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哀世、愤世、劝世——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2921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哀世、愤世、劝世——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哀世、愤世、劝世——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哀世、愤世、劝世——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4-1 4 7 1.2 0 2 3.0 3.0 1 7哀世、愤世、劝世 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刘 邦(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 5 0 0 2 5)摘 要:清初文坛,蒲松龄不仅因 聊斋志异 声名鹊起,其诗歌创作亦自有特色。其笔下的灾难诗,以“纪实”的手法对康熙时期山东地域灾害进行书写,具有一定的写实性。蒲松龄不仅对灾难现场进行了客观摄录,刻画出灾难面前百姓的困窘境遇,更揭示出赈灾官员的贪腐与懒政,同时也将其一腔孤愤寄托神灵,可谓集哀世、愤世与劝世思想于一身。而其书写视角的情感取向,与蒲松龄的人生际遇不无关

2、系,应是其现实际遇的真实写照。关键词:蒲松龄;灾害诗;哀世;愤世;劝世中图分类号:I 2 2 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1 4 7 1(2 0 2 3)0 3-0 1 1 2-0 6收稿日期:2 0 2 3-0 3-2 1作者简介:刘 邦(1 9 9 5),男,江西赣州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文学。M o u r n i n g,C y n i c i s m a n d P e r s u a s i o n t h e E m o t i o n a l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P u S o n g l i n g s D i

3、s a s t e r P o e m s L I U B a n g(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H a r b i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 a r b i n 1 5 0 0 2 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t h e l i t e r a r y w o r l d o f t h e e a r l y Q i n g D y n a s t y,P u S o n g l i n g r o s e t o f a m e m a i n l y f o

4、r h i s n o v e l S t r a n g e S t o r i e s f r o m a S t r a n g e S t u d i o,b u t h i s p o e t r y c r e a t i o n h a d i t s 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 i s d i s a s t e r p o e m s a r e r e a l i s t i c t o a c e r t a i n e x t e n t,w r i t i n g a b o u t t h e r e g i o n

5、a l d i s a s t e r s i n S h a n d o n g d u r i n g t h e K a n g x i p e r i o d i n t h e“d o c u m e n t a r y”m e t h o d.P u S o n g l i n g n o t o n l y r e c o r d e d t h e d i s a s t e r s c e n e s o b j e c t i v e l y,d e p i c t e d t h e p l i g h t o f t h e p e o p l e i n f r o

6、n t o f t h e d i s a s t e r,b u t r e v e a l e d t h e c o r r u p t i o n a n d l a z i n e s s o f t h e d i s a s t e r r e l i e f o f f i c i a l s.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h e a l s o e x p r e s s e d h i s l o n e l i n e s s a n d a n g e r t o t h e g o d s,w h i c h c a n b e s a i d

7、t o b e a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m o u r n i n g,c y n i c i s m a n d p e r s u a s i o n t o w a r d s t h e w o r l d.T h e e m o t i o n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o f s u c h w r i t i n g p e r s p e c t i v e i s n o t u n r e l a t e d t o h i s l i f e a n d m i g h t b e a t r u e p o r

8、t r a y a l o f h i s r e a l l i f e.K e y w o r d s:P u S o n g l i n g;d i s a s t e r p o e t r y;m o u r n i n g;c y n i c i s m;p e r s u a s i o n 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对自然灾害进行诗歌书写。通过爬梳盛伟编校的 蒲松龄全集聊斋诗集(下简称 聊斋诗集)中的近一千首诗歌,发现其中不乏有关康熙时期自然灾害的书写,有关山东灾害的书写成为蒲松龄诗中不容忽视的存在。一生未入宦海的蒲松龄以其下层士人的视角,以纪实手法

