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报告【摘要】中央电教馆-World Links项目的研究课题属教师的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而进行的改进教学的实践研究,因此,我校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子课题。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多媒体、培养、创新思维、远程教育一、课题的提出1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与学习或称为远程合作学习活动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90年5月,由一个挪威非赢利的民间组织“Kidlink Society”发起“Kidlink(小鬼网络)”,可以看成是最早的跨国合作学习项目,此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初中年龄层的孩子
2、们参与全球性的对话活动。这项工作由非实时的电子邮件系统,一个私人的实时交流网络工具,一个在线作品展览站点,以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构成和支撑着。参与组织和管理的大部分志愿者是教师和家长。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们把网络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并作为开展科学学习手段的项目是,1994年9月日本开展的“酸雨共同观测学习活动”。这个项目是由现在日本圣心女子大学的永野和男教授策划并实施的,由日本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开展调查本地降雨的酸碱度学习活动构成。学习在老师们的精心计划下、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活动最后发展成为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最初只有十几所学校参与,后来发展成几十所学校,这一学习活动在当
3、时学校互联网设施迅速普及热潮中,影响意义十分重大。这之后出现众多的学校模仿这一学习课题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事例,如“南瓜种植”、“全国发芽地图”、“儿童网项目”等,这些当时非常具有影响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参加学习的学校最后超过100所,并逐渐发展成著名的“100校项目”,由于参加规模逐年扩大,在1997年又发展成“新100校项目”,直至1999年的“e-学校项目”和2001年的“新e-学校项目”。这一活动引起了与IT关联的民间企业关注,1997年,在当时的日本文部省、邮政省的协助下,由日本最大的电信电话公司(NTT)西日本和东日本分公司,以及由73家民营企业、团体、个人成立的“儿童网计划
4、推进协议会”的赞助,在中小学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学习活动,参加学校达到1076所。这项计划现在还在发展中,这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和民间企业的支持,以及学生们对此项学习活动的热爱。另外,还有一些由中央电教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国外机构合作实施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如由“ORACLE”赞助的“T”,由联合国国际儿童组织基金会组织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由美国“World-links”组织赞助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实验项目,它们旨在借助东部教育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达到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西部教育素质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异。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或是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
5、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应用等。 2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参与了中央电教馆与美国world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整合课题。面对现代的教育形势,我们的思路是:以科学规划,分步推进,不断提高,注重实效为原则,抓住全区信息技术建设普及年
6、这一有利的时期,加强我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科研工作,以此带动学校各项工作上水平,现我校正在进行的整体推进和跨越式课题的研究在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还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发展需要,学校在前两个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实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全校教师的科研氛围浓厚,有一定的人文环境,另外,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具备:1、筹建了综合演播厅3个。南校一楼演播厅可容纳300人左右,集音响、灯光、音频、视频、网络信号现场直播和监控于一体的多媒体有机组合教室。2、多媒体计算机教室6个。我校是三区一校,在原有两个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又新建立了4个多媒体教室,并将网络与计算机教室
7、相联接。3、平台进入各室。三个校区71间教室、17间多功能室、3间演播厅、6间计算机室、2间会议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实物展台,大屏幕等设备,极大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4、校园网络信息系统。荔园小学是三区一校管理模式,这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常规管理,现在教师人手一机加上各室共623台计算机,10台网络服务器、41台网络交换机、打印机和扫描仪复印机共38台计算机外设配置。为教师上网和做课件提供了方便。同时,现已完成两个校区的光纤连接工作,实现了资源共享。突破校园信息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了师生下载,上传网络信息的覆盖面,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学校的软件建设
8、也逐步上台阶。信息技术以人为本,巧夫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米巧夫难寻。因此,在建设信息技术环境过程中,学校领导深深感到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具备现代信息理论及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学校领导亲自参加,信息中心有计划、分年龄段对广大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信息中心先后举办了信息技术培训班8次,其中有两次考核,培训人数达600人次。班级网页和个人主页制作比赛,凸显了全体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项资金投入数额较大的系统工程,它对深入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我校成立了信息中心,实行一把手工程
9、,由校长亲自挂帅,信息中心具体操作实施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荔园小学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配套的信息管理制度21项,同时还建立了一些相应的软件、硬件、潜件分步实施计划,为整体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研究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2、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来学习。3、使学生由记忆式的学习转向意义建构式的学习。4、逐渐使学生由依靠老师学习转向自主学习。5、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记忆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6、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7、教师功能和作用式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8、使信息技术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
