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224662 上传时间:2024-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 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 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令”实施的作用。2. 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3. 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独尊儒术”的实质目的。4. 搜集有关两

2、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 西汉的建立(1)建立: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3)地方体制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一稳定埋下了隐患。结果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2. “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2)举措:减轻赋税、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知识点2

3、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1. 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分解了 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 建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 、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 ,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 (3)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 地位确立。2. 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

4、设立河西四郡任用卫青、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张掖、敦煌4郡。(2)出使西域,开通:募遣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随堂演练1.阅读教材 P22 “史料阅读”: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试答:2.阅读教材 P23 的“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试答:3.阅读教材 P23 “历史纵横”:为何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之说?试答:4.阅读教材 P23 “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目的。试答:5.阅读教材 P26 “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试答: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经营东南和西南:

5、汉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知识点3东汉的兴衰1. 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2)建立:9年,外戚夺取皇位,改国号为,西汉灭亡。(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23年,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 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节省政府开支, 提倡节俭;整顿吏治,

6、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恢复西汉的 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下诏释放奴婢。思想: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 ”治天下。 3. 东汉衰败过意舒土出(1)社会危机东汉中后期,外戚、 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黄巾起义爆发: 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 结果: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 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 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知识点4两汉的文化1. 史学成就(1)史记:西汉中期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

7、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2. 文学成就(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3)五言诗:民间流行,、生动,传播广泛。3. 科技成就(1)医学(2)数学: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教材剖析1. 阅读“西汉驷马安车”(见教材P22)信息解读:“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安

8、车”是古时的一种坐乘车。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驷马安车”充分体现了地位显赫。2阅读“卫青墓”和“霍去病墓”(见教材P24)卫青墓 霍去病墓信息解读:在汉武帝时代,卫青和霍去病为平定匈奴北犯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后,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开拓和稳固。3.阅读“丝绸之路线路图”(见教材P24)信息解读:“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4.阅读“东汉集市画像砖”(见教材P25)信息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

9、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探究一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史论要点1. “大一统”的内涵“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包含四个方面:在主权统一方面,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在民族统一方面,主张民族统一;在疆域统一方面,维护疆域统一;在思想方面,主张统一思想。2. 汉武帝的“大一统”举措及意义(1)对内:实行大一统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颁布“推恩令”。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

10、利贷者的财产税。思想: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2)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加强中外联系,基本奠定中华疆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北伐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经营西南夷,促进民族交融。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点训练1. 下图为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灰色区域代表当时的封国。此图表明()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B.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C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D.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2. 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

11、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汉归义羌长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探究二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史论要点1. 全面理解汉初的“黄老思想”(1)含义:“黄”指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指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2)特点:“无为而治”。(3)认识: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2. 多元视角认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1)背景: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藩王势力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2)提出:董仲舒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方面实行“大一

12、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意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点训练1. 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2.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探

13、究三(核心素养)两汉衰亡的原因素养解读1.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纷起义。2.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史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解读材料意思是:做人太过刚直,最后只能死在路边。如果做人懂得迂回,最终却能封侯。这反映了当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排除异己,正直官员受排挤的现状。对点训练1.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礼乐制度破坏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C.以“柔道”治天下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2. 阅读“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回答问题。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地桓帝灵帝少帝献帝继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史料反映了东汉皇帝继位的什么特点?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