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中國内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3993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中國内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中國内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中國内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何有祖張雅昕邱洋本文拟簡要介紹 年中國大陸有關戰國出土文獻(包含楚簡、金文、陶文等)的研究概况。一、楚 簡 研 究黄德寛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中西書局 年)收録長篇戰國竹書五紀。田勇、蔣魯敬、趙曉斌荆州夏家臺 號楚墓出土戰國簡日書 (簡帛第 輯,年)和田勇、蔣魯敬荆州夏家臺 出土戰國楚簡日書概述(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年),概述夏家臺 出土的戰國竹簡日書的基本内容,予以釋文和注釋,並進一步分析其性質,認爲該日書兼具楚、秦文化的因素,反映了戰國時期楚國腹心區域楚秦文化的交融。楚簡方面的研究成果,拟從古文字考釋等四個方面介紹。(一)古文字考釋清華簡高中正

2、清華簡“情”與今文尚書“密静”合證(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本文寫作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荆州胡家草場 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整理與研究(&)”、“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規劃項目“近出秦漢簡帛叢考()”、中國歷史研究院“蘭台青年學者計劃”項目(項目批准號:X )的資助。爲耆夜簡“情”與尚書無逸“密静”、金文“鼏静”是同一詞,可理解爲“周密、慎密”或“安和、和美”一類意思。鄔可晶説清華簡芮良夫毖“其罰時尚其德型宜利”(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對芮良夫毖簡“曰”所在文句進行解讀,分析“時”“宜”二詞由“是”“當”之義演變爲表示承接關係的“則”一類用法的語法化過程,推測詩魏風園有桃今本“我”可能讀

3、爲“宜”。羅濤清華簡伍湯在啻門札記四則(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將湯在啻門“潜發”的“”讀爲“逸”;“德濬明,執信以義成”的“義”讀爲“儀”,訓爲“招來”;“德亟,執譌以亡成”的“譌”讀爲“僞”,義爲詐僞;“型情以不方”的“情”讀作“清”,“刑清”指刑法清净。鄔可晶 命訓校讀一則(古典文獻研究第 輯(上卷)認爲命訓簡中“攻攻”的後一“攻”字爲“攻治”之“攻”,“攻地以利之”意爲王攻治土地以從中取利;“事信人畏天”之“事”讀如本字,“事信人”意爲“任用信人”。楊蒙生讀清華簡第六册子儀篇叢札(戰國文字研究第輯,年)對子儀原釋文有多處改釋,如認爲簡、“禮子儀”“亡”連讀,其間補“以”,“亡”讀作“舞”

4、,“贛”讀作“”,指薏苡;簡“豉”讀作“獨鸛”。劉亞男清華簡子産讀札(江海學刊 年第期)將子産簡 “子産尃於六正”之“六正”理解爲“六卿”,“尃”讀爲“補”。暨慧琳清華簡子犯子餘“邦乃遂亡”及相關問題試析(簡帛第 輯)認爲子犯子餘簡“邦乃述亡”讀爲“邦乃遂亡”,其中“乃”“遂”爲虚詞。湯志彪清華簡(柒)字詞研究四則(簡帛第 輯)認爲子犯子餘簡“某之女”即“牧之女”,“棬梏”之“棬”讀作“欄”,“棬梏”相當於“桎檻”;越公其事簡、“趣”讀作“驟”,“”讀作“幾”,皆訓作“數”,“比視”指反復審察,簡“波”是名詞,用作狀語,簡 “復”訓作“废止”,“”讀作“已”。侯乃峰讀清華簡攝命篇脞録(戰國文字

5、研究第輯,年)對攝命提出多處改釋意見,如認爲簡“余亦”下一字从“窅”得聲,讀作“幽”;簡“毋敢”下一字釋作“遖”,讀作“諵”,讀作或詀,指多言、巧言;簡 原釋“逆”之字改釋作,讀作藐,指輕視。程浩 攝命首節芻議(簡帛研究二二(秋冬卷)對攝命首節提出多處改釋意見,如將簡“姪”讀作“實”,訓作誠、盡;簡“”讀作“咸”,用作範圍副詞,“圂”引申爲“困囿”,簡“”讀作“惶”,“”讀作“孽”,“亡”讀作“無赦”,簡文“(宏)(孽)”大概就是師詢簋銘文“邦潢辥”之“潢辥”。單育辰清華簡八攝命釋文商榷(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對攝命多處詞句進行釋讀,如認爲簡“甚余”疑讀爲“堪予”,指堪能給予;簡“難”下

6、一字讀作“肄”,訓作勞;簡 簡帛(第二十五輯)“行”下一字讀爲“隨”,“行隨敬懋”指行動隨從敬懋;簡“攸協”下斷讀,“隹”改讀爲“唯”,“龏”讀爲“恐”或“邛”,指恐嚇或勞病;簡“在”上一字隸作“彖”,“之”應指代的是“尸服”;簡“弜羕”讀爲“弗祥”,指不善;簡 的“匄”讀作“謁”,訓作告。羅濤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補釋(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對清華捌部分字詞進行考釋,如認爲邦家之政簡“君執棟”之“棟”讀爲“中”,簡“終要”讀爲“衝要”,簡“”讀爲“擾”等;將邦家處位簡“政”之“”讀爲“抗”,簡、“兹”皆讀爲“使”等;將治邦之道簡“懁”讀爲“怨”,簡“”讀爲“顧”等。張飛説清華捌治邦之道中的

