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34974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使学校德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高墙夷为平地,使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有一种对现时代学校德育无所适从的感叹与反思。德育社会学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社会环境与学校德育相互关系的新视角。社会环境(专指学校外德育环境)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道德的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于受控制

2、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二是文化性与隐蔽性。校园文化之外的社会文化,即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社区、大众传媒和家庭影响,对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是隐蔽的、渗透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点。三是互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影响时空及作用方式,而且塑造了一定阶段和一定国土之上的道德,决定了学校个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一定社会个体道德社会化的方向。如果说德育的主要矛盾是道德施教者同受德育者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则是社会文化所推动的。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

3、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中小学生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中小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

4、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

5、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

6、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这对于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因而本课题研究针对了现行中小学德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让中小学德育从僵化的、刻板的、一统的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

7、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实际,通过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探索出提高中小学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途径。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背叛,针对与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着力凸显了中小学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中小学学生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得天独

8、厚的地方课程德育资源中,通过立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课堂实践、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不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形成创新意识的优良品德。本课题将进一步丰富德育论。从人出发回归生活,让德育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所处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把德育课程地方资源充分发挥起来,让中小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形成优良的道德人格。二、课题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一)课题的界定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

9、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但不能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根据课程资源所分布的空间不同,课程资源又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地方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学校所在地的课程资源就是地方课程资源。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课程地方的资源”指的是南京

10、的德育课程资源。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著名的孙中山、周恩来、王安石等著名的历史人物的足迹;有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明城墙、中国第二历史纪念馆、梅园新村等历史场馆,这些地方德育资源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具有地方德育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独特的资源。德育课程地方资源的开发就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就有可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

11、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杜威认为,这种使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因此,德育课程地方资源的开发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具有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主导形式。(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生活教育理论西方不少学者对生活教育有过系统的阐述。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是主观地设想儿童的未来,不考虑儿童的现在,不考虑儿童现在的生活,儿童的能力以及他的天性。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

12、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他主张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这样的学习易懂、有趣,对生活有用。因此,他要求“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师”。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说:“教育即生活,生活的特征是生长,因此,教育即生长。生长只能有一个目的,更多的教育。”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他说:“教育即生活的过程,不是生活的预备。”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必然要教以成长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会导致儿童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合为

13、一,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实际上他并不排斥“预备”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如果使得生活继续发展,预备自然是需要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们要用全副的力量,使得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样一来,现在即在不知不觉中掺入将来,将来也就同时照顾到了。”与“教育即生活”相联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其成为现代教育之父奠定了基础。在我国,生活教育思想也源远流长。道家的“无为”和“顺乎自然”的教育主张,实际上体现了教育和生活两个过程的统一。魏晋时的嵇康以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发挥了老庄思想,针对儒家过

14、于功利性的教育主张,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虚伪的道德教育,主张以实现生命价值为目的的“养生教育”,教人顺人性情,循自然之则去认识和获得“生理之理”和“自然之理”,实现自身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开辟了一条人格自我完善、保全生命、坚持节操的教育之路。宋代理学家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十五岁受小学教育和十五岁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他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教之以洒扫、应付、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专为蒙童编写的童蒙须知,就儿童在封建社会中的日常行为,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应对”、“读书知识”以及“杂细事宜”等项,每项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可见,他的小学

15、教育主张,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教育内容。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主张“知行合一”。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性,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的这一主张,强调了教育过程和生活实践的统一。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反对当时学校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提出了“顺导性情”的儿童教育论,主张鼓舞兴趣,强调自求自得,提倡独立思考。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末清初的颜元,提出了“行动教育法”,主张“习动贵行”,他认为,不仅要通过实际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要通过实际活动去巩固知识。他对“格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格物就

16、是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如同用手去格杀猛兽,身实习之,体实行之。通过格物的个体实践和亲身体尝而获得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在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与之相联系,他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其教学论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会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便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他强调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的,是以“行”求知

17、,强调“行”是获取知识的源泉。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生活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面旗帜。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说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两朵奇葩,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将教育与生活等同,将学习过程与认识过程混为一谈,忽视了教育的自身价值。把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自然是一种生活,但不是杜威所说的“简化的社会生活”,也不是陶行知所关注的日常琐碎的生活,而是根据育人的宗旨,有计划地加以组织并对学生施加某种影响的生活,即教育生活。生活教育的理论起点,在于强调学校教育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世界为活动前景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是与儿童生活世界相融合的。这里所

