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367185 上传时间:2024-10-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背部1.动脉冠在脊髓表面有连结脊髓前、后动脉,前、后根动脉和两脊髓后动脉间的血管形成环状,称动脉冠。(2分)2.骶角系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骨突起,体表易于触及,(1分)是骶管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1分)3.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脊液,与颅内相通,下端膨大称终池。(2分)4.硬膜外隙为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合脂肪组织、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神经根及血管,呈负压。上起枕骨大孔,下止骶管裂孔,(1分)临床上将药物注入此隙阻滞神经根,即硬膜外麻醉。(1分)5.脊柱沟位于棘突两侧至肋角间有一宽而浅的沟,容纳背深肌,(1分)常将此沟处作为脊柱手术的切口入

2、路。(1分)6.翼状韧带位于寰椎横韧带的前上方,张于齿突与枕骨髁之间,(1分)可防止头部过度前俯和旋转运动。(1分)7.覆膜是后纵韧带向上的延续,覆盖在齿突的后方,向上附于枕骨斜坡,(1分)有防止齿突后移、保护脊髓的作用。(1分)8.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结相邻两椎弓的节段性的弹性结缔组织膜,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外侧壁。(1分)此韧带在腰部随年龄增长常出现慢性增生肥厚,致使腰椎管狭窄、压迫马尾。(1分)9.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由髓核、纤维环构成,(1分)富有弹性,可缓冲外力对脊柱或颅的震动。(1分)10.钩椎关节是由相邻颈椎体的椎体钩与唇缘相对所构成,(1分)如此关节向后外方增生,可使椎间孔

3、变窄,压迫脊神经,是导致颈椎病的重要因素。(1分)11.椎体钩指第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各有一向上呈嵴状的突起。(2分)12.腰下三角在腰部下方,其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与腰上三角同是腹后壁的薄弱区,可形成腰疝。(2分)13.腰上三角在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三角底部为腹横肌起始的腱膜,(1分)腱膜深面有三条与第12肋平行的神经,即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肾手术腹膜外入路的应保护上述三条神经。(1分)14.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上部深层,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

4、头下斜肌,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1分)头部过度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1分)15.听诊三角又称肩胛旁三角,位于肩胛下角内侧,由背阔肌上缘、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围成,三角底部只有薄层脂肪组织、筋膜和第6肋间隙,(1分)是背部呼吸音听诊最清楚的部位。(1分)16.腰肋韧带腰背筋膜中层上部张于第12肋和第1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1分)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12肋的活动度,便于显露肾脏。(1分)17.胸腰筋膜上续项筋膜,覆于竖脊肌和腰方肌表面,背部较薄弱,腰部分浅、中、深三层。(2分)18.项筋膜为项部深筋膜的深层,在斜方肌深面,是封套筋

5、膜的一部分。(2分)19.脊肋角竖脊肌的外缘与第12肋的交角称为脊肋角,临床上肾囊封闭常在此处进针。(2分)20.骶尾部菱形区是左、右髂后上棘分别与第5腰椎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所构成的菱形区。(1分)当腰部或骶尾部骨折或骨盆畸形时,此区可变形。(1分)腹部1.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1分)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层,由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组成。(1分)2.幽门平面脐与胸剑结合处连线的中点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门、肾门、胆囊底和胰体等。(2分)3.网膜孔位于小网膜游离缘的后方,是网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

6、指肠韧带,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1分)4.回盲瓣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黏膜皱襞向肠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肠内容物由盲肠逆流入回肠的作用。(1分)5.Oddi括约肌存在于肝胰壶腹、胆总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约肌,(1分)有控制胆汁排出的作用。(1分)6.腹腔神经节为交感神经的椎前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周围,(1分)接受内脏大、小神经的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脏器。(1分)7.肠系膜下神经节为交感神经的椎前神经节,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1分)接受腰内脏神经的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脏器。(1分)8.腹

7、腔丛围绕在腹腔干周围的植物性神经丛,(1分)由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迷走神经的腹腔支等组成。(1分)9.乳糜池为胸导管的起始部,位于第1-2腰椎平面,腹主动脉的右后方。(1分)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入乳糜池。(1分)10.腰骶干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向下加入骶丛。(2分)11.肾门肾内侧缘的中部凹陷,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称之肾门。(1分)肾门的体表投影称肾区,位于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1分)12.脾肾韧带由脾门连到左肾的腹膜皱襞,内有脾动脉和胰尾通过。(2分)13.肾窦肾门向肾实质内延伸的部分,(1分)内

