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1424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2023年第2期/总第18期Vol.5,No.2,2023五四运动以后,“政治化”和“神圣化”的教育“由可忽略的分量一跃而为政治、外交、军事、财政、政党,总之一切活动的重要枢纽”a,其中北平(京)教育界权势纵横,又非其他地域可比。从1928年8月组织大纲通过到1929年8月善后方案出台,北平大学区存在仅一年时间。但与中央大学区始终处在蒋介石一系直接控制下不同,北平大学区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令推广至地方的产物,其面临的是刚刚结束奉系专制统治、地方教育自成体系、几大军政势力混杂、中央权力鞭长莫及的处境。因此对北平大学区的研究并不是对此前研究较

2、多的中央大学区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明晰其作为中央教育制度在落地过程中涉及的这一时期的北方党、政、教纷争。关于大学区制从筹建到失败的过程、原因及其在江苏的试行,前人已有不少论述。b关于北平大学区的研究集中于高校学潮以及其中英美派与法日派问题c,对1928年后中央权力进入作者简介:路雅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文化史研究。a 陶孟和:现代教育界的特色,现代评论第一年周年纪念增刊,1926年。b 陈哲三著:中华民国大学院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ChenShiwei.GovernmentandAcademyinRepublicChina:Historyo

3、fAcademiaSinica1927-1949,Ph.D.diss,HarvardUniversity,1998;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大学区试验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 2007年第2期;茹宁:民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的价值重估,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赵峻岩著:民国时期大学区制度变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c 王昊:民国时期的北平大学区风潮,百年潮 2002年第2期;严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平大学区风潮论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许小青: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北

4、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路雅鑫摘要:1928年6月,随着北伐的胜利,国民政府将大学区制推广至北平,意图重建北方教育秩序。而此时北平正处于中央政府根基不深、军政派系纷杂的局面。面对大学区制度在北平的落地,地方教、政、党各界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殊途同归,反对大学区制。北平各高校刚从奉系军阀的专制中解脱出来又遇新的合并政策,加上对北平教育地位下降不满,情绪积累爆发学潮;普通教育界背后的北方本土行政权力网络阻挠大学区制的落地;国民党地方党部捍卫自身权力反对中央决策,牵连大学区。最终,李石曾代表中央权力通过大学区制经营北平教育的规划落空,而其善后方案表明,北平大学区虽存在不足一年,但是直接影响了此

5、后北平教育学术的发展格局。关键词:北平大学区;大学区制;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60(2023)02-0072-1272北平引起政教关系纷争的整体历史背景,以及李石曾在高等教育界派别之外的政治身份观照较少。本文将追溯大学区制在北平试行前后的筹划、受阻、善后的过程,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分析各方反对北平大学区的声音来源与真实考量,还原北平大学区在北平整体时局中的历史参与,进一步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平教育界权力分配与党政秩序重建中的复杂面相。一、北平大学区设立的政教背景与纠葛清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的国立高等教育的开启。数年之后,北京城内,国

6、立九校a的基本格局已然形成。北京高校数量居全国首位,远超其他地区,而各校院系专业设置重合、师资生源水平失衡。出于学制变革和科学管理的目的,北京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和胡适等人都对国立九校有过统一整顿的考量。b但九校局面已成,凡是改革必将牵扯人事变更、经费分配、机构废立、师生调动等直接的“饭碗问题”。c在现实阻力之下,此议虽经数次提及,却难以推行。1927年,奉系军阀入京,借助军事压迫和对文教思想的强力把控政策,将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应该指出的是,此次合并与前述学人出于科学教育的学制探索有异。奉系的文化高压政策招致师生反感,高校合并之举较此前讨论也增添了几分强权色彩。师生情绪遭到

7、压制,一时沉寂,而在驱逐奉系军阀后,这份历史情感遗留是被有效化解还是触发起更强烈的反弹,取决于新政权的教育政策。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成功,将奉系军队逼回关外。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北京(1928年6月28日更名为北平特别市)、天津、直隶、热河等地,正式将华北地区纳入管辖范围,在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白崇禧等人的协商下,华北地区设司令部、政治分会、省市政府等,逐步建立起北平及周边地区的卫戍、行政、党务系统。各方军政势力进入北平,政治与军事权力之争非常严重。但在教育上,晋、豫、新桂系基础较浅,为中央教育体制的推行留下了一定的权力空间。此前一年,南京国民政府刚刚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效仿法国大