18、说的“儿童生活世界”是指儿童遇到的、与之进行交道的一切人、事、物、时间、空间,包括他们通过情感、思想、想象和其它任何感官所知道的东西,这是儿童一切活动的背景。在这样的教育生活中,儿童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导入其中,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也在自己的活动中改变自己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不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达到成为具有创造性生活主体的目的。2、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从研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入手开创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用于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途径。情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教育学中的情境概念始于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他认为传统教

19、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引起思维的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使其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青少年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一是情境驱动原理。即情境教育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

20、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二是暗示倾向原理。即情境教育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共鸣的过程,迅速推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三是角色转换原理。即通过“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检验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的角色转换过程,使青少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成了真正的角色。四是心理场整合原理。即情境教育作用心理场,形成推进教育活动的正诱发力,在顿悟中改变认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3、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21、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价值主体性(指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生成、发展和呈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

22、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可以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三是主体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成果(一)研究了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发现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依赖教材

23、、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能很好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不敢谈及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很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成为空话,更谈不上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应该注意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原则,以达到我们的创新教育目标。在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育性原则德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课程,一直担任着“德育主渠道的角色”。无论是原大纲或现行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品德

24、课在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多年来,中小学思想品德在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以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对该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地概括。因此,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坚持“五爱”的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层次、分阶段,组织不同的教育形式,安排不同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3、主体性原则

25、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运用教育艺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师生间要平等地交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感受学生的兴趣,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学生中的典型。4、实践性原则开发地方资源德育课程要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出发,做到开展活动,教、学、做结合,增加情感交流与切身体验,加深对认知的理解,发展实践能力。5、有效性原则由于德育课程资源的来源广,划分的标准不同,提取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不同,在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时,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第一,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三,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能力。第

26、四,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或者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符合品德课程的特点,服务于品德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清楚地区分:哪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哪些有间接的关系?权衡筛选,按不同的价值取向录用,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二)研究了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的内容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我区科教资源丰富,有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南京分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40多家,江苏省仅有的75名两院院士中

27、,玄武区占了近半数。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特有的地方的人文资源、科技资源和新闻媒体资源,丰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独特的地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1、开发博物展馆德育课程资源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博物展馆,如南京博物院、南京地质展览馆、南京历史博物院、南京古生物馆、云锦展览馆、科技博物馆等等,开发这些博物展馆的德育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了解灿烂悠久的民族历史,汲取丰富厚实的民族营养,增强坚定博大的民族精神。如北京东路小学运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江苏省气象台、玄武湖鸟类生态园、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等地方德育课程

28、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德育课程,成立了“北京东路小学娃娃科学院”,分设“地学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电学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航模研究所”,利用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做科研的小主人,走向自然,走近科学,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学校多次在全国无线电测试、航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校娃娃科学院两任院长分别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接见。与“娃娃科学院”并列,还有“娃娃电视台”、“娃娃书报苑”、“娃娃心语屋”、“娃娃图书馆”等“娃娃系列”。这一娃娃系列德育课程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热情,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又如昆仑路小学先后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率先建立了

29、“院士科普点”,设立了天体物理,古生物学、地学兴趣小组,每周为学生开设一次科普(科技)课。免费向社区内的学生们开放土壤标本陈列室、地理科研成果展示室、史前生物陈列室等科普场馆。与省气象学会共同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气象学校北极阁社区气象学校,省气象局赵局长到场揭牌,省气象台老台长周振奎亲自担任气象科普辅导员,现已组织4批学生参观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每个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到古生物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鸟类生态园、台城等地参观,开展生动活泼的科普教育。2、开发纪念场馆德育课程资源南京曾经过无数次革命的洗礼,建起了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南京航空纪念馆等纪念场馆,这都是爱

30、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好教材,开发这些的德育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南京十三中锁金分校把南京航空烈士纪念馆作为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不屈精神教育的教育基地。在航空烈士墓中安息的是名垂千古的抗日英雄,他们中间既有被称为“无敌勇将”的高志航、“中华之魂”的陈怀民、“中国红武士”的刘粹刚、被人们誉为“飞将军”的乐已琴、首中敌舰的梁鸿云、为周总理开过飞机的金雯等烈士,也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捐躯的外国友人等。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步行前往烈士墓祭扫,开展凭吊英烈,缅怀先烈的事迹的活动,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面对着烈士的塑像,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届届的学生在这里得到心灵的陶冶,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31、3、开发伟人教育德育课程资源我区曾是孙中山、周恩来、王安石等伟人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地区内两所中小学的名字与与伟人有关梅园中学、逸仙小学、半山园小学。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这一极佳的德育课程资源,引导青少年学生像周总理那样“立身为人”,全面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早在1986年,命名梅园中学初二(1)班为“周恩来班”,1998年5月,孙中山纪念馆和逸仙小学又共建了“孙中山班”。长期以来,“学习伟人风范,争做四有新人”的主题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梅园中学多次组织学生举办了“树立起心中的丰碑”及“我爱南京、我爱梅园”系列活动,并将“学总理”活动系列化、经常化,如每逢周总