8、有肾静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肾盂、肾大盏、肾小盏、结缔组织、神经、淋巴等。(1分)14.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腔隙称之,内有少量液体。(1分)男性腹膜腔是封闭的,女性腹膜腔通过输卵管腹膜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1分)15.小网膜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成,(1分)分为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1分)16.大网膜由胃大弯下降至脐以下的前二层腹膜和折返至横结肠的后二层腹膜组成,并与横结肠系膜相延续。(1分)含有大量的吞噬细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御器官。(1分)17.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脐内侧壁和脐外侧壁之间,相当于腹股沟浅环的位置。(2分)18.腹

9、股沟外侧窝位于脐外侧壁的外侧,相当于腹股沟深环的位置。(2分)19.肝胃韧带为小网膜的左侧部分,由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双层腹膜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2分)20.肝十二指肠韧带为小网膜的右侧部分,由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成,其右缘游离(1分),内有进出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通过。(1分)21.联合腱呈弓状;位于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2分)22.腹膜覆盖于腹腔内面、盆腔内面、膈下面及返折到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2分)23.十二指肠悬韧带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右膈脚之间的腹膜皱襞,内有十二指肠悬肌,

10、(1分)对十二指肠空肠曲有固定作用,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始部的标志。(1分)24.肝胰壶腹位于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1分)为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末端汇合后的膨大处,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1分)25.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深面的深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即为腹膜外组织和腹膜壁层。(2分)26.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中、下1/3的后侧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2分)27.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升部末端与空肠起始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曲,(1分)位于第二腰椎的左侧,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处。(1分)28.直肠子宫陷凹盆腔内,直肠与子宫之间的腹膜腔陷凹,(1分)是站位和坐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

11、低部位。经过阴道后穹穿刺,可达到此陷凹。(1分)29.胃脾韧带由胃底连于脾门的双层腹膜,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参与网膜囊左界的组成。(2分)30.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是平卧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分)31.小肠系膜根由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长约15cm,内含肠系膜上血管等。(2分)32.肾角(脊肋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2分)33.Retzius静脉门静脉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后部分(如肝的裸区、胰、十二指肠升结肠和降结肠等)的小静脉支,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的腰静脉、低位肋间静脉、膈下静脉及睾丸(卵巢) 静脉等相吻合。(

12、1分)在门静脉高压症时,可成为侧支循环的途径。这些位于腹膜后连通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小静脉统称为Retzius 静脉。(1分)34.肾段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1分)肾段有五个。肾段的划分,为肾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1分)35.肾门位于肾内缘中部凹陷处,是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2分)36.左肠系膜窦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降结肠,上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向下开放的斜方形间隙,称为左肠系膜窦。(2分)37.右肠系膜窦由内侧界为小肠系膜根,外界为升结肠,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

13、/3部,后界为腹后壁所围成的约呈三角形的间隙,称右肠系膜窦。(2分)38.回盲部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2分)39.脾蒂是出入脾门的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结构的总称。(2分)40.脾门在脾的脏面中央,为脾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出入处。(2分)41.胰的钩突胰头的下部,向左下方突出的部分称为钩突,位于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后方。(2分)42.Harlmann囊胆囊颈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胆囊结石多停留于此囊中(2分)43.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区域。(1分)胆囊动脉常于三角内起自肝固有动脉右支,胆囊手术中一般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

14、胆囊动脉。(1分)44.Glisson系统门静脉、肝动脉及肝管三个系统在肝内伴行,三者与包绕它们的结缔组织鞘共同构成G1isson系统。(1分)肝内若干平面缺少G1isson系统分布,称这些平面为肝裂,并作为肝分叶。分段的自然境界。(1分)45.肝蒂为出入肝门的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的总称,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2分)46.第三肝门在肝的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肝短静脉及尾状叶的一些肝小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2分)47.第二肝门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1分)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1分)48.第一肝门肝的脏面,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介于二者之间的

15、一条横沟,三条沟呈H形。横沟称肝门或第一肝门,(1分)有肝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1分)49.膈下腹膜外间隙冠状韧带两层间的肝裸区与膈之间称膈下腹膜外间隙。(2分)50.膈下间隙是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膈之间的腹膜腔,又称结肠上区。(2分)51.Treitz韧带临床常将由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张至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皱襞,即十二指肠空肠襞,习惯称为Treitz韧带。(1分)手术时常用它来确认空肠的起始部。好多作者认为:Treitz韧带是指在十二指肠空肠襞内部深处的纤维性肌束,即十二指肠悬肌。(1分)52.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部分(约占上部的3/5),肠粘膜无环形