8、学区制。大学区内有国立大学一所,设大学会议,由大学校长担任会长,既主持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学发展,也处理本区内中小学等普通教育及一切附属的教育行政事务。d大学区制具体为国人知晓以及实践,得益于蔡元培、李石曾二人。1920年年底,蔡元培赴欧美考察教育,对法国大学区制的“分区”“统系”“贯通”等特色称赞不已。此前,地方教育最高机构为教育厅,任职者多为行政官僚,他们的教育、学术能力不足,而具备教育与学术能力的大学教授,又专司学术研究,远离普通教a 北京(北平)国立九校一般指的是: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女子大学、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在不同时期具体所指有差异

9、,另有“八校”“十校”之称。b 蔡元培与胡适曾以“经济”为标准,讨论北京大学与北洋大学的工科、法科合并,以及北京国立高校统一共组研究院等问题,详见复胡适函(1926年10月8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页。关于此前合并北京国立高校的议论与尝试,详见许小青: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c 胡适:论大学学制,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 1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7页。d 参见常导之:法国教育制度、周太玄:法国教育概览,马小泉、李景文主编:民国教育史料丛刊第535册,大象出版社2015年版,第6、178

10、页。73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 育实践。a大学区正可贯通大学研究与中小学教育,使“教育得有学术之根据”。b李石曾自1902年赴法,到主持大规模留法运动,浸染于法国文化多年,对其“民治之精神”“学术之发达”向来赞不绝口,数次论及中法民族之相似性,法人“能脱于神君之迷信”,最契合中国无宗教之特点,c因此在革命、道德、文教诸方面,法兰西都堪为中国典范。在李石曾看来,大学区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通过横向的分区与分科、纵向的分级,兼顾“学制整齐划一”与“升转学之灵便”的特色。d1927年,凭借在宁汉之争中对蒋介石的支持,蔡元培和李石曾的“元老”政治威望成功转化为新政权中的权力地位,有机会在教育建设

11、上将多年所倡付诸实践。e南京国民政府甫立,蔡、李二人合力推行大学区制,在南京国民政府掌控的核心区域江苏、浙江二省试行。1928年6月,奉系撤出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北方机关,政治、军事、教育各方亟待重建新秩序,大学院内部对于北平教育的安排也在激烈讨论中。大学区制试行不过一年,虽有风波f,但毕竟得二人推崇,如今推广至新入国民政府管辖的北平,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内对此无明显歧见g,他们争议的问题在于改组后北平大学校长一职的人选蔡元培还是李石曾。蔡元培和李石曾自民国初年已然活跃于北方教育界。蔡为北京大学校长,李曾受邀任教育总长,二人皆有学界领袖之风范。相较而言,蔡元培掌北大多年,又得新文化运动加持,名声

12、更盛,加之与北大渊源,北大师生一再请其北上主持校务h,蔡元培本人也愿意兼北大事。但蔡元培此时是大学院院长兼代司法总长,工作繁杂,绝无离开南京可能,北平教育事务之复杂又非挂名能够处理。i对于李石曾而言,20世纪20年代北大教授大量南下,已非蔡元培掌校时期状况,与己亲近的学生与教师也大有人在。j就连傅斯年都不得不承认北大“事繁于前,人少于旧”k,纵然蔡元培掌校,也困难重重。北平其余国立高校,李或尚有优势所在。李石曾正是清楚蔡元培与己方此时处境对比,尚未归国之时便已联络易培基、张乃燕提议自己为中华a 蔡元培:在爱丁堡学术研究会晚餐会上的答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4

13、6页。b 蔡元培:提请变更教育行政制度之文件,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4135页。c 李煜瀛译述:法兰西教育,留法俭学会1913年编印,“总论”,第2页。d 李煜瀛:法国教育与我国教育前途之关系,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0年编印,第231236页。e 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四老”在宁汉分立中支持蒋介石,“在政治上有辅立之功”,中央又忙于军政大事,因此“四老”的教育建设得到蒋介石默许或支持。参见陈哲三:中华民国大学院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1页。f 关于中央大学区的学潮,详见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大

14、学区试验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 2007年第2期。g 许小青: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h 各校气象焕然一新,申报 1928年6月19日。i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5册,1928年6月15日,(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86页。j 赵子懋:国立北京大学复校运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k 傅斯年致蔡元培(1929年7月),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1年版,第216页。此函为北平大学