9、进行诗歌创作,展现了康熙时期山东淄川地区的灾害状况;以人文关怀之精神,察世情,刺贪虐。在频繁的灾害中,蒲松龄的思想情感发生了转变,而这一情感的变化,体现出灾难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对自我的劝解以及对世间的劝诫。一、哀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天灾,人力难以抗衡。而灾难到来之际,底层百姓每每处在灾难的中心。蒲松龄的灾害诗记录了自然灾难危机过程的三个阶段:灾难初期、灾难蔓延期、灾难后恢复期。诗歌既哀叹灾难中的民生多艰,也悲叹灾难下的百姓愚昧,全方位展现了灾难不同阶段,百姓的生活状态。2 0 2 3年8月 第3 5卷 第3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10、f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A u g u s t,2 0 2 3V o l.3 5 N o.3在灾害初期,蒲松龄的诗歌展现了百姓对灾难的对抗,但天灾非人力所能抗衡,最后以失败告终。在灾难的突发期,个人的力量极其微弱、渺小,难以抵御天灾。诗中既描绘了百姓抵御蝗灾的过程,也展现了底层百姓见识浅薄、自私自利的行为。这些都是抗灾失败的因素之一。如 蝗来:老农顿足何嗟及,唇干舌燥瞠双睛。老妇解破襦,竿头悬结为旗旌;稚子无所计,破釜断作双鸣钲。手挥口叫惊始去,到

11、头回看复已盈。禾头公然相牝牡,或言旬日遗虫生”11 7 0 7。聊斋诗集 是编年诗集。据载,本诗作于康熙二十五年。淄川县志 载:“二十五年,多风少雨,六月雨,七月十八日雨雹,有蝗害稼”2。这首诗写于蝗灾发生的初期,诗中老农的顿足与瞠目,老妇的破襦以结旗,稚子破釜作钲锣,展现了一家三口齐力抗击蝗灾的过程。老农、老妇、稚子三人应对蝗灾有不同举措,但皆无效果,只能顿足捩耳。蒲松龄虽然在该诗中表现了他对于百姓抗灾的赞扬,但是更多的是哀叹灾难下百姓的渺小与无奈。灾难初期,农人尚会灭虫驱虫,一旦无果,则乡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蒲松龄在哀叹百姓对于天灾的无力感的同时,也在批判百姓自私自利的抗灾行为。捕蝻

12、歌 鲜明地体现了下层百姓抗灾的局限。如 捕蝻歌 诗云:又不图长策,扇逐出近塍。但求离我亩,谓是已清宁。谁知邻人智,亦复似我明。逐之反却走,来往相因仍。以此成牴牾,忿为裂眼争。妇子出嘲,健男至操兵。舍蝻而人斗,反复气骄狞。群虫乘其便,两地恣纵横。戈矛还未已,禾黍无半茎。荡然无可竞,罢斗各吞声!11 7 0 9这首诗与 蝗来 所作时间相同,为康熙二十五年。蝻虫即是蝗虫的幼虫和蝗虫的别称。因此,两首诗写作时间应该相近,都为蝗灾发生时所作。诗中描写蝗灾发生时,在无力杀虫的情况下,百姓只顾自家田亩,将蝗虫驱赶至他人农田,但唇亡齿寒,最终所有麦苗都被啃噬殆尽。这般做法不仅引发了乡里之间的斗争,也让蝗虫肆虐

13、,导致“禾黍无半茎”。蒲松龄在 捕蝻歌 中云:“或知蝻可除,力寡难孤撑。隔畔喜无事,漠不一关情。灾来未切肤,不助但遥侦。逡巡邻禾尽,如水来薨薨。剥床始顿足,仓皇空哀鸣”11 7 0 9。这不仅是个例,研究发现:“与蝗区相邻地方政府,视灭蝗为他人之事,袖手旁观,以致蝗虫不能迅速扑灭,甚或漫延它境,愈演愈烈”3。他一针见血地指了出灾难下百姓势单力薄,却又不互助合作,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食被蝗虫破坏殆尽的局限。这是灾难下乡村的真实写照,虽然残酷但是真实。当灾难进一步发酵,快速蔓延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他们将人伦、道德冲击得支离破碎。蒲松龄作 饿人 诗云:何处能求辟谷方?沿门乞食尽逃

