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初中文言文2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是,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
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
(2)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后,对这两篇短文的感受。
答案:D
解析: (1)甘美,美味,甘味;反省;喜欢,喜爱;放弃,舍弃
(2)D
(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4)教学相长;问学相辅
(5)【甲】: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乙】: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解析】【分析】(1)“不知其旨也”翻译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意思是“味美”。“然后能自反也”翻译为“然后能自我反思”,“反”意思是“反思”。“君子之学必好问”翻译为“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好”意思是“喜爱”。“舍问,其奚决焉”翻译为“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舍”意思是“舍弃”。
(2)“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意思是““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据此断句为: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故选D。
(3)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句中“虽”意思是“即使”,“至道”意思是“好的道理”,“弗”意思是“不”。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句中“勤”意思是“多”。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乙文运用对比论证告诉我们“问与学”是“相辅而行”的道理。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两文的观点“教学相长”和“问学相辅”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⑴甘美,美味,甘味;反省;喜欢,喜爱;放弃,舍弃;
⑵ D;
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⑷教学相长;问学相辅;
⑸【甲】:教别人相当于自己再学习一遍,教和学相结合;【乙】:只有真正的好问者,才能学到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 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C. 是谓大同/予谓菊 D. 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两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答案:D
解析: (1)D
(2)D
(3)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4)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ABC正确,D:大同指理想社会。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是,动词/给,介词;B:关闭,动词/杜绝,动词;C:所谓/认为。D:否定词“不”。所以选D。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作:兴起。
(4)本题考查形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联系文章的主题:大同社会,可以想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故答案为:⑴D;⑵D;
⑶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⑷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考生要理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 , 同平章事② ,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官职名,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③允:符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选贤与能________
②女有归________
③及为相________
④上常临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下列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D.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
(4)在【甲】【乙】两文中,谈到大同社会,他们提出了什么相同的观点?
答案:A
解析: (1)与,通“举”,推举,选举;指女子出嫁;等到;面对
(2)①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②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3)A
(4)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与”:通“举”,推举。“归”:女子出嫁。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所以。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一个“子”:以……为子。“用”:重用。“社稷”:国家。“身”:自己。
(3)A项划线的字与“大道之行也”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代词,“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之”为前置宾语。D项,代词,指韩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两文的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都表明什么共同观点。如甲文可分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文可分析“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⑴与,通“举”,推举,选举 指女子出嫁 等到 面对
⑵①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②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⑶A;
⑷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及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词义有时可根据知识的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掌握翻译的方法,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翻译和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本内文言虚词的掌握,积累,要结合句子的翻译进行理解虚词的用法。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阅读理解文章,疏通文意,注意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文字,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找出共同点。
【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等到担任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虽然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② , 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③为人:作曲的人。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可以益矣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
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不知其善也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有所默然深思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 (1)味美;自我反思;增加,加深
(2)B
(3)D
(4)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5)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
(2)A项,表示推测/代词,代曲子。B项,都是“表并列”。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反问语气,呢。D项,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故选B。
(3)D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故:所以。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习:熟悉。
(5)必须扣住“学”和“不足”来解答。结合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得其技”“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最后通过学习一步步解决的过程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① 味美 ;② 自我反思 ;③ 增加,加深
⑵ B
⑶ D
⑷ 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⑸ 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抓住 孔子学习 的变化来印证。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出行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子曰:“驱①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②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③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歿④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搞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注】①驱;快步走。②皋(gāo)鱼;人名,春秋时期人。③辟车:下车。④歿:死亡
(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往 而 不 可 追 者 年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阅读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解析: (1)往 而 不 可 追 者/ 年 也
(2)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3)皋鱼讲述了一生中的三个过失,从这里我明白了要好好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及时行孝,不留人生遗憾。
【解析】【分析】(1)句子翻译为: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故可断句为: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止”停止;“养”,赡养;“待”,等待。
(3)结合“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的意思是“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从这句话中我们应该懂得要多去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及时、随时尽孝。
故答案为:⑴ 往 而 不 可 追 者/ 年 也
⑵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⑶ 皋鱼讲述了一生中的三个过失,从这里我明白了要好好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及时行孝,不留人生遗憾。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这是过失之一。我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对君上对国家没有贡献,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很早就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就此辞世。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十之有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强________
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
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解析: (1)甘美;勉励;喜欢,喜爱;放弃,舍弃
(2)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①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②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4)【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解析】【分析】(1)如“旨”:甘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好”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喜欢,喜爱”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译为: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三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的地方。“好”:喜欢。还有“非真能好学者也”否定的判断句的翻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文的中心论点可直接提取“教学相长也”作为答案;【乙】文的中心论点可直接提取“君子之学必好问”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甘美;勉励;喜欢,喜爱;放弃,舍弃;
⑵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⑶①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②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⑷【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点评】⑴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乙】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怒而飞 怒:________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_______
③《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这篇短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野马”“尘埃”的运动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解析: (1)振奋;气息;记载
(2)①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将迁往南海②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3)这篇短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4)“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想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怒”:振奋。“志”:记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南冥”:南海。“野马”:山野中的雾气。还有“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判断句的翻译。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几句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宏大的形象,并通过描绘大鹏“徙于南冥”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尘埃”必须依靠气息才能运动,说明再小的事物也有所凭借,进而说明万物均“有所恃(待)”。不管是渺小的“野马”“尘埃”,还是巨大无比的“鲲鹏”,均“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有所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所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的自由境界。
故答案为:⑴振奋;气息;记载;
⑵①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将迁往南海②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⑶这篇短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⑷“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想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知必有变,尽力追之。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又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注】①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②触:抵、顶,③李盛庭:人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出三处)
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志:________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________
③牛或嗅儿顶 或:________
④鞭策不肯前 策: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C.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D. 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5)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答案:B
解析: (1)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2)记载;气息,这里指风;有时;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
(3)B
(4)①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②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
(5)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耍,攀牛角,拉牛尾,牛都不乱动。故句子划分为: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