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401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00-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人口与社会 老龄研究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张文娟,陈 露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摘要基于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经济统计数据,剖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和区域不平衡性的变迁。自 年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自西向东阶梯式上升的区域格局在 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老龄化省区差距主要来源不再是地区间差距,而是跨区域的超变密度,年又重新转变为地区间差距。近年来,省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相较于 世纪初明显减弱,根据人口老龄化与

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将各个省区分为“高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高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四种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生育、死亡和迁移流动 个因素在不同时点、不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平均预期寿命在各个时点对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起到重要的正向贡献;生育政策放宽后,生育水平的分化对老龄化进程的差异贡献显著;年以来,人口流动深刻影响着人口老龄化区域格局。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区域不平衡性;基尼系数;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中图分类号;:,;,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建构与多维测度研究”()作

3、者简介:张文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引用格式:张文娟,陈露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人口与社会,():,:“”,“”,“”,“”,:;,;,:;一、研究背景 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四五期间,中国将会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规模负增长拐点即将到来,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进程将始终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对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要以均衡为主线,统筹考虑人

4、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差别显著。进入 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形势和区域格局不断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各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然而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地区差异明显,这也导致各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方面存在广泛的地区差异。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差异关系到人口发展的代际公平和地区公平,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各地区人口的均衡协调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最新的权威数据深入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5、和区域差异对我国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人 口 与 社 会 年本文利用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普查年份的数据,从公平和均衡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多维度分析,力图回答以下问题: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如何?各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如何?有哪些因素会对这种协调性产生影响?自 世纪初步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和区域差异呈现出何种变化趋势?二、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中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例将在 世纪中叶前不断增长,在 世纪

6、中叶后规模达到峰值,比例基本趋于稳定。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后期出现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共同推进了人口老龄化,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基于自身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 世纪末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同等比例所需时间大大少于发达国家,少儿人口比例快速减少,推高了老年人口的相对比重。其次,中国是少有的以较低收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老龄化的整体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老龄化基本同步的历史经验不一致。最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大,

7、各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时间先后相距二三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步。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邬沧萍在 世纪初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较大,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但近年来也有研究指出,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在非均衡中同步提升,各地区的相对经济地位没有显著改变,而人口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的态势变得模糊。年,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统计意义上已失去显著性。那么,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分异呈现何种态势?年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是否延续 年的趋势?

8、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性的减弱,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因素在各地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减弱,其中复杂的作用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人口学要素在 世纪后期的 年间,生育率下降是推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力量。自 年以来逐步放宽的生育政策改变了既往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判断,年以前,各个省区少儿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人口比例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基本都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而在生育政策放宽的过程中,实际生育水平对生育政策调整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各省区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速度均有所放缓的同时,部分省区的少儿人口比例

9、出现回升。少儿人口比例的增加能对缓解人口结构的底部老龄化起到一定作用,但亦有学者指出,生育政策的调整对缓解整体老龄化趋势的作用十分有限。在低生育水平之下,死亡要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会进一步凸显。中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但是不同地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和 年中国各省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区域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的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低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的升高主要受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提高、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和提高预期寿命有积极的贡献,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

10、程度后,其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与生育和死亡因素相比,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各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改变更为迅速和直接。年以前,我国地域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世纪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开始进入融合阶段,逐步推动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利,流动人口规模经历了 年以前的快速扩大和 年以后的稳定增长阶段。人口迁移流动对年龄有高度选择性,我国流动人口始终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小。世纪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老龄化以更快速度发展且程度不一定低于发达地区,而伴随着大量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放缓甚至老龄化程度降低。生育、死亡、迁

11、移流动 个人口要素共同塑造了各地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那么,当前 个因素在不同地域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各地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和作用机制是基本一致还是各有异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影响最基本的人口要素最终所形成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这也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三、研究设计研究思路中国自 年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变化。已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趋势和区域差异的基本判断,但在人口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对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和空间演化态势的研究依旧有进一步的空间:()对人口老龄化状况和趋势的分析多基于 年第六次人口

