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20449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察与研究|新建筑 4/2023 107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Environmental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Bashu Area and Its Innovative Applications摘要地理环境与移民环境的相互交融,构筑起巴蜀地域多元融合、包容开放的文化地理环境,促成传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交流融会。首先,针对复杂山地条件,总结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以经济实用的技术策略向自然争取空间,打破常规以营造富有创新变化空间

2、的营造手段;其次,归纳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为建筑和环境增添气势的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最后,在分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营建理念和方法基础上,通过实践项目探索该环境观影响下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设计创作之路。关键词巴蜀地区传统建筑营建环境观地域设计创作山地建筑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immigration environment builds up the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multicultu

3、re,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in Bashu area,and also promotes the exchange of art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buildings.Under complex mountain conditions,through economical and practical technical means to strive for space from nature,and breaking away from conventional construction mo

4、des to create innovativ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buildings that adapts to the environment in Bashu area have been established.By skillfully utilizing the mountainous terrain,integrating the site reconstruction into 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5、 space,and endowing the environmental momentum to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it is the construction context to which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buildings in Bashu area respond.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rad

6、itional mountainous buildings in Bashu area,summarizes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and explores the way of designing and creating on mountainous building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practical projects.KEY WORDSBashu area;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environmental view;regio

7、nal design;mountainous buildingDOI10.12069/j.na.202304107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23)04-0107-06张兴国袁晓菊ZHANG XingguoYUAN Xiaoju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般规律,合理运用大自然的给予来创造生存、生活所需的环境,是这一环境观的具体体现。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处理空间的认知方式和技术手段上也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回应。巴蜀地区自秦汉起移民迁徙不断,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活动期间1471-473,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的

8、移民汇聚于此,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习俗从相互碰撞到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包容开放与融会创新的文化环境观。而巴蜀复杂的地形环境增加了房屋建造的难度,通过寻求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与环境的协调,打破常规营造模式以满足生存和生活的空间需求,进而创造出别致的建筑空间艺术形态,这亦是巴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观的体现。“用最少的钱造出很合用又很美观的富有地方性的建筑艺术,因山势坡度做出一些很别致、生动、自然的形式确是大手笔,是建筑师们不容易想到的做法。”2248刘致平先生曾对巴蜀山地民居适应环境、创造环境作此形象生动的描绘。原重庆建筑大学叶启燊先生总结的“台”“挑”“吊”“拖”“坡”“梭”等建筑设计手法,更

9、是对巴蜀山地民居在适应环境基础上创造空间的精辟提炼。从传统建筑营造的环境观入手研究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的空间特色,可以归纳以适应环境为线索进行空间创新的营建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方法和思路。1融文化环境而创新的空间艺术巴蜀历史文化悠久,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四川方言,即是在“湖广填四川”以后适应语言沟通交流、汇聚各家之长发展而成,川剧的五大声腔亦是外省地方戏曲中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与四川民间的曲调灯戏相互融合、异源合流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渐采用四川方言念唱而孕育出的文化艺术形式390。巴蜀移民会馆作为川剧演绎的主要空间场所,集异地建筑技术与艺术

10、交流于本文引用格式:张兴国,袁晓菊.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中的环境观及其创新应用J.新建筑,2023(4):107-112.108 4/2023 新建筑|考察与研究一体,是反映巴蜀传统建筑适应文化环境并进行融会创新的典型类型。历史上移民会馆曾遍布巴蜀的城镇和乡村,形容城镇祠庙会馆数量之多就有“九宫十八庙”一说。早期的移民会馆多依托寺庙而建,并具有浓郁的异乡文化情结。随着巴蜀社会经济的发展,移民会馆的商业功能日益突显,酬神唱戏的文化习俗随之兴盛。逐渐从寺庙中分离出来的移民会馆空间愈发强调商业环境氛围,并以戏楼庭院这一开放空间类型最具代表性。不同省区的会馆除祭祀对象和会馆名称上还可循迹客籍文化现象,

11、大多都具有形制相同的戏楼庭院。不同会馆通常会在同一时段邀请戏班唱戏并形成竞争机制,俗话所说的“唱对台戏”就贴切地表达出巴蜀会馆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环境氛围。到清代中晚期,巴蜀城镇出现了多省合用的移民会馆,如五省会馆、八省会馆等,反映了会馆空间为适应新的商业文化环境有了相应的发展与变化。巴蜀的行业会馆、纪念祠庙、家族祠堂也普遍建有戏楼庭院,其空间形态与同乡会馆大体相似,这也是适应巴蜀地域文化环境的一种融会创新(图1)。巴蜀会馆的空间艺术形态融合了异地建筑艺术进行创新,其中就以封火墙的运用表现得最为突出。如“猫拱背”“衮龙脊”“波纹墙”等封火墙形式常见于荆楚、闽粤等地,而融入巴蜀会馆之后又有了创新性

