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一、理解加点字、词。考题形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答题技巧:先答字、词本意,再答出在文中的含义。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题技巧:结合文章中心,解释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分别说出加点字、词和换的字、词的意思,再主要说用加点字、词的好处或换的字、词的不好,所以不能换
2、。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删掉有何效果,所以不能删。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问:将文中的“撮”换成“抓”好不好?为什么?答: 二、理解句子。考题形式:1、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答题技巧: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3、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答题技巧: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例: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反问:更有力的强调(把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例:森林不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吗? 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例:桂花开的最旺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划线的句子表达了
4、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主要突出说明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联系文章)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主题的作用。三、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1、概括段意。答题技巧: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
5、来概括即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答题技巧: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四、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考题形式: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读完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答题技巧: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文章中心。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写事
6、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赞扬了)道理(精神)。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成语故事、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2陪着母亲坐火车张玉兰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正连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于操着家乡话,一
7、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母亲说
8、:“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吃过饭,天也渐渐地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
9、咽地吃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起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
10、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
11、父母。”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选自小说选刊)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陪乘火车(A) 中年男子偷吃(B) 掏钱资助(C) 母亲欣慰2.本文的题目是“陪着母亲坐火车”,但有的人认为,其实是母亲在陪着儿子陆总坐火车,你怎么看?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本文看来,儿子陆总是一个孝顺,有良知的人,那么他之前为什么会拖欠工资呢?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写出多种可能。 1.(A)偶遇中年男子(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
12、B)中年男子诉说(遭遇)(C)结清工钱(结清拖欠款)2.示例,我认为题目是有道理的,因为是母亲提出坐火车,儿子是因为孝顺陪同母亲坐,但联系全文看,后者说法也有道理,母亲特意带儿子坐火车是为了帮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所以可以说是母亲陪儿子坐火车。3.本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4.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想帮男子买盒饭,掏钱资助表现有助人之心、同情心(写爱心也可);结清拖欠工钱并发红包表现曾经不守诚信,但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5.示例:一时贪婪,利欲熏心;身居高位,不知农民工处境艰辛;公司处境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等。3睡在炊烟里的
13、母亲朱成玉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
14、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
15、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或是点头,或是招手。欢迎你,挽留你。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今夜,我想念母亲。
16、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自然段与第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1.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2.不矛盾。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
17、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彖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4.不辞辛苦、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5.示例: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4忧伤的国歌房向东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边吃饭边聊天。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
18、,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他叫李某某。”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她到一旁接电话了。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
19、我的心灵。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特地灌进去的。”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她说了,她想家。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她有一个
20、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我们走了。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她说:“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我们上车了。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
21、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1.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吃饭时遇到女老板( )惊闻国歌( )送别叮咛(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他乡遇故知”。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喜事的理解。 1.聊天中得知女老板的身世,听女老板诉乡思,感受到手机里国歌的忧伤。2.语言描写。表现出了女老板对我们离去的不舍,体现了她对祖国和国人的思念与热爱。3.在手机里灌装国歌。回国在大街上转悠。为店取名“金筷子”。为“我们”送行。4.文章中在伦敦开餐馆的女老板,遇见我们几个“国人”态度非常热情,和我们相聊甚欢,在“我们”告别之时非常依依不舍,这正应了古人之语:他乡遇故知。在他乡久居或旅游之时,因为和家乡不同的环境等因素,难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当遇到家乡人时难免会感到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