16、皱襞,较平坦,钡餐X线透视时,该处呈一底向幽门的三角形或圆锥形阴影,称为十二指肠球。(1分)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此部的前壁。(1分)53.腹膜腔由脏、壁两层腹膜之间所围成的腔隙。(2分)54.腹膜鞘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伴随睾丸下降,腹膜出现一个袋形突起,经腹股沟管到达阴囊,称为腹膜鞘突。(1分)在正常情况下,睾丸降入阴囊后,鞘突除包绕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它部分完全闭锁。如果腹膜鞘突未闭,仍为长袋状与腹膜腔相通,则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1分)55.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2分)56.腹股沟区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

17、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疝多发生于此。(2分)57.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地称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1分)腹股沟直疝即由此三角区突出。(1分)58.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于耻骨梳上的部分,称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2分)59.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并向外侧转折附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2分)60.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向后上方

18、反折形成腹股沟韧带。(2分)61.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走行。(2分)62.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内筋膜裂隙,长45cm,(1分)内有精索 (男)或子宫圆韧带(女) 通过。(1分)63.白线位于腹前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1分)脐以上的白线宽约l cm,脐以下者因两侧腹直肌相互靠近而不甚明显。(1分)64.半月线腹直肌鞘前、后两层在腹直肌外缘合拢在一起,由上到下构成一略弯形凸向外的结构,称半月线。(2分)65.弓状线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腔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脐下45c

19、m处以下,三层扁肌的腹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2分)66.肾旁脂体在肾后筋膜的后面,有大量的脂肪组织,称肾旁脂体。(2分)67.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位于回结肠静脉与Henle干之间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由于该段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距离很近,且该干有足够的长度(2cm以上)及管径,当门静脉高压症时,可用此处进行分流术。(2分)68.系膜三角空、回肠几乎完全被腹膜包绕,仅在肠管系膜缘处无腹膜。(2分)69.Scarpa筋膜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深层为 ScarPa筋膜,为富有弹性纤维的膜样层,在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其两侧向下于腹股沟韧带下方

20、一横指处,附着于股部深筋膜。但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间继续向下至阴囊,与浅会阴筋膜(Col Ies筋模)相连。(2分)70.Camper筋膜腹前外侧壁的浅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为两层,浅层为 ampe r筋膜,含有脂肪组织又称脂肪层,向下与股部的浅筋漠相连续。(2分)头,颈部1.甲状腺被囊有由颈脏筋膜脏层形成的假被囊及腺叶纤维囊形成的真被囊。(2分)2.海绵窦综合征支配眼内、外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上颌神经均穿经海绵窦,加之眼静脉向后也注入海绵窦,(1分)因此,海绵窦的病变或损伤可导致上述神经痛、眼肌麻痹、眼静脉淤血、结膜眼睑水肿、眼球突出等症候群称之为海绵窦综合征。(1

21、分)3.硬脑膜静脉窦硬脑膜分内、外两层,两层间大部分密切贴附着,仅在某些部位有间隙存在,并衬以内皮,充满静脉血,故称硬脑膜静脉窦。其窦壁无平滑肌,窦内无瓣膜。(1分)颅内重要的静脉窦有:海绵窦与上、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等。硬脑膜静脉窦既是脑静脉血的回流径路,又是脑脊液的回流之路。(1分)4.腮腺床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统称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末四对脑神经。(2分)5.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构成此丛。(1分)翼静脉丛向后汇集成上颌静脉,向上经眼下静脉、卵圆孔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相通, 借面深静脉与面静脉

22、交通。因翼静脉丛无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的感染亦可逆行蔓延入海绵窦。(1分)6.导血管是贯穿颅骨直接连接颅内各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的血管,(1分)是颅外感染向颅内蔓延扩散的直接通道。(1分)7.板障静脉颅骨板障中呈树状或网状分支的特殊静脉。其壁由海绵骨质构成,并衬以内皮,管腔不能收缩,(1分)外伤或手术损伤时出血严重,需用骨蜡填塞止血。各部板障静脉与相应区域的颅内外静脉交通,是颅外感染向颅内蔓延的途径之一。(1分)8.面部“危险三角由口裂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连线所围成,内有面静脉通过。面静脉借内眦静脉、眶内的眼上静脉与海绵窦相通,(1分)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三角区内的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

