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熊 燕 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么办? 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父亲劝母亲:“树大自然直
2、,她又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有什么遗漏。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 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人都有一个带锁的小柜。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这让母亲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李后,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去商场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
3、向右转。”“哦,从饭店出来向左转。”说好只买录音机,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我方向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母亲让我询问商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母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母亲说着说着竟然哭了。父亲愣在那里问我:“你还记得来时经过的建筑物标志吗?”我一脸茫然,摇摇头。父亲轻轻叹了口气说:“那么,我们凭印象走,你在前面带路。” 那天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母亲腰痛,走几步,
4、停下来捶一捶,最后实在走不动了,站在那里,一脸痛楚。我很心疼,也很惭愧。终于鼓起勇气,向路人询问学校的方向。原来,我们七弯八拐,竟然走到了学校附近,几分钟就到了学校。 那天母亲特别高兴,对我说:“万事开头难,今天走出了第一步,明天就能走出第二步。你要记住,路在嘴上。”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因为她知道,人生路上,她和父亲无法一直陪我走,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 一转眼,多年过去,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人生有很多东
5、西都在悄悄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父母的爱,父母的牵挂。我永远记得母亲的话:记得来时的路,回去就不会迷失方向。(选自文苑感悟2019年2期)(1)文章第段运用那么多问句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内容作答。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从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那年
6、,我去上大学”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作铺垫。(2)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3)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4)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严厉。如面对不肯问路的“我”毫不客气的批评;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
7、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语言朴素,易引起共鸣。 【解析】【分析】(1)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第段那么多问句是我要去上大学,母亲的话语,结合“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分析,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担心与牵挂。结台下文第段“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起陪我去学校”分析,是为下文作铺垫。这么多问题,读者也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吸引读者阅读。 (2)“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是动作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母亲,这里主要是突出母亲对我独自上大学的
8、担忧,最后要结合母亲对的爱分析。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充满着对我不敢问路生气之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牵挂。 (3)“再远的路,都要靠我自己去走。再模糊的方向,都要靠我自己去辨清。再难张开的口,都得我自己克服心理的怯懦”,这里运用排比的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感激。“靠我自己去走、靠我自己去辨清、得我自己克服”意思是说: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庇护的那天,应学会依靠自己,学会独立。 (4)从文中“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哐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还有那些问句中可以看出她关心疼爱孩子;“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
9、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我不肯问路,母亲批评“我”,说明她对我严格要求;段中“母亲还说,一定要学会用心观察,记住来时的路。只有记住来时的路,你回去才不会迷失方向。我知道,这次的迷路是母亲特意的安排”,她特意安排迷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可见她教子有方。 (5)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大学,母亲对我放心不下,跟父亲一起去送我,对我呵护有加的事情。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年,我去上大学“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样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观京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 体现
10、出母亲对“我”的担心牵挂。为下文写母亲跟父亲一起送“我”去学校作铺垫。 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去学校的担心、牵挂,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 “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表达了母亲看到“我”迟迟不肯问路时的着急、生气、失望的心情。 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该让孩子学会依靠自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心疼爱孩子。如母亲查看行李,关心“我”的宿舍住宿情况;严厉。如面对不肯问路的“我”毫不客气的批评;教子有方。如特意安排迷路,让“我”注意观察路线。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去上大学时发生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语言朴素,易引
11、起共鸣。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要求从情感的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內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12、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激发出作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2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种爱丁丽梅 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
13、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我们都有些黯
14、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风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
15、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 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我一时感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而他白发的老母
16、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1)文章叙写了陈家老四哪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得了肝癌却不去医院在小院子坐着; _。(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划线的词语。 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 , 哪个劝了也不听。(3)文章第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请结合文章,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 (1)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2)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子,表达了陈家老四对
17、花种的珍视与期待。“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3)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四的生命时日不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4)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表现了陈家老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解析】【分析】(1)细读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讲陈家老四没有生病前,经常帮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陈家老四得了绝症,但是他并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带病在院子里种下了许多美丽的花。