7、“”字(簡帛第 輯)認爲治邦之道簡“位豐禄”上一字从阜从米,隸定作“”,“米”旁爲“水”旁之訛,“”是“澗”的省寫,讀爲“顯”。“顯位豐禄”猶“高官厚禄”。張飛清華簡捌治邦之道補釋一則(戰國文字研究第輯)將治邦之道簡“”讀作“祗”,“進退不祗”指進退不敬。林志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心是謂中疏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輯,年)對心是謂中加以疏證、解讀。滕勝霖、吴孟强讀書脞録三則(簡帛第 輯)認爲治政之道簡“倝”可讀作“憲”,“故憲”猶上博簡三德的“故常”,義爲常規、法度。蔡一峰清華簡成人研讀札記七則(語言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成人簡“市無倝”的“倝”讀作“榦”,指圍欄圍牆,“市無倝”指市事失控;簡“

8、迵謡無節”的“迵”讀“誦”;簡“道扈”可讀“道褫猖肆”,“”爲富逸豐逸之“逸”的專字;簡 “焚宗”指夷宗、滅宗;簡 訓違逆的“方”讀作“妨”,讀爲“惑”之字可徑釋“或”,不必釋“國”;簡“斷辭有”的“”讀爲“數”,指審辨;簡“濬去凶殃”的“濬”讀“决”,表决絶。劉信芳清華簡(九)成人釋讀與研究(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將成人簡“”讀爲“懲”,“”讀爲“延”;簡“不志厥祥”之“志”讀爲“識”,“聽任群曡”之“曡”讀爲“宜”,訓適當,“群宜”與淮南子本經“旁薄衆宜”之“衆宜”相類;簡“四維以”下一字从甘,舍聲,釋爲“縮”,再下一字“”,讀爲“贏”。周悦清華簡廼命釋文訂補(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

9、)將廼命一簡“謙”讀作“姦險”,簡“”讀作“專”,訓作擅,將“邵”讀作“廟朝”。王凱博清華簡廼命二札記一則(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廼命二 號簡“用”屬上,與“憲”連言,讀作“庸”,訓作常、法。石從斌清華簡禱辭補釋四則(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禱辭簡“是”可讀爲“實”,“縵”讀爲“漫”;簡“余”讀爲“除”,訓作治;簡“而”訓作乃,簡“視”可作如字讀。鄔可晶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札記(簡帛第 輯)認爲治政之道簡“尃”讀爲“傅”或“薄”,爲依附義;簡“”讀作“寛”,簡文“寛惠”指寛惠之人;簡 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 “必慼”屬下讀,與“必檢”同例;簡 舊釋“宏”之字是“”之訛,用爲“囿”,

10、“廣宏囿”指拓廣苑囿;簡 “”讀作“鄙”;簡“祈”之“”釋爲“(祡)”,是由“骴胔”的表意初文變化而来。成人簡“”屬下讀,爲句首虚詞“誕”,表轉接關係,“”字由於發生“逆向類化”而形混爲“”。禱辭簡“于天”上一字从“”,讀作“徵”。廼命一簡“訞”,推測爲妖言之“訞(妖)”的專字,讀爲“謔”或如字解,攝命簡“宏乂亡訞”之“訞”讀爲妖祥之“妖”或表摧折殘殺之義的“夭殀”。陳劍簡談清華簡四告與金文的“祜福”附釋唐侯諸器的“佩(賵)”字(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春秋金文多見的“祜福”應讀爲“嘏福”,是“予福”或“受福”之義;清華簡四告“宜爾祜福”的“祜福”,並非單純的兩字同義連用,而應以理解作

11、“所予之福”。侯乃峰清華簡四告篇字詞箋釋(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四告簡“表”上一字隸定作“”,是“厀(膝)”字異體,讀爲“悉”,訓作盡,“”讀爲“”,訓作棄;簡“”釋爲“遏”,訓作絶;簡“”,从“不”聲,讀作“鄙”或“娝”,指不肖,“”及其上一字釋讀爲“庸釋”;簡“夏用配天”讀作“雅頌配天”,指演奏雅頌之樂以祭天;簡“用中刑”上一字,从“井”得聲,或當讀爲“聽”;簡“曾孫有”下一字釋爲“涣”,讀作“寛”或“桓”。胡敕瑞清華簡四告校讀札記(語言學論叢第 輯,年)對四告中字詞提出校讀意見,如將簡“戎又殷”的“戎”釋爲戎敵,作名詞等。趙平安“”字形體結構的意藴及其影響(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

12、)將四告的字分析爲从古文邦(从丰从田)、从甸,是甸的增累字,尚書武成中的“邦甸”是誤解之類寫法的産物,“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是僞古文尚書真僞摻雜的典型實例。張飛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將四時簡、“”釋爲“中”,讀爲“融”,簡“融凍”意爲冰凍融化。黄德寛清華簡五紀篇“四冘”説(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五紀中“冘”字,讀作“仲”,“四冘”即典籍文獻中常見的“四仲”。賈連翔清華簡五紀的“骸”及相關字的再討論(出土文獻 年第期)釋五紀“骸”字,認爲該字以“足”“肉”爲附加意符,以“巳”“子”爲附加聲符,所記録的詞義爲小腿骨(或小腿),其字左上構件可能爲“骸”或

