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党课学习讲稿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课讲稿【2篇范文】2023年通过调查研究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党课学习讲稿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能力建设,指出:“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也是深入推进新
2、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在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就要坚持系统思维,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提高政治判断力是提高政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政治判断力,就要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这集中体现了政治判断力的丰富内涵,充分彰显了政治判断力的马克
3、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谁为中心等大是大非问题。提高政治判断力就是要善于思考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守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如何提升政治判断力?调查研究必不可少。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就是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重视调查研
4、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做好调查研究才能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始终做到眼睛明亮、头脑清醒、顺势而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本职工作做实做好。只有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透过现象看本质
5、,不断提高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才能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小风险才不会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才不会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才不会演化为区域性风险,经济风险才不会演化为政治风险,国际风险才不会演化为国内风险。二、增强政治领悟力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学深悟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毋庸置疑,“国之大者”是指事关党和国家
6、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心怀“国之大者”,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如何提升政治领悟力?调查研究至关重要,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事关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员干部理解和领悟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水平。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7、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提高政治领悟力,重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效提升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能力水平,准确领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另一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调查研究工作,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
8、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注重实效,不仅要努力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而且要因地制宜,深入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到找准,把根源挖深,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三、增强政治执行力要求党员干部从政治实践的目标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标对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执行力。如管子强调:“令则行,禁则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样强调执行力的重要性。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
9、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个起决定因素的干部,既是党的政治路线学习领悟的先行者,也是党的政治路线实践执行的排头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提高政治执行力,重在做到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如何提升政治执行力?调查研究不可或缺,多调查研究,多向群众学习,练好基本功,是涵养政治品格和提高政治执行力的有效路径。毛泽东同志开创了开调查会、“解剖麻雀”等调查研究的先河,强调开调查会为“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大兴调查研究,奔着问题去。提升政治
10、执行力,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要在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调研客观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获得实效。2023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党课讲稿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
11、总书记在今年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这些年,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14亿多人吃饱吃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端牢中国饭碗。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
12、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保障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粮食安全是农业强国的前提,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
13、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奠定坚实基础。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
14、23万吨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在吃饱的基础上更要吃得好,要树立大食物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的食品来源和供应,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粮食安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粮食安全是推
15、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隙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前提,也是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基石。今年是全面贯
16、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二、新时代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新时代我
17、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三农”工作成就斐然,全方位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在持续付出巨大努力之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5年至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八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达1.37万亿斤,创历史最高纪录。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o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直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了庞大的口粮储备体系。
18、2022年我国拥有全球60%的大米储量和51%的小麦储量。农业农村部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稻谷、小麦两大主粮储备都超过了一年的口粮消费需求。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687万吨,其中进口大豆9108万吨。这说明粮食短缺是结构性的,相对于口粮而言,大豆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并非实质性的。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人均进口量相对较小,对外依存度并不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进口只有日本人均进口的2、韩国的1/3。总体而言,我国有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作为基础,也有充足的库存做保障,还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以生产体系、储备体系和进口体系这三大体系做支撑,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保护耕地数量
19、、提升耕地质量初见成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在耕地建设上,坚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逐步施行到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农化”和遏制耕地“非粮化”,明确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优先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由提质改造和数量补充相结合的占补方式转变为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从耕地等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制定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提出了耕地休养生息的阶段目标和政策措施。2017年发布了
20、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了2030年我国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任务。2020年修订完善实施了土地管理法,2021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2年印发2023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隙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三、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
21、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和粮食保障工作。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扎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扎实推进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得出、产得优。持续加强耕地养护,稳步推进休耕轮作制度,结合耕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2、,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的品种自给率为100%玉米在95%左右,蔬菜为87队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就畜牧业种业而言,除了蛋鸡外,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整体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国的畜牧育种要坚持走引进改良为主之路,同时注重挖掘地方品种的优良性状基因。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层层传导压实责任。2022年,农业农村部下发通
23、知,要求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种足种满不樗荒。当前,我国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充分展现了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体制优势。通过补贴扶持等政策,确保粮农收益,把国家的优先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农民的生产经营选择行为。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应首先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不得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未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管中国粮食消费峰值即将到来,口粮安全也不存在问题,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
24、,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满足全部农产品需求仍存在较大资源缺口,同时持续的高强度利用也给耕地资源造成巨大压力。既要立足国内,统筹优化布局,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又要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等变化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农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从国际资源看,世界范围粮食总量并不短缺,主要问题在于粮食的分配和可获得性方面。我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多边贸易,携手合作实
25、现互利共赢,国际资源和市场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适度进口的需要,而且全球粮食出口商和生产商高度青睐中国市场。要着力培育中国自己的国际大粮商,解决好进口品种、进口来源、进口渠道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健全机制让农民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粮食具有明显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兼具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国家和人民主权三项国家安全职能,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支持保障力
26、度。我国种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不少地方甚至连年亏损,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带来隐患。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做好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可见,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要重视对播种机的正确操作,避免种子用量过大。在粮食收获环节精心操作,及时晾晒烘干,避免粮食变质。在储藏环节加强虫害防治。此外,餐饮企业加工、日常生活用餐都要避免浪费,让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