12、普查及以前的结果,分析时点较为久远,亟需结合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资料对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展开分人 口 与 社 会 年析。()以往对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分析,多将人口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交杂在一起进行讨论,对人口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生社会经济变量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澄清。()对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分解研究主要是对东中西部三区域进行比较,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则是对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开展战略部署,因此有必要采用四区域划分方式进行比较考察。为此,本文遵循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地

13、区的划分依据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和分析。在研究的第一步,通过比较 年的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年抚养比等指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第二步,评估和分析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省区差异,以及在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地区间的差异。首先,从时空二维视角综合考察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分异;其次,采用 基尼系数测度人口老龄化的省区差距,并对差距的来源进行解释。第三步,探讨 年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动力机制。首先,基于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绘制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老龄化与经济协调性模式的四分类图,探讨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其次构建老年人口

14、比例和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净流动率的多元回归模型,探寻主导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省区分异因素。数据来源本文关于 年、年、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信息均由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汇总计算得出,国际比较数据来源于世界人口展望。文中对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 个区域的划分标准来自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

15、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个省级行政区;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个省级行政区。研究采用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反映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年、年、年 个普查年份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研究采用总和生育率反映生育水平,该数据根据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得出。死亡率采用平均预期寿命进行度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汇总的各普查年份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对于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采用净流动率指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标进行测度,并将其界定为流入某一地区的人数与从该地区流出的人数的差额占该地区

16、平均人口数的比例,数据根据 年、年和 年 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和各地区总人口数计算得出。研究方法本文借鉴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度进行测度,利用 基尼系数对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省区差距进行测算。相较于传统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差距进行分解,呈现省区差异的不同来源,识别出样本之间交叉重叠的情况。基尼系数中的总基尼系数的数值与传统基尼系数一致,其分解功能也体现在了计算公式中:其中,()表示()地区内()省区的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表示全国所有省区老年人口比例的平均值,为省区的个数,为地区的个数

17、,()表示()地区内省区的个数。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 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 和超变密度()三部分,即 。分解中所构建的地区相关的比例指标如下:,表示 地区内省区数量占所有省区数量的比重,表示 地区内各省区老年人口比例加总值占所有省区老年人口比例加总值的比重。分解过程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上述两式主要涉及地区内差距,表示 地区的基尼系数,表示地区内差距对总基尼系数 的贡献。地区间的基尼系数 计算公式如下:()人 口 与 社 会 年在进行进一步分解前,为了简化符号,我们将不同地区内各省份老年人口比例的平均值进行排序,假定 地区内各省份老年人口比例的平均值高于 地区。如果仅用地区内

18、各省份老年人口比例均值定义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那么我们认为 地区的人口结构比 地区更“老”,而在实际中,、地区中各省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排序可能会存在交叠,例如可能存在 的情况。为了识别出这样的情况,将 进一步分解为 和,两者分别代表了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对总基尼系数 的贡献。()()()()()()上述两式中,()表示()地区内老年人口比例的累计密度函数,表示、地区中所有大于 的 的样本值的数学期望,则表示、地区中所有小于 的 的样本值的绝对值的数学期望,可以反映样本值排序跨地区超变的程度,超变的含义为所考虑的两个省区的老龄化程度差异与相应地区的平均值差异具有相反的符号。最后构建 作为地区间差

19、距占 的比重,分别计算出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对总基尼系数 的贡献。()()()需要说明的是,利用 基尼系数测算省区差距和分解差距来源时,研究者将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分析的“个体”,将同一地区内的所有省份视为一个“子群体”。选择以省为基本单元测算 基尼系数的考量是:省级行政单位通常为评估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和制定应对策略的基本单元,在后续分析区域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时亦保持一致。在国家层面制定人口发展的区域规划时往往针对整个地区确定指导方针,难以兼顾每个省的具体情况,而通过对各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与所属区域的整体老龄化水平的匹配度评估,以及形成机制分析,可以为各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

