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2212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452023.08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文/李贝贝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作曲家介绍与作品简介贝多芬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诞生于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过渡到浪漫乐派的桥梁。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分别被称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和“旧约圣经”。由此可见,他对主调音乐所做的贡献足以与巴赫在复调音乐上的成就相媲美。他的音乐不仅继承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巴赫的哲理性、海顿的人民性、莫扎特的抒情性,还进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常将个性鲜明的动机变化贯穿于整个乐章,使用分解和弦以及突然的

2、力度变化来刻画刚硬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一生不断追求着1792年,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彼时,贝多芬刚到维也纳,经济上的窘迫使得他不得不为了生计,也为自己在艺术界站稳脚跟去向贵族展露自己的才华。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了他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承袭了莫扎特室内乐的风格,又融合了海顿作品节奏欢快的特点,整首作品充满了欢愉的气氛。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作品的第一乐章为快板乐章,C大调,4/4拍,是古典奏鸣曲式的再现。呈示部第190小节为该乐章的呈示部分,和声以主和弦为主。呈示部的主部为第112小节,作品一开篇就出现了主部主题,虽然以弱力度出现,但隐含着蓬勃向上的音乐形象

3、。第14小节的旋律以右手为主导,到第5小节左手出现新的织体形式,主和弦分解的低音像乐团的低音乐器为旋律铺底,由第8小节低声部坚定的三连音、C大调级音对主音的倾向性以及渐强的力度,成功把主动级过渡到低声部。如果在前8小节,动机是在高声部克制发展的,那么第912小节低声部坚定的动机形象就是在为连接部辉煌的形象作铺垫。第1326小节为呈示部的连接部,连接部前8小节的动力织体仿佛仪仗队的号角,威武庄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背景与左手鼓槌般的敲击衬托出昂扬的气势,是呈示部第一个小高潮,这一部分在C大调上发展,从第21小节开始,左手开始出现频繁的离调,预示近关系大调的转调,直至第25小节的G大调下行音阶,

4、正式进入G大调。第2761小节的副部,包含两个性自由,作品总是充满着斗志昂扬、蓬勃向上的气势。这种斗争的精神与他坎坷的一生是分不开的。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1796年他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减退,病情逐步恶化令他的创作一度停滞不前,1815年,贝多芬遭遇生活带给他的经济危机,他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遭受质疑,此时他的听力完全丧失,在1824年第九交响曲首演时,贝多芬只是站在乐队前,而事实上,是乌姆劳夫指挥乐队完成的这场演出。1824年到1826年的两年时间,他相继完成了最后的五部弦乐四重奏,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与世长辞。第三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于美化生活

5、BETTER LIFE0462023.08格不同的主题,第一副题为第2739小节,g小调赋予旋律抒情浪漫的感觉,但由于游离于主调之外,这句抒情的乐句并不是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部分。但离调的同主音小调为副部增添了温柔的色彩,小三和弦的分解为乐句增添了歌唱性,富有流动感,与主部主题刚毅果敢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第39小节起,有7小节的连接句,织体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温柔转变为欢快的舞曲性格,织体从多情的分解和弦转变成半分解和弦,高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跑动加上低声部的重拍,与主部形象更加贴合。连接句从a小调转到g小调,最后进入D大调。在第47小节,副部主题在G大调展开,该部分的音乐形象与第一副题的风格近似,

6、且多了些恬静。副部主题的旋律声部运用了对位的创作手法,高、中声部在低、高音区相互应和,好似两位不同声部的歌者共同为织体增添层次感。结束部为6190小节,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结束部的主题是第6168小节的动机材料,是呈示部的连接部分(第1320小节)材料的变化再现,由C大调的主和弦转为G大调的级和弦,依旧是昂扬向上的音乐形象,第二部分为第6973小节前短后长的节奏音型,该乐句持续上一主题的调式,以音阶下行的形式继续在G大调发展,该主题的最后一部分只有四个小节,第7377小节为补充部分,进一步巩固G大调的调式。第二个结束部的主题是从第7785小节,该主题的力度变化较大,前四小节以弱力度为主,整体更