13、“脛”或“股”的初文,後三者由此字分化而來。石小力清華簡五紀的“壇”與郭店簡唐虞之道的“禪”(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五紀“”即“壇”字省體,禱辭“”釋作“壇”,“”所从“”旁上部或訛作“釆米”形,據此認爲郭店簡唐虞之道“禪讓”之“禪”爲从“(壇)”聲之字,可隸作“”“”。程浩清華簡校讀瑣記(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祭公之顧命 簡帛(第二十五輯)簡“絸”讀作“眩瞑”,指頭暈眼花、糊塗昏聵,“”讀作“攘攘”;封許之命“天之非(棐)沈”之“非(棐)”,用爲語助詞,訓爲“彼”,簡“”所从帀,與“豕”都與脂部密切關聯,“”與“圂”表示的是同一個詞;邦家處位簡“啻丈罪”讀作“皆惕丈罪”,“丈罪”指

14、量罪。侯瑞華讀鄭武夫人規孺子札記二則(中國文字學報第 輯,年)將周公之琴舞簡“其顯思”、簡“不監余”之“”讀作“肆”,認爲鄭武夫人規孺子簡“卑耳”即禮記曲禮中的“辟咡”,指傾頭與語。劉亞男、李鋭讀清華簡札記(三則)(簡帛研究二二(秋冬卷)贊同把心是謂中“目耳口”下一字釋作“縱”,進而讀作“容”,謂與尚書洪范“貌言視聽思”之“貌”對應;治邦之道簡、二“以”字屬上讀作“矣”,二“士”字讀作“使”;認爲攝命是尚書類文獻,但非冏命。上博簡顧史考上博楚簡弟子問再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輯)對上博簡弟子問竹簡綴合、編序情况進行梳理,認爲簡、連讀,連讀部分文句作“鼎俎以就人,不曲防以去人”,並將簡、歸爲一

15、章,還對弟子問釋文重新編排校注。程燕、滕勝霖楚簡“鑿”字小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認爲上博簡中原隸定作“”之字當改釋爲“鑿”,容成氏簡“鑿”讀爲“作”,將天子建州甲本簡 讀作“古(故)見傷(壤)而爲之鑿,見(竅)而爲之内(枘)”。王曉陽 曹沫之陣“”字考 兼談戰國文字中幾個从“巤”的字(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將曹沫之陣簡“弗危地”讀爲“弗獵危地”,意爲“不奪取危險的地方”。何有祖上博簡競建内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狄人之服者十百邦”新釋(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將競建内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狄人之服者七百邦”之“七”改釋作“十”,“狄人之服者十百邦”,指順服的狄人多到十邦至百邦。俞紹宏

16、上博藏楚簡五補釋三則(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認爲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可讀“本”,訓作探究、推原;簡“雩坪地至膝”之“雩”爲“粵”古文;三德簡“毋虚牀”之“虚牀”指空虚其牀,即單身無配偶。賈旭東 慎子曰恭儉簡“”字補釋(戰國文字研究第輯)将慎子曰恭儉簡“茅蒲”下一字釋爲“”,讀作荷,爲負、擔之義。何義軍上博竹書字詞校補(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凡物流形簡“逐”讀爲“由”,訓爲用,簡“毄”讀爲“懈”,指懈怠。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孫超傑從“伐”字的訓釋談到相關問題(戰國文字研究第輯)梳理出土文獻“伐”等訓作治的用例,認爲“散殘”也有“整治”義,認爲上博簡君人者何必安哉“有白玉三

17、圍而不戔,命爲君王戔之”之“戔”,訓作攻治。張榮輝上博楚簡殘漶字擬補四則(簡帛第 輯)將吴命簡“天”後殘字釋爲“甬”、武王踐阼簡 首殘字釋爲“回”,爲“昌”訛字;將舉治王天下簡“正”後殘字補釋爲“”;將史蒥問於夫子簡末端殘字補釋爲“古”。陳哲釋上博竹書顔淵問於孔子用爲“愛”之字(漢語史學報第 輯)將上博簡顔淵問於孔子簡中用爲“愛”之字釋爲“”,其聲符爲省略“刀”旁的“匄”,讀爲“愛”,將清華簡尹誥簡用爲“遏”之字分析爲从艸、聲。黄武智上博簡舉治王天下簡、簡 補字連讀及“寺(志)”字訓讀(戰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上博簡舉治王天下簡、簡 間可補入“曰”字,並連讀,還認爲“寺”可讀作“志”,訓爲意志。

18、李桂森、劉洪濤上博竹書卉茅之外補釋(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認爲卉茅之外“艸茅之閒,役敢承行”之“承”讀作“乘”,“乘”是乘車,“役”讀爲“繄”,表反問語氣;“舊立不拳”讀爲“舊位不眷”,指不眷顧故舊之臣;“措足焉奠”之“奠”讀作“寘”,訓作置;“敬戒以,幹常其若兹”之“”讀作“持”,訓作守。安大簡馬楠説詩經騶虞“壹發五豝”及騶虞詩旨(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認爲詩經騶虞“壹發五豝”之“五”當讀爲“交午”“貫午”之“午”,即車攻毛傳、公羊傳等所謂箭矢從獵物左後側貫穿至於右前側,而安大簡“于嗟從乎”之“從”意爲在後跟從獵物,區别於“題禽”即正面射殺獵物、“詭遇”即横向射殺獵物。羅小華“五”字補説

19、(戰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是“五”的最初形體,像兩根算籌交叉擺放之形。“交午”之“午”是的假借字,由兩根算籌交叉,引申出相交、交叉的意思。詩經“素絲五紽”“五楘梁輈”“壹發五豝”中的“五”均讀如本字。吴洋讀安大簡詩經札記二(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認爲安大簡詩經周南卷耳“維以永傷”“維以永懷”之“以”下,今本皆多一“不”,“不”用作語氣詞,可能是前者追求四言句式所造成的結果,安大簡“寺子于歸”之“寺子”讀爲“侍子”,指要出嫁之女子,安大簡“惪”字,傳世本分别作“德”“直”“特”,指相當或匹配。沈培試析安大簡詩經中秦風渭陽的詩義 兼論簡本與毛詩本的關係(文獻語言學第 輯)對安大簡本渭陽與毛詩渭陽的

