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守电话的母亲邓迎雪 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
2、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吃过饭,她
3、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4、。 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
5、,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1)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_,_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_,_(2)结合文章内容,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
6、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划线词语运用角度赏析)(4)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等待电话;母亲心烦意乱;接通电话;母亲高兴轻松(2)插叙,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3)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顷刻间”表示时间
7、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在这里指母亲因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4)对比手法,写母亲今晚的状态,同时写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还要根据情节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第段写母亲的手机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第到段写母亲紧张第等待儿子的电话,此时她心烦意乱,连电视也看不进去;第到写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第到段写母亲终于等到了儿子的电话,接完
8、电话后,母亲非常高兴轻松。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是母亲的手机出现故障,然后是母亲等儿子的电话,接着写母亲接儿子的电话,最后写接电话后母亲睡着了。但第段很显然不是当晚发生的事,属于插叙。这一段主要写儿子在外地,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通话的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却让母亲踏实心安,概括来说就是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结合下文分析,下文写母亲在等电话过程中坐立不安,吃饭、看电视不能专心致志,连屋里的灯光也觉得太亮等,因此这段话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从而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 (3)首先要分析句子
9、使用的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母亲什么感情。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的手机静音了,她怕错过儿子的电话,因此连吃饭、盛饭时非常的紧张,因此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划线词语表现的人物的感情。“顷刻间”表示时间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结合语境分析,母亲整晚都在紧张地等儿子的电话,儿子的电话终于来了,母亲格外的开心和高兴。因此,这两个词语在这里指母亲因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 (4)首先要结合语段的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
10、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认真阅读这两个段落,这两个段落写母亲吃饭和看电视的时候等儿子电话的状态,并把母亲今晚的状态和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等待电话;母亲心烦意乱;接通电话;母亲高兴轻松 插叙,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 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顷刻间”表示时间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在这里指母亲因
11、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 对比手法,写母亲今晚的状态,同时写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点评】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让文章结构富
12、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
13、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2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驿路梨花(节选)彭荆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划线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
14、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
15、,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划线的“梨花”在文中的含义。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那洁白的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 (2)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叙述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小说的主题思想,请你给“驿路梨花处处开”拟个下联。 【答案】(1)哈尼小姑娘梨花(人物“梨花”);自然界的梨花(植物“梨花”);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生生不息的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2)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3)雷锋精神代代传
16、 【解析】【分析】结合上文的语境“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分析,指的是人物“梨花”。结合“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分析,指的是植物“梨花”。结合本文的中心分析,及指自然界的梨花,也象征助人为乐的精神。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此句明显是插叙的标志性语言。从结构上讲:照应了前文,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使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通过介绍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
17、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驿路梨花处处开”整体上是个主谓结构,“驿路梨花”是偏正结构,注意中间的叠词。在内容上要注意表现文章的主题。故答案为:哈尼小姑娘梨花(人物“梨花”);自然界的梨花(植物“梨花”);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生生不息的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精神)。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雷锋精神代代传【点评】本题考查根据不同语境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含义丰富,包括梨树上的梨花、梨花姑娘这个人、和梨花的象征意义,结合句意仔细辨析并
18、准确归纳。本题考查分析插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的作用有交代补充内容情节、引出下文、刻画人物形象等,本题插叙的作用是交代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本题考查根据主旨拟写对联。答题时应注意,驿路梨花主要通过对哈尼小姑娘学雷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人的事迹的记叙,歌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光大。因此下联对“雷锋精神代代传”。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家书舒怀玉 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多地辗转。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地变换居住地。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
19、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父录的数百封家书,安静而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和祖父母的来往书信。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