14、亡。可怜翁媪无生计,又卖小男易斗糠!11 8 3 2 饿人 展现了灾难下,百姓卖儿鬻女的人伦悲剧。诗中以反问句作为首句的开头,表明在灾难的持续影响下,百姓已经无粮食可求,甚至连街上的乞丐都早已逃离本地。事已至此,为求生计,只得卖儿交易一斗米糠。在古代诗歌中,不乏有表现农民因灾难卖儿鬻女的诗歌。如范成大的 后催租行:“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范成大在该诗中表现了农民已经连续两年卖女和嫁女应对灾难后租税的惨况。在诗歌结尾老农甚至“自宽”:今年有二女儿,明年还有三女儿应对灾难。蒲松龄在该诗中用一个“又”字表明这家不止一次卖孩易

15、粮,意蕴深刻,而这一次卖出的是男孩,可见生存已然是压倒一切的力量。康熙四十一年至康熙四十三年,山东旱涝迭起,虫灾肆虐,民不聊生。这在蒲松龄 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 与 秋灾记略后篇 都有体现。灾难中的百姓如牛羊一般,被当作货肉进行贩卖:货人肉者,凌晨驱驴,载送诸市肆,价十分羊之一;或炼人膏而渍之,以杖荷坛,击铜板市上,价视乌麻之槽磨者;得入眢井,犹大葬也11 0 2 5。(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此外,饭肆 中:“市中鼎灸真难问,人较犬羊十倍廉”11 8 3 3。诗歌也反映了灾难时饭铺贩卖卖人肉的场景。由此可见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这种惨不忍闻的现象,史书中是罕见的,甚至没有记载。自然灾害已经使

16、底层百姓走入了生活的绝境,为了生存,他们只能不断地冲击社会秩序,突破道德底线。因而贩卖人肉、卖儿鬻女、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不绝如缕,社会秩序开始混乱不堪,百姓四散逃亡,化为流民、寇盗,抢劫钱粮,如 离乱 所言:“村舍逃亡空四邻,纵横寇盗乱如尘”,二十五夜雪 云:“篡取耕牛夜半煮”。这正是灾难下普通百姓的人生百态,人性与伦理道德在生存面前都将被抛弃。当灾后恢复之际,社会秩序开始安定。农民已经艰难地度过天灾,抓住时节开始耕作,然而人祸却311 3期 刘 邦:哀世、愤世、劝世 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 接踵而至,征输不断,官吏剥削不绝如缕。六月初八夜雨 云:“二十余日夏将尽,已噪晚蝉豆始耰。”上

17、半年是“六月无苗,老农已无望复耕”,一场恍如隔世的及时雨将耕耘变为了可能。百姓在与天时赛跑,但仍然抵不过官吏的苛政。口号 诗云:青苗满野麦连阡,何事相逢尽黯然?路上行人多问讯,传言夏税要征钱!11 8 7 1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麦苗连绵不断,一片青翠,一派生机活力之景,然而看到如此生机勃勃之景的农民却是脸色黯然,一片愁苦。何以至此,原是今夏即将征收税钱。诗中描写的是乐景,映照在百姓的脸上的是哀情。这充分表现出天灾将要过去,新一轮的人祸来临时,百姓的无奈。这正是:“完得官粮新谷尽,来年依旧是凶年”11 6 4 2。这般天灾人祸,如轮回一般经年累月。百姓生活在这样一个天灾人祸的时代,是一种不幸,也

