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5334711 上传时间:2024-10-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篇文: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学习讲稿【供参考】【目 录】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3970字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

2、、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一重要论述既回顾历史又观照现实。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对我们在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发扬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从政治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千年来,“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中华民族一直持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3、义”。 其中,秦王朝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统一性”政治理念的实践和制度化,建立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逐步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大一统”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牢固需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维度发力实现真正的“一统”。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 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给我国既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带来严峻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国家统一视为核心利益,带领各族人民坚决反分裂、反干涉,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

4、同意志凝聚成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力量。 凝聚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从文化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不仅是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价值共振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终以统一为主流,中华文明也始终以统一为正轨, “炎黄子孙”这一共同的历史起源使中华民族结合成紧密的整体。从秦汉雄风到大唐气象,再到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

5、强的侵略,各民族同胞共御外敌、同赴国难的历史记忆得到全面巩固,抗日战争使得中华民族意识空前增强。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成为各民族最深刻的记忆。共同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流变,是中华民族根基性情感联系,体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共同创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要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诠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实现历史文化的统一性表达、大众化表述、创新性传播,激发各族儿女对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实现历史记忆与优秀文化的传承, 在润物无

6、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从经济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历史上,我国既有农业民族,也有畜牧民族、渔猎民族等。各民族依托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彼此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富裕。共同富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

7、实践, 既反映了各族群众物质生活改善的程度,也体现了各族群众精神生活充实的内涵。因此,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新征程上,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升西部经济发展速度,以均衡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票赋、发展条件、 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3970字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

8、新篇章尊敬的各位党员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上一堂意义深远的党课, 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融合。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统一的王朝时期, 还是在分裂割据的动荡年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未停止。在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初步形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

9、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纽带。各民族的使者、商人、学者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穿梭,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艺和思想。这其中既有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儒家文化的传播,也有西域各民族独特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原。这种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却愈发明显。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例如,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的尝试。他要求鲜卑族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这一时期,各民族

10、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逐渐趋同,为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再次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在唐朝的宫廷中,有来自西域的胡姬表演歌舞,有吐蕃的使者前来朝贡。唐朝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吸收了各民族的元素。例如, 唐代的边塞诗中就有许多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和战争场景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断的民族交往、 交流、交融中进一步强化。宋朝时期,虽然面临着辽、金、 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但在经济上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1、。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其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蒙古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明朝时期,虽然恢复了汉族的统治,但仍然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通过朝贡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与各民族的联系。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在清朝统治时期,各民族在统一的国家框架内进一步融合。满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实的需要。在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12、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各民族在思想上、 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共同抵制外部势力的分裂和渗透。无论是在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还是在内地的各个民族聚居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凝聚各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 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民族在

13、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在畜牧业、手工艺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艺;汉族在农业、工业等领域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尊重

14、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同时,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形式,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外部势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分裂和渗透。 他们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制造事端,煽动民族分裂情绪, 试图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在国内,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地区和个别群体之间还存在一些矛盾和

15、冲突。这些都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等,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通过

16、实施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战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各民族之间开展经济合作,建立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机制。例如,在一些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形式,吸引各民族的企业和投资者参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三是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语言文字等。同时,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文化研究机构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要鼓励各民族之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表演、 文化研讨会等,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

17、和相互借鉴。 四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法治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民族法治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民族事务。要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同时,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法治意识,使各民族人民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五是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建设一支高素质

18、的民族干部队伍。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也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各民族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少数民族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生态保护、 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例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可以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

19、些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可以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各民族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选择,鼓励各民族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 探索适合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们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我们还要注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文化宣传、文化活动等,增进

20、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让各民族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同志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神圣职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行动,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

21、量,在现实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开放包容,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认同是深蕴在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

22、断,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意识归属。面向未来,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融合发展,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文化力量。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认同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精神等的认可与赞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生成发展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根植于中华民

23、族伟大实践,涵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面向未来,要矢志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以共有中华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实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多年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民族实体,“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相伴相生、相互促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繁荣的精神源泉。面向新征程,坚定各民族中华文化认