23、绵窦而导致颅内感染。(1分)9.颅顶部“危险区”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间的疏松组织间隙,又称腱膜下隙。此部在颅顶部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1分)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此通道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1分)10.翼点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由蝶、额、顶、颞四骨连接而成,多数呈“H”形,少数呈“N”形,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1分)此处受暴力时易骨折,并常伴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1分)11.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处,(1分)窦壁上有压力感受器,受压后可出现颈动脉

24、窦综合征。(1分)12.Horner综合征为颈交感干受压症状,(1分)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1分)13.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构成。第l颈神经前支随舌下神经走行,然后离开沿颈动脉鞘浅面下行称为颈袢上根(又名舌下神经降支);在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联合下降称为颈袢下根,(1分)上、下两根在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由此发出神经支配舌骨下肌群。(1分)14.静脉角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角处(1分),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1分)15.斜角肌间隙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1分)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从通行。(1分)16.甲状腺悬韧带甲状腺的假被膜在侧叶内侧

25、、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膜愈着,构成甲状腺悬韧带。(1分)故当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1分)17.颈动脉鞘颈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的筋膜鞘。(2分)18.神经点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1分)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1分)19.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2分)20.封套筋膜亦称颈筋膜浅层,包绕两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肌的鞘;包绕两腺(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2分)盆部1.盆膈有肛提肌和尾骨肌及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构成。(1分)盆膈具有承托盆腔脏器

26、的作用,并参与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1分)2.会阴广义的会阴是指骨盆下口盆膈以下的所有软骨组织结构。(1分)狭义的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间的软骨组织结构。(1分)3.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位于肛门与阴道之间,它是由不同方向的肌纤维交织成楔形的肌纤维膈,呈矢状位,尖向上、底向下。(1分)此腱有加固盆底,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1分)4.阴部管在坐骨结节下缘上方2.5CM处,闭孔筋膜包绕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构成阴部管。(1分)管内动脉居中,静脉在上,神经在下。(1分)5.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构成。(1分)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男性有尿道通过。(1分)6.坐

27、骨直肠窝位于肛管和直肠间,肛管两侧皮肤深面的楔形间隙。从冠状面上看,为一尖向上的三角形,分顶、底和内、外侧壁。(1分)顶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底为肛门两侧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尾骨肌和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的内侧壁、闭孔内肌及其筋膜和会阴筋膜。(1分)7.会阴浅隙位于浅会阴筋膜和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在男性,浅隙后部有会阴浅横肌,两侧有阴茎脚及其坐骨海绵体肌、尿道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1分)在女性,浅隙后部也有会阴浅横肌,两侧有阴蒂脚及其坐骨海绵体肌、前庭球和球海绵体肌。此外,还有阴部内血管的分支和神经。(1分)8.耻骨后隙位于耻骨联合、耻骨上支及膀胱之间。(1

28、分)上界为腹膜返折线,下界为盆膈,两侧为耻骨前列腺韧带。(1分)9.会阴深隙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深隙内男性有尿道球腺、会阴深横肌。(1分)会阴深横肌中男性有尿道膜部穿过,并形成尿道括约肌,在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并形成尿道阴道括约肌。(1分)10.盆丛又称下腹下丛,位于直肠两侧,由左、右腹下神经与盆内脏神经和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组成,分布于盆内脏器。(2分)11.精索由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圆束状结构,(1分)内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从、神经及淋巴管。(1分)12.子宫颈旁组织子宫阔韧带基底部和子宫主韧带合称为子宫颈旁组织,其内有输卵管及子宫动脉穿行。(2分)13.子宫附件位于

29、子宫侧后方的卵巢及输卵管,临床上统称为子宫附件。(2分)14.子宫旁组织子宫系膜内含有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称子宫旁组织。(2分)15.会阴深隙位于尿生殖隔上、下筋膜之间,又称会阴深袋。(2分)16.会阴浅隙位于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又称会阴浅袋。(2分)17.肛梳齿状线稍下方,有一环形隆起的光滑区称肛梳。(2分)18.肛瓣相邻肛柱下端之间呈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2分)19.肛窦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端围成的小隐窝称肛窦。(2分)20.肛直肠线平肛柱上端的环形线,称肛直肠线。(2分)21.直肠横襞直肠腔内有由粘膜和环形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襞,称直肠横襞,一般有三条