18、是一种悲哀。罗时进认为:“对自然灾害中种种不幸的悲悯,高度集中在民生之苦难和生命之逝夫上,这是清代灾难诗歌的重要主题”4。但是大多数的诗人是俯瞰着民生,并未深入百姓疾苦。蒲松龄则是以百姓的身份进行苦难书写,用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抨击,表现对民生的哀悯,亦对民智未开的百姓抱以怒气不争的愤慨。回顾天灾的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可以感受到蒲松龄对百姓既受到天灾的打击,又遭遇征收之苦的哀悯,充分体现了百姓的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然而在哀悯之中,还有愤慨,他对下层百姓无知、自私的一面是抱有怒其不争的情感倾向。若说驱虫到他人田亩是小恶,则杀人是大罪。击魃行 中,百姓听信已埋葬三年的死者会成为旱魃来害人的谣言

19、,从而开始挖坟掘墓。在谣言背景下,邹梁一地送出棺柩准备埋葬时遇见老鼠,百姓认为是旱魃所化,于是追赶准备将其消灭,无果。百姓只遇见一位老翁,便认为老叟是魃鼠的化身,最终将其活活打死。诗中言:“邹梁仿此尤奇特,发柩苍鼠窜禾丛。逐鼠不获逢野叟,群疑魃鼠化老翁。目瞠口吃噏不合,一梃踣地群戈春”11 8 8 4。蒲松龄的灾难诗充分体现了灾难下百姓之恶,这种恶行一部分是源于百姓民智未开,另一部分则是天灾对百姓生活的打击。百姓在灾难下偭规越矩,是封建社会灾难中下层百姓的常态,但却少有人关注。蒲松龄的灾难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冲突,激发了他对灾难的思考,也是其劝世思想产生的思想导向。二、愤世:为官不恤民,

20、官狼吏虎封建时代的天灾往往与人祸相伴,官僚对人民盘剥,是灾害加深的重要因素。邓云特在 中国救荒史 中谈到:“从来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剥削苛敛”57 4。蒲松龄的灾难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呈现了下层官吏灾难下的百态,展现了官吏对于百姓的盘剥。官员懒政、假政、苛政将百姓一步步推向了深渊。灾难初期,官吏放任灾难的蔓延,体现官员的懒政。其中 旱甚 则是官员贪污腐败、谄上欺下、懒政渎职的集中体现:百里童童野草枯,人饥牛马少青刍。于今半绝秋田望,再旱十辰豆亦无!旱透高田二尺深,几床如炙热尘侵。终宵未得着床瞑,更羡年时三月霖。奇热大旱三百五十日,垅上安能有麦禾?报到公庭犹不信,为言庭树

21、尚婆娑。告灾11 8 3 5据 聊斋诗集,该诗写于康熙四十三年,据 淄川县志 载:“四十三年,谷贵、钱贱、民饥七月虸蚄生,遍地如蚁,继之以蝗岁歉”2。这一年旱灾、虫灾接连不断,造成百姓饥荒。在此前两年(康熙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山东已连续两年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但是官员仍旧我行我素,不顾民生疾苦。诗中谈及“报到公庭犹不信,为言庭树尚婆娑”,作为地方父母官,府外已是热浪侵袭、草枯地裂,府内却是树影婆娑,一派生机。蒲松龄虽未直接批判官员,但以“几床如炙”与“庭院婆娑”这般对立的场景形成对比,揭露了地方官吏的冷漠、麻木,让人感受到无奈。心忧百姓,了解民生是官员的职责所在。如果说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

22、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官吏对民生的体恤,那么蒲诗中的官员却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与世隔绝、纵情享乐。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等气象条件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因素。在炎热无雨的这段时间里,官员有充分的时间去把握防灾、抗灾。然而,在官员的懒政与享乐中,灾情不断扩散,以至田裂麦绝。这种懒政、庸政有时比贪腐更为可怕,如 捕蝻歌 诗云:“贵者或斩牲。登龙惟虔祝,冀蝻鉴丹诚。”诗中贵族及官吏听信巫师之语,宣扬佛号,斩牲祭祀,不做抵御,寄希望以诚心感动蝗虫。这种举动可笑至极,对于抗灾、救灾毫无益处,只会加剧灾难的扩散。面对灾难,官员放任自流,任其蔓延,对于自己乌纱帽则是紧张至极。地方