10、知工具。9、逐渐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题上的显形行为表现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的隐性行为表现。10、通过实验,整合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整合要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突出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符合学科的知识与特点,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和教学优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信息技术与其整合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整合不仅仅是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必须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所独具的开发性、资源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和研究性等特点与优势,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1、一)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对于学习者来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生间的交流、质疑,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是获取知识
12、的过程,但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学习质量的高低是由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学习者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通过意义建构来不断丰富、提高、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不断发展学生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避免把学习活动变成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依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呈现的形式是个别化、协作式学习场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同伴的协助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
13、中,不断丰富发展、提高自身知识经验,从而在本质上掌握所学知识。2、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认知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
14、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同传统教育信息的组织形式相比,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这种信息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创新意识。、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网络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在“做中学”展开的,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之间交互进行的。学生应
15、掌握的知识,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识重点的展开,难点的化解,以及知识的巩固应用,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很自然就形成不确认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肯罢休的心理,加之软件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反馈信息,又不断刺激学生对新信息的搜索与提取过程,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致勃勃的创造活动中和在真切把握认知对象的感受下展开的学习过程。基于以上的理论探讨,我们认识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Internet 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实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6、二)我校课题组在此课题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2、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提出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四、研究过程第一阶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准备阶段2005年3月7月)在此阶段,重点工作是抓好了教师的培训,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一名副校长带队,认真参加了区课题组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此实验项目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1、课题主管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参加开题会暨校长培训班。2、筹备课题组,选出了课题组成员,并设计出了实验方案。3、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
17、成员,开展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4、实验教师自学美国word links项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指导丛书。(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1月)在此阶段,重点工作是开展实验课的听课和评课,让实验教师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实施新的教育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多数实验教师都具备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1、参加省级培训者对课题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项培训。(由4名教师参加全区培训)2、参加培训的教师组织课题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3、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上了3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课,并邀请专家评课听课,其他的教师进行现场评课,通过BLOG网站进
18、行网上评课。每位实验教师都撰写了学习反思,通过在不断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中推进研究活动的开展,提高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课题组教师与其它省级课题组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总结推广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1月 )1、课题组参加区里组织的课题学校交流、研讨,形成并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2、实验教师开展互听互学,采取听课、抽样检查等方法及时检测指导、随时调控,保证实验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第二阶段 “远程合作学习”(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1月)参加省级培训,学习远程合作学习的理念,并收集资料,做好理论准备。(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1、学校骨
19、干教师参加区里的课题培训2、开展学校的校本培训3、联系远程合作学校,选定项目4、组建团队,对学生进行培训5、通过Internet与项目学校开展远程合作学习(总结推广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0月 )1、与项目学校交流为结题做准备2、收集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五、成果与分析(一)、构建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为课题的研讨打下坚实的基础1、筹建了综合演播厅3个南校一楼演播厅可容纳300人左右,集音响、灯光、音频、视频、网络信号现场直播和监控于一体的多媒体有机组合教室。力求突出多学科,多功能,易操作的特点,充分利用硬件和软件资源。北校和外国语正在建设中。2、完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6个我校
20、是三区一校,在原有两个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又新建立了4个多媒体教室,并将网络与计算机教室相联接,在三-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和实践,获取,处理,收集信息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特别是北校区新建的计算机室在科研课题的开展发挥应有作用。3、平台进入各室三个校区71间教室、17间多功能室、3间演播厅、6间计算机室、2间会议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实物展台,大屏幕等设备,极大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4、建构校园网络系统荔园小学是三区一校管理模式,这就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常规管理,现在教师人手一机加上各室共623台计算机,10
