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周鼎双耳三足紫砂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6780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周鼎双耳三足紫砂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西周鼎双耳三足紫砂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陶都宜兴有着 7 300 多年的制陶历史,而始于明初的紫砂壶相对于青瓷、均陶、彩陶等其它陶种而言出现得晚,相对年轻,然而紫砂壶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步融合儒释道、茶文化、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元素,被深深烙上了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而经久不衰。近几十年来,古为今用在紫砂上广泛应用,丰富了紫砂壶的创作,出现了众多的经典之作,如顾绍培大师创作的紫砂鼎惊艳紫砂艺术界,可谓扛鼎之作。三十多年前北派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复澄以汉壁画入紫砂壶装饰,给典雅的紫砂壶平添了几分古风,这些均是成功的古为今用的创作实践。1西周鼎双耳三足壶的创作思路“鼎”乃我国古代之重器,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等耳熟能详的成语均说明了鼎之分

2、量。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鼎是由青铜的冶炼和铸造而成的,多为祭祀用。其实更早之前的鼎是陶质的,为非常实用的炊具,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鼎由陶变铜,其本身就经历了一次内涵的传承。鼎始于陶而成于铜,而紫砂又是当今成熟的陶制品,以鼎古为今用进行紫砂壶的创作实践,有着较浓的殊途同归之感,有着相同的内涵,有着一脉相承的条件,也有着较高的成功率。铜鼎和陶壶虽然有着诸多的渊源和相近的内涵,但是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提高传承的融合度,也就是说,古鼎入壶,既要体现古鼎原有的气度,亦要贯入茶道之元素,造型是关键。为此,我从器型、功能、装饰、制作、成型等诸多角度翻阅了

3、大量的古鼎资料,先后参阅了方鼎、长方鼎、八方鼎和圆鼎,进行了系统地归类、分析、比较,最后选用西周双耳三足圆鼎作为创作的载体。选用西周双耳三足圆鼎 为创作载体主要有三方面考量,一是紫砂壶以圆形居多,三足圆鼎容易融入紫砂壶这个大家庭,而且制作便利。二是三足造型在紫砂壶中比较常见,特色鲜明。三是双耳代替壶把,既保持了鼎原有的风貌,又不失使用功能。2西周鼎双耳三足壶的造型设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艺术作品创作前的设计思考是一种深度的“利器”之为,功课做足,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路一旦确定,则进入了实际的艺术创作。首先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设计,绘制了大量的设计图稿,运用比较法选出最适宜的组合,

4、运用排除法排除不合理的方面,从而选出最为满意的设计方案。设计中考虑陶瓷制作的工艺性和陶瓷作品的艺术性,达到工、形、艺的高度统一。其次,按照多次设计、比较、择优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操。壶身主体运用圆鼎原型,下设三足,壶身上置圆形壶盖,壶口边上设壶嘴,双耳高置为壶把,经过组合形成双耳三足鼎壶(见图 1),整体器型浑厚、圆润、饱满、实用。作品成型后,为提高作品的艺术性,丰富文化内涵,主要在装饰上采用塑型工艺。圆形壶盖上以浅底阳刻早期青铜簋凤鸟纹,壶底单刀阴刻周王孙钟金文“不惟宾朋宴乐,且喜钟鼓和鸣”,图文并茂、意境高雅。创作实践中,总体上保持了原有西周圈足之形态,略作加壶盖、壶嘴之变动,其鼎之神韵依

5、在,古文、古图之装饰,文化内涵丰富,使古老的青铜元素和精美的紫砂文化相映成趣。在其中,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古老青铜器的空古悠长,也可以体会到紫砂器的典雅精致,在品茗和悠闲中有了跨时空的文化享受。3西周鼎双耳三足壶的创作思考西周古鼎入壶的实践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创作的喜悦,也带来了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为今后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或许能给同行们带来一图 1 西周鼎双耳三足壶收稿日期:2023-05-22摘要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历朝历代的不断演绎,丰富多彩,但其内涵相承、古为今用也成了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在从事紫砂壶的创作实践中,我以西周鼎入紫砂壶之形,通过融合成功