20、兩處差别進行了討論,認爲安大簡本“我舅氏”的“”應爲贈予、贈送之意,“遹至于昜”中的“昜”通“陽”,可指農曆十月,這句話可理解爲時節已至歲末;推測今本“曰至渭陽”的形成是由於“于”簡帛(第二十五輯)“爲”關係密切、“胃”“爲”關係密切,因“聲之誤”,文意發生了較大變化。曹錦炎關於柏舟詩“髡彼兩髦”的重新理解(戰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今本詩柏舟“髡彼兩髦”,當依安大簡本“湛彼兩鶩”理解,指兩隻鴨子在水上或沉或浮。蔡一峰安大簡詩經異文考辨叢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期)考辨安大簡詩經中 處異文,認爲簡本卷耳“無”讀“憮”,訓哀;漢廣“楚”訓叢木;江有汜“”讀“噭”或“叫”,表哭號;黄鳥“”讀

21、作“剗”,訓滅;陟岵“允”是句首語氣詞,不通“猶”;伐檀“”讀“餕”,表熟食;定之方中“羕”讀“詳”,訓審;葛屨“”表簪子,是毛詩“揥”的本字;蟋蟀“無”讀爲“蕪”,訓荒;椒聊“”讀“興”,訓舉;有杕之杜“子”讀爲“子子(兹)”。賴怡璇談談安大一詩經从“手”的新見形聲字(出土文獻 年第期)分析安大簡詩經新見四例从“手”的形聲字。魏宜輝出土文獻詩經校讀(六題)(古典文獻研究第 輯(上卷)把安大簡詩經周南樛木中與今本“荒”對應之字分析爲从“壴”,“亡”聲,讀作“荒”;安大簡詩經秦風小戎中的“馺”可能爲“”字的誤寫,“”字从馬,殳聲,與今本詩經中對應的“馵”古音相近。蘇文勇安大簡詩經中“”字淺析(戰

22、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安大簡詩經“宗室下”之“”讀作棟,“棟下”指宗廟建築正中大梁之下,爲置祭之地。蘇建洲説安大簡詩經秦風小戎的“五備桹(木舟)”(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認爲安大簡本秦風小戎中“備”應讀作“輹”,與“楘”同屬束縛車輈的革帶,二者義近。郝士宏 詩經秦風駟驖“歇驕”解(戰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詩經秦風駟驖“歇驕”訓作“肆志意滿”,“輶車鑣,載獫歇驕”顯示出秦公狩獵之後志滿意得和意氣風發的情狀。程燕 麟之趾詩義解詁(中國文字學報第 輯)認爲詩經麟之趾“振振”,安大簡作“”,取虫類繁殖衆多之意,由子孫繁衍引申爲子孫衆多,爲“振振”解作興盛、衆多之義的舊説提供新證據。賈海生、張懋學岐周方音在

23、安大簡關雎中的存 關於教通芼或覒的解釋(漢語史學報第 輯)結合毛詩關雎“芼”、韓詩“覒”、安大簡“教”的異文,推定岐周方音“”與“教”屬明紐字或帶鼻冠音。許典琳簡帛札記四則(殷都學刊 年第期)將安大簡關雎簡“左右流之”的“流”讀爲“摎”,訓捋取。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其他單育辰由清華簡“隨”字的特殊寫法考釋郭店簡一例(出土文獻 年第期)據清華簡命訓 管仲“墮”字特殊寫法,釋郭店語叢四簡“山無墮則坨”的“墮”字,讀爲“阤”或“陊”,訓作“坡”;把“坨”讀“隳”,認爲是“崩毁”的意思。郭理遠讀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墓竹簡雜記(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釋曾侯乙墓竹簡 、號簡从皿、勺聲之字,用爲“

24、趙”;釋簡 从貝、省聲之字;釋簡 的“訧”字;釋望山二號墓簡“(帥)”字;釋望山二號墓 號簡“鑐”字異體。蘇建洲荆州唐維寺 卜筮祭禱簡釋文補正(簡帛第 輯)將荆州唐維寺 卜筮祭禱簡簡“因其”下一字改釋爲“禽”,認爲簡“胸”所从“勹”與“工”共用筆畫,是“匈”的異體,簡“扷”爲與“臂”或“胸、脅”位置相近的身體部位,可讀爲“骹”或“腰”。王谷老河口安崗楚簡文字補釋(簡帛第 輯)釋老河口安崗出土楚遣册號簡“索(素)”、號簡“紫”、號簡“”、出土楚遣册號簡“絲”等字。朱曉雪秦家嘴楚簡釋文校理(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對秦家嘴楚簡釋文輯本釋文做進一步校訂。朱曉雪楚卜筮祭禱簡補釋四則(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年

25、第期)釋望山簡“巫”字,認爲簡“不可以付思遷,身疲”意爲“不可以再想着遷徙,身體會疲憊”;把新蔡楚簡甲三 、號簡从“飤”从“貴”之字,讀爲“饋”,甲三 號簡从“卜”从“義”之字,隸定作“”。譚生力沙洋塌塚楚墓漆器文字釋讀商榷(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將沙洋塌塚楚墓漆器文字“外公”讀作“縣公”,認爲屬大夫級别。綜合研究黄德寛説“彦”及相關諸字(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 年)認爲上博簡中从文、从言的“”字是“彦”的本字,“言”“彦”“諺”“顔”是一組同源字。黄德寛釋古文字中的“杪”及相關字(漢字漢語研究 年第期)將古文字中一個“木”加上符號“”的字看作“杪”的初文,將另一個从“禾”加上符號“”的字形釋作