18、能够概括出大概的意思即可。 (2)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要求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来分析。阅读句子,“托”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这是陈家老四接过花种子的动作,可见他对这些种子的喜爱与珍惜。“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这里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养花,表达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仔细阅读第八段的画线句子,写的是春天的气息,属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一般会有点明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种心情,为下文某个情节作铺垫的作用。本处结合语境来看,表现的是春天的生机勃勃,与陈家老四将不久于人世形成了对比,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尾段作用
19、的能力。尾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选文尾段写陈家老四的花在他去世后继续陪伴母亲,表现他的孝顺;他对母亲的爱通过花朵传递下来,表现了爱可以流传的观点,深化了本文爱的主题。尾段还和标题相呼应,这是它结构上的作用。 故答案为:帮“我”婆婆买菜并打理得整整齐齐;带病在院子里种下很多美丽的花儿; 托”愿意是指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捧着,文中指陈家老四小心翼翼用心呵护花种的样子,表达了陈家老四对花种的珍视与期待。“折腾”原意指反复做某事。文中指陈家老四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院子里种花,表达了陈家老四的积极乐观; 景物描写。通过描写春天叶和花蓬勃生长的气息,与身患重病的陈家老
20、四的生命时日不多作对比,烘托了我对陈家老四的怜惜和同情; 内容上交代了陈家老四种花的原因,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存活,陪伴母,表现了陈家老四的善良和孝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和精神可以永远留传。 【点评】本题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
21、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3文学作品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 (A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阴沉沉的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
22、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
23、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和平时站在露天吃饭不同,今天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梁面馍。看来这几个
24、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在等待着姍姗来迟者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
25、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祥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
26、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B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
27、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
28、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 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一章,有删改)(注)1975年:这一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年后文革结束,三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理解文中划线字的含义。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梁面馍。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2)文中A处和B处两句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3)综合选文,探究第一段“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句话的多重意蕴。 (4)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29、试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全书内容,探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目的。 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路遥 1992年11月17日,路遥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活过爱过也写过的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奋进精神和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劳动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关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以友爱和同情温暖那些尚处于奋斗中的孤独的个人。他使他们即便身处现实的冰冷之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他勉励他们:“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
30、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他告诉他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他还以道德和生命的理想之光照彻生活暂时的暗夜。他爱他笔下的平凡的劳动者。这种爱也得到了普通劳动者积极而持久的回应。这些普通劳动者年龄各异、职业不同,他们或身处学校、工厂、临时搭建的工棚内,或在任何一个城乡交叉地带,虽身处逆境却为理想默默耕耘努力奋斗。支撑他们的,始终是以艰苦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的素朴的理想这理想也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进力量内里相通。【答案】 (1)“呆住”,“愣住”之意,孙少平看到筐里还有四个黑面馍而发现郝红梅居然没来领取饭菜,故愣了一下,表现了他的意外、惊讶心理。“出神”,“走神”之意,孙少平由
31、女孩背影而想起两人开学以来在就餐、交往上的事情,并不由自主地对穿破衣的她产生同情心理。(2)A处用雨雪营造阴冷、萧瑟的氛围,奠定选文压抑的基调;并与后文县立高中大院的热闹形成对比。B处推动情节的作用,推动下文孙少平蹲下来舀菜汤这一情节的发展;并借迷蒙、空寂的环境衬托其紧张心理。(3)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下雪,说明春天尚未来临。人物层面:孙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又逼迫着他既自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政治层面:1975年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国的破坏巨大,复苏之路
32、还很漫长(4)第一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清晰,重点突出,体现极高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比较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第三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第四层没有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凌乱琐碎,重点不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参考要点:旧式价值标准的取向在孙家两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样
33、做人的标准,如何处理周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的取向。假如说孙玉厚身上旧式农民的素质还相当浓重,立身做人的标准基本上不脱离长期渗入心里深层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实,那么他兄弟孙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农民那种无知和狭隘的头脑,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气候纠结在一起会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状态,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至于孙家的第二代两兄弟,尽管从父亲那里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影响也确实对他们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时代的转折,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对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对未来的途程有了困惑。对于新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
34、心里又充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而且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这思考中融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在复杂时世中不随波逐流、不寄人篱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从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乡离井,以矿山为归宿。他们都在人生旅
35、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樊篱,选择应走的道路,求得自身价值的确立。这既是对历史性变化的追踪,也是当代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情绪体验。(结合文本材料及书中内容简要分析,意思与要点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怔”在此处的意思是“愣”“呆”。从文中第段可知,“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现在他看到筐里还有四个黑面馍,这就说明所有人都打完饭菜回宿舍了,但郝红梅还没来领取饭菜,所以他感到很意外很惊讶。“怔”在此处意思是“出神”。因为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
