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澳门地区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2897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澳门地区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澳门地区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澳门地区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基于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运用文献调查、现场勘测等研究方法,就澳门郑家大屋的选址布局、空间组织、建筑构造、装饰技艺等进行审美文化层面的研究,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阐述其审美特征,为澳门中式民居建筑遗产的修缮保护以及拓展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建筑美学研究视域提供参考。关键词:澳门;郑家大屋;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澳门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王慧泽作者简介:王慧泽,澳门城市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3-02-19。一、引言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澳门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澳门历史城区中的22座主要建筑文化遗

2、产,都是极具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工艺技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其中坐落在澳门半岛妈阁街亚婆井龙头左巷10号的郑家大屋是澳门现存占地面积最大、且最具特色的民用住宅建筑群,当属澳门历史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1郑家大屋,建于1880年代,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其举世著名的著作 盛世危言 便是在这里完成的。2作为澳门少有的家庭式建筑群,其整体元素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广东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受外来文化影响吸收了许多西方特色,可谓是中西方风格结合建筑的典型代表。对郑家大屋审美特征的探析遵循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分别对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展开更为深

3、入且系统的研究。3增加建筑学与其他多学科的成果交流与渗透,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角度拓宽研究视野。助力于拓宽澳门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思路,从多个层面整理、分析和展示其普世价值与历史意义,以期为澳门建筑遗产的保育工作方向提供借鉴,进一步推动澳门城市品牌在文化领域的建设。二、澳门郑家大屋的自然适应性特色分析郑家大屋的地域技术特征是其自然适应性的集中表现,亦是其文化地域性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澳门当地的气候、地形和材料等重要环境因素,对郑家大屋的选址、建造、布局和空间组织等表征的具象影响,可以提炼出其与因地制宜为核心的地域技术特征。郑家大屋的审美特点以地域性和技术性为核心,突出表现在郑家大屋的地理适应

4、性、气候适应性、建造技艺独特性等方面,这些特性共同构成了郑家大屋文化地域性格中的地域技术特征。(一)澳门郑家大屋的地理适应性郑家大屋坐落于澳门本岛的南端,其选址并未遵从坐北朝南的传统布局,而是坐东南而朝西北。整体建筑群沿妈阁街修建,东西向有着长达120米的纵深,因地制宜,顺应地势(图1)。郑家大屋适应澳门的地理条件,与其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地域特征鲜明。图1郑家大屋大门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总第145期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现存的郑家大屋地块并不方正,整体呈不规则狭长形,占地约4000平方米。其建筑群四周被被高墙围绕,入口也并不十分考究,与

5、其它澳门中式民居无异,全无显赫之姿态,给人一种封闭神秘的感觉。郑家大屋的总体布局关系可划分为7组或独立或相通建筑,虽然各建筑皆可自成一院,设有各自的出入口,但前侧的几座建筑论彼此相连,而后侧建筑虽然隔以水巷但也在二楼用多座廊桥互相串联,建筑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可视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建筑形态不拘泥于传统,布局非常灵活,在其它的岭南建筑中实属少见。4(二)澳门郑家大屋的气候适应性郑家大屋的气候适应性突出表现在其对澳门当地气候条件的利用与疏导上,建造者在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处理手法的同时将西式建筑元素有机的融入其中。澳门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亦带有热带气候的特性,地处低纬、三面环海,这使它他受到来

6、自海洋的低纬大气环流和大陆的中高纬大气环流双重影响,具有热量丰富、水汽充足、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尤其是夏季较湿热,雨量丰沛且集中。郑家大屋在建筑热工方面的措施与岭南传统建筑相似,5整体考虑建筑布局与功能的供需关系,针对通风采光、防风、防潮等用户需求有意识地综合处理的。郑家大屋的居住空间直面内港,前面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晒场,海陆温差所带来的海陆风使其住房拥有稳定的风源。以余庆堂为例,通常情况下海风从前楼正面门窗进入,穿过宽敞通透的厅堂,分为三路吹响两侧门窗、天井以及后楼中路的厂厅。虽然海风是郑家大屋建筑群的主要风源,起到通风散热除湿的作用,但其建筑者也对海风进行了必要且合理的引导与阻挡。主体建筑后

7、面设有一条街道,但其建筑后墙却保留了一条狭窄的通道,而并不紧贴宅院边缘。在该通道中设置拱券,在增强建筑的稳定性的同时兼具降温、隔潮、防湿和通风冷巷的功用(图2)。这使得后侧厢房在风较小的日子可以依靠风压通风降低室内温度、改善空气的质量。建筑间分隔的高而窄的冷巷空间,其接受阳光直射的时间较短,温度较低;而建筑中央的天井则受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温度较高,冷风从面向冷巷侧的窗户吹入,再由天井抽走,构成稳定的热压通风,使居住环境保持舒适凉爽。图2设置有拱券的通风冷巷郑家大屋吸纳西方建筑之元素,在建筑的许多空间装饰有西式吊顶天花。这些天花结构虽然具有美化空间和阻隔太阳辐射的功能,但其与房顶之间的空档若处理

