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18111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14T+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65.020.40CCS B 64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 14/T 27022023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2023-01-18 发布2023-04-18 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14/T 27022023I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虫情调查.15 防治原则.26 防治技术.27 防治效果检查评价.38 档案管理.4附录A(资料性)靖远松叶蜂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5附录B(资料性)靖远松叶蜂危害情况调查表.7附录C(资料性)生物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9附录D(资料性)化学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10DB 14/T 27022023II前言本

2、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梁丽珺、武建军、高洁、郭春苗、龚梅、王芳、高晋华、薄永琳、郝爱忠、霍履远、李茂林、张玉蓉。DB 14/T 270220231靖远松叶蜂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靖远松叶蜂(Diprion jingyuanensisXiao et Zha

3、ng)的虫情调查、防治原则、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评价、档案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靖远松叶蜂的监测与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2营造林总体设计规程LY/T 2024轻型直升机喷洒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靖远松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松叶蜂科(Diprionidae),是为

4、害油松的重要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针叶,危害严重时可吃光整株针叶,状似火烧,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和发育。靖远松叶蜂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4虫情调查4.1线路踏查在寄主分布范围内,沿林道、公路等具有代表性的线路两侧50m进行踏查。茧期查看树冠投影下腐殖层内虫茧数量,幼虫期查看针叶受害情况。确认发生区域、被害情况,设立标准地详查。4.2引诱剂监测成虫羽化前,在发生区林缘或林中空地,按间距500 m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下端距地面1.5m2 m,调查诱集的成虫数量,确定发生区域,设立标准地详查。4.3标准地调查DB 14/T 2702202324.3.1标准地设置在发生区,按不同的立地条件

5、、发生危害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一般为0.2 hm2,标准地内的寄主树木应不少于100株。标准地累计面积人工林不小于寄主面积的0.3%,天然林不少于0.02%,种苗繁育基地不少于5%。4.3.2标准株确定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选取标准株,每块标准地一般选取标准株20株。4.3.3标准株调查4.3.3.1越冬茧调查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以标准株树干基部为中心,在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选取1 m2的样方,在10cm20 cm枯枝落叶及土层内进行调查。危害情况调查表参见附录B。4.3.3.2幼虫期调查幼虫危害期,在标准株上、中、下部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剪取5

6、0 cm标准枝1枝,分别统计标准枝幼虫数量,计算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危害情况调查表参见附录B。4.4危害程度危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表 1靖远松叶蜂危害程度划分等级虫虫态态危害程度危害程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重度重度1.a:幼虫(头/50cm枝)2.a53.5a10a104.b:越冬茧(头/m2)5.b46.4b8b85防治原则靖远松叶蜂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a)预防为主,强化监测;b)突出重点,分区施策;c)综合防治,生物、人工、物理、化学相结合。6防治技术6.1营林措施实施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或对现有纯林改造,科学抚育,促进林分提早郁闭,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强树木抗

7、性,培育健康林分。技术措施按GB/T 15776、GB/T 15782的规定执行。DB 14/T 2702202336.2人工物理措施6.2.1挖茧越冬老熟幼虫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人工挖出枯枝落叶及土层内虫茧,集中销毁。6.2.2剪除有虫枝幼虫为害初期,在较低矮的林分,人工剪除有虫枝条集中处理。6.2.3诱捕成虫期,选择林缘、山脊、林道两旁、林中空地悬挂靖远松叶蜂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设置间距50 m,设置高度以下端距地面1.5 m2 m为宜。6.3生物措施6.3.1生物制剂低龄幼虫期,树冠喷施生物制剂。生物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C。6.3.2保护利用天敌林间人工挂设鸟巢,保护和利用寄生

8、蜂、寄蝇等天敌和病原微生物。6.4化学措施低龄幼虫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人工树冠喷雾或飞机喷雾防治。化学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见附录D。飞机防治按NY/T 1276和LY/T 2024规定执行。7防治效果检查评价7.1检查内容检查防治前后虫口密度,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7.2检查时间生物药剂施药后 10 d20 d 检查,化学药剂在施药后 7 d10 d 检查。7.3防治效果计算防治效果计算方法见公式(1)(1)式中:Np虫口减退率,单位为%;Nb防前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株(头/50 cm枝);Na防后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株(头/50 cm枝)。100babpNNNNDB 1

9、4/T 2702202347.4效果评价结论调查标准株虫口减退率平均值80%以上,防治效果为合格。低于80%时进行补防。8档案管理及时收集整理虫情调查、防治措施、效果评价等文字、图表及影像资料,归档保存,专人管理。DB 14/T 270220235AA附录A(资料性)靖远松叶蜂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A.1形态特征A.1.1成虫雌虫体长12 mm,翅展25 mm。头黑色。触角21节23节,柄节、梗节黄褐色,鞭节黑色。胸部黑色,前胸背板黄色。翅痣前端黄色,后端黑色,黑色部分有白斑。足黑色,前足腿节、胫节、跗节为黄色。腹部黑色,背板1、2、3侧缘、8及腹板35黄色。头、胸部披黄色细毛。唇基前缘呈