36、是他两个最后来。他们都很贫困,就连学校的丙餐都吃不起,每顿饭只能吃两个黑面馍,相似的经历使孙少平不由自主地对郝红梅产生了同情及好感,所以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孙少平出神了。 (2)A这句是环境描写。“细蒙蒙的雨丝”“一星半点的雪花”,“阴沉沉”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阴冷的氛围,让人感觉压抑,放在选文开篇,奠定了选文凄冷沉闷压抑的感情基调;同时,后文第段写到了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一个冷清,一个热闹,前后形成了对比,后文的热闹更衬出前面的凄冷。B“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
37、空无一人”是场面描写,正因为院子里没人了,才会有孙少平“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时,就“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这一情节,同时,迷蒙、空寂的大院坝也衬托出贫穷自卑的孙少平偷偷吃乙盆里残汤剩水时的紧张心理。 (3)首先,从这句的表面含义,也即从天气层面来看,这句话照应了开头的“1975年二、三月间”,“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表明冬天已过去,但仍在下雪,春天尚未来临。其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孙少平是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能上高中,表明他人生的冬天已经过去;但由于自己贫
38、苦的家境,由于只能穿遮羞的衣服和吃下等的饭菜,所以他在同学的面前充满了自卑,这表明他人生的春天还没到来。从政治角度来看,结合选文后面的注释可知,1975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文革即将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将要召开,表明国家的冬天就要过去;但由于十年文革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要想复兴,路还很漫长,所以中国繁荣的春天尚未来临。 (4)本结合路遥付出六年的时间和健康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经历,结合材料中的“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这
39、些内容可知,路遥要通过他的作品告诉人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呈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苦难是作品的底色。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一个扎根乡土,一个走进城市。他们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自始至终只能在艰难的生活中奋勇挣扎。甚至生活刚有起色,新的磨难又接踵而至。这是一个温暖的世界。生活中的磨难没能掩盖生活中的温情。无论是醇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淳朴的乡邻情谊,还是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都在荒寒的人生底色上涂抹上温情的色彩,温暖着读者的心。尤其是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情,纯真甜美,带着某种理想主义的
40、浪漫色彩,让人心醉。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人物都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他们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磨难,把磨难当作前进的动力。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他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虽经历爱情的挫折和事业上的重重困境,却始终不改初衷,最终成为村里的“冒尖户”。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虽然物质生活是贫困的,精神上也是孤独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自尊,绝不因生活的苦难而苟且行事,自甘堕落,始终追求着精神世界的完善。他接连遭受了爱情的伤痛和身体的毁伤,意志却没有被摧毁;他选择了平平淡淡的生活,却收获了心灵的高贵和精神的富足。因此,作品通过描写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告诉
41、我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会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故答案为: “呆住”,“愣住”之意,孙少平看到筐里还有四个黑面馍而发现郝红梅居然没来领取饭菜,故愣了一下,表现了他的意外、惊讶心理。“出神”,“走神”之意,孙少平由女孩背影而想起两人开学以来在就餐、交往上的事情,并不由自主地对穿破衣的她产生同情心理。 A处用雨雪营造阴冷、萧瑟的氛围,奠定选文压抑的基调;并与后文县立高中大院的热闹形成对比。B处推动情节的作用,推动下文孙少平蹲下来舀菜汤这一情节的发展;并借迷蒙、空寂的环境衬托其紧张心理。 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
42、下雪,说明春天尚未来临。人物层面:孙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又逼迫着他既自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政治层面:1975年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国的破坏巨大,复苏之路还很漫长 。 第一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清晰,重点突出,体现极高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二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比较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第三层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
43、,语言表达较清晰,重点较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第四层没有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内容,浅层探究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语言表达凌乱琐碎,重点不突出,无法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要点:旧式价值标准的取向在孙家两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样做人的标准,如何处理周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同的取向。假如说孙玉厚身上旧式农民的素质还相当浓重,立身做人的标准基本上不脱离长期渗入心里深层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实,那么他兄弟孙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农民那种无知和狭隘的头脑,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气候纠结在一起会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状态,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至于孙家的第二代两兄弟,尽管从父亲那里接
44、受了不可避免的影响,这些影响也确实对他们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时代的转折,生活的变化,使他们对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对未来的途程有了困惑。对于新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把孙少安拥上了可以施展本领的舞台。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他的内心里又充满着起伏不已的冲撞,这种冲撞打破了他艰苦创业的稳定心态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时代转变中走上了重新选择的新路。孙少平在变革的时代中经受着诸种社会冲突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冲突,而且通过每一次冲击迫使他进行着不断的思考。这思考中融入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也渗透着他对自身价值的估价,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在复杂时世中不随波逐流
45、、不寄人篱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从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老实善良的少安,终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蓝天面对黄土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开砖窑、包砖厂,谋求新的致富之道;热情洋溢的少平终于背乡离井,以矿山为归宿。他们都在人生旅途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们身上不可能没有旧的传统,但他们能够冲破旧有的樊篱,选择应走的道路,求得自身价值的确立。这既是对历史性变化的追踪,也是当代青年选择人生道路的情绪体验。(结合文本材料及书中内容简要分析,意思与要点相近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作
46、用,注意结合语境,明确烘托的内容。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注意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明确重点句子的内涵。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目的,注意 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深度探究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创作目的。4阅读瓷的华章,完成各题。 瓷的华章王剑冰 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在你的脚下,人们利用你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了奇妙的钧瓷。 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在车上打了个盹儿,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
47、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一再凝视。宋朝,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光照着历史,这不屈的泥土便从未停止续写瓷的华章。 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和柴草或是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 ,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坡上,这样取土或许更加方便。人住的是石头窑洞,烧的是石头窑体,放眼望去,会望见鳞次栉比的苍然。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