8、不当形成闷顶,对通风散湿和虫蚁预防是十分不利的。郑家大屋天花使用的是厚度23cm的木板条抹灰,在天花的周边围绕一圈透空花格,再间隔点缀圆形花窗(图3)。6兼以在山墙墙面上开凿琉璃花窗,增加通风效果。屋顶也十分巧妙的采用了双层瓦,同样设置通风气窗,并设置铁网遮盖,防止虫鼠进入。这样闷顶汇聚的热气与吹入室内的冷风,可通过屋顶的气窗穿出,加大大气流动,起到良好的拔风作用。图3天花上的透空花格与圆形花窗(三)澳门郑家大屋营造技艺的独特性同样,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营造方法上,郑家大屋也展现了高度的自然适应性,极具地域特征。受海陆风的影响,澳门这座海岛城市,除了要注意-752023年6月建筑的朝向与布局以此

9、利用海风消热祛湿,还要预防海风所带来的盐碱性的腐蚀破坏注意使用耐腐蚀的材料。郑家大屋建筑群在当时受制于年代、功能、技术以及材料的多种因素,其建筑承重结构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分为墙承重体系和木结构体系两种。比如整组建筑最讲究奢华的部分余庆堂二层大厅,其整体空间宽敞而高大中心采用抬梁式构架,两侧佐以山墙承重,材料也是最为贵重的坤甸木四柱上承凤梨格木梁架(见图4)。7而积善堂的二三层,则采用西式屋架斜梁拉杆的做法,在通过山墙承重的同时,也在两侧增加简易三角桁架来辅助承重。这两处细节,展现了建造者对于中西两种典型屋架形式的使用姿态,也体现了当时国人对于新鲜技法既新奇又警惕的态度。在材料运用上,

10、郑家大屋以青砖墙为主,墙体的局部也保留有夯土墙的痕迹。砖墙的粘结材料,主要有两种,分别为黄泥草筋灰和黄泥砂浆。是以贝灰、蚝壳、稻草根、纸筋灰、细砂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椿捣而成的灰泥,其中贝灰在澳门应用较为广泛,是用贝壳煅烧而成的石灰。这种材料是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既能抵御的海风侵蚀,同时具有防潮隔湿的功能以及良好的耐久性与。在澳门的众多重要建筑中使用广泛。外墙的清水砖墙采用丝缝工艺,与岭南地区的建筑做法类似;外墙厚约 400mm,隔墙厚约260mm,墙体砌筑方式主要为五皮一丁、六皮一丁。8(一)原始木构架(二)复原木构架图4余庆堂二层大厅的抬梁式构架三、澳门郑家大屋反映的社会时代精神分析郑

11、家大屋的社会时代精神是其对社会适应性的集中表现。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以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元素为能量的,记录了社会历史,反映了社会思潮,体现了时代理性,具体表现在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家学传承蕴含的忧国忧民和文化基因携带的多元共存。(一)澳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1557年,葡萄牙人踏上澳门这块土地,便一直居住在澳门半岛南面的一座由城墙围绕的基督城内。在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正值多事之秋的中国内地时局动荡,一些中国人开始选择移居澳门。在此种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便铤而走险成为了强盗,达官贵人、殷实富商便是他们主要的劫掠对象。郑家大屋设有前后两个负责看守的更楼,积善堂二楼还设有一处隐蔽的阁楼

12、以满足特殊的安全性考虑(图5)。该阁楼位于右侧厢房上部,极难被外人发现,可通过内部隔间的活动天花进入。阁楼内因设有气窗,具备良好的通风,满足存放金银细软和暂时避祸的功能需求。郑家大屋也十分注重门窗的防卫,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防卫重点,在构造上余庆堂和积善堂均有完备的四重防盗体系,其他外门也均设有两重或三重。这些外门通常还会设置木闸门,门框上部与地面会对应的凿三至五个或圆或方的孔洞,可通过插入木桩将门从室内锁住,该构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被当时是中式建筑广泛应用(图6)。不但如此,余庆堂和积善堂在二层的门窗也保持视野开阔的同时,采取了一定的防盗、抗打击的措施。郑家大屋具备完整的建筑防卫体系,能有效保