12、的变化,其典型特征是将不同地域的封火墙形式进行组合,形成全新的空间艺术形态。如重庆齐安公所(湖北黄州会馆),就采用了马头墙与弧形墙相结合的方式构筑围合空间,不仅通过不同封火墙尺度的灵活运用适应了山地环境,其组合变化的轮廓也更能衬托出巴蜀山地的环境气势。另外,长寿扇沱的王爷庙、成都洛带的南华宫等,都巧妙地运用了类似的组合形式,体现了巴蜀会馆建筑的空间环境特色(图2)。巴蜀会馆对多元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还表现在营造技术方面,如会馆的殿堂空间普遍采用穿斗与抬梁结合的组合构架技术,屋面坡度大多平直上升而少有举架的曲度变化,歇山式戏楼屋架甚至高达九举,这些都是融合了巴蜀地方构筑技术之后的空间艺术特征表现。2

13、适应复杂场地环境的空间营造巴蜀传统场镇的许多街巷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形平面或空间,如不规则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多边形等。特殊形态的空间营造既是对复杂生存环境的适应,又是对多变地形条件的适应,以最经济的方式营造出实用的人居空间环境,同时建筑空间形态又别出心裁,突显山地传统建筑独特的风貌。巴蜀地区通常采用以下3种技术和手段进行特殊形态的空间操作。2.1截割变换截割变换是受场地及周边环境制约改变建筑平面常规几何形态的一种处理方式,如直角相交的平面变成锐角相交或钝角相交,亦或将四边形转换成三边形、五边形、多边形等。这样的平面形态虽缘于场地环境的束缚,却也创造出了动态十足的空

14、间艺术形态。如重庆磁器口某临街合院,受场地形态和相邻建筑的限制,一侧厢房平面斜切一条边转换成梯形平面,悬山屋顶也随之变化,水平、垂直双向截割变换使屋顶更具动态的空间艺术效果。再如构筑于台地上的铜梁安居城隍庙,受制于坡地地形1巴蜀祠庙会馆戏楼庭院空间 a典型戏楼庭院平面(西秦会馆)b仙市天后宫(福建会馆)c塘河清源宫(川祖庙)d扇沱王爷庙(行业会馆)e塘河孙家祠堂(家族祠堂)1c1e1b1d1a看厢(楼)看厢(楼)庭院正殿看厅戏台入口05 m2封火墙组合形态a重庆齐安公所b洛带南华宫2a2b考察与研究|新建筑 4/2023 109与周边道路的限制,入口两侧的厢房平面随地形发生两次斜切变换,形成锐

15、角与钝角并置的五边形组合平面,其歇山屋顶一侧也随平面变化各减少一条戗脊,并形成两个独立高跷的翼角,突显了城隍庙神秘的空间环境艺术内涵。又如古蔺太平老街的天井式宅院,建筑屋顶顺应弧形台地折转变化,筑台、吊脚、出挑等形成的外部空间组合相互渗透,彰显出适应自然生态的山地建筑空间环境艺术特色(图3)。2.2取齐补平取齐补平是在不规则的地形条件下创造出相对规则的几何平面。通过合理利用木材的结构性能,以局部出挑或吊脚支撑的技术措施进行上部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完形或拓展,同时实现了对自然地形最低程度的干预。如酉阳龙潭镇某邻水宅院,建筑一楼一底,底楼砖砌墙体平面顺应河岸走势呈弧形,而上部运用木构梁枋的结构性能两头

16、出挑,构筑起二楼方正的居住平面。再如资中罗泉镇球溪河边某临街店宅,一根独柱与架空木构梁架组合,跨于不规则的堡坎之上,承载起店宅背街侧规整的平面,上下虚实相生,空间富于变化。武胜沿口镇某宅院厢房,同样以独柱支撑起外悬的上部楼阁,既保留了台地原来的形态,又扩大了室内功能空间,空间形态的虚实转换极富趣味性(图4)。取齐补平应用在山地祠庙中也能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氛围。如峨眉山佛教寺庙清音阁,周围崇山峻岭、沟谷深壑,大雄宝殿高坐于自然折转的弧形台地上。为了获得方正的外部空间形态,大殿与两侧耳房并列呈横向展开之势,两端局部外挑以悬空立柱支撑,垂直陡峭的入口梯道与虚实变化的殿堂立面结合,创造出清音阁独