26、“秀”,將上博簡容成氏簡 “矛”看作“杪”字初文,用作“眇”,將清華簡子儀簡中的字看作“杪”,同義换讀爲“末”,將魚鼎匕中“”分析爲以“秀”爲聲符,讀爲“遊”或“游”。陳劍釋“瓜”(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輯)認爲子犯編鐘的“(瓜孤)”字來源於殷墟甲骨文中舊所釋“垂”,其字像瓜之全體(藤蔓、瓜葉與瓜本身)之形,“瓜”字、等則是取象於“(已摘下之)匏瓠類瓜”,後分化爲“卣”“瓜”;楚簡 簡帛(第二十五輯)“”(以主切,讀若庾),與甲骨文“()”一樣,是“瓜”字“複體繁形”,傳抄古文或假借“”爲“與”,楚簡中从之得聲的“蓏”字(與傳世古書音“郎果切”之“蓏”字不同讀爲“苽”或“瓜”,而楚簡或蓏,多與

27、“禺”聲字發生關係,如竹書中用爲“遇”“愚”或“偶耦”,見於遣册與簽牌的名物字“蓏”即“藕”字異體;楚竹書舜父瞽叟之“瞽”字,郭店簡唐虞之道作从“瓜”聲之“”,上博簡子羔簡作“”,即“”之誤字或訛混字。邬可晶釋“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輯)認爲“盗”爲銷鑠之“鑠”的表意初文,金文“鑠不廷方”“鑠百蠻”等詞語中的“鑠”,指熔鑠、削弱,清華簡四告“以不服”讀作“以鑠正不服”,指以此來鑠熔、匡正不服者。郭理遠從甲骨文的“矚”“燭”説到古代“燭”的得名原因及其源流(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輯)認爲甲骨文“燭”字像突出目形之人手持工具矚視、照管火種,其字本義是需要矚視、照看的火,或前後相屬、不斷增續的

28、火。長臺關一號楚墓 號竹簡“一承之”之“”,可分析爲从燭、它聲,疑即“灺”字異體。程燕“扁”字考 兼談多元結構的會意字(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戰國文字从“首”从“册”之字表示題於門户之署文,是“扁”另一種會意結構,清華簡“扁”及从“扁”旁之字所从“自”,是“首”之訛形,秦文字中从“自”从“”的偏旁皆爲“扁”,“翩”的傳抄古文“頨”應分析爲从“羽”“扁”省聲。劉洪濤晋系文字中的“楙”(簡帛第 輯)結合晋系文字所謂“柔”作“袤”字聲符的例子,認爲晋系文字下部从“木”、上部作箭頭形之字,應分析爲从“木”“矛”聲,是“楙”字的異體。侯瑞華楚簡“刈”字補論(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楚文字中的“”可分析爲从

29、刀,歺聲,是“刈”字異體。湯志彪、孫欣釋(語言科學 年第期)將楚簡中从二衣之字改釋爲“”,認爲在楚居 越公其事簡 中讀作“回”,意爲“反”“還”,將越公其事中相關的字讀作“毁”或“危”,表毁敗義。賈連翔試析戰國竹書中的“貌”字(語言學論叢第 輯,年)指出楚文字中明母藥部字的“貌”字常以匣母宵部的“爻”作爲聲符,將清華簡趙簡子中的“”和上博簡孔子見季桓子的“”讀爲“貌”,將上博簡從政(甲篇)中兩個舊釋爲“誂”的字改釋爲“(教)”。蔣文據出土及傳世文獻説上古漢語中“繼承”義的“序叙”(中國語文 年第期)利用清華簡祭公之顧命之“舒”、厚父之“”等材料,論證春秋金文及戰國竹書中一些从“予余”得聲之字所

30、記録之詞就是“繼承”義的“序叙”。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馬坤論“黽”及相關諸字之古讀及形體演變(中國語文 年第期)將古文字“黽”字按形體、聲韵關係析分爲三,即其一爲“蠅”字初文,古音以紐蒸部;其二爲“蛙黽”之“黽”,古音明紐耕部;其三爲“黽池”“黽勉”之“黽”,古音明紐真部。蔡一峰説戰國文字中的“”聲系(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期)以戰國文字“”爲例,論證它的源流關係,對同體聲符展開討論。譚生力説“仍”(中國文字研究第 輯,年)結合清華簡越公其事“”等例,認爲“(仍)”是爲重複、沿襲意義而造的表意字,後世“仍”是左旁訛變的結果。陳斯鵬金文“蔑”及相關問題試解(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

31、爲西周金文“蔑”當讀“勉勞”,楚簡中“”“”“”等字均源自西周金文“”,在具體語境中讀爲“廉”“貿”“勞”等。曹磊讀戰國文字字形表札記(中國文字研究第 輯)校訂戰國文字字形表中存在的釋讀錯誤,如認爲 頁“”是觸字異體等。崔智博 戰國文字字形表金文部分訂補(中國文字研究第 輯,年)對戰國文字字形表進行訂補,包括校字形、校考釋、補異體和補系别四個方面。(二)古漢語研究李守奎從觀念出發與從材料出發的漢字闡釋 以“也”及其所構成的文字爲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年第期)通過梳理“也”及其所構成的“”“地”等字的闡釋學術史,對漢字闡釋的路徑展開討論,提出漢字闡釋的基本原則。陳夢兮再議安大簡詩經的語氣詞“