13、卫郑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其高规格的防御系统折射出当时澳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民众未雨绸缪的生活态度。图5积善堂二楼的隐蔽阁楼(一)可插入木桩的圆孔(二)木闸门图6郑家大屋的防御系统王慧泽:澳门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76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二)郑氏忧国忧民的家学传承郑家大屋的主人是近代最早建立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郑观应,他也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出生于1842年的广东香山县,在其七八岁时迁居澳门。他在上海从商二十余载,先是在外国洋行担任买办,又自营贸易,投资轮船公司。后受李鸿章委派,担任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电报局等实业的总负责人

14、。1885年,郑观应放弃仕途回到在郑家大屋养病,从此潜心思想最终撰写出长盛不衰、闻名天下的 盛世危言。郑观应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得益于他的成长环境。其父郑文瑞,亦士亦商,郑观应继承了他的品格。澳门是公认的近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第一站,郑家作为澳门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巨贾,吸纳西学十分便宜。另外,郑家始终秉承传统中式伦理道德观并未因为身处澳门而有所松懈,其家风重视子女的传统文化修养,始终关注国家局势发展。郑父乐善好施,郑家大屋二门“荣禄第”的匾额便是因其多次赈灾捐献被赐封为荣禄大夫而来,下方的横匾“崇德厚施”则出自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的手书,字迹雄劲有力表彰郑氏父子赈灾有功,感谢他们对山西灾民的惠捐(

15、图7)。正是受这样双重文化背景的影响,使郑观应的改革思想更具现实意义。事实上,陪伴郑观应成长的郑家大屋,其中式传统与西方风格互相参考借鉴的隐性折衷主义思维,体现在选址布局、造型构造还是材料装饰等要素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对中西文化的取长补短,这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灵活运用,为郑观应的改革思想提供温床。图7郑家大屋二门匾额“荣禄第”与“崇德厚施”(三)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基因澳门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桥头堡,有着中国最早的外国人聚居地,这条件对澳门的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呈现具有多元共存特征的文化基因。澳门建筑文化彰显了岭南建筑、葡国建筑与折衷主义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显示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国人、葡

16、萄牙人、其它外国人在澳门的定居促使文化间的交流更为直接和频繁,先进的建筑营造技艺被带到这里,并结合地方特色,自成一体。以余庆堂为例,其前厅采用混合承重结构,抬梁式木架与两侧山墙结合的,并设计有开阔的落地窗,在过去可以欣赏繁华的内港风光。作为主屋,前厅横梁挂着提有“余庆”的牌匾是郑父郑文瑞的堂号。匾额两侧的柱子刻有一副“求名求利必须求己免求人,惜食惜衣不独惜财远惜福”的对联,有劝勉后辈勤勉节俭的深刻含义(图8)。在后厅陈设有一座折线型寿屏,整体为岭南精美的木雕工艺,该屏风由十二扇屏风组成是郑家大屋现存木雕装饰中最豪华的一件(图9)。雨水可以通过前后两厅之间的天井汇聚于家宅,有着聚财的象征,反应出

17、广东以水为财的传统观念,是岭南传统民居常见的基本形式。图8余庆堂大厅图9余庆堂后后厅的折线型寿屏-772023年6月郑家大屋在建筑园林的装饰上则吸纳了许多外来西方文化,如余庆堂内门上采用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便是其重要体现,同样的结构装饰还存在于岭南其它地方的清代名园民居之中。在郑家大屋大花园中,还能看到当时在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被广泛运用的小麻石铺地(图10),这种“石仔铺路”不论在澳门的街头还是住宅的内部空间都有应用,充分体现出澳门对西方外来殖民文化特色的兼蓄并收,以及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共融。图10大花园中的小麻石铺地四、澳门郑家大屋展现的人文艺术品格分析人文艺术品格之于建筑,“主要反映

18、在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之中”,9是建筑发展和追求的目的和宗旨。郑家大屋的文化地域性格的第三个逻辑维度人文艺术品格,是其人文适应性的集中表现。中西融合的审美思想、雅致实用的审美趣味、救亡图存的价值取向是郑家大屋人文艺术品格的三个重要方面。(一)中西融合的审美思想郑家大屋汇聚中西方建筑风格,究其原因涉及多个层面。郑家大屋比邻的亚婆井前地被葡萄牙人视为心灵精神归属地,附近葡萄牙人居住区的西式房子与其摩肩而建,聚居着富有阶级。而另一侧视野开阔,居高临下,直接面向濠江内港的坡地纵览往昔千帆并举的繁华景象,并且码头与大屋入口

19、近在咫尺仅一步之遥,沿岸多为比较贫穷的中国渔民的聚居地,是以大宅周边中西文化混杂,位居其中,不仅可体会华人生活疾苦,对西方先进文化也可轻松习得。郑家大屋背靠西望洋山,其“前迎镜海,后枕莲峰”的独特格局,体现了中国人依山傍水的传统风水追求。郑家大屋主要由郑观应及其父亲、兄弟共同修建而成,作为郑家大屋的主人之一,清朝末年他开展实业救国活动,推广思想救国主张,是中国启蒙运动前驱。主人身份所处历史背景造就了郑家大屋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面貌,是传统葡人与华人居住交界区社会文化形态的现实反映。另外,通过分析建筑群的总体功能布局,可以发现在风格的选择上主要居住空间多为传统中式,而位于庭院的长廊与亭子则更多的选