17、树一帜的寺庙园林环境特色。而位于半山腰的峨眉山雷音寺,其自然形成的台地环境陡峭复杂。台地上的合院式殿堂靠外侧局部架空并以吊脚支撑,寺院入口沿吊脚楼外侧拾级而上,高跷凌空的吊脚楼与爬山梯道相互映衬,形成雷音寺独特的入口空间环境标识(图5)。4取齐补平a局部悬挑的空间形态(龙潭镇)b局部吊脚的空间形态(罗泉镇)c出挑吊脚的空间形态(沿口镇)5取齐补平塑造山地寺庙环境气势a清音阁大雄宝殿入口堡坎与吊脚空间b雷音寺斋堂入口堡坎与吊脚空间4a5a5b4b4c剖面示意入口立面示意3截割变换a单侧厢房的斜切转折(磁器口)b双侧厢房的多次斜切转折(安居镇)c入口门房的多向转折(太平镇)3b3c3a首层平面及屋

18、顶平面示意首层平面示意首层平面示意110 4/2023 新建筑|考察与研究2.3梭坡退跌梭坡是指坡屋面顺应坡地地形向下延伸,退跌是指室内空间顺应坡势水平向跌落。这种适应坡地环境的营造方法主要利用了穿斗构架的灵活性。穿斗构架可延伸达数十步架,顺势而下的坡屋面既降低了排水构造的难度,又创造出简练大气的外部空间形态。梭坡退跌多见于山地场镇建筑中,经典案例可见合江福宝古镇的爬山街。建造在山脊上的爬山街道中间高、两边低,店宅建筑顺应坡势形成长短不同的梭坡屋面,同时利用侧面穿斗夹壁墙组织采光通风,夹壁墙与小青瓦屋面相互穿插、层层叠叠,形成个性鲜明的建筑空间特征。复杂山地环境中的乡村宅院也常采用梭坡形式,以

19、满足空间拓展的需求,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结合地形环境,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更多使用空间。这一做法反映了巴蜀山地传统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造理念(图6)。3依山地环境而造势的空间组合在复杂山地环境下尊重自然生态规律,通过对原始地面状况和地形进行加固和改造来获取适宜的营建场地,是巴蜀地区常用的空间构筑技术手段。将场地改造融入建筑的空间组合,既适应原有环境又创造了新环境,并赋予了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特别是祠庙会馆独特的环境气势和审美意趣。3.1台墙融合的外部空间在巴蜀陡峭的沿江山地,为获取更多更好的使用空间,常常会采用筑台的形式来改善场地建设环境。其构筑形态并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组合惯例,常

20、将高大的台基与屋身在竖向上融为一体,屋身不后退,可在有限的场地中争取空间,台与墙的融合也能在视觉上创造出宏伟的视觉空间感受。如重庆东水门城墙上的齐安公所,场地外围地形陡立,依附崖壁构筑的城墙高20余米,城墙之上又利用崖壁加固构筑起10余米高的垂直堡坎。齐安公所两层高的戏楼墙身与堡坎齐平,形成通高20余米、横向展开40余米的外立面。受场地限制,正面未设置入口,使得外立面形态愈加简练、宏阔,从长江仰视则更显气势。这种不追求统一又因地制宜的空间组合,正是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独具个性的原因所在。再如长江岸边纪念三国名将的云阳张飞庙,因场地建设条件局促,平面未采用常见的合院模式,而是另辟蹊径,以平行于等高线

21、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前后两排横向展开的高台建筑。尤其是靠近长江的前排建筑,高耸的青石堡坎与白灰抹面墙身相融,整体尺度壮观,色彩对比和谐;外墙上嵌入的盔顶重檐与“江上风清”匾额,进一步强化了山地园林建筑的特色韵味。又如高筑于山脊之上的福宝清源宫,外侧建筑顺应向下跌落的坡势,利用条石砌筑的堡坎及墙体与街面保持大致平齐;石墙之内则结合地形组织使用空间,既使内部空间最大化,又塑造了祠庙在场镇中的壮阔形象(图7)。3.2“台、吊、挑”的群体空间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适应山地环境的一种空间表达形式。在巴蜀沿江山地的传统场镇中,为克服不利条件获得更多空间,有时不得不倚靠崖壁,通过吊脚、筑台、出挑等组合方式,寻求