32、氏”(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年第期)討論安大簡詩經中語氣詞“氏”與傳世文獻中“只”“也”的關係。尉侯凱談談戰國時期楚地的特殊語氣詞“此(些)”和“多”(戰國文字研究第輯)認爲郭店簡忠信之道“此(些)”、六德的“多”,是戰國時期楚地的特殊語氣詞。張再興、劉豔娟出土先秦兩漢文獻中虚詞唯用字考察(漢語史學報第 輯)考察了出土先秦兩漢文獻中虚詞“唯”的用字情况,認爲在楚簡中“唯”用字以“隹”“唯”爲主,“隹”的使用數量最多,“唯”次之,“唯”的使用比例增加。何家興楚簡韵文初探(中國文學研究 年第期)將楚簡韵文分爲祝禱類等類,並考察韵式韵例等現象,分析韵文的研究價值。胡森、王兆鵬從楚簡帛通假字論戰國楚音韵部

33、的排序(漢語史研究集刊第 輯)利用戰國楚簡帛文獻中的通假字,給戰國楚系韵部重新排序。簡帛(第二十五輯)(三)文獻研究體例、性質武致知文化記憶和出土“書體”文本中的軼事:論清華簡保訓對文類張力的調和(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保訓以“書體”叙述的形式呈現古代聖王的演説,又使用軼事回溯地報告與反思過去,並試圖調和其語言與結構,使軼事得以完好地嵌入不合身的框架中,這反映了公元前世紀時傳統與流行的文類在處理過去問題上的競争。陳民鎮試論册命之“書”的體例及攝命的性質(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結合西周中晚期的册命金文的特點,認爲攝命等篇章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命書,它們更接近於“誥”。攝命的結尾是册命儀式的記録

34、以及僅存感嘆詞“嗟”的命書。劉麗也論清華簡攝命體例(簡帛研究二二(秋冬卷)認爲攝命簡文不是周王册命“攝”之命辭,而是周王針對攝之“命”而發布的“誥”;簡 是册命攝之禮儀記録,因其與誥密切相關,編纂攝命時將其選入。左勇試論清華簡攝命伯攝身分及德教觀念(簡帛研究二二(秋冬卷)認爲清華簡攝命確是周穆王册命伯攝擔任太僕時的語録,穆王圍繞“德”對即將任職的伯攝進行教誨,内容既囊括道德品行,也包含施政理念。成書年代、來源夏含夷等一篇可能失傳的經典:攝命 (出土文獻 年第期)對清華簡攝命即古文尚書冏命篇原作的論點進行評估,進而探討該篇竹書對現有西周史研究可能産生的史學影響,以及該篇竹書從成篇到抄成的實際流傳

35、過程。程浩從“盟府”到“杏壇”:先秦“書”類文獻的生成、結集與流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結合清華簡等新出土文獻,對“書”類文獻在先秦時期的整理成篇、結集成書以及版本流變的過程進行梳理。李鋭、劉亞男、周秦漢清華簡中的皋陶初探(江海學刊 年第期)根據清華簡四告 厚父中有關皋陶的記載,判斷其文獻來源與年代,認爲四告第一篇來源於尚書立政,爲周初作品,厚父爲屬於周書的尚書佚篇。賈連翔清華簡“尹至書手”手迹的擴大及相關問題探討(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認爲祭公 厚父 攝命與尹至等十一篇出自同一書手,但二者在抄寫時間上有批次的不同,認爲“尹至書手”所抄的十四篇文獻皆屬故事背景在商代、西

36、周的“早期文獻”;厚父很可能接續在封許之命之後,與之編聯爲一卷,厚 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父是“周書”的可能性極大,且時代不早於成王時期。劉光勝清華簡命訓的成書時代及思想史意義(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 輯)通過分析清華簡命訓“也”等虚詞使用規律、文獻引文及思想史綫索,認爲簡本命訓的成書時代約在春秋中期,或許是春秋時期學者尊崇文王、闡發其思想理念的産物。張峰清華簡命訓與傳世本對比研究 兼論清人校注的得失(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認爲清華簡命訓與今本逸周書命訓異文差異很小,顯示二者有共同祖本,屬於同一流傳系統。馬楠清華簡五紀篇初識(文物 年第期)介紹清華簡五紀篇的形制、體例與主要内容,指出

37、五紀在篇章結構、内容觀念、文句語詞等方面與尚書多有相似,認爲它們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來源。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 年第期)比較清華簡五紀二十八宿與後世文獻所記在首尾星宿選擇等方面的差異,指出它與史記律書多有相合,關係密切。夏含夷由清華簡繫年論竹書紀年墓本和今本的體例(簡帛第 輯)認爲竹書紀年出土本晋紀部分是從曲沃桓叔在位開始紀年的,今本竹書紀年晋紀部分紀年的内容也反映晋曲沃君主的政治立場,因此今本應該是從出土本直接相承的,很可能是晋荀勗整理汲冢竹書時候創造的一種副本。米歐敏 繫年 清華簡中的古代史書(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繫年是在五種來源文獻的基礎上編纂成的。胡平生安大簡詩經“矦(