24、同,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推进中华民族进入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指引中华民族赓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润。古代王朝国家,无论是汉族统治者抑或是少数民族政权,都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秦朝“书同文”、 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强烈认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25、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中华文明并未中断,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能量。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论断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阔步向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26、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因此,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着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中华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是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情感纽带。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掣汇聚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中华文化传承之中,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回望历史发展,“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重要时

27、刻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引领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立足当代,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认同是引领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认同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基础。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培育、共同弘扬的文化体系,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链接,各族人民在对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知识整体了解基础上,切实提升对共有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以共同文化认同拉进各族人民的心理距离,发展相依互补的民族关系,进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

28、融”,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 (三)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到自为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石,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障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 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情感纽带,是推动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情感归属转化为行动自觉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到“自为”的内生动力。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从“自

29、在”到“自觉”的演化历程,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从自在的民族身份认同转化为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逐步走向自为发展阶段,由此,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开始由“自觉”向“自为”发展。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助于推动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归属感进一步内化为“中华儿女内生的意志和自主的行为”,成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动维护和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等的积极践行。当前,中华文化认同是联系国家、民族、政党、道路认同的精神纽带,各族人民在对中华文化共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

30、的强烈认同。 以中华民族认同为支点切入国家政治生活,进而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意识,厚植各族人民家国情怀。继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熔铸在各族人民内心深处, 使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理想目标共同团结奋斗。 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其所属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 并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对共有中华文化真切感知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皈依与价值归属,进而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 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

31、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共享中华文化知识体系为起点,强化各族人民的身份认同;以共有中华民族精神、共生价值观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以共同意识指导各族人民行为实践,使中华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化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真切感知:以共享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人与文化密切相关,“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文化也是由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精华,同时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创共享的文化精华。中华文化既包含文物、历史典籍等物质文化,也包含语言文字、 书法艺术

32、、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还包含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统一。 对中华文化的真切感知是各族人民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的具体内容、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的认同与了解,是中华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是全体中华儿女对自身民族身份的确认,和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 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一种实体性认同,包含对中华各民族、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以及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的主动维护。 以共享文化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要着眼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全局,全面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知,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

33、化和饮食文化等,切实提升各族群众对共有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要以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认同是各民族成员建构文化身份、生成价值观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情感纽带。通过展示、弘扬中华文化符号,“打造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共同文化符号”,将文化符号全面融入社会教育等方式,使中华文化符号内化于各族人民内心深处, 切实提升各族人民对共有中华文化的真切感知。要以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深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赓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与了解,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整体

34、认知。在对共享中华文化真切感知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的身份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情感皈依:以共有精神增进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个人对自我共同体身份的理性确认,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属和情感皈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历史中发展沉淀、共有共享,精粹性的内容与品质,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原初动力,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情感的重要精神纽带。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要以中华民族精凝聚各族群众共同心理,以共同心理塑造共有价值,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35、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生动呈现,是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历朝历代各族人民在与封建剥削阶级相斗争、同帝国主义相抗争以及积极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 共同推动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共同熔铸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崛起。通过大力宣传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濡染全体人民。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戌边等都是各族人民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各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共同情感,使之成为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之源。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发挥共有民族精神在推

36、进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将“中华民族精神深深融进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弘扬中国精神,使中华儿女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切实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皈依和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三)价值认可:以共生价值形塑中华民族价值认同价值是人的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在特定方面的交汇点,“价值认同是民族成员在多元语境中的价值判定,以及自主选择、自觉接受、真诚遵守的结果”。中国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中国价值认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认同与心理认可

37、,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追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 中国价值根植于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发扬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广泛接受性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自春秋以降,“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思想,已经内化为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价值理念, 指引着中华民族阔步向前。从纵向历史来看,中国价值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 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与精神追求。无论是古代“大一统”的共同理想,抑或是近代“中华民族是一个” 的价值追