30、。(2分)22.直肠壶腹直肠下份肠腔明显膨大称直肠壶腹。(2分)23.直肠阴道隔女性的盆脏筋膜伸至直肠与阴道之间,上起直肠子宫陷凹底,向下连于会阴中心腱,两侧附于盆侧壁,称为直肠阴道隔。(2分)24.直肠膀胱隔男性的盆脏筋膜是一个呈冠状位的结缔组织隔,伸至直肠与膀胱、前列腺、精囊之间,(1分)此隔上起直肠膀胱陷凹底的腹膜外面,向下经盆膈连于会阴中心睫,两侧附于盆侧壁。(1分)25.奇神经节两侧骶交感干至尾骨前方互相联合,形成单一的神经节,称之为奇神经节,又称尾神经节。(2分)26.盆内脏神经第24骶神经的前支,含有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这些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后,合称为盆内脏神经(2分)27.子

31、宫角子宫两侧缘上部与输卵管相接处称子宫角。(2分)28.输精管壶腹输精管末段在膀胱底形成膨大,称为输精管壶腹。(2分)29.前列腺峡前列腺峡是指前列腺中叶,位于尿道的后方,呈楔形(2分)。30.输尿管间襞膀胱腔内,左、右输尿管口之间,有一横向隆起称输尿管间襞,(1分)可做为膀胱镜检查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1分)31.盆脏筋膜盆膈上筋膜向盆内脏器表面延续的筋膜。(2分)32.盆筋膜腱弓盆壁筋膜在闭孔内肌筋膜的上部明显增厚称之为盆筋膜臃弓,为肛提肌起端及盆膈上筋膜的附着处。(2分)33.骶曲、会阴曲直肠并不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上部的弯曲与骶骨曲度一致,称为骶曲。(1分)在直肠与肛管的交接

32、处,绕尾骨尖前方转向后下的弯曲,即会阴曲。(1分)34.闭膜管闭孔大部分由闭孔膜所连结,仅其前上方留有管状间隙,称闭膜管,(1分)有闭孔动、静脉和神经走行。(1分)35.耻骨下角两侧的耻骨下支与坐骨支构成耻骨弓,其间的夹角称耻骨下角(2分)36.界线由骶骨岬、骶翼前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及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的环状线,称界线,(1分)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1分)37.肛直肠环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环绕在肛管与直肠的交接处,共同构成一个肌性环,称为肛直肠环。(2分)38.尿生殖三角在会阴的范围内(区域内)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将会阴分成两个

33、三角形区域,前方的三角区称尿生殖三角,(1分)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除尿道外,还有阴道通过。(1分)39.产科会阴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的区域,称产科会阴(即会阴中心腱)。(2分)40.齿状线齿状线又称肛皮线,为相邻肛柱下端及肛瓣边缘的连线,呈锯齿状称为齿状线。(1分)此线是内、外胚层的移行处,即粘膜与皮肤的交界线。(1分)41.阴道穹阴道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周围,两者之间形成的环行间隙,称阴道穹。可分前、后及两侧部(穹)。(2分)42.膀胱三角膀胱底部内面,由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平滑区,称膀胱三角。(1分)为肿瘤、结核好发部位。(1分)43.直肠后隙直肠后隙又称骶前

34、间隙,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腥之间。向下至盆膈,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两侧借直肠侧韧带与骨盆直肠隙相隔。(2分)44.骨盆直肠隙位于盆底腹膜与盆膈之间,后方为直肠及直肠侧韧带(1分)男性前方为膀胱及前列腺,女性为子宫及阴道上部。(1分)45.盆膈裂孔尿生殖区两侧、肛提肌前内缘之间的狭窄裂隙,称盆膈裂孔。(2分)46.盆膈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的盆膈上、下筋膜所构成。(2分)上肢1.掌深弓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组成,位于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间肌之间,(1分)其分支为三条掌心动脉,至掌指关节附近汇入相应指掌侧总动脉。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1分)2.正中神

35、经返支在屈肌支持带下份的桡侧,正中神经发出的一粗短的正中神经返支,行于桡动脉掌浅支的外侧并进入鱼际,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其表面定位是鱼际肌内侧缘的中点。(2分)3.四边孔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段之间围成间隙,内有腋神经及旋肱后动、静脉穿过。(2分)4.三边孔在腋窝后壁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和围成一三角形间隙称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经过。(2分)5.腋淋巴结群腋淋巴结埋藏于腋窝内的结缔组织中,可分为五群。外侧群位于头静脉注入腋静脉处周围;前群(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份,胸大肌深面,胸外侧动脉和胸长神经周围;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位