23、官们为了自己的仕途,无视灾情瞒报谎报,谄上欺下。如 邸报:二麦全枯谷未耰,流金烁石旱无休。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11 8 3 4。411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5卷 据 聊斋诗集,该诗作于康熙四十三年,因而 邸报 与 旱甚 属蒲松龄同年所作。该诗是蒲松龄在 邸报 上看见山东巡抚王国昌弄虚作假,瞒灾不报的报导时愤然而作。在田地干旱,麦禾断绝的情况下,为了政绩,不让君王忧心,谎报丰年,置百姓生死不顾。这首七绝通过现实的干旱与官员的虚假喜报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中“幸”字是反语,虽然奏报对于官员而言值得“欣幸”,但这对百姓而言则是悲哀。这类的官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并不少见,白

24、居易曾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杜陵叟)点出下层官员只为政绩,不顾民生的荒唐之举。延至清代,蒲松龄的“年丰幸有中丞报”再次指出这类问题。又如 离乱 中:“公庭亦有严明宰,短绠惟将曳饿人!”11 8 3 3官吏抓捕流民只是为了政绩,将普通百姓当作贼寇抓来治罪。蒲松龄用“严明”二字形容公庭的官员,极具讽刺意味。当灾难来临时,官吏的行为加剧了天灾对百姓的伤害,扩大了灾情,使得民不聊生。他们在灾难到来后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没有稳定社会秩序,反而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在灾难背景下,官吏巧立名目、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以 田家苦 为例:稻粱易餐,征输最难;疮未全医,肉已尽剜。东家儿女卖吴越,邻

25、妇夜夜哭霜月!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县牒丹书照红眼,隳哭叫号声响喽。小男“酒浆罗”堂上,归谋老妇相对愁。欲卖园中枣,田宅贱于草;欲贷豪家钱,债券无署保。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莫管来春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11 6 3 3本诗记载于 聊斋诗集 康熙十一年篇目,在这一年中冰灾、旱灾、蝗灾接连不断2。面对灾年百姓已然生死未卜,然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地方官的横征暴敛,租吏态度强横咆哮如怒牛,催缴租税的榜文照得百姓眼睛猩红,“租吏登门如怒牛。县牒丹书照红眼”。他们无视百姓正遭受着天灾之多艰,仍然大呼小叫地催缴租赋,真是“天灾亦过,人祸难逃”。面对此境,东邻虽因卖儿卖女夜

26、夜啼哭但仍可缴租保命,这在苦不堪言无法支撑农家看来已然是令人羡慕的了。回思自身,夫妻二人对案发愁,欲卖田宅,灾荒之年却廉价如草;欲借贷谋生,奈何灾年之下无人担保;愁思百转无有结果,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赖以谋生的耕牛卖掉,勉强交上眼下的征输赋税,“莫管来春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正所谓“稻粱易餐,征输最难”。不论是 田家苦 中的“租吏登门如怒牛”,还是 灾民谣 中的“吏到门,怒且呵”11 6 6 7。“怒”“呵”二字,足见小吏对于下层百姓的态度。征粮的小吏对百姓动辄怒斥,或以武力威胁,百姓只能卖儿鬻女,免去这场征粮风波。据 淄川县志 记载:“四十四年(康熙),特恩,再免本年田租,大有年”2。这年