38、求,还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指向,中国价值始终是引领中华儿女阔步向前的精神动力。立足当前, 中国价值更是真切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探索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已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引领。涵盖国家、社会、 公民三个层面的主张,规范着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形塑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此外,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 “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社会观与文明观,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石。中国价值具有凝聚人心、推进发展的重大作用,是规范个人行为、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国家交流的精神因

39、子,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 (四)主动践行:以共同意识指导中华民族行为认同感性的情感态度需要内化为理性的价值共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文化认同的主动践行是文化认同由认知、情感、 价值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过程,是内化到外化的结果。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行为认同,“表现为愿意为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克服困难付出自觉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使中国价值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识,以共同意识影响各族人民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指导各族人民的行为实践,使中华文化浸润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行为实践是文化认同的外化表现,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

40、旨归。共同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基于理性选择的价值共识, “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不断凝聚的集体意识”,是指导中华儿女行为实践的内在动力, 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践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学习、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包容、对中华民族共同象征的主动维护以及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积极践行。 在中华文化知识习得方面,全体中华儿女积极主动学习、展示、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美食、服饰等文化,使中华文化浸润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方面,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中,主动了解、尊重包容其他各民族风俗习惯,不断拉近心理距离,

41、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在中华民族象征的维护方面,各族人民通过悬挂五星红旗、保护文化遗产等方式,自觉维护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践行方面,各族人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指引,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主动践行,是中华文化认同生成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征。在共同意识指引下,各族人民不断强化集体记忆,厚植家国情怀,共同为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拼搏。 三、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性体认,是夯实中华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42、立足“两个大局”,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体系深入人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进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一体、共同发展;要发挥多元主体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入开展。使各族人民成为维护边疆稳固、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有生力量,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思想共识。 (一)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宣传教育和普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呈现,是中华民族接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面向未来,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

43、新的文化使命,加强中华文化宣传教育,推动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利文化条件和坚强思想保证。加强文化制度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文化体制是文化从业者、文化组织及党委政府机构根据一定的逻辑和秩序, 开展结构化的、联结的、有序运行的制度机制”,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保障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序开展。推动建立中华文化建设宏观管理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各族人民文化权益。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赓续中华文脉。 加强中华文化宣传教育与传播弘

44、扬机制建设,使中华文化濡染全体中华儿女。建立健全中华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机制,使中华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通过将中华文化全面融入大中小学各学段学校教育之中,使中华文化内化于青少年心灵深处,从小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基层活动,针对各族群众开展中华文化知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等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切实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中华文化传播制度与政策,构建统一中华文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45、机制, 发掘中华文化特色,全方面、立体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扩大中华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各族人民内心深处。 (二)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在中华族数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统一,形成各具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以优秀民族文化激发广大民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始终坚持多元一体的要求,

46、不断弘扬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以共同文化记忆、历史观念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心理、共同情感,引领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发掘各民族文化特色,推动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民族文化“凝结着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和共同记忆,是民族情感激发与传递的重要介体”。依托各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传承好各民族文化精华,通过打造非遗传承馆,展示、传承好中华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歌舞汇演等方式, 传播弘扬好各民族节日风俗等文化特色;统筹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等,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品

47、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同时,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切实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与安全感。 立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性,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积极发掘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增强各族人民对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进而推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共同历史记忆、共享文化符号、共有民族精神等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心理,实现各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形成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文化合力。积极引导各族人民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深入开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

48、育系统化、常态化,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深入开展中华各民族共创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化认同是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不能自觉的实现,而是需要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因此,统筹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需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中华文化认同建设;要发挥民族精英引领作用和各族人民的主体作用,共同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繁荣发展,切实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发挥

49、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引领中华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中华文化认同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华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中华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文化需求,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供给。 在我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精英曾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面向未来,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仍然需要发挥好民族精英作用。发挥政治精英纽带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各族人民主体意识。发挥经济精英带头作用,共同推动民族产业发展, 带动全体民众增收致富,在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 坚定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文化精英文化传承作用,积极开展民族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演讲/致辞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