36、于肩胛下动脉和胸背神经周围;(1分)中央群:位于腋窝中央结缔组织中;尖群位于锁骨下方、胸小肌上方,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腋淋巴结收纳上肢、胸前外侧区、乳房的淋巴结管。尖群的输出淋巴管为锁骨下干。(1分)6.掌浅弓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其位于掌腱膜和指屈肌腱、蚓状肌之间,约与拇指掌指关节同高。(1分)其主要分支指掌侧总动脉和小指掌尺侧动脉至手指。掌浅弓和掌深弓之间有吻合。(1分)7.鱼际间隙鱼际间隙又称拇收肌间隙,位于手心外侧半。前界为示指屈肌腱,第1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肌间隔。(1分)鱼际间隙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1蚓状肌管与示指

37、背侧相交通。(1分)8.肘窝肘窝位于肘关节的前方,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底为肱肌的下份。(1分)肘窝内有肱二头肌腱,肱动、静脉的下端和桡、尺动、静脉的上端,此外还有正中神经及绕神经上端。(1分)9.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1分)管内有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1分)10.翼状肩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前锯肌主要功能为使肩胛骨紧贴于胸廓。(1分)当胸长神经受损伤时,发生前锯肌麻痹而使肩胛骨不能紧贴胸廓,肩胛下角及肩胛骨内侧缘可特别明显突起如翼状,故称为“翼状肩”。(1分)1

38、1.方肩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或腋杖的压迫,都可损伤腋神经而致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及三角形区皮肤感觉丧失。(1分)由于三角肌瘫痪萎缩,肩部骨突耸起,失去圆隆的外观而呈“方肩”。(1分)12.桡侧囊桡侧囊即拇长屈肌腱鞘,包绕拇长屈肌腱延伸于拇指末端。(2分)13.腋窝当上肢外展时,向上呈穹隆状陷凹,称腋窝,腋窝上方呈四棱锥体形腔隙。腔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及筋膜构成;外侧壁为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壁由前锯肌及肋间隙构成;(1分)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及肩胛骨构成。腋腔内容包括腋动、静脉、臂丛及腋淋巴结等。(1分)14.掌腱膜掌腱膜是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央部分,呈尖端朝向近侧的三角形,

39、厚而坚韧,由纵、横纤维构成,为腱性组织。(1分)尖端经屈肌支持带前面与掌长肌腱相续;远端分为4束行向第25指。在指蹼深面围成3个指蹼间隙是手指血管、神经出入的门户。掌腱膜可协助屈指。(1分)15.爪形手尺神经受伤后,小鱼际肌和骨间肌麻痹并萎缩,各指不能内收,第25指不能外展,第4、5指掌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其形状如爪,故称“爪形手”。(2分)16.手背皮下间隙手背皮下间隙是手背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间的间隙(2分)17.骨筋膜鞘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2分)18.臂腋角臂腋角是指大圆肌外端下缘与肱骨交角处,肱动脉于此上续腋动脉。(2分)19.肘

40、关节动脉网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由肱动脉、尺动脉及桡动脉的几条分支在肘关节前后吻合而成。(1分)在肘关节前面结扎桡动脉时,此动脉网可起到侧支循环作用。(1分)20.提携角提携角亦称肘外偏角,是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构成向外侧开放的角(165度170度)的补角,一般为1025度。(2分)21.肘后三角正常用肘至90度时,肱骨内、外上侧和尺骨鹰嘴三者形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即肘后三角。(1分)肘关节脱位时,三点关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1分)22.手背腱膜手背深筋膜的浅层较厚,是伸肌支持带的延续部分,(1分)它与伸指肌腱结合共同形成手背腱膜。(1分)23.掌中间隙掌中间隙位于掌中间鞘的内侧半,前界为第

41、35指的屈肌腱、屈肌总腱鞘及第24蚓状肌,后界是骨间掌侧筋膜,外侧以掌中隔与鱼际间隙为界,内侧是掌内侧间隔,(1分)近侧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侧经蚓状肌管达指蹼间隙,并与指背相交通。(1分)24.桡侧囊桡侧囊是包裹拇长屈肌腱的腱鞘(2分)25.伸肌支持带伸肌支持带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亦称腕背侧韧带),曲侧附着于桡、尺骨茎突和腕骨。(1分)26.解剖学“鼻烟壶”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1分)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1分)27.肱骨肌管肱骨肌管