27、是灾年后的丰收之年,但在蒲诗中却是灾年之景。道殣:“道上仍多殣,僵横尽瘦男!”11 8 5 2官员在这时贪敛钱财,导致路上仍是灾年境况,本应春耕之喜,却成播种之忧,“为问播迁何自苦?月中传说要征粮”11 8 5 2。此外,大人行 议羡 口号 齐民叹 等诗歌都揭露了官吏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据相关研究表明,造成清初荒政的主要原因尽管很多,但是匿灾与捏灾、消极赈济、亏空钱粮等吏治问题还是关系重大6。据 清实录 记载:“自古弊端,匿灾为甚。诚预为奏报,即设法赈济矣。民岂遽至饥馑 耶?止 因 山 东 各 官,匿 灾 不 报,故 大 致 饥馑”72 1 2。盛伟在 试论蒲松龄康熙甲申年“流民”诗及写作

28、的历史背景 中已经详细分析了蒲松龄在康熙四十三年所作流民诗的社会背景,分析了灾难的人为原因:淄川县知县张世良与山东巡抚王国昌及山东布政使刘皑“匿灾不报”8。因而朝廷三次救济山东,皆无淄川县。匿灾的本质还是为了征税,通过“火耗”达到贪污的目的。匿灾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能够保存地方库内钱粮;二是若因灾蠲免赋税,则地方官不能依此征收火耗加派,收入会相应减少6。纵观历代,苛政对于百姓的生计有极大的影响。因赋税,百姓“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 捕蛇者说),造成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悯农其一)的悲惨现状。柳宗元在 捕蛇者说中也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悲叹。现实主义的刺世传统自古有之,早

29、在 诗经,进而汉乐府,直至唐代新乐府。有唐一代,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更是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在现实主义传统的观照下,蒲松龄“发愤著书”,以愤笔揭露官场的腐败,抒发心中不平。正如他在 梦狼 中道:“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91 4 8 3。三、劝世:孤愤寄神灵,彰善瘅恶劝世,即劝诫教化世人。蒲松龄是生活在底层的一分子,也处于灾难的苦难中。他不是灾难的旁观者,而是灾难的经历者,见证者。聊斋诗集 记录了蒲松龄自康熙九年至康熙五十四年,四十五年间的诗歌集。康熙九年,此时蒲松龄三十岁,自这年511 3期 刘 邦:哀世、愤世、劝世 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 起,他几乎每隔一年都能见到

30、灾难的发生,有时灾难甚至连年不断。蒲松龄见证了二十三年的灾难发生,占其剩余生涯(其享年7 5岁)一半以上。灾难发生之际,蒲松龄家中也是“四壁圮尽半垅无”(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午中饭 云:“午食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长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米张;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 如 饿 鹰。弱 女 踯 躅 望 颜 色,老 夫 感 此 心 茕茕”11 6 6 6。灾荒之年,孩童不知世间冷暖,却知饥饿,都期盼父母能煮食充饥。然而灾荒粮食紧缺,家中孩童嗷嗷待哺,父母为此忧心忡忡,无可奈何。他灾难诗的创作是出于感情宣泄的自我表现和出

31、于道德责任的社会批评。这种情感宣泄,不仅是个人对于百姓的怜悯,也是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人生识字忧患始”,他的读书教育经历,使他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灾难下百姓的惨况和官场的乱象,使得他满腔义愤,最终一腔孤愤寄托神灵。万般无奈之下,他写下了 闻淄东无雨:霖雨不曾洒绿屏,黉山瞻祝总无灵。薄田拚少逢年望,赚得蕉窗一夜听。霈泽虽然遗故村,犹将报赛斩牲豚。逃亡幸可依乡井,便是苍苍雨露恩。11 8 3 6据 聊斋诗集 载,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三年。淄川县志 载:“四十三年,谷贵钱贱,民饥七月虸蚄生,遍地如蚁,继之以蝗岁歉”2。虽然 县志中并无旱灾的记载,但旱灾生蝗虫,这两者在灾害时往往相伴而生。面对旱灾,他瞻