38、侯)”爲“魏風”説(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認爲安大簡詩經“矦(侯)”是魏風,其祖本的抄寫時間在魏文侯(或武侯)時期。周建邦安大簡詩經“矦風”“魏風”及其相關問題小識(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認爲安大簡本詩經可能源於魏侯爲了與韓、趙争取正統而編定的版本,至於簡本僅收有七國之風詩的原因,疑似與墓主用於練習外交辭令有關。曹建國、宋小芹從“侯風”論安大詩簡的文本性質(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將安大詩簡中“侯風”理解爲叔虞之詩,即“唐風”,並根據“侯風”稱名,結合其他文本書寫特徵推斷安大詩簡是專門爲喪葬準備的明器。李林芳 毛詩較安大簡詩經文本的存古之處 句式整齊性的視角(文史 年第期)認爲毛詩在

39、句式層次上比安大簡詩經更古老,其文本應該來源自一個較安大簡詩經更早的版本。俞紹宏、宋麗璿安大簡詩經與毛詩韵讀對比研究(管子學刊 年第期)認爲安大簡與毛詩在文字、韵讀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可能都來源於孔子整理過的本子。周翔 詩經類楚簡文字對讀兼談相關問題(戰國文字研究第輯)對比楚簡詩經類材料,認爲詩經文本在戰國時代已 簡帛(第二十五輯)大致定型。黄冠雲戰國竹簡有皇將起 鶹鷅二篇的性質(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分析上博簡有皇將起 鶹鷅語句,如認爲“鶹鷅”好逸惡勞,有皇將起“膠膰”讀作“焦明”,“三夫”是散播謡言的“三監”,認爲二篇所載之詩與金縢都反映當時關於周公故事的論述傳統,並且都借鑒在古代流傳甚

40、廣、關於鴟鴞或流離一類禽鳥的傳説軼聞。劉釗出土文獻與山海經新證(中國社會科學 年第期)認爲山海經是在地理框架下雜糅着數術、博物、志怪和神話等内容的綜合性圖書,山海經的山經部分産生時代不晚於戰國,産生的地域很可能是在楚地,作者也應是楚人。簡牘形制與書手書風李松儒清華簡治政之道 治邦之道中的“隱秘文字”及其作用(文史 年第期)認爲治政之道與治邦之道雖屬同一篇内容,但是從編聯上看應是同篇分册的收藏方式,治政之道中兩處簡首倒寫文字的性質可能與篇題有關,也有可能記録的是納入者、收藏者等。李松儒清華九廼命 禱辭字迹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認爲清華簡禱辭與清華簡廼命等篇爲同一書手所寫。李松儒新公布上博竹簡

41、卉茅之外字迹研究(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上博簡卉茅之外與鬼神之明融師有成氏 蘭賦 李頌四篇爲同一書手所寫。邱洋清華簡厚父 攝命的文字風格和抄寫特徵 兼談相關文句的釋讀(簡帛研究二二(秋冬卷)認爲清華簡厚父 攝命出自同一書手,但很多字形却不盡相同,寫本中複雜的文字因素,源於長期的流傳和轉抄,據此確認厚父中舊釋爲“少”之字,應釋爲“乎”,讀爲“呼”。劉思源清華簡治邦之道與治政之道編連問題芻議 以書體風格與竹書布局爲中心(中國書法 年第期)認爲治邦之道的書手雖然抄寫了治政之道的簡,但字迹及布局的較大區别反映出二者編連爲一卷的可能性不大,也不能視爲同一篇文獻。石從斌試論清華簡同篇文字的“筆畫區分”(古

42、籍研究第 輯)以清華簡一至十輯的文字爲研究對象,分析同篇文字中“筆畫區分”現象的類型、方式、特點與原因。文獻校勘夏含夷讀如字:從安大簡詩經談簡帛學的“趨同”與“立異”現象(六則)(戰國文字研究第輯)分析安大簡詩經與今本對應的六組異文,討論文本解讀中“趨同”與“立異”現象。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徐在國談安大簡詩經中的一些文字現象(中國文字學報第 輯)分類梳理安大簡詩經的文字現象,指出構形方面存在趨簡、增繁、替换、訛變等方式,書寫方面的主要特徵是整體書寫風格扁平。趙敏俐簡論安大簡詩經抄本中的訛誤等問題(北方論叢 年第期)認爲安大簡詩經存在同篇同字異體、抄寫片面和文字漏、隨意誤書的訛寫等現象

43、,認爲安大簡詩經在具有珍貴文獻價值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在研究和使用過程中需客觀斟酌。龎壯城基于出土文獻的傳世文獻校讀與新詮 以莊子 戰國策爲例(海峽人文學刊 年第期)分析戰國文字“新”用字習慣,認爲莊子養生主的“養親”當讀作“養新”;由出土文獻的書寫體例,認爲史記“荆軻刺秦王”中的“王負劍,負劍”,最早可能寫爲“王負劍”,戰國策作“王負劍”,是誤增重文符號。其他武致知試論早期中國閲讀模式的形成:用曰 引書的使用和製作(簡帛第 輯)分析上博簡用曰和張家山簡引書的寫本製作特徵,探討其對文本内容及閲讀模式的影響,觀察早期中國閲讀方式形成方面的變化。(四)歷史文化研究名物李家浩關於楚墓遣策所記瑟的

44、附屬物“桊”及其有關問題(江漢考古 年第期)根據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瑟禁,結合古音通假,認爲楚墓遣册中所記瑟的附屬物“桊”就是瑟禁的“禁”,是放置瑟的座具。暨慧琳出土材料與傳世典籍所見“四海九州之美物”合證舉隅(南方文物 年第期)認爲傳世典籍中記載的吴越之劍等地方名物確實存在。季旭昇從上博一孔子詩論的“角枕婦”談詩葛生的角枕(出土文獻研究第 輯)認爲角枕、錦衾在包含楚簡在内的漢以前文獻中,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喪葬用品的例子,對宋明以來學者解讀詩葛生時把“角枕”看作喪葬用品的觀點進行駁斥。思想觀念程浩清華簡五紀思想觀念發微(出土文獻 年第期)梳理清華簡五紀基本内容、結構,揭示其思想體系。賈連翔清