32、理诞辰及逝世纪念日,就要组织学生在周总理铜像前献花蓝活动;“五四”、“一二九”新团员在梅园纪念馆宣誓活动;每年暑假“周恩来班”的学生们到总理的故乡淮安举办夏令营活动等。4、开发文化景观德育课程资源我区有玄武湖、紫金山、九华山、北极格和省歌舞剧院、南京市艺术中心、省美术馆、南京图书馆等丰富的文化景观,开发这些德育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名城底蕴,陶冶高尚情操,去追求真、善、美。如南京十三中锁金分校以玄武湖的状况与文化背景为内容开发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使学生了解了玄武湖的历史,欣赏玄武湖的迷人风光,提高了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激发了为玄武湖而自豪,要保护玄武湖,让玄武湖更加

33、干净、美丽的激情!又如九中、长江路小学等学校以省歌舞剧院、南京市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等地方文化单位为德育课程资源,用高尚的艺术感染学生。5、开发驻地部队德育课程资源我区是南京军区及南京空军的所在地,驻地部队多。我们充分运用这一独天得后的优秀德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如各学校新生入学请驻地部队进行军训,上好德育第一课。通过军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增强学生严明的组织纪律的观念;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的作风;营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再如樱花小学与83417部队学员三队开展了共建德育基地的活动,部队帮助学校成立了少年军校;玄武中专与军理工大自动化指挥学院、炮兵学院结成共建对子

34、,经常性开展共建活动,学生们定期到部队进行军事训练,接受国防教育,增强了国防意识,提高了组织性和纪社律性。又如海英小学与海军指挥学院紧邻,他们充分利用这一地方资源开发了海洋国防教育德育课程。学校教学大楼与地面主题色彩为淡蓝色与浅黄灰相间,以显示海洋的宁静与博大;在校园北墙上设计了海洋国防教育主题文化墙,从“海洋国土”、“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军风采”、“海军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海洋国防教育,让学生在活泼鲜艳的画面中了解我国海疆,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校还专门设立国防教育宣讲教室,配合学校校本课程与校本读物,设计制作了国防宣讲展览,从文字、图片、实物(各种舰艇模型与海洋生

35、物标本)等方面对学生国防教育。6、开发社区街道德育课程资源在课题研究中,实验学校与社区携手共建,开辟生活化育德环境,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创建文明社区誓师会,提高主人翁意识;与社区街道联合开办学生模拟法庭,开展学法守法自我教育;与区法院青少年庭联合组织家长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与南师大携手,构建大、中学生德育践行平台;开发社区的特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如半山园小学地处后宰门街道,而打腰鼓是后宰门街道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半山园小学就充分利用这一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在腰鼓训练初期,学生长时间地站立,腿酸了,脚麻了,烈日晒黑了皮肤,寒风冻裂了小手,有家长心疼不已,打起了退堂鼓,可孩子

36、们谁也不愿退出,个个争先恐后,都想在活动表现自己。渐渐的,懒惰的孩子勤快了,聪明的孩子更能干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越打越起劲,一次次成功的喜悦,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体验了形体美、艺体美、健身美的乐趣。打腰鼓还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体验了集体温暖。打腰鼓时学生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艺术效果。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他们懂得了配合,协作,互相谦让。三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身心素质。腰鼓队为学生积极开辟了一个实践、体验的

37、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了参加省军区纪念抗美援朝100周年活动,多少个寒风吹拂的早上他们累得腰酸腿疼,多少个烈日当头的下午他们练得大汗淋淋,练了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虽然人练瘦了,皮肤晒黑了,但他们的意志练得更加坚定了。为了打好腰鼓,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们就是在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氛围中,产生了心灵感悟,将说教与灌输变成了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枯操的道德要求,变成了无形的渗透和正向的激励,在腰鼓声中,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了提高。(三)研究了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应用的方法1、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

38、参与某一项实践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内心深处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不断地引发心灵的矛盾冲突,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外显为高尚的行为。此方法是从学生品德培养的行为入手,适用小学各年级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是一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的活动过程为:引导参与 实践感受 体验内化 反馈外化。如小营小学在教育学生远离危险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搜集交通安全标志,向交警咨询有关注意安全的事项。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教师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又感悟了远离危险、注意安全的道理。2、调查研究法调查是指人们