7、像管乐的低声部刻画出的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颤音更为低沉,长音则较为抒情,后四小节毫无预兆的强力度连续四度上行在G大调的属和弦,进而上攀至顶峰。第三结束主题是第8590小节,使用双手八度分解的织体形式,属七和弦完满终止,该部分力度升至ff,展示出像乐队齐奏般宏大的音响效果,刻画出了不断抗争的威武形象。整个呈示部充满了对比,在音乐形象上,该部分呈现了“昂扬向上抒情温柔威武昂扬”的发展过程,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力度及音乐材料的对比也凸显出了该作品磅礴的气势。展开部第9096小节,材料来自结束部的第二主题,该部分的结束在c小调上连续模进,力度延续结束部第二主题的特点由弱直接转强,逐步与后续音乐材料的性格

8、保持一致。第97小节采用新的织体形式,分解琶音,在b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展开,不和谐的音色给原本激昂的色彩更添了一份斗争的焦灼。右手的琶音旋律走向以每2小节为单位,经历了下上下上的走向,好似命运的高低起伏,伴随着旋律走向的还有不断变化的调式,左手七和弦的低音以半音为单位不断进行转调,和弦性质由属七转换为减七,力度也从ff转变为pp,高低声部的音色越来越不安,和弦也游离着一种期待的情绪,这都预示着中心部分的到来。第109112小节,是在D大调发展的呈示部主题的再现,在短暂的四小节后,第113129小节在主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变化发展,主题中的插入部分,将主题的动机在不同位置上以下三度的方式多次反复,

9、在第123小节使用大切分的织体形式,左右手错位切分,两个声部互相弥补切分所带来的空白感,最后结束在C大调的属和弦上。第130139小节,延续使用中心段的动机,前6小节不断巩固先前的调性,力度经历了pppff的变化,第136139小节在C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发展,旋律线条呈下行状态,直至进入再现部分。再现部该作品遵循奏鸣曲式的一贯原则,第139146小节为该作品再现部的主部,再现部分的主题与呈示部近似,音乐形象也与呈示部无大差别。连接部的前八小节采用结束部的大切分音型,前四小节高声部的旋律与“欢乐颂”的动机相似,后四小节的旋律部分转入低声部,连接部的尾声部分与呈示部相同,由C大调转入G大调。从第16

10、0小节开始的副部,材料来自呈示部的副部和结束部,变化重复直至217小节结束。该作品的尾声篇幅非常庞大,共有39个小节(第218257小节),该作品的尾声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218232小节的华彩段落,采用不和谐的七和弦,节奏型从八分音符到三连音,烘托出紧张的氛围,多次使用阻碍终止和弦,力度由弱渐强,一串快速的琶音在C大调中展开,在属七和弦上落下帷幕。经过32分音符组成的半音阶下行华彩乐句后,主题再次出现,出现新的模进发展,经过三小节的渐弱后,音乐短暂休止,最后通过C大调的琶音华丽地完结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诠释旋律处理在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前12小节中出现了多

11、声部音乐的织体,其中在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交替出现主旋律、副主题。因此,在演奏前要区分好主题与副主题,哪个声部出现旋律,其他声部都要为旋律做出让步。主、副主题中添加了许多由单音构成的旋律。主题开朗、具有歌唱性,副主题则坚定,两者之间有强烈对比,因此主题部分不仅要突出,而且要性格鲜明。例如,进入第22小节,出现p标记的力度,旋律声部在右手,左手的分解音型就可以适度地调整触键,降低力度。装饰音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不似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有较强的即兴风格,这一时期作品的装饰音应均在音符规定的时值内。不同的装饰音在实际演奏中有不同的演奏要求。颤音。颤音是不超过2度关系的两个音匀速颤动,这一类装饰音被贝多芬