32、拜黉山、祈求神灵降雨,但最终愿望落空。甘霖降落在故村,已是欢喜,流人尚可依靠乡井,这便是上苍给的恩德。在其赋集 祷雨赋 中写到:“感神君之格被,庆秋稼之十千。”12 0 5 0其 诗 歌 中“一 乡 干 天 怒,固 当 受 冥罚!”11 8 4 3“不敢问青天,何从咎时数?只恨有田庐,不在 雨 乡 住!”11 8 4 0“茫 茫 此 造 物,于 我 果 何仇!”11 8 4 5都体现了蒲松龄灾难时对神灵的呼喊。这里尚且不讨论其是否相信神灵的神道观的问题,且当作福则祈之,患难则呼之的一种精神慰藉。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只是个人的精神慰藉,不能达到劝世之效。但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慰藉中,他找了教化之路

33、。点评家但明伦在 绛妃 中点评蒲松龄怀“训世之心”,是“本经济以为文,假鬼神以设教”1 01 0 5 4。这般思想不仅是在 聊斋志异 中有所体现,在诗歌中同样有所蕴含。“设教”即教化,其核心是劝人向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特殊题材的诗歌,灾难发生之时,多数诗人感叹天灾无情,愤慨官吏如狼似虎,怜悯民生疾苦。然而,在蒲松龄这一视角下,他认为道德品质在灾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灾难所引发的社会悲剧展现的是人伦道德的缺失,蒲松龄看到的是官吏的盘剥,百姓的愚昧。因而,他认为官员、百姓都需要进行品德的再教育。正如其诗云:“或疑是病贫非病,人未言愁我欲愁”11 8 4 1。他认为贫穷或许不是灾难混乱的根源,并

34、非病症的症结所在,精神的匮乏,道德的缺失才是他们苦难的原因。在社会秩序混乱的灾难背景下,整个社会缺乏对公众的约束力。因而他需要找到一个相对有约束力的规则,于是他以神道设教。他认为百姓在灾难中缺失了精神上的东西。于是他尝试以神灵进行惩恶扬善的道德教化。他的灾难诗中,赞扬了灾难中乡绅赈灾行为。劝赈 一诗云:四月流人处处逃,仁人轸恤倍勤劳。已开粥厂捐清俸,又劝乡绅卖豆糕。11 8 3 5灾难下,对灾民体恤关怀的乡绅开始赈灾济贫,人性关怀与温暖在压抑的灾情下给人精神鼓舞。这是蒲松龄诗歌中唯一一首赞扬乡绅赈灾的诗歌,蒲松龄其余的灾难诗多是记录灾民的荒唐之举。诗中蒲松龄叙述了百姓的自私愚昧与官吏的残酷昏庸

35、,彰显他疾恶好善思想,正是显恶以扬善。然而因为灾难中,官吏与百姓更多地表现的是人性之恶,因而蒲松龄的灾害诗更多的是展现灾难下百姓思想落后,官吏的贪污腐败。他通过彰善瘅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善良的渴望。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不仅在诗歌中有关于灾害的书写,在 聊斋志异 中亦有关于灾难的记叙。聊斋志异 中有几篇与灾害相关的小说:雹神(卷一)张不量 地震 水灾 牛癀 孙必振 等。除 地震 是对灾难下百姓惊恐的“实录”,其余篇目都叙述了神异现象。若说蒲松龄灾害诗的描写是“纪实”的手法对现实的揭露,聊斋志异 中对灾害神异的描写则是以“曲笔”的方式表达其对善的追求。在小说中,他以“因果”思想教导百姓,彰善瘅恶、

36、惩恶扬善。他认为百姓应具备合作互助、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袁世硕认为:“蒲松龄是不迷信神鬼,不信其为实有,但却认为人们心灵中的神鬼,包括无稽的地狱之说,对人们的心灵是有作用的,可以给人以慰藉,可以给人以诱导、警告,知所趋避”1 02 0 1。水灾 中的两则故事集中体现了蒲松龄对百姓美好品质的正面引导,表现了他对百姓的教化。水灾 中611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5卷 有两则故事,其核心是“孝”。一则故事是康熙二十一年,水灾来临夫妻俩把老母亲扶至高地,留下两位小儿,当夫妻俩回去救孩子时,发现两个孩子并坐床头,并未受到伤害。另一则是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地震,只有孝子一家没有受到灾难的打击。正如