42、(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与肱骨桡神经沟之间形成的一个旋绕肱骨中份后面的管道,(1分)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过。(1分)28.指蹼间隙指蹼间隙又称联合孔,在第25指间掌骨头处,由位于指蹼深面的掌浅横韧带与掌腱膜的纵、横纤维所围成,(1分)是手指血管、神经等出入的部位,又是手掌、于背与手指三者间的通道。(1分)29.鱼际鞘鱼际鞘或称外侧鞘,由鱼际筋膜、外侧肌间隔和第一掌骨围成,(1分)内有鱼际肌(拇收肌除外)、拇长屈肌腱及其膜鞘以及拇指的血管、神经等。(1分)30.指髓间隙在指深屈肌腱抵止处远侧,皮肤和远节指骨远侧4/5的骨腹之间有纤维隔相连,此隔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指髓

43、间隙,又称密闭间隙,内有皿管和神经。(2分)31.指背腱膜指背腱膜(外科常称为伸肌腱帽)主要由指伸肌腱延续而来。(1分)指伸肌腱在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近节指骨背面,并向远侧分为三束,有骨间肌和蚓状肌的腱纤维参加。(1分)32.腋鞘腋鞘亦称颈腋管,由椎前筋膜延续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成.(1分)锁骨下臂丛麻醉时,需将药液注入此鞘内。(1分)33.肌腱袖(肩袖)又称肩袖或旋转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关节囊周围联成腱板,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1分)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重要的稳定作用。(1分)下肢1.收肌腱裂孔大收肌的一个肌腱止于股骨内上

44、踝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的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1分)它是收肌管的下口,向下通腘窝。裂孔内有股动、静脉通过。(1分)2.踝管为小腿与足底之间的通过,位于踝关节内侧,由屈肌支持带与内踝、跟骨内侧面共同构成。屈肌支持带向跟骨发出三个纤维隔,形成四个骨纤维管,(1分)踝管内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神经、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1分)3.足弓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关节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站立或行走时,或减震、缓冲和弹拨等作用。足弓可分为足纵弓和足横弓,足纵弓又可分为内侧弓和外侧纵弓。(1分)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三块楔骨、内侧三块跖骨及其

45、间的连结共同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外侧的两块跖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足横弓由骰骨、三块楔骨、全部跖骨及其间的连结共同构成。(1分)4.坐骨大孔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坐骨切迹之间围成的孔。是骨盆至臀区的通道。(1分)梨状肌上孔内有臀上动、静脉,臀上神经通过;梨状肌下孔有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通过。(1分)5.坐骨小孔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坐骨小切迹之间围成的孔。(1分)出梨状肌下孔的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绕坐骨小棘,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直肠窝,另外,坐骨小孔内还有闭孔内肌肌腱通过。(1分)6.臀部十字吻合位于髋关节周围,由两侧的旋股内、

46、外侧动脉,上部的臀上、下动脉,下部的第一穿动脉组成的动脉网。此网在髋关节周围建立了丰富的侧支循环。(2分)7.腘窝是膝关节后方的一个菱形窝。界线: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顶为腘筋膜,窝底由上而下依次为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后囊部、腘肌。(1分)内容: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腘血管及周围淋巴结。(1分)8.小腿十字韧带又名伸肌下支持带。位于伸肌上支持带远侧的足背区,呈横置的“Y”形。外侧束附着于跟骨外侧面,内侧束分出上、下两支,分别附着于内踝和足底腱膜。(1分)小腿十字韧带向深部发出的纤维隔形成三个纤维管,外侧管容纳趾长伸

47、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中间管容纳砪长伸肌腱、足背血管及腓深神经;内侧管容纳胫骨前肌腱。(1分)9.分裂韧带深筋膜在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增厚,形成额的屈肌支持带叫分裂韧带。它与内踝、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1分)分裂韧带向深部发出的纤维隔构成四个纤维管,管内由前向后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拇长屈肌腱。(1分)10.股环股管上口叫股环。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股环被一层腹膜外结缔组织所覆盖。(2分)11.股三角为前区的一个三角形其区域。界线: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1分)内容:从外到内为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容纳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1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