39、直接接触社会现象,搜集事实,数据和资料,它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过程。研究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把感情材料,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调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研究是探索“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方法从学生的品德培养的“知”入手。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其基本的操作流程为:确定调查对象 拟定调查提纲 实在开展调查结果分析处理提出对策建议如南京市梅园中学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小组汇报等形式,开展“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调查

40、研讨活动。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调查“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对几所学校200多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自己了解法律的程度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特定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的认定和所持的态度,了解学生面对违法行为时的行为方式;还访问了检察院和法院的法官,了解专家对校园内易忽视的违法行为的看法。这样把课本知识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切身体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自律与自保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止并减少了校园内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的发生。3、参观访问法所谓参

41、观访问法一般地说,就是结合学校中教育的需要,组织学生赴基地进行参观访问,让学生置身于空旷无边的大自然,真切动情的人文环境、军整严肃的军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参观访问虽然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实践活动,但深受学生欢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锁金中学全校大型秋游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南京这个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走进大自然,体验农家风情,浏览大江风光。让学生在云锦、山水、田园、农趣的参观游览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秋游为中心融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绘画摄影、采集标本、手工制作、怡心健体为一体

42、,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4、影响激励法影响激励法是利用德育课程地方资源,通过活动载体,转变为德育影响。如梅园中学综合利用梅园新村纪念馆这一德育课程地方资源,用伟人的高尚品德影响激励学生,努力将周恩来的精神内化为师生奋发向上的道德信念和进取向上的内在需要和精神支柱。他们争创光荣的“周恩来班”从第一届到如今经历了整整19个年头,历届“周恩来班”都是在全校争创先进班集体的基础上择优命名的,每届毕业时的合格率均达100%。学校还增设“双特爱心班”,招收特困特优生,免收学杂费,提供午餐和学习用品,用特困生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影响其他学生,在全校形成一种互动格局,使全校同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

43、学会生存。“爱心班”已办了三年,非常成功,全市已多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分管市长、市、区教育局长也十分关心这些学生。我校“周恩来爱心班”在全市产生了很大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资助。“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和“双特爱心班”是我校德育特色的旗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模范行为的影响下,学校的“学习周恩来,像周恩来那样学习、生活、工作”蔚然成风。5、心理疏导法人类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发展,使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一系列巨大而复杂的变化,人类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不仅如此,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自身特殊的问

44、题,威胁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拨开心理迷雾,提高心理素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南师大、南大、东大等高校的心理研究所和南京陶老师工作站等心理援助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多中形式对具有心理疑难需要帮助,存有心理困扰需要排除或患有轻微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学生进行直接的咨询或间接的帮助、启发和指导。通过心理教师的疏导,使求助者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困扰或轻微心理疾病得到排除或减轻,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一是认知发展疏导, 使中小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自身认知发展水平,通过常规或特殊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智能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良认知,并学会对认知进行调

45、控。二是情绪稳定疏导,使中小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和两极化波动。使其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三是意志优化疏导,使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意志在成才中的作用,以及自身意志品质的弱点,帮助学生提高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内部困难,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其不为偶发诱因所驱使。学会应付挫折剌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偏差,具备果断、持久、坚强的意志品质。四是学习适应疏导,使中小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

46、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五是人际和谐疏导,使中小学生有意识地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交往技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有较强的人际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要帮助中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从而减少人际冲突,达到人际和谐。六是心理障碍疏导,使中小学生对各种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及表现形式有所了解和认识,指导他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他们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鉴别各种行为问题和轻微的心理障碍,并知道如何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加以矫治。四、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一)课题研究的结

47、论我们在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的研究中,从提高德育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得出了以下结论。1、鲜活的德育来自于身边面对“重智轻德”、“重分轻人”的社会倾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欲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而道德品行作为成人的核心,必然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上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某些社会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不切学生的实际,缺乏真实的内涵,知、行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为了让我们的德育改变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我校把整合德育资源,寻求鲜活的德育内容作为改革学校德育的切入口,通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课程的地方资

48、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沟通,逐步形成了“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的德育特色。“基础教育应从书本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并通过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进行建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让学生在身边的德育资源中接受教育,从而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真实的教育来自于生活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的开发以实效性为思想灵魂,有助于转变落后的德育观念,科学地认识德育的价值;有助于摒除把德育视为管理学生的工具并强迫学生服从管理的观念,把德育看成不仅是进行社会整合的需要,也是进行个人驱动的需要。从社会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密切联系学

49、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感人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社会整合和个人驱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养成对社会有用且能自己负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人。3、真切的感悟来自于实践“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博物馆墙上一句醒目的格言,其核心就是“我做了就理解了”。而做,就是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中小学生心理是在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的开发是实现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亲身感受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能动的反映。通过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的开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极感受,不断体验,不断内化积累,使学生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二)课题研究的反思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