15、区失败后傅斯年对北大局势的分析,但与此时北大面临蔡、李双方主持、吴稚晖“居中”调解的困局十分相似。74 教育史研究 2023 2 大学a校长,甚至提前部署亲信李书华、萧瑜、李麟玉、沈尹默接收中华大学,校长职位已然宛如囊中物。b事实也确实如李石曾所料,大学院大学委员会中易培基、张乃燕提议,吴稚晖撑场,蔡元培谦让,杨铨有愧张乃燕在先c,张仲苏等附议,仅胡适一人提出异议,李石曾任校长的提案自然得以通过。d1928年8月16日,大学委员会正式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将先前在江浙已经开始试行的大学区制推广至北平,即裁撤河北省教育厅,设立北平大学区,管辖河北、热河、北平、天津的教育行政,“以学术独立、课程

16、错综、平均发展、互相联合为原则”,将北平国立九校,天津的北洋大学、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保定的河北大学e合并调整,共组北平大学。f李石曾以大学区制合并高校,本身有法国教育制度提供的科学性借鉴,大学区的制度设计也是较为偏重高等教育的g,未尝不能成为对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但李石曾尚身居国外,未对全局做细致规划,仅是抓住北平政权更迭之际新权力秩序的施展空间,便急于接收与整合北平高校,全然不顾北平高校数量之多,以及各校脱离奉系统治后日渐反弹的复校独立情绪,使得北平大学区在成立之初便遭遇了来自高校的强烈反对。二、北平高等教育界率先反对大学区制自张作霖出走,京师大学校校长刘哲及其任命的教

17、职员离校后,北京各校师生的怨气终于爆发出来h,拆毁原本京师大学校招牌,恢复旧制,用1927年以前各校原有名义维持i,自行组织校务。北大方面主张“文理法仍称北大,其余各为一校”,法科在校员生,组织学生自治会j,师范大学、女子大学、医科大学、艺专学校等亦先后召开全体大会,组织学生联合会,暂时处理校务。k对于国民革命军,各校纷纷欢迎其入城,并组织代表慰问,感激其驱逐张作霖,复活本校。l北京高校沉浸在复校的乐观情绪之中,教育界气象焕然一新。a 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原在北京的“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中华大学”即1928年8月之后的“北平大学”。b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5册,1928年6月

18、15日,(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85页。c 杨铨未经大学院高等教育处处长、大学院院长及大学委员会审核,便调张乃燕为大学院参事,此事公认是杨铨之错,详见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第5册,1928年6月14日,(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77179页。此事关系中央大学区内矛盾,见蒋宝麟:“党国元老”、学界派系与校园政治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辞职事件述论(19281930),社会科学研究 2013年第3期。d 大学院大学委员会会议录,大学院公报 1928年第7期。e 此处的河北大学指1921年在保定创立的河北大学。在1928年直隶省改河北省之前,该校便一

19、直使用这一校名。f 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全文,大公报 1928年9月30日,第2版。本文出现的“北平大学”既指含1928年8月至1929年6月,兼具大学与教育行政性质的“北平大学”,又指1929年6月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独立后,仅作为大学性质存在的“北平大学”。g 中央大学区立中等学校联合会沈履等来呈,大学院公报 1928年第8期。h 赵子懋:国立北京大学复校运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9页。i 九校教职员联席会复活,顺天时报 1928年6月9日。j 北大学生复校运动,晨报 1928年6月5日。k 各校气象焕然一新,申报 1928年6

20、月19日。l 各校发表欢迎革命军宣言,益世报(天津)1928年6月10日。75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 此时,成立北平大学区的一纸政令打破了北平高校学生的期待,以北大为代表,各校反对大学区的学潮绵延数月,北平学界陷入了混乱无序的非常规运行状态。自蔡元培掌校改革,北大稳居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之地位,新文化运动以来,更是成为革命、现代、自由思想的象征,北京大学之名已得国内外之承认。a北大学潮的核心诉求始终是捍卫光荣的历史和地位,以学生视角观之,这应在情理之中,且国民党高层中多人与北大关联甚密,复校宣传也得到了舆论关注与支持,学生们对于复校运动的前途,本持乐观态度。b但大学院的决策,先是改京师