12、广泛地运用到了第一乐章中,若无特殊标记,则默认为是上颤音,反之,则为下颤音。颤音的弹奏对手指的灵敏度以及手指独立性要求颇高,动作幅度要小,手指在贴键的同时手部肌肉要放松,以避免肌肉紧张造成三关节僵硬。颤音的个数与指法要安排得当,在前后连接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使用1、3或2、3的手指更能确保颤音的均匀清晰。此外,对于到底要弹几个颤音、用哪组指法也要提前确定好。回音。该作品回音部分的装饰音为0472023.08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四个32分音符构成的顺回音,该作品使用的回音篇幅较少,但相较于颤音,在演奏时更应该注意将左右手时值计算好,高、低声部应当速度一致,以免装饰音的节奏过于随意导

13、致两个声部无法同步,此外,为了保证作品的流畅程度,应当提前把指法编排好,笔者认为主音部分用3指,装饰音部分顺序使用4、3、2、1的指法在快速演奏的过程中更容易使乐句表达得更加清晰、完整。夸张的力度变化贝多芬时代的钢琴音色不如现代钢琴音色清脆明亮,踏板延音效果也不明显,尤其是高音区,总是出现沉闷的声音,就好似敲打在木头上。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力度标记标注得十分频繁,且力度变化幅度都十分跳跃,类似“sfp”这样的忽强忽弱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令人出乎意料。正因为大量的力度标记在作品中出现,因此演奏者在演奏前,应当将作品的力度做一个恰当的安排,渐强、渐弱的地方应当有层层递进,否则很容易将渐强、渐弱处理

14、成突强或突弱。除此之外,力量的强度也应当有对比,虽然力度分为强和弱,但是这两种力度也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层次,譬如强力度包含mf-f-ff,弱力度包含pp-p-mp,在实际演奏中,二者的层次不应当笼统地一概而论。在该作品第27小节的第一副题的部分,是以p力度起始,但在该段落的演奏中应当分清楚层次,高声部应当为主导,低声部则在此时起到铺底的作用,以丰富音乐层次。第8184小节,该处颤音部分虽然为f力度,但为了丰富音乐的层次,此处4度模进的颤音可以稍作渐强处理,为后续的ff做好铺垫。背谱与记忆背谱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环节,若想使自己的钢琴演奏走上舞台,背谱是“必经之路”。另外,背谱不仅可以提升演奏者对作品

15、的熟悉度,使之沉浸地投入演奏中,而且可以促使演奏者形成清晰的演奏思路以及养成理智的演奏习惯。背谱的侧重点不在于记得快而在于记得牢、记得准。通常背谱主要有四种类型:视觉记忆、旋律记忆、肌肉记忆和分析记忆。在背谱时需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编配、和声色彩、乐句、乐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将记忆架构在这些理论分析上,有利于增加对作品演奏新的理解并加深乐谱的记忆。在该作品中,可以在结构上分三部分记忆,分别是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演奏者可以将呈示部与再现部的不同点罗列出来,分别记忆,以免出现“不知道弹到哪里”的混乱情况。例如呈示部结束部的八度分解,就可以在记忆时把分解八度合并为八分音符的八度音程,通过相邻音

16、程的关系来记谱。这类分析织体的方法不仅会提高背谱效率,而且还能保证背谱的准确度。本文主要是以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中心,以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为重点,通过对古典主义音乐整体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概括,把握作品整体风格,从曲式、音色、和声色彩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在第三章演奏分析中从旋律处理、装饰音、力度变化、背谱方法四个方面深度探究了实际演奏中遇到的问题。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其创作手法十分大胆,虽然第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但作品中夸张的力度变化极大地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通过这些作品,听众能感受到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题材的磅礴感,这也在无形中给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创作以深刻的启迪。通过对音乐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动力性的创作手法、丰富的和声色彩、演奏者精神抖擞的状态,共同为作品奠定了良好的氛围;从演奏技巧来看,通过分解八度的运用、双手颤音的铺垫、旋律部分的“配器”因素的使用,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作品的技巧性,使作品展露出个人风格的雏形,充分反映了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热情、奔放的创作特点。(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