6、制作成西周鼎双耳三足壶,既有西周古韵之风范,亦有当今紫砂之隽永,也给大家带来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关键词 西周鼎;紫砂;创作西周鼎双耳三足紫砂壶的创作实践及其思考姜典桥(宜兴 214221)(下转第53页)江苏陶瓷紫砂创作51富丽堂皇、华美浪漫,唐代歌颂牡丹的诗词尤为多,“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的这句诗足见唐人对牡丹的喜爱。花朵独特的外形和气质总能激发观赏者的情感,牡丹象征富贵,之所以为唐代的国花,正是因为其气质和大唐大气开放的文化、富庶的生活状态相契合。如意,本是一种挠痒工具,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寓意,也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如意的工具也越发贵重,从最初的竹

7、、木发展到后来的金、银、铜、陶瓷、玉石,材质不断丰富,工艺也越发精致,成为一种工艺品。岁时广记中记载过唐玄宗曾赐给杨玉环一柄犀如意用来“却暑”,唐代制作的如意造型讲究、装饰华丽,十分典雅。此壶壶身装饰的如意灵感正是来源于此,如意装饰锦上添花,表现出唐文化的创新与开放,也给人以吉祥美好的寓意,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意境。3结语紫砂壶不仅是传统的实用器,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紫砂壶唐风以现代创作理念表现出唐朝的审美和风韵,也从侧面表现出唐朝的经济社会状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观此壶,浓浓的古风扑面而来,让人仿若梦回盛唐,感受到历史的大气磅礴,沉浸在大唐华美浪漫的生活氛围中。参 考 文 献1 周云.重温唐

8、风 再现历史论紫砂壶“金猴唐羽”的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J.江苏陶瓷,2021(6):53,55.(上接第50页)(上接第51页)壶器就像是品味人生,在喝茶赏壶之际才会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人生就像紫砂壶一样,虽平平淡淡却包含着内心的富足,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平淡和谐却依旧十分满足和珍惜。紫砂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蜕变,在造型设计上基本已经定型,紫砂艺人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上时代的元素,创作出美感与实用相结合的作品,在创作时不离文化,在简单实用的基础上赋予其艺术性,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发展力。紫砂壶也不再是简单的茶具,而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人们对于艺术的期待变成实实在在的事物,这

9、是其它陶艺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3总结综上所述,紫砂相宜壶不仅注重造型特征上的美感与创意,还格外重视其中艺术内涵的表现力,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让人们在品茶赏壶时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感动。紫砂艺术传承数百年,以博大的包容性被人们津津乐道,只有以文化为基础的创作才富有生机,这也是紫砂壶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参 考 文 献1 丁俊宏.浓妆淡抹总相宜宜兴紫砂壶造型艺术浅谈J.江苏陶瓷,2008(1):43-44.2 王敏.长歌短吟总相宜“成竹提梁壶”创作谈 J.江苏陶瓷,2010(4):42,44.定的启迪。(1)古为今用应当有内涵共振。西周鼎与紫砂壶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存在,均有中国古典之美

10、。鼎始为陶质、初为炊具,与紫砂亦有相同的材质和相似的用途,其内涵的共振确立了西周鼎入紫砂壶的必要基础,这些内在深处的东西必须去探索、挖掘才能得之。(2)古为今用应有基本条件。双耳三足鼎壶采用双耳三足鼎入壶,以耳为把,三足鼎立。与传统紫砂瓦罐壶等造型相暗合,避开了牵强附合之嫌,确定了西周鼎入壶的基本条件。(3)古为今用应有脉络相传。鼎之铭文展现了西周文明的灿烂,紫砂壶之铭文展现了紫砂文化的风采,二者的异曲同工确定了西周鼎入壶的脉络相传,也就是条理和头绪都很分明。4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从事艺术创作实践中,特别是在借鉴传承中,应当注重内涵的一脉相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古为今用。内涵是指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亦是内在的涵养。一脉相承指的是以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宋钱时两汉笔记卷十一载:“是故言必称尧舜,而非尧舜之道则不敢陈于王前,一脉相承,如薪传火,无他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古为今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拿来主义,应当研究其内涵,考量其条件,寻找其相同或相近的脉络,这样我们古为今用的实践才能焕发新的青春,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艺术创作理念。江苏陶瓷紫砂创作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