21、大学校为中华大学,彻底无“北大”之名,后虽改名为北平大学,却是九校合并的新大学。原北京大学文、理、法、工四科与其他各校该科目共同组成北平大学文、理、法、工学院,北大旧有组织被彻底改组,力度甚至超过刘哲时期的京师大学校。在北大复校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复校、反对北平大学、反对李石曾任校长三者渐有合一趋势。在复校的大旗帜之下,支持李石曾的北大教职工渐趋弱势。在复校运动行至激烈时,学生一度动用武力,包围北平大学办公处,与李石曾、李书华暴力相对。此举反而给了李石曾解决北大学潮之契机。事件发生后,各方函电上报情况,轻重缓急各有不同,但学生扰乱治安、武力破坏确为事实。c国民政府、北平市政府、教育部也只能各自

22、表态对学生依法处置。北大学生一方面电请蔡元培北上主持校务;另一方面攻击李石曾,反对大学区制,将蔡元培置于尴尬的两难处境。蔡、李二人虽有分歧,但毕竟共事多年,同为大学区制拥护者。此番事件逼得蔡元培公开劝导北大学生接受大学区制d,同时函电慰问李石曾。e李顺势回复“请先生与中央诸公住持解决”f,接受吴稚晖、蔡元培、蒋梦麟居中沟通调解,同时在谈话中强调蔡之慰问,以及蔡、李意见一致g,完全断绝了蔡元培北上的可能性。学潮一日不止,学校一日不能上课,复校委员会的激进举动已招来校内学生的反对h,北大校内支持李石曾的一系亦开始活动,在此内外压力之下,复校委员会接受吴稚晖、蔡元培的调停与安抚。i北大学潮以北大事实

23、上独立、名义上仍为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的结果暂告一段落。j在北京大学积极争取复校的同时,其余各校也有所活动。1928年6月初,各校均谋求自治,恢复校名,多数是因为大学区制未及推广至北平,各校默认新政权既然废除京师大学校,自然是要恢复1927年之前九校并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因此在大学区制推出之时,各校颇有微词。对北平教育界最多数的普通学生而言,大学区制变革本身的影响尚在其次,自国民政府接a 北大同学会呈国民政府文,民国日报 1928年6月19日。b 赵子懋:国立北京大学复校运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c 戚如高:关于试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

24、一组史料,民国档案 1988年第2期。d 蔡蒋劝导北大学生,大公报 1928年12月8日。e 蔡元培慰问李石曾,顺天时报 1928年12月4日。f 李石曾为北大学潮事复蔡元培电,李石曾先生文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0年编印,第355页。g 李石曾谈话,京报 1928年12月6日。h 北大风潮渐趋平静,顺天时报 1929年1月9日;赵子懋:国立北京大学复校运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i 北大护校运动近讯,大公报 1928年12月26日。j 吴稚晖致李书华(1928年12月31日),李书华:李书华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20

25、15年版,第5355页。76 教育史研究 2023 2 收北平以来作出的各项教育决策才是最令人失望,激起群众情绪的关键所在。1928年6月,建议国民政府迁都北平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被以南京乃总理遗训革命之都,而北平社会腐化,封建官僚风气浓厚,不宜于新政治为由被否决。a北平七百年京师地位沦丧,市井舆论多凄凉之调。b政治中心移走,正是北平利用数百年文化积淀、文物书籍、学人资源发展其文化教育中心的优势所在,关心北平未来发展者也多持此论。c因此,这一时期北平教育事业的建设实则承担了整个北平地位与发展前景的希望。d李石曾与中央各方接洽协商,得到北平大学校长的身份,代表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改革与重建北方教育事

26、业,对其个人事业经营以及北平教育发展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出于对北平的发展建设的考虑,还是出于对教育界未来的考虑,舆论对李石曾十分关注,一再向其亲友打听动向。e事实上,李石曾对北平教育的实际参与进一步加重了学生乃至教育界的失望情绪。6月15日,大学院决策改京师大学校为中华大学后,此后近三个月的时间纠结于校名更改,而无具体的接收与改革措施。9月,新任北平大学校长李石曾方才归国,拟定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确定具体改组方案。对于大学区制在北方高校中掀起的风波,校长李石曾因中央委员身份,忙于沟通各方,确立国民政府组织人选、军事编遣等国事,无暇北上。副校长李书华亦停留在南京、上海,直到11月才仓促北