20、择了西式的建筑构件。个中缘由,可能是封建礼制与儒家伦理观念对传统建筑居住空间的影响更深远,“礼”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园林景观在建筑时则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可以看出宅主人建造时在顺应传统习惯与追求流行时尚两方面都进行了综合的考虑。(二)雅致实用的审美趣味郑氏家族承袭儒家传统观念,追求高雅精致、吉祥如意的生活,在审美趣味上蕴藏理性与实用,充满对家族繁茂、学业有成等美好愿景的向往。郑家大屋的建筑装饰上,力求精美别致,在增加建筑美感的同时象征吉祥,10其形式多样的装饰将澳门本土的多元文化含蓄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展现出别具一格、兼容并包、包罗万象的特点。既富含岭南宅园建筑

21、特色,又随处点缀西洋装饰的痕迹,是澳门硕果仅存的民居建筑佳作。郑家大屋的外墙上除了有民居常见的唐草纹与壁画外,还装饰有题材丰富、立体生动、寓意深远的灰塑。其主要表现在主门的檐墙上,做工精细,题材上结合实际情况及使用者需求非常丰富,常见的样式有鲤跃龙门、福寿双全、大富大贵、喜上眉梢、松鹤长春等等(图11)。11在花园矮墙、门楣、窗楣以至天花上都装饰西式花样的灰塑,建筑室内的木构件,如门窗、花罩等也不吝啬的装饰以透雕浅雕的吉祥花果图案,并贴有金箔,彰显富贵气派。这些装饰凸显艺术效果,丰富人们的精神层次,将当时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相容并蓄的态度很好地展现出来。王慧泽:澳门郑家大屋审美文化特色探析-78宁

22、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三)救亡图存的价值取向晚年的郑观应弃仕还乡,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虽然贫病交加但依然呼吁“天之心在民”,支持变法维新。1893年,在郑家大屋郑观应完成了著名的 盛世危言,他在书中果敢且坚定的提出了“千古无不变之法,亦无不敝之政”的观点,建议“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主张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体制与经济,才能真正让中国进入现代化。光绪皇帝及后来的孙中山等重要人物都读过这本书,这些至理名言影响了几代伟人,至今仍被当作那一时期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开创性文本。这位开明的商人、改革家的居所,在建筑与历史上具有双

23、重的重要意义。五、结语郑家大屋兼容中西典型风格特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澳门建筑遗产中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经典之作。首先,在地域技术特征维度,郑家大屋的选址布局因地制宜、融于自然,建材选择与营造方法也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如利用冷巷与天井改善室内热环境等,这是其对澳门当地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和材料技术等条件的高度适应的具象呈现,地域性与技术性的结合为郑家大屋的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在社会时代精神维度,郑家大屋建筑空间的防御性布局与庭园和建筑装饰的风格,是对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局与中西糅合的社会文化面貌的折射,其整体特征符合时代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的融合为郑家大屋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饱含澳门受到殖民

24、文化影响的西方特色。最后,在人文艺术品格维度,郑家大屋通过对建筑装饰、空间布局、对联匾额等采用象征性的设计手法表达出其艺术特性,建筑群修长封闭的整体布局及精雕细刻的细部装饰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载体的强力碰撞,人文性与艺术性的表达为郑家大屋在其发展中的追求奠定目标与主旨。郑家大屋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由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层层递进、互为依托,由此呈现出郑家大屋的审美特征。(一)(二)(三)图11外墙装饰的灰塑注释:1吴尧、毛一山:澳门居住建筑文化遗产的修缮保育与旅游开发以郑家大屋为例,美术学报 2020年第6期。2叶扬、Thomas Ch

25、ung:郑家大屋修缮,澳门,中国,世界建筑 2009年第12期。3唐孝祥:建筑美学十五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261-264页。4张鹊桥:澳门典型传统豪宅郑家大屋,建筑与文化 2009年第5期。5范跃虹、赖奕堆、李紫妍: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特征研究以岭南建筑为例,南方建筑 2021年第2期。67潘建非:澳门郑家大屋的建筑分析,华中建筑 2012年第5期。8邱丽:澳门郑氏大屋中墙体的勘察与修缮研究,古建园林技术 2008年第4期。9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63页。10张书源:澳门郑家大屋装饰纹样研究,大众文艺 2021年第20期。11尹木子:多文化融合下澳门建筑装饰形态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责任编辑李益长-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