10、弧形,凹入颇深,唇基、前胸及中胸背板细毛较长而密。外生殖器的锯腹片较长,背缘微显波状,腹缘从第2环开始至尖端近平直,具11环,每环有齿13个。雄虫黑色,体长6.5 mm,翅展19.0 mm。触角23节,除基部2节和端部3节为单栉齿状外,其余各节为双栉齿状。触角1节2节,上唇、唇基、腹部第9腹板,足的胫节及爪均为黄褐色。A.1.2卵初产时白色,渐变为淡黄色、黄褐色。近肾形,长约1.5 mm,宽0.5 mm,一端略宽。A.1.3幼虫共8龄。1龄幼虫浅灰黑色或绿色(与油松叶鞘色相近),头淡黄白色,具光泽,眼区与上颚黑色。2龄以上各龄幼虫的头和足为黑色,略有光泽,胸足3对,腹足8对。体色由浅黄色至黄色

11、,黑色细背线从3龄以上逐渐显现至后胸、前胸,黑色背侧线也逐渐明显,体具黑色短刺。7龄幼虫体长22mm30mm,体黄色,黑色背线纵贯体背、侧,延至头部,黑色短刺粗壮明显。8龄幼虫体长明显缩短,体色鲜黄,体光滑无短刺,黑色背线有了断点,形成一圆形黑斑,侧线亦断开,似形成9个11个黑斑。A.1.4茧(预蛹、蛹)茧为圆筒形,两端钝圆,长9.0 mm12.9 mm,平均11.3 mm,宽4.8 mm7.1 mm,平均5.9 mm。初结茧为白色,渐变为黄褐色至栗褐色,表面常附有黑色、棕色粗丝物。茧分内外两层,内层极薄,内壁光滑;预蛹长约12mm,略弯曲,黄色。头黑褐色,有缺刻。复眼、上颚黑色。体背密布黑色

12、小圆斑,背线与8龄幼虫相同,具3对胸足,腹足消失。蛹体长8.9 mm12.5 mm。体背面基本黑色,腹面及附肢淡黄色至黄褐色。复眼淡红色渐变为暗红至黑色,单眼淡红色至褐色。A.2生物学特性1年1代。以预蛹在茧内于枯枝落叶层下、杂草基部、苔草层下或其它地被物下越冬。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6月中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历时12 d25 d,平均15 d左右。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6月上旬为羽化始盛期,6月中旬为盛期。卵与成虫相伴出现,产卵期历时7 d16 d,成虫将卵集中产在相邻的2年生枝梢上部的10几枚针叶内,并分泌黄绿色胶液封口,每根针叶产卵9粒17粒,每雌产卵120粒230粒。卵期1

13、5 d17 d。6月中旬卵开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初为盛期。1龄3龄时常数条幼虫集中在一根针叶上,自针叶中部向基部啃食,残留的叶脉及针叶上部逐渐枯萎弯曲。4龄后幼虫可单独食尽整个针叶,并有啃食嫩枝皮层的习性,使油松小枝形成不规则缺刻。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最晚可至10月底,老熟幼虫相继在树上或坠落树下蜕皮坠地爬行寻觅适宜场所结茧越冬。其生活史极不整齐,并有滞育和孤雌生殖特性。DB 14/T 270220236A.3分布与寄主国内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肃,省内主要分布于太原市、长治市、晋中市、太岳山林区、关帝山林区、黑茶山林区。寄主为油松。DB 14/T 270220237BB附录B(资料性)靖远松

14、叶蜂危害情况调查表表 B.1、表 B.2 给出了靖远松叶蜂危害情况调查记录内容。表 B.1 靖远松叶蜂越冬茧调查表调查日期:标准地号:面积:调查地点:树种:树龄:调查人:标准株越冬茧数量(头/m2)被寄生茧数量(头/m2)自然死亡数(头/m2)老熟幼虫密度(头/m2)被 寄 生 率(%)自 然 死亡率(%)1234567891020DB 14/T 270220238表 B.2 靖远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表调查日期:标准地号:面积:调查地点:树种:树龄:调查人:标准株取样部位幼虫数量(头/50 cm标准枝)虫口密度(头/50cm标准枝)有虫株()/无虫株()失叶率%备注东西南北1上中下2上中下3

15、上中下4上中下5上中下6上中下7上中下8上中下9上中下上中下20上中下平均有虫株率(%)DB 14/T 270220239CC附录C(资料性)生物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C.1白僵菌中度、重度发生的林分,在成虫羽化期前,地面喷洒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或者在初龄幼虫期,林间温度24以上时树冠喷施白僵菌粉剂进行防治。施菌量15万亿孢子以上/hm2。干旱少雨季节不宜。C.2烟碱苦参碱低龄幼虫期或成虫期,运用林间树冠喷雾、喷烟或施放烟剂进行防治。喷雾药剂及用量为1.2%苦烟乳油1000倍1500倍液,3.6%烟碱苦参碱悬浮剂1500倍液;喷烟药剂及用量为1.2%苦烟乳油药剂:柴油为18120;施放烟剂及用量为

16、1.2%苦参碱烟碱烟剂15 kg/hm2。C.3阿维菌素低龄幼虫期或成虫期,运用林间树冠喷雾、喷粉、喷烟或施放烟剂进行防治。喷雾药剂及用量为0.9%阿维菌素乳油 1000 倍1200 倍液。喷粉用量一般为 7500 g/hm2。DB 14/T 2702202310DD附录D(资料性)化学防治药剂及使用方法D.1灭幼脲在低龄幼虫(1龄3龄)期,采用飞机或人工树冠喷雾。人工常量喷雾用量为25%灭幼脲号悬浮剂700 g/hm2,飞机超低量或低量喷雾用量为450 g/hm2。D.2甲维盐在低龄幼虫(1龄3龄)期,用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D.3菊酯类在发生严重的地区应急防治。用菊酯类化学药剂树冠喷雾,药剂及用药量为2.5%功夫乳油300 ml60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350 ml600 ml/h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