27、顾。如此行事的结果便是二人缺乏对各校事务的了解与沟通,导致舆论激化,发生学生暴力护校行为。李石曾虽承中央命令,权力来源合法,但政权交替之下,协调各方,稳定过渡,接收与重建教育秩序,本非一纸公文所能完成。北方教育界本就复杂,中央对北平教育界不够重视,李石曾个人决策与政务处置上的延缓消极,加剧了教育界的分裂,以大学区制实现整合北平高校力量的规划受阻。三、北方党政纷争牵连大学区北平大学区的主持者李石曾对国民党在北方政府、党务活动的参与,除了引发高等教育界分裂以及学潮问题,还招致了与地方行政关联密切的普通教育界的反对,更使大学区事业成为党政斗争的牺牲品。河北各中等学校学潮与党部风波几乎同时发生,且后期

28、有混合之势,但考其背景,便知立场大有不同。大学区作为地方教育行政单元,自然会取代河北省教育厅。1928年6月,大学院对北平教育的安排规划尚在商榷阶段时,国民政府出于组建河北省政府的考量,已在行政安排上宣布了严智怡为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兼省政府委员。8月16日,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通过,理应取代河北省教育厅,但因新任校长李石曾停留在南京处理政务,北平大学区的实际接收工a 阎白访问记,大公报 1928年6月14日。b 北平冷落凄凉,益世报(天津)1928年8月2日;救济北平市况萧条,中央日报 1928年8月26日。c 戴季陶:创造新北平,大公报 1928年8月9日;北平之繁荣策,顺天时报 1928年8

29、月1221日;北平繁荣计划,中央日报 1928年10月19日。d 王建伟:国都南迁与北平城市发展路径的讨论及其规划(19281935),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第1期。e 魏道明到北平任务,民国日报 1928年8月18日;陆仲安赴南京,大公报 1928年10月1日;李石曾必来及病况,京报 1928年11月10日。77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 作延迟,一度出现大学区与教育厅并存的荒谬局面。11月,北平大学副校长李书华来平,逐渐接手与组织起北平大学区的行政事务。12月,李石曾抵达北平。12月17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由北平大学区接收河北省教育厅,然而实际接收工作并不顺利。自1928年12月

30、底至1929年1月中下旬,不足一月时间,河北省各中学、小学、师范学校反对大学区、反对接收教育厅的声音此起彼伏。河北省立第六中学学生会控诉该校学生齐宝林拘禁教职员,前校长周镐川勾结李石曾破坏该校秩序,以便大学区接收学校。a河北省第六女子师范学校,第十师范学校,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中学,通州县立师范讲习所等代表先后请愿抵制大学区制,并要求保存河北省教育厅。b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第六中学、第二职业学校、第二模范小学、私立民生中学与河北容城县教育局、灵寿县教育局联名通电反对大学区制,并自行发起成立河北省地方教育行政办公处来反对大学区制。c大学区制之下普通教育地位下降的问题向来为人

31、所诟病,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作为该区最高决策机构,委员中本就缺少中小学教育界、社会教育界代表d,李石曾在筹建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平政治分会(以下简称“北平政治分会”)时,又吸纳了高校合并后的各院长为当然委员e(此举似有安抚高校学潮之意),而未矫正大学区制实施过程中轻视普通教育的弊病。查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会议记录,确实鲜有普通教育界代表出席。f因此从制度运作的缺陷上看,普通教育界对大学区制的不满似乎合理,但彼时大学区刚着手接收教育厅,尚未开展任何实际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工作,此番反对声音更多的还是基于人事变更以及对地方行政体系利益的本能维护。教育厅厅长掌管一省普通教育行政工作,又是省政府委员之一,

32、与各校关系为历史多年之积淀,经费来源g、人事安排又与当地整个行政网络关联,这一切本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关系网络。河北省原教育厅厅长严智怡乃严修之子,严氏为天津名门士绅,严氏兄弟几人也都活跃于北方政教界。严智怡担任河北省教育厅长,虽有党部反对,但教育界与省政府还算接受。李石曾作为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在北方也颇有名望h,本是其入主华北教育界的优势所在,但当他在北方士绅外有了更为突出的国民政府委员身份后,局势因而扭转。李石曾倚仗大学区制对地方教育学术的贯通特色,获得了接收与整顿整个北平大学区辖区范围内教育权力的正当地位,其在北方教育界的声名却受到沉重打击。a 保定六中,益世报(天津)1929年1月4日。