20、精准施策提供事实依据。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所示: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图 研究框架图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状况及趋势 年中国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 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年,中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虽仍处于轻度老龄化状态,但已十分接近中度老龄化阈值。年期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均增长率达到,是这一期间世界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的 倍,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的 倍。比较 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增长状况(表)可以发现,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攀升,年刚超过

21、,为,年增至,年已达到;年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年均增长率为,年较 年上升了 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达到。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现同样趋势,年为,年增至,年普查结果为人 口 与 社 会 年,后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前一个十年()。表 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状况年份 岁及以上 人 口 占总 人 口 的百分比 岁及以上人 口 占总人 口 的百分比 岁人口占 岁及 以 上老年 人 口的百分比 岁及以上 人 口 占 岁及以上 老 年 人口 的 百 分比 岁及以上人 口 占 岁及以上老 年 人口 的 百 分比 岁及以上 人 口 比例 较 上 一次 普 查 的年 均 增 长率 岁人口 占 老

22、年人 口 的比例 较 上一次 普 查的年 均 增长率 岁及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上一次普查的年均增长率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剖析 年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发现,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岁组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岁组比例为。因此,现阶段的老年人口依旧以中低龄老年人为主体,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意义重大。比较 年以来的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呈现低龄人口比例下降、高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岁人口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从 年的 降至 年的,再降至 年的,下降速度有所放缓;岁及

23、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从 年的上升至 年的,再到 年的,上升速度有所波动。近十年来,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从 年 人增至 年的 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导致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特征日益凸显。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演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全国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辽宁最高,达到,上海第二(),黑龙江第三()。达到中度老龄化标准的省区有 个,但均未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尚未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省级行政区,该区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为。世纪以来,各省的人口老

24、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一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上海、辽宁、重庆、江苏等省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一直居于高位,广东、青海、新疆、西藏、宁夏等省区的老龄化程度则一直相对较低。年间,部分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名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轻的省区转变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重的地区,而浙江、北京等地则呈现出相反的发展态势,安徽、天津等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排名则发生了波动性的变化。上述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变化反映出 年以来各省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起点和速度的差异,地区差异有着不同的成因,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按照东部、中

25、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测算各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可以发现,年东北地区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达到,远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的人口结构最为年轻()。若以 岁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来进行测算,东北地区老年人口的比重为,仍位居四大地区之首,中部地区()次之,此后西部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已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虽然没有人口老龄化水平特别突出的省份,但 个省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整体偏高,其老龄化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东部和西部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相近,但在结构和成因上存在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排

26、名在两种年龄划分标准下发生了变化,意味着东部 岁的年轻老年人占比较高,在延迟退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将要面对较东部地区更为沉重的社会抚养负担。在 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中,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 个地区,中部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不大。世纪以来,四大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在非均衡中共同提升,两个 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表 呈现了 年中国四大地区老年人口比例状况。自 年开始,东北地区后来居上,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中部、西部次之,差距不大,东部地区则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区域。年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跃居老龄化程度最深的省

27、区前两位,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 年明显加深。年较之 年,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东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重新超越了西部地区。表 年中国四大地区老年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地区 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年 年 年 年 年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平衡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表 呈现了 年全国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 基尼系数及地区分解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总基尼系数整体

28、呈上升趋势,从 年的 增至 年的 ,再升至 年的 。年与 年系数值相距不大,而 年较 年有大幅提升。我国人 口 与 社 会 年人口老龄化水平省际差距的提升需引起重视。四大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始终保持最大,而地区内差距最小的由 年的中部地区转变为 年及以后的东北地区。年间,地区内差距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没有大的波动。地区间差距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先下降后上升,年其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为 ,年大幅降至,年回升至。超变密度对总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先上升后下降,从 年的 升至 年的,年又降至。上述事实说明,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省际差距主要源于四大地区间的区域差异,而 年转变为跨区域的超变密度,年又转