45、華簡五紀中的“行象”之則與“天人”關係(文物 年第期)分析清華簡五紀中的“行象”之則的内容,討論五紀所涉“天人關係”問題,指出其思想内核當屬“天人合一”。小寺敦以清華簡繫年爲中心看楚地區的歷史觀(青銅器與金文第輯,簡帛(第二十五輯)年)概述繫年各章内容和紀年,分析其叙事結構,指出其叙事核心存在周、晋、楚的先後流轉,有很强的楚國“烙印”,並參考清華簡楚居和其他主要描寫春秋時代的史書諸篇,探討戰國時代接受清華簡諸篇地區人們的歷史觀。劉濤清華簡湯在啻門所見人事觀和宇宙觀(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年第期)討論清華簡湯在啻門所展現的人事觀和宇宙觀,人事觀主要涉及“成人之道”“成邦之道”,宇宙觀在主

46、要體現在“成地之道”和“成天之道”,認爲湯在啻門的内容有顯著的道家思想傾向。人物、族群程浩清華簡五紀中的黄帝故事(文物 年第期)解讀清華簡五紀中關於黄帝傳説的記載,認爲其中蚩尤爲黄帝之子的相關内容對現有認識突破很大。熊賢品從清華簡治政之道看“黄帝四面”神話及相關問題(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第輯)結合清華簡治政之道等材料,認爲“黄帝四面”爲“黄帝方四面”,指黄帝任用賢人管理四方,而與黄帝長相、形象無關。張建宇由清華簡繫年訂正趙國早期世系(出土文獻 年第期)結合清華簡繫年訂正趙國早期世系,認爲趙桓子于公元前 年前後驅逐獻侯自立,其後由桓子之子接任趙氏主君,十七年後,趙獻侯在國人的擁護下重新奪回君位。王青

47、試論先秦時期的“游民”及其社會影響 清華簡越公其事補釋(中國史研究 年第期)結合清華簡越公其事,認爲勾踐時的“游民”不僅包括因戰争而失去土地的流離失所之農民,還包括游學、游宦的士人,泛指脱離土地,不事農作之人,並討論先秦時期“游民”的作用。李世佳、張睿霖楚人“羋”姓由來再論(中州學刊 年第期)認爲羋姓源於清華簡楚居篇所載楚人嫡系先公季連之始居地隈山,借地名而獲,且與季連之母女嬇有密切聯繫。史地肖洋楚靈王“南懷之行”地名考(歷史地理研究 年第期)比較清華簡繫年中所載楚靈王“南懷之行”與左傳昭公四年、五年楚靈王伐吴相關史事,認爲其中所涉及的朱方、棘等地名,均在今淮河流域。李煜清華簡繫年所載地名與左

48、傳合證(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期)將繫年中漢陽等地名與左傳記載進行合證。楊永生清華簡繫年“京師”與平王東遷(史學月刊 年第期)認爲繫年中的“京師”指晋南之京師,在今山西臨汾盆地一帶,平王東遷是王政向霸政轉變的肇因之一。年中國大陸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魏棟清華簡繫年雞父之戰戰地探赜(文史 年第期)梳理繫年“雞父之洍”與水經注雞水水系及“雞父之洍”的淵源關係,認爲雞父地望位於鳳臺縣西北古雞水、雞陂一帶。蘇浩清華簡“少鄂”與兩周之際申國史地再考(簡帛研究二二一(春夏卷)確認古本竹書紀年及繫年中的“西申”實爲南陽之申,認爲繫年中的“少(小)鄂”當在今南陽夏餉鋪一帶,因滅國復立,而被稱爲“少(小)

49、鄂”。王暉、張巧巧清華簡説命“員(圜)土”當今無定河流域考 兼論傅説之都“説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年第期)通過清華簡説命,梳理傳世文獻中所載傅説早年居住的傅巌、北海之洲、圜土之上的關係,認爲北海之州位于北方的荒晦之域,傅巌是傅説及其部族爲失仲服勞役之地,“圜土”在今無定河流域一帶,是傅説打敗赤狄之後的都邑“説邑”。彭華四方之民與四至之境 清華簡越公其事研究之一(出土文獻 年第期)認爲清華簡越公其事第章“東夷”與“西夷”之“夷”是古越語“海”的漢字記音,“東夷”(東海)與“西夷”(西海)指的是今杭州灣的東部和西部。史事、制度鄭伊凡春秋戰國時期楚縣公的多重身份屬性(歷史地理研究 年第期)以清華簡

50、繫年中記載的魯陽公的身份爲切入點,探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縣公的多重身份屬性,認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縣公具有不同於秦漢以後“地方行政長官”而具有的爵稱性身份、封邑主性質、中央性地位和“在地化”傾向。張弛、鄭伊凡清華簡繫年第二十三章與史記六國年表對讀 戰國早中期相關史事、年代與地理問題芻議(出土文獻 年第期)將清華簡繫年第 章與史記六國年表對讀,對相關史事的年代、地名提出了新的意見,還討論了這一時段内六國年表的編纂方法。王紅亮清華簡繫年與春秋三傳載先蔑史事新證(殷都學刊 年第期)根據清華簡繫年記載,認爲左傳謂先蔑在令狐之役中“將下軍”説有誤,並還原令狐之役中先蔑的相關史事。王紅亮殽之戰後秦楚結盟與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