33、b 河北学校反对大学区,大公报 1929年1月8日。c 保定教育界反对大学区制,大公报 1929年1月16日。d 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北平大学区教育旬刊 1929年第1期。e 北大学潮告一段落,京报 1929年1月29日。f 从北平大学区教育旬刊中可查阅到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的会议记录。g 北京政府时期,河北省教育经费出自烟税。现国民政府接收此项税收,教育经费需要另筹。详见:行政院训令,教育部公报第1卷第4期,1929年。h 李石曾为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与北方几大望族多有交往,如与天津姚氏、李氏为世交,姚家与严家又为通家之好,几家子弟少时曾一同在姚家书馆读书,严修也直接赞助过李石曾在法的豆腐公司

34、。详见王昊著:薪火相传:南开的学人与学术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会、天津大悲禅院编:弘一大师的精神境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112页。78 教育史研究 2023 2 原河北省教育厅的行政事务主要划归给北平大学区秘书处、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这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是成舍我、王凤仪、何凤华。成舍我受李石曾支持a,多年来经营报业,因世界日报为人所知,对于教育事业并无经验。王凤仪为勤工俭学留法的博士,归国后一直活跃于高等教育界。何凤华是保定育德中学创办者之一,而该校正是李石曾留法勤工俭学事业的起点。b何本人思想腐旧,任职于徐世昌所办传

35、承颜李学说的四存中学。接收河北省教育厅本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李石曾不以维持局面稳定出发,而是急于任命亲信为教育行政机要人员,其中像何凤华之辈更因“德才不匹位”成为攻击李石曾“任人唯亲”的证据。c风波已起,加之各校的人事变动,使师生纷感李石曾力量之侵入,进而引发了恐惧与不满。学生以学潮、教师以辞职为手段d,向当局施压,反对大学区制。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的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开始参与甚至组织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与普通教育界合力反对大学区制。e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大学生居多f,反对活动开始的时间与表现又与中小学师生无异,后期更有混合之势g,因此以往研究对大中小学师生反对大学区背后的党部力量甚少

36、注意。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反对大学区的内在缘由与中小学师生大相径庭。其一,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与教育厅分属党务系统与行政系统,关系并不密切,绝非为地方行政力量发声。1928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北平政治分会与河北省政府委员人选不久,河北省的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便列举教育厅厅长严智怡的六条罪状要求罢免,后北平政治分会经调查认为此乃党部有意攻讦。h相较于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认为严智怡的思想“反动腐化”,李石曾教育思想进步,服膺三民主义,本身并无值得诟病之处。从党部这一立场考量,李石曾主持北方教育应该优于严智怡。其二,大学区制在北平受阻之时,国民党北平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部长黄如今,常务委员李吉辰和训练部

37、部长、北京大学理科生物系四年级学生吴铸人曾软硬兼施,阻止北大复校委员会工作。i可见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对大学区制本身并无意见,其反对大学区制的真正原因在于另一道指令。在裁撤河北省教育厅令的同时,国民党中央对北方党务作出重大调整,议决撤回北平特别a 成舍我入狱时曾得李石曾营救,世界日报的发展扩张亦得到李石曾的资金支持。详见吴范寰:成舍我与北京世界日报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十五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178页。b 北平大学区中等教育科科长王国光,即育德中学设立留法预备班时的校长。详见王荫圃:回忆保定育德中学及附设留法预备班,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38、: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81页。c 戚如高:关于试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 1988年第2期。d 省立二师等七校校长发表宣言,大公报 1929年2月4日。e 通州市党部反对北平大学区,大公报 1928年12月25日;津党部反对大学区,益世报 1929年1月9日。f 北平党员统计,京报 1929年9月5日。g 保市党潮经过,益世报(天津)1929年1月19日。h 详见:河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缕陈反对严智怡理由请速电国府罢免以顺民意案 本分会秘书呈复彻查河北教育厅长严智怡情形请讨论公决案,载于北平政治分会会报 1929年第1期。i 赵子懋:国立北京