21、台网络服务器、41台网络交换机、打印机和扫描仪复印机共38台计算机外设配置。为教师上网和做课件提供了方便。同时,现已完成两个校区的光纤连接工作,实现了资源共享。突破校园内信息资源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了师生下载,上传网络信息的覆盖面,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5、通过荔园小学网站、智乐园资源库、无纸化办公系统、家校互联系统等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取得出,跑得快,能重组。具有流畅的网上信息双向传输功能,满足网上备课需求,教师可使用任意终端查询、调用中心资源库数据。可利用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可通过提取课件库中源程序进行再创作的方式,实现教师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提供
22、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软、硬件整体环境,满足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探索的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网络、计算机引人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信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为我们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时机和空间。我们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过程中,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重教轻学”、“重师轻生”,以及重外部刺激轻内部心理过程和主观能动性的弊病,
23、逐步明确了改革的主导思想,即建立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并具有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地进行意义的建构,就成了问题研究的焦点。“意义建构”是全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内容,学习质量的高低是由学习者意义的建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是学习者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要积极通过意义建构来不断丰富。提高、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24、学习者自身知识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学生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避免把学习活动变成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呈现的是个别化、协作式学习,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不断丰富、发展、提高自身知识经验,从而在本质上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是:学习目标分析一教学情景创设一自主学习质疑一协作学习释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以语文为例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学习目标分析:这种目标分析,是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初始及进
25、行阶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即当前学习的阅读知识(本课及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围绕着学习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出掌握这一阅读知识必须解决的(总目标下的子目标,即掌握“主题”的各知识点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刚开始训练时,可以老师启发引导,逐步地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直至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把问题提出。例如在教军神一课时,教师提示学生:本课教学的训练重点(阅读知识)是“一边读,一边想”,围绕着这个训练重点,应该提出哪些问题呢?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这样的教学目标分析,使学生从学习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并且把这种参与状态保持在学习活动的自始至终。同时,学生对学习
26、目标和知识体系也有清晰的把握。教学(问题)情景创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单纯的语言灌输由于缺乏“情境”性,一方面通过课堂上学生模仿性的表演,以及学生网上的亲身体验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例如教师教荷花一课,为了使学生理解荷花的叶子“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理解“白荷花在这
27、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特点,我们通过计算机视频技术演示了荷叶生长的情况,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了白荷花是怎样从荷叶之间“冒”出来的。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创设了真切的情景。 自主学习质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朗读质疑,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主要方法,会疑才会悟,会悟才会发现,我们利用三种途径,为学生的质疑提便利:第一,利用网络提供交互式的阅读材料,以及理解这些阅读材料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游戏和带有导航提示的问题设计等,组织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第二,建立学习资料库。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智能化优势,为学生提供个别化阅读学习环境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第三,鼓励
28、学生探索和发现。这主要是指在学生进行自我读书的过程之中,教师不要满足于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并激发出学生探究未知的强烈的好奇心,以丰富的联想或想象,用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和知识,去同化或顺应当前的新知识,获得对阅读内容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协作学习释疑:在自主朗读质疑的基础上,进行协作释疑,协作学习是小组的,它是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的学习是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阅读知识主题的意义建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应由教师在反馈学生自主朗读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争论的话题,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站在稍稍前于学生智力发
29、展的边界,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把问题引向本质和规律,帮助学生释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学生边看、边听、边查、边议。边写、边评、边改,将原来每两周的4节习作课(指导、讲评各两节),合并在两节课中,指导、动笔(打字)、讲评、修改、定稿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作文训练的密度,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其发展自己的兴趣。这种中、高年级多媒体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是:情景引人一指导观察一联想说话一打字表达一协作评议一网上评改一定稿存
30、盘。(三)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情况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平台,开展各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所提供的环境和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建立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在英语课教学中,单词的教学以“看一听一读一说一想”的方式呈现,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再现出来,不但遵循了单词教学的规律,也体现了单词教学的要求,使学生从静态的记忆转为动态的感知(