37、他在结尾云:“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1 07 0 6这两则故事的核心核心是“孝”,他认为“孝”能打动上天,使其不受灾难侵袭。除正面引导外,小说也有反面示警。牛癀 讲述陈华封遇见六畜瘟神得到治理牛癀的药方。当灾难来临,陈华封却因心怀私心只传给弟弟,不传他人,使得药方对自己无效。最终自己的牛快死绝了。当他改正错误后,药方才起效果,几年后养牛恢复到正常水平。陈华封开始自私的行为与发生蝗灾时,将蝗虫驱赶至他人田地的百姓无异。这也进一步表明:灾难下若只顾自家,损人不利己,最终会殃及自身。在封建社会,这种超现实的神话情节,使作恶多端的恶徒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也使善良正直的百姓得到了救助

38、,借此让百姓知道,惩恶除奸、扶善救弱的神灵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神秘色彩的果报思想能或多或少给百姓以莫要为恶,一心向善劝诫。蒲松龄的半生都在灾害中度过,连年不断的天灾在其人生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他在与友人赠别时言道:“三生亦复奈何许,万劫应为如是观。冷暖还应觅长策,莫将惫骨久摧残”11 8 3 6。可见这灾年已经让其身心俱疲。因而,他的孤愤或许不仅是科举制度与官场黑暗所造成,灾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生活在灾难频发的年代,愤世哀民思想引导其进行灾难反思。他的灾难诗是灾难写实,社会的苦难悲剧让他发出“人间何事不鹅笼”的叹息。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聊斋志异 中灾难因果报应思想是由灾难现实引导。在文

39、体互动的视角下,灾难写实与灾难因果,两者相互联系,体现了蒲松龄灾难书写思想的连贯性、同一性。由此可见,蒲松龄以小说来劝导百姓。或许这不是其创作 聊斋志异 的主要原因,但其中的灾难书写,是有其现实经历的艺术加工。他的这种生活经历以及创作思想对于 聊斋志异 的成书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语自 诗经 开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传统已然落地生根,此后写实传统不断传承,历代不乏写实诗人,代表性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范成大等,他们以创作实践践行着现实主义诗歌的写实精神。蒲松龄因自身底层的生活经历,其诗歌所反映的灾难现实更加广阔、深刻。他的灾难诗补足了史料的缺陷,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

40、有肉的社会人生。在文学表现上,灾难叙事与灾难反思,扩展了现实表现领域,反映了天灾与人祸的社会现实。其诗歌反映底层知识分子面对灾难的反思与担当,彰显了人文情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清)蒲 松 龄 著,盛 伟 编.蒲 松 龄 全 集 M.上 海:学 林 出 版社,1 9 9 8.2(乾隆)淄川县志M.乾隆十一年刻本.3 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J.清史研究,2 0 0 4(3):4 1-5 2.4 罗时进.清代自然灾难事件的诗体叙事J.文学遗产,2 0 2 1(1):1 3 1-1 4 3.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1.6 刘少航.康熙皇帝的荒政危机:1 7 0 21 7 0 4年山东饥荒救济J.农业考古,2 0 1 9(1):1 1 1-1 1 9.7 清实录 第6册 圣祖仁皇帝实录 3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8 盛伟.试论蒲松龄康熙甲申年流民诗及写作的历史背景J.蒲松龄研,1 9 8 6(0):4 8-6 3.9 清 蒲松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6.1 0 袁世 硕,徐 仲 伟.蒲 松 龄 评 传 M.南 京:南 京 大 学 出 版社,2 0 0 0.711 3期 刘 邦:哀世、愤世、劝世 蒲松龄灾害诗书写的情感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