39、大学复校运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9、52页。北平党务指导委员会成员多为各校大学生,此前并未支持复校,充分说明在决定其对大学区的态度上,学生的身份并非主导,党部利益更胜一筹,另见齐春风:党政商在民众运动中的博弈以19281929年的北平为中心,近代史研究 2010年第4期。79 北平大学区的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 市党务指导委员黄如今、李乐三、梁子青、徐季吾,另行指派阎锡山、商震、萧瑜、方振武、梁永泰替充。a河北省党务指导委员由李石曾、张继、张荫梧、王礼锡担任。b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完成北伐所依赖的核心是军事力量,对党务的掌

40、控是远远不足的,在江浙之外表现尤为明显。京津冀三省市的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会对于中央指令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疏离。国民党的“三大”确定于1929年3月召开,北伐后遗留的政治分会的存废、新中央委员的选举、军事编遣方案等军政要事都将在此会上最终决定。蒋介石此时更换委员的目的明显是要左右参会代表的选举,保证大会决议顺利通过。而河北、北平党务指导委员会在丁惟汾的领导下,深耕党务多年,自然不会拱手让人。就派系亲疏而言,北平党务的主要负责人如谷正鼎c、黄如今、李吉宸等都是由丁惟汾直接领导的国民党内“中山主义大同盟”一派的成员d,此番受蒋介石打击后,直接公开反对李石曾、张继、阎锡山等军政要人接收北方党务便成了顺

41、理成章的事情。e自此,李石曾、张继成为党派攻击的鹄的所在,无政府主义、分治合作思想等均为“罪证”。f加之李石曾与张继在北方核心职务便是北平大学校长与北平政治分会主席,北平大学区与北平政治分会皆是“分治合作”思想的试验。g北平大学区彻底被牵扯到北方党务斗争之中。至此,党务纷争与教育界的学潮逐渐呈现相互影响、联合之态势,直到将北平大学区推向坟墓。四、北平大学区的废止及善后方案1929年召开的国民党“三大”正式要求各地于本年年底前一律取消政治分会,与之相配合的大学区制亦岌岌可危。倡议设立大学区的几位中央委员中,李石曾、张静江偶有辩解,蒋梦麟、蔡元培等似乎并无意见h,对大学区制本身已不抱期望。同年6月

42、17日,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通过了“由教育部定期停止试行大学区制”的决议。i由于各地大学区制试验进展不同,教育部仍需结合实际决定停行时间。很快,蒋梦麟对外宣称,发展平稳、派系问题简单的浙江大学区定于暑期结束,江苏大学区利害关系复杂,定于本年年底取消。而对于北平大学区,蒋介石函电蒋梦麟要求其与李石曾商酌处理意见j,暗含李石曾真正掌控北平大学区走向之意,以示尊重。但时移势异,大会决议已出,大学区停行势不可阻,蒋梦麟与李石曾也只是在具体的后续处理意见上作出决策。a 北平开联席会,大公报 1928年12月23日。b 党潮澎湃中之一电,大公报 1928年12月28日。这份党务任命的新名单中,晋系军事领袖与

43、国民党内元老并存,由熟悉党务的张继、李石曾着手整顿北方党务,以晋系军警力量避免武力冲突维持稳定。蒋介石意图与晋系合作,削弱北方党派的企图十分明显。c 徐铸成著: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0页。d 李冠洋:中山主义大同盟,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府政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e 李文平:论“丁家党”在南京政府建立时期的作用,史学月刊 2008年第4期。f 河北省执委会电请取消大学区制,申报 1929年6月13日。g 许小青: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中山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h 蒋梦麟谈片,中

44、央日报 1929年6月17日。i 二中全会第四次会,民国日报 1929年6月18日j 大学区制废止与庚款用途,民国日报 1929年6月21日。80 教育史研究 2023 2 1929年8月6日,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在行政院会议上提出北平教育改革案,拟定了以下措施。一拟将国立北平大学之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二拟将国立北平大学之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三拟将国立北平大学之研究院,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原为前北洋大学改组,拟于适当时期,仍令其划出独立,并组织国立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进行一切。a此案即蒋梦麟与李石曾协商结果。北京大学早有独立之势,在北平大学区设立之初爆发的