31、四)、本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提高l、为学生营造轻松与宽裕的环境,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式学习。在实验中,我们特别注意利用校园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裕。生动活泼的创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组织引导学生浏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站,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上得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上网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网上别览、查寻。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得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2、在实验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以实验为基本过程,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提供
32、适合各自发展的空间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提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允许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在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黄山奇石、荷花、我爱故乡的杨梅等课的图片文本资料,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国际互联网站上搜集到的。学生参与资料搜集的同时也是对教材预习的过程,是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扩充的过程。秋天一课的软件的开发过程,具有典型意义,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软件中不但有图片,还包括了孩子们描绘秋天的画,描写秋天的作文。诗歌和歌唱秋天的
33、歌曲。远远超过教师个人对教材知识内容把握的范围;信息时代教师或许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掌握者和知识量的最多拥有者,在这个意义已见端倪,或许将来师生在某些方面呈现的将是一种互补关系。同时,由于学生参与了教材设计的过程,不但使这些生活在南方的孩子比较深人地认识了秋天的特征,体会了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获得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本实验项目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1、营造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氛围通过实验,我们努力为教师营造浓厚的信息技术氛围,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我们先后邀请上海教科院蒋鸣和教授
34、、市馆谢华馆长、阮泰桢教授来校讲座,认真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培养创新思维理论。我们还连续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举办8期面向全体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培训班。派出包括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内的20多人次参加了中央电教馆、省、市、区电教馆组织的多次培训。组织校内外的教学专题观摩,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调研。使实验教师从思想上确立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的观念,使实验教师从思想、理念和知识能力结构都产生质的飞跃。2、本实验项目使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现代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本实验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袁凤娟、李映华等一批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甘于奉献的教师成为学校实验及信息技术实验工作的
35、中坚力量。3、带动了学校的教改实验,使学校的教师朝着“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方向发展。通过实验,推进了群众性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学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喜人局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渐产生一些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六)试验成果的影响和辐射全校2500多名1到6年级学生,全部安排了上机和网络操作实践课,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具有了初步的信息技术能力。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上机时间2到3课时,他们分别会用计算机做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队主页,会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国际互联网,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
36、的信息技术能力。3年级实验班学生每天在家里都利用一定时间上网进行讨论、交流。各年级学生中都涌现出了一批计算机和网络的“高手”,他们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帮手,在参加市区有关竞赛中,捧回各类奖项。这些学生也是学校“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骨干力量。本实验项目自开题以来,我校先后承办了深港地区教学观摩会、全区各科教学研讨会、整体推进第三片区活动现场、承担全国网络环境下家校互联研究课题结题会等;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在内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学校的校长、教师。有20多篇论文和教学心得编辑成集。七、结论与思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合作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前景并且充满魅力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结合我校开展远程合作
37、学习的经验,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合作学习有如下优点:首先,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与现代教学改革“由教到学”的转变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它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丰富的材料和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们把感性的认识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上升至理性的认识。第三,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任务包含的知识他们还学到了各种技能。比如:在线合作、网络资源搜索利用、异步项目管理、网际交流等等。第四,通过这种学习模式的学习,技术的、网络的观念将深入学生们的心灵,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这种学习模式在
38、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成本,同时又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使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一流的教学资源,这是网络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的优势。第六,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所面对的资源更丰富,更有趣。八、存在问题和后续研究工作我们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为突破口,以“远程合作学习研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战略构思,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从比较高的尺度上来看,实验仅仅是起始阶段。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在学生素质发展的测评上,在如何使教师队伍适应实验的发展,不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做的还很多。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九、课题组成员邬丽萍、师琦、郑玮清、唐晶岩、郭小龙、宋灵秋、宋卓、陈柳、王俐、叶国栋、郑子嘉、唐艳、李雷、姚萍、曹同波、梅劲、程冰。十、附件1、问卷调查表、各类检测表、评价量表;2、获奖汇总表、奖证:3、论文、教学设计、专题网络资源、典型课例、课件、学生作品等;4、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