22、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迫于狭窄山地地形的限制,临街店宅建筑密集毗连,面阔小而进深浅,建筑依附崖壁或陡坡向下跌落数层,接地部分则采用立柱支撑形成吊脚楼,高低错置于自然崖壁或台地之上。吊脚架空的处理,在巴蜀湿热的夏季不仅可以改善室内气候环境,也能有效避免洪水的侵袭。还有许多以砖石砌筑的吊脚支撑柱,相较木柱更加坚固耐用。为争取空间而逐层向外悬挑的构筑方式,构成上大下小、上实下虚的空间组合,形成吊脚楼独特的楼阁式空间艺术。这类沿江山地吊脚楼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和6梭坡退跌a合江福宝临街店宅梭坡屋顶b石柱大石嵌乡村宅院梭坡屋顶c合江福宝乡村宅院梭坡屋顶7台墙融合a重庆齐安公所b云阳张飞庙c福宝清源宫8“台、吊、

23、挑”a酉阳龚滩场b江津白沙场c赤水丙安场6a7a8a6b7b8b6c7c8c考察与研究|新建筑 4/2023 111气候条件下创造了适应巴蜀城乡集市贸易发展需求的居住空间,在武陵山区乌江江畔的酉阳龚滩、长江上游的江津白沙、川黔交界的赤水丙安等传统场镇中应用广泛。它们沿着极其陡险的江河口岸而建,其外部空间组合与构筑形态各具环境特色(图8)。3.3台梯融合的庭院空间台梯融合主要见于巴蜀祠庙会馆的戏楼庭院当中,是利用自然坡地将台地与阶梯融为一体的空间组合形式。阶梯与高台同宽,不仅显得简朴大方,更有利于烘托主体殿堂的空间气势,其巧妙之处是结合地形创造了满足观演需求的阶梯式看台,成为巴蜀山地祠庙会馆适应

24、山地环境而营建出的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庭院空间。更为巧用者则将多级阶梯后退于看厅的屋顶之下,成为不受风雨干扰的室内观演厅,如资中罗泉盐神庙。台基后退还可扩大戏楼庭院的空间尺度,看厅檐柱顺势下延置于阶梯前侧,强化了殿堂空间的高敞之感,使具有仪式功能的殿堂更具统领全局的空间气势。看厅与大殿常用的勾连搭屋顶组合形式同样可以起到节省场地空间的作用,如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主殿就利用台地高差构建的木牌楼门贯通上下,而高敞空间与木构牌楼的雕刻艺术结合,也成为该建筑一大特色标识(图9)。4适应环境的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理念是适应环境,在实用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打破常规的空间,这对追求地域特色的现

25、代建筑设计创作而言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结合3个实践项目来探讨设计创作中与之相关的环境观应用。4.1夔州博物馆与自然山地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协调,是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环境观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夔州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位于渝东南的奉节县是古夔州府治地,亦是巴楚文化交融的地区,境内不仅有反映三国文化特色的白帝古城,还有长江三峡之首的瞿塘峡和宏伟壮观的夔门,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夔州博物馆是依托长江三峡库区建设的历史博物馆,选址于紧邻瞿塘峡和白帝古城的宝塔坪。项目位于长江北岸,地形高差变化大,宝塔坪顶上有始建于清代的耀奎塔,与之相对的是迁建文物永安宫(相传是刘备托孤的地方),环山腰处另有迁建

26、复原的古城门和古城墙。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充分考虑了与山地环境和建成环境的和谐关系,建筑主体布局于宝塔坪广场东侧,依托自然坡地地势采用由西向东跌落退台和夹层架空的空间组织方式,完成西临广场一层向东临长江三层的空间过渡。广场侧单层建筑体量强调与历史建筑群的空间尺度和谐,临江面三层的外墙整体竖向贯通,强调与山体与长江的视觉空间对话,内部空间顺应地形跌落并进行架空处理,以满足大型陈列品的展览需求。同时,博物馆沿用传统坡屋顶的空间形态,墙体采用暖色石材贴面,入口通道和主门厅突出竖向构图,通过顶光的自然光影效果隐喻夔门与三峡高峻的环境气氛(图10)。4.2重庆大学学生食堂1986年设计的重庆大学(原重庆建筑