45、学潮中,李石曾已经明了自身无法完全掌控北大,便允之独立;北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的独立是近年来师范教育独立之趋势,且独立后师大坚决请李石曾任校长b;北洋大学地处天津,在归属北平大学时也一直若即若离,因此也可独立。其余各院仍保持不变,共同维持北平大学。北大既然独立,蔡元培、蒋梦麟不便干涉北平大学过多,北平大学校长之位,除李石曾外,教育部不可能另派他人。但是鉴于北平学潮混乱,校长一职责任重大,稍有不满,便损其声誉,李石曾名义上不就职,单以李书华为副校长主持校务。自此,因大学区制而起的北平学潮暂时告一段落。上述善后方案提出重新成立河北、热河两省的教育厅,承接北平大学区教育行政事务c,以及厘清

46、各高校关系,解决高等教育界的纷争。大学区制结束后,能够交代处理清楚这二者本已足够,而未见实体、从未提及的“国立北平大学之研究院”出现在北平大学区善后方案中,显得很是突兀。鉴于此前研究并无关注,笔者在此略作分析。北平设立“研究院”的消息,最先由世界日报披露d,益世报猜测e,至此尘埃落定。教育改革案中“将国立北平大学之研究院,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一句,实为厘定了国立北平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研院”)的性质与归属问题。北平研究院设立的渊源,可追溯至1927年5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96次会议。李石曾在会上报告了设立局部或地方研究院的提议,此前设立“中央研究院”的提议已经通过。为使研究院成一体

47、系,中央与地方共谋发展,李石曾有地方研究院的设想。f此时,地方研究院与“中央研究院”之间的从属关系十分明显。1927年6月,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大学区设研究院,为本大学研究专门学术之最高机关”g,明确了地方研究院直属于大学区,相当于大学院设“中央研究院”这一制度在地方的投射。但地方大学区应设的研究院,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得到发展。大学区仅在江苏、浙江、北平三地试行。江苏最早爆发激烈学潮,一切事业都难以推行。浙江筹设研究院缘起于张静江、蔡元培等人对浙江的建设,时间之早更在“中央研究院”之前,因而浙江的研究院本质上既非“中央研究院”分院,亦非浙江大学区之研究院。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沿袭大学区初立时的a

48、行政院第三十二次会议,申报 1929年8月7日。b 师大学生代表昨晤李煜瀛,世界日报 1929年9月15日。c 教育部总务司民国十八年六月份工作报告表,教育部公报第1卷第8期,1929年。d 北平大学问题已有解决办法,世界日报 1929年7月27日。世界日报主编成舍我乃北平大学秘书长,与李石曾交往密切。在北平大学善后问题尚在商议阶段时,世界日报能率先知晓方案细节,此新闻大约直接由成舍我获取。e 大学区制取销后北平将组设研究院,益世报(天津)1929年8月4日。f 本院筹备经过及组织,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1卷第1期,1930年。g 大学区组织条例,大学院公报 1928年第1期。81 北平大学区的

49、立废及其所见政教纠葛 组织条例,“本大学区设研究院,为本大学区研究学术之最高机关”a,但改组高校与接收教育厅的工作尚处于纷争之中,新机构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1929年6月,大学区制取消后,李石曾反而迅速筹划研究院,目的是在退出学潮丛生的北平大学后另觅依托,要以地位高、风波少的合适身份维系对北平教育事务的参与。因此,本来已经与“中央研究院”厘清关系、明确属于大学区下、本应与大学区制一同被取缔的地方研究院,又因李石曾的现实需要而重新面临性质与归属的问题。大学区制取消之后,北平大学尚存,规模虽大,但就性质而言,已经降格为北平地区一所普通的国立高校,与独立的北大、师大平级,而无主持地方教育行政与领导学

50、术文化事业之权责。研究院若设在北平大学,则将与北平大学各学院平级。李石曾因担心舆论风波牵连,不想为学潮负责,一再请辞北平大学校长,但要自降级别低于各大学校长而与北平大学各院院长同级,这个身份未免低下,难以为北平教育领袖助力。另外,设于北平大学校内的研究院,必将成为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即大学生毕业后谋求更高学位之处,而非李石曾等人构想的聚拢人才的专职研究机构。b综上所述,北平大学辖管即将成立的研究院几无可能。另外,将北研院附属于“中央研究院”亦有不妥。1929年5月,张静江曾函催北研院成立。此时,大学区尚未经决议裁撤,但此函相关几人皆为大学区最相关决策者,应该是基于大学区即将裁撤,才置北平大学区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