29、变为地区间差距。表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老年人口比例的 基尼系数及地区分解年份总基尼系数地区内差距 地区间差距 贡献率()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中部东北西部东北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超变密度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设定,在地理空间上仅是相对粗略的条块式划分,主要的划分依据是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年跨经济区域的“超变密度”贡献率的大幅上升,反映了当年部分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所属区域人口的整体老龄化水平不匹配的情况,年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回落,但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严峻。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有更多的资源和储备,可以构建更加强有力的老龄化社会治理

30、体系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六、人口老龄化与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及其主导因素观察 年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老年人口比重和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坐标图上的位置分布(图),可以发现,年省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而 年以后,省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下降至 以下,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相较于 世纪初明显减弱。以全国水平为界,可以将各个省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归为四种类型:“高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高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

31、以 年为例:()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是“高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类型中的典型,这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发生早、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是“高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类型中的典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边疆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属于“低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保持相对年轻的年龄结构;()广东、福建两个省份则属于“低老龄化程度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高经济水平”类型,在高经济发展水平下保持人口年龄结构的相

32、对年轻。图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老年人口比例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四分类图注:图中参考线为各年全国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非各省老年人口比例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值。资料来源于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年鉴、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年以来,我国各省区的相对经济地位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对应的人口老龄化的排名则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动,为了探究省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背后的作用机制,考察生育、死亡和迁移 个直接因素如何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省区分异,我们以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分析单位,以老年人口比例为因变量,以反映

33、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反映长寿水平的平均预期寿命以及反映人口流动水平的净流动率为自变量,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表 呈现了 个普查时点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直接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平均预期寿命变量在 个回归模型中均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符号均为正,表明各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各个时点人 口 与 社 会 年对其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净流动率变量在 年、年的模型中通过了统计学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符号均为负,这表明 世纪初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尚不足以撼动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主导下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格局,而 年以来的大规模、具有明显年龄偏向性的人口流动对各省区人口年龄结构

34、产生了深刻影响;()总和生育率仅在 年的模型中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表明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以前,各省的生育水平及其对老龄化的贡献并不存在明显差别,而现阶段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省际差异更加明显,较高的生育水平可以有效地缓解省区的人口老龄化,而较低的生育水平则会加剧人口结构的“底部老龄化”;()在 年的标准化回归模型中,净流动率变量的系数绝对值小于平均预期寿命变量,而在 年的标准化回归模型中,净流动率变量的系数绝对值最大,平均预期寿命变量次之,这意味着现阶段各省区净流动率的差异对人口老龄化省际差异的影响已经超过平均预期寿命和总和生育率的作用。劳动年龄人口的地域流动并不意味着他们

35、将长期在流入地定居,部分流动人口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回流会产生劳动地点与抚养地点的错位,从而加剧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域不公平性。表 年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直接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变量 年 年 年非标准化模型标准化模型非标准化模型标准化模型非标准化模型标准化模型截距项()()()总和生育率 ()()()平均预期寿命 ()()()净流动率 ()()()调整后的 注:表示,表示,表示;括号内为回归系数标准误与国际迁移相比,国内的人口流动少了许多限制。现阶段对于各个地区而言,生育、死亡和迁移流动 个因素共同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其中迁移流动因素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各大区域、各个省份人口老龄化状况

36、与趋势的共性与个性,共同塑造了当前大流动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新区域格局。表 展现了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总和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净流动率的值及标准化值,通过比较各省区生育、死亡、迁移的相对水平,可以对典型省区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北京、上海、天津属于最早发生人口转变的一批省区,平均预期寿命全国领先,而总和生育率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发达的经济状况吸引了大量劳动人口流入,但现阶段并未逆转其人口老龄化向纵深发展的态势;浙江也是最早发生人口转变的省区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有效缓冲了当地被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推高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

