮散基本要求和现代煮散研究文献的基础 上,比较了煮散饮片与原饮片的煎煮得率差异,实验设计与结果如下:取大黄原饮片,制成大黄煮散饮片。称取大黄原饮片及上述煮散饮片各 100g,采用中药标准汤剂煎煮法进行提取,分别加 7 倍量水浸泡 30min,煮沸后保持 30min,滤过;滤渣加 6 倍量水煎煮 30min,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 800ml 药液。精密量取该药液 100ml,蒸干,得干浸膏,称重,计算

18、出膏率。精密吸取上述原饮片和煮散饮片煎煮液5100ml,药液冷却,边搅拌边加入 95%乙醇,使溶液成 70%浓度,静置 12 小时。过滤分离出上清液, 蒸干。以干燥品计算饮片中水煎后醇溶物的含量。结果见表 1,与原饮片比较,煮散饮片出膏率与醇溶率分别增加了 77.6%及 56.1%。为减少中药煮散饮片临方炮制的损耗,提升药材综合利用率,在满足医院临床调剂自动化、标准化 的前提下,在中药煮散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试行)的规格范围内,设定本煮散饮片炮制规格为 0.810.0mm 的饮片。比较项目样品规格MeanRSD提升比例原饮片20.1%4.08%煮散饮片35.7%3.12%77.

19、6%原饮片14.8%2.64%煮散饮片23.1%4.74%56.1%表 1 原饮片及其煮散饮片出膏率和醇溶率结果出膏率醇溶率【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颗粒状。质坚实,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 有沙粒感。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 根据样品实物描述。实物见图 1。图 1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实物图【成分】 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包括游离和结合状态的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其主要的泻下成分为结合性大黄酸蒽酮-番泻苷 A、B、C(sennoside

20、A、B、C),其中番泻苷 A(sennoside A)为主要有效成分。此外,尚含茋类成分如白藜芦醇,鞣质以及游离没食子酸、桂皮酸等。【鉴别】(1) 本品粉末显微特征鉴别(OLYMPUS 显微成像系统 CX-40)见图 2。6草酸钙簇晶草酸钙簇晶导管导管淀粉粒淀粉粒图 2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粉末显微特征图(2) 以中国药典 2020 版一部大黄项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进行鉴别,见图 3。7 溶剂前沿T:24 RH:55%从左至右依次为:20200902;20200905;20200906;190800099;大黄酸; 对照药材;200100019;1911001;20200901;1906001

21、。溶剂前沿T:24 RH:55%从左至右依次为:20200902;20200905;20200906;190800099;大黄酸; 对照药材;200100019;1911001;20200901;1906001图 3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薄层色谱图结果表明,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 上,均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及斑点。【检查】土大黄苷 经薄层对照实验,本测定批次未检出土大黄苷。在与土大黄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不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粒度 照照粒度检查法(附录A)测定,不能通过10.0 mm 筛的(GB/T6003.1 2012 R20

22、)不得过2.0%, 能通过800 m筛(GB/T6003.1 2012 R20)的不得过5.0%。8水分 本品 8 批,实测结果分别为 8.50%、10.21%、9.70%、7.50%、9.81%、9.18%、9.04%、8.40%均值为 9.04%,按中国药典2020 版大黄项下水分标准,规定本品水分不得过 15%。总灰分 本品 8 批,实测结果在分别为 8.04%、9.41%、9.08%、7.68%、9.07%、7.90%、8.65%、9.12%, 均值为 8.61%,按中国药典2020 版大黄项下总灰分标准,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 10.0%。【浸出物】 本品 8 批,实测结果为 46.0

23、5%、39.29%、52.25%、42.40%、44.39%、43.25%、40.62%, 42.47%,均值为 43.83%,超出中国药典2020 版一部大黄项下浸出物限度 25.0%约 1 倍,根据样品测定结果,本品浸出物限度在现有饮片法定标准上有所提升,暂规定本品浸出物不得少于 30.0%。【含量测定】照中国药典 2020 版大黄项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含量。仪器色谱仪:Thermo scientific UltiMate 3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Shiseido CAP Cell MG3 C18 (4.6mm

24、250mm,5m)。系统适用性试验 在正文的色谱条件下,样品中各对照品与其他组分达到基线分离,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保留时间分别是 5.34、7.06、10.50、13.10 和 18.60 分钟;分离度和理论板数均符合规定。测定结果 本品 8 批,实测结果总蒽醌含量分别为 9.67%、12.39%、9.23%、8.28%、11.79%、10.39%、8.34%、8.54%,均值为 9.83%;游离蒽醌含量分别为 6.74%、8.14%、8.28%、7.81%、7.78%、7.92%、7.38%、7.43%,均值为 7.68%。按中国药典 2020 年版一部大黄项下含

25、量测定标准,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 2.5%;含游离蒽醌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 0.25%。相关色谱图见图 5。A9BCA 空白色谱图 B 对照品溶液色谱图 C 供试品溶液色谱图图 4 大黄(掌叶大黄)煮散饮片高效液相色谱图【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本经:“味苦

26、,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 小寒”;别录:“大寒,无毒”;药性论:“味苦甘”。【功能与主治】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 证,水肿;外治烧烫伤。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

27、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用法与用量】 315g,遵医嘱酌情加减。【贮藏】 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10【药理】21. 大黄蒽醌类和类似物具泻下作用,本品因含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又具收敛作用,故大剂量使用大黄时先泻后便秘。若煎药时间过长,则蒽醌类化合物及结核性大黄酸和其类似物破坏较多,鞣酸等成 分大量煎出,故仅有致便秘作用,而无泻下作用。2. 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止血作用。3. 本品可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有利胆、排石和增进消化作用。4. 大黄浸剂经家兔试验有降压作

28、用。5. 大黄素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离体肠痉挛作用强于对抗豚鼠气管痉挛的作用。6. 本品有降低血清高胆固醇的作用。7. 大黄及大黄酸、大黄素均有利尿作用,以大黄酸作用最强。8. 抑菌试验:大黄的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已证明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品种情况】 大黄属约 60 种,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我国 39 种 2 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及华北地区。中国药典大黄收载的品种为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3。11参 考 文 献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2-63.2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8-45.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54:17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