27、大学)学生食堂体现了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环境观中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的思想。该建筑是计划经济背景下在原址重修扩建的项目,其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近3倍。建设场地处于低洼的谷地,南北两侧高台上已耸立起多层教职工住宅和学生宿舍,建设场地局限性极大。设计思路从改善校园环境出发,力求减少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干扰,将3个独立运营的食堂进行合并,节约场地空间4。根据场地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局部构建下沉式公共就餐活动空间,并最大限度降低屋顶高度,缓解对周边居住建筑带来的视觉空间压力。同时,利用巴蜀山地传统建筑高低错叠的空间手法组织夹层空间,形成高低两层屋面平台,下层平台与周边道路同高,学生就餐可直接通过夹层进入,流线

28、畅通,且上下两层平台都覆盖有绿植,既为周边建筑提供了良好的俯视景观环境,又创造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另外,设计亦充分考虑了对历史环境的延续和对材料利用的经济适用,将从旧建筑拆除下来的保存较好的红瓦和红砖用于重修扩建,同时从色彩肌理上达成与校园环境风貌的和谐(图11)。4.3重庆潼南大佛寺游客中心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的环境观还体现为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同时,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景观也能为建成环境添彩。重庆潼南大佛寺游客中心设计就借鉴了这一营造理念5。巴蜀地区摩崖石刻分布广泛,主要是在天然形成的崖壁上雕刻佛教或道教造像。历史上大型造像多以高耸的摩崖建筑覆盖,这些建筑与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一起构成和

29、谐的宗教文化环境。潼南大佛寺内长达2 000余米的天然崖壁沿沱江东西向展开,崖壁中段有高达30余米的七重檐摩崖建筑大佛阁,内有18 m高的唐头宋身摩崖大佛造像,与横向展开的天然崖壁构筑起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崖壁西侧地段原被废土与垃圾掩埋,杂草丛生,拟建游客中心在前期规划中9台梯融合a尧坝东岳庙殿前台阶b资中罗泉盐神庙c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主殿9a9c剖面示意9b剖面示意112 4/2023 新建筑|考察与研究紧靠废土堆布局。后经过详细的实地走访和考察,以整体环境和谐为指导思想,将游客中心规划布局从紧邻崖壁侧外移,以恢复历史上的摩崖景观,并为观赏大佛阁建筑群留足场地空间。游客中心建筑设计最终采用简

30、朴的民居风格,避免喧宾夺主,也更好地提升了大佛寺景区整体文化环境氛围(图12)。5结语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是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营建的基本环境观。运用传统建筑材料的经济性与空间营造手段的灵活性,尊重自然环境给予的空间属性,以适宜技术营建与环境和谐的人居空间环境,打破常规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空间艺术形态,是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环境观的朴实内涵。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适应发展演变的文化社会环境,融多元文化艺术于建筑空间形态的营造,促成了巴蜀山地传统建筑融会创新的地域建筑特色。适应环境进而创造环境,将场地环境改造融入建筑空间艺术之中,赋予了巴蜀山地传统建筑独特的文化语境和环境气势。在总结传统建筑优秀营造理

31、念的基础上展开适应地域文化环境的现代建筑创作之路值得探索。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徐尚志先生曾提出“建筑风格来自民间”的创作思想6,这是对传统建筑优秀营造理念的深刻领悟,对当前围绕地域特色展开的现代建筑创作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图片来源:所有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参考文献1 谭红.巴蜀移民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6.2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贾大泉,陈世松.四川通史:卷六:清M.2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4 张兴国.建筑创作与环境空间尺度:重庆建筑大学学生食堂设计构思J.建筑学报,1997(9):31-34.5 张兴

32、国,范有恒.人文环境下的潼南大佛寺西广场建筑及景观设计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6):107-110.6 徐尚志.建筑风格来自民间:从风景区的旅游建筑谈起J.建筑学报,1981(1):49-55.收稿日期2023-01-10编辑:方盈11重庆大学学生食堂a整体鸟瞰b平面及剖面示意10夔州博物馆a西侧鸟瞰b北侧鸟瞰c东侧外观d东侧立面e西侧立面f剖面示意10a10d10e10f10b10c12潼南大佛寺游客中心a西侧入口鸟瞰b大佛阁建筑群鸟瞰c入口配套用房11a12a12c12b11b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教工宿舍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夹层入口下沉入口一层入口二层入口学生二三食堂学生一食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