37、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程度只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东北地区的 个省份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最早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年轻人口大量外流,而建国初期迁至东北地区开展建设的人口则相继进入老年期。目前,该区域的劳动年龄人口净流出相对减少,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总和生育率已经与北京、上海等低生育率地区相当。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加剧了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对现阶段东北地区的经济复苏与转型形成了巨大挑战。()西藏、宁夏、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广西等边疆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转变的时间较晚,仍然保持较高的生育水平,除

38、广西外的各省平均预期寿命相对较低,因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其中甘肃、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人口净流出现象较为突出,推升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广东、福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生育水平也相对较高,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规模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涌入,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低社会抚养负担状态。表 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生育、死亡、流动水平状况省(直辖市、自治区)年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年总和生育率 年平均预期寿命 年净流动率 年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标准化值 年总

39、和生育率标准化值 年平均预期寿命标准化值 年 净流动 率 标准化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人 口 与 社 会 年续表省(直辖市、自治区)年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年总和生育率 年平均预期寿命 年净流动率 年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标准化值 年总和生育率标准化值 年平均预期寿命标准化值 年 净流动 率 标准化值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注:资料来源于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七、结论与判断本文基于 年间的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对应年份的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发展

40、趋势,并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和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净流动率对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省区差异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老年人口内部低龄老年人比例最高。自 年以来,老年人口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年,全国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达到中度老龄化标准的省区有 个,但均未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东北地区已成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总基尼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年与 年的值相差不大,而 年相较于 年有大幅

41、提升。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自西向东阶梯式上升的区域格局在 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年老龄化省区差距主要来源不再是地区间差距,而是跨区域的超变密度,年又重新转变为地区间差距。人口老龄化区域格局的演变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及其与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近年来,省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相较于 世纪初明显减弱。根据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以将各个省区分为“高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高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低经济水平”“低老龄化程度高经济水平”四种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生育、死亡和迁移流动 个因素在不同时点、不同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了不

42、同作用: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一直是推动各省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力量;生育政策放宽后,生育水平的分化显著提升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深刻影响着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格局。过去 年,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广度持续提升,健康中国战略逐第 期张文娟,陈 露: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区域不平衡性的演变步推进,这些因素对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须充分抓住老年人口中中低龄老年人口为主体的契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合理制定和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在人口老龄化存在区域不平衡、

43、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不均衡的状态下,更需要从战略全局的视角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同时中央和地方需因地制宜,完善人口的空间布局,提高区域发展的公平性与均衡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参考文献原新,范文清我国人口负增长和老龄社会的大趋势与新形势 基于“七普”数据再认识晋阳学刊,():邬沧萍,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中国人口科学,():林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内涵、目标和任务中国人口科学,():,冯明促进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人口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陈蓉,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 基于全国 个地级市的

44、研究人口学刊,():杜鹏,李龙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翟振武,陈佳鞠,李龙 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人口研究,():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人口研究,():杨菊华,王苏苏,刘轶锋新中国 年: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人口科学,():刘华军,何礼伟,杨骞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人口研究,():钟水映,赵雨,任静儒我国地区间“未富先老”现象研究人口研究,():李建新,刘瑞平我国省际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差异性分析人口学刊,():翟振武,刘雯莉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与应对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胡耀岭,原新决定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因素分解研究老龄科学研究,():张山山,刘锦桃中国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及地理分布分析西北人口,():桂世勋,陈杰灵新中国 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高的特点、原因及未来举措人口与健康,():齐亚强,李琳中国预期寿命变动的地区差异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刘爽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思考人口学刊,():尹德挺,苏杨建国六十年流动人口演进轨迹与若干政策建议改革,():段成荣,谢东虹,吕利丹中国人口的迁移转变人口研究,():张航空人口流动对中国不同省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学刊,():,():责任编辑:刘 云人 口 与 社 会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