20、少年时代的悲欢。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阶段,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用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杂货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我不禁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字眼、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信纸,依然能感受到祖父
21、那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客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不久前,一档读信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纸上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它已经吞噬了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
22、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着她。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进。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睡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糨糊,更没有现在用的
23、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父亲的行为方式”具体指什么? (2)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划线词语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心理)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
24、地睡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文章多次提到祖父母简陋的信纸,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读祖父的信“不禁正襟危坐”,而读祖母的信却“有时候必须哭着读”。请分析原因。 【答案】 (1)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要带着一麻袋的家书;父亲喜欢翻来覆去地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并与“我”交流新的心得,分享以为自己忘记或放下的往事。(2)“特地”表示专为某件事,“十本”强调所买信纸数量之多,这两个词写出祖父对写信这件事的重视,表现了祖父对父亲的牵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草纸以人的情态,既生动地写出信纸由于时间久远,已变得极易破损,又使人觉得这些信仿
25、佛是有生命的,它们只是暂时休息,一旦打开,就会说话,就会使“我”再一次受到情感的洗礼。(3)这些简陋的信纸,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信纸的简陋,更加衬托出信中的内容感情真挚。(4)祖父和祖母的家书对父亲的关心点不一样,祖父的信中,祖父的字一丝不苟,有教和训,语气严厉,信中有反复告诫。祖母的信,简单朴素,字字牵肠挂肚,体现出行千里母担忧。 【解析】【分析】 本文题目是家书,全文围绕父亲的一麻袋家书来写,父亲的行为方式就是指他对待家书的行为方式,从文章有关段落中筛选出有关内容即可。文章第一段写父亲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要带着一麻袋的家书;第四段写父亲喜欢翻来覆去地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并与“我
26、”交流新的心得,分享以为自己忘记或放下的往事。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特地”和“十封”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特地”表示专为某件事,“十本”强调所买信纸数量之多,结合语境分析,父亲去当兵了,在那个年代,写信成为父亲和祖父母之间交流的唯一方式,因此祖父就专为写信这件事买了十本信纸。由此看出两个词写出祖父对写信这件事的重视,表现了祖父对父亲的牵挂。首先要结合关键语句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从“安静地睡”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草纸以人的情态,结合语境分析,这个句子既生动地写出信纸由于时间久远,已变得极易破损,又使人觉得这些信仿佛是有生命的
27、,它们只是暂时休息,一旦打开,就会说话,就会使“我”再一次受到情感的洗礼。 首先要明确,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件事物,就是起到强调作用,结合那个年代分析,文章多次提到祖父母简陋的信纸,一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当从另一个角度看,信纸的简陋,更加衬托出信中的内容感情真挚,因为信纸再简陋,也阻挡不了祖父母思念儿子的心。 可以结合祖父母信中的内容来分析,祖父的信中,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字眼、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信纸,依然能感受到祖父那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客置疑。而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
28、字。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简单朴素,字字牵肠挂肚,体现出行千里母担忧。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要带着一麻袋的家书;父亲喜欢翻来覆去地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并与“我”交流新的心得,分享以为自己忘记或放下的往事。 “特地”表示专为某件事,“十本”强调所买信纸数量之多,这两个词写出祖父对写信这件事的重视,表现了祖父对父亲的牵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草纸以人的情态,既生动地写出信纸由于时间久远,已变得极易破损,又使人觉得这些信仿佛是有生命的,它们只是暂时休息,一旦打开,就会说话,就会使“我”再一次受到情感的洗礼
29、。 这些简陋的信纸,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信纸的简陋,更加衬托出信中的内容感情真挚。 祖父和祖母的家书对父亲的关心点不一样,祖父的信中,祖父的字一丝不苟,有教和训,语气严厉,信中有反复告诫。祖母的信,简单朴素,字字牵肠挂肚,体现出行千里母担忧。【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
30、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散文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4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果园快乐的时光白兰华 外婆家有个菜园,而他更愿意称之为果园。园内有
31、一株高大的漳州柑子树,绿荫如盖,斜斜地遮住了土屋后门的一小块空地。放学回家,他就在树荫下做作业,温习功课。几只麻雀停在屋檐边,啄着盖房用的麦草,寻找残存的几颗麦粒。玩腻了,又蹦跳着飞落地面,叽叽喳喳叫几声,觉得没趣,又陆陆续续飞上树梢,在枝叶间嬉戏。他静静地观望着麻雀的表演,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几丝夕阳的光线投下来,他的心里生长起一片海,无边无际,一叶小舟就在波平浪静的水面轻轻摇曳。 果园里还有三株橘树,一棵李子树,一棵柿树,它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日复一日地成长,经历开花结果的繁衍,默默奉献着一切。经常变化的是地面种的蔬菜。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
32、,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他常帮外婆打杂,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捉虫子。手里拿双筷子,将茎叶间的毛毛虫一条一条地夹进玻璃瓶,拿去喂鸡仔。外婆说吃了活食的母鸡生蛋勤,蛋的个头大。他就在下午放学做完作业后到菜园转悠捉虫子。他发现藤藤菜叶上常有一种胖乎乎的、颜色与菜叶颜色接近的虫子,握在手心里肉唧唧的,爬在肌肤上痒痒的,想笑。外婆说是猪儿虫,吃菜叶挺厉害的,看见菜叶缺边少角的,没准就是它干的坏事儿。将猪儿虫扔到母鸡脚下,母鸡“咯咯咯”地惊叫着躲开,雄健威武的公鸡要在母鸡面前显摆显摆,扑过来用尖尖的喙啄一下虫子滚圆的身体,还是不敢下口。虫子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的心像被鸡啄了一下,有些生疼。
33、 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收割后,把青菜搬到水井边,用一桶桶清水洗涤。洗菜的活儿很细,得将菜叶褶皱里的尘土粪渣淘洗干净。外婆的手在凉水里泡久了就泛白。他端来小凳依偎在外婆身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 , 一片波光。他和外婆把洗净的青菜挂在竹竿上晾晒,一杆一杆的在房前屋后散放清香。青菜一部分入泡菜坛子做酸菜,一部分腌制成盐菜。腌制后的菜叶变成柔顺的一缕,颜色转为深绿,暴晒几个太阳就变得油亮亮的。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
34、。 令时光无比芬芳的还是要数春末夏初,果园里繁花盛开,芳香馥郁,整个院落溢满温馨。李子树橘树枝头一片雪白,蜂蝶绕枝,一派繁忙。一场春雨落下,地面铺上一层寂寞的花瓣,水珠在上面滴溜溜滚动。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每个晨昏,那香味儿飘得很远,将空气沉醉。 转眼间,收获的忙碌随之而来。田野里,秋阳下,打谷机轰隆隆,拌桶声铿锵有力,膀大腰圆的汉子吆喝着把一担担金黄的稻谷挑往晒坝,堆起一座座小山。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
35、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 外婆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充满希望,充满生活的甜蜜,留给他解馋的几个柑子,要温暖他过完整个冬天!(摘自优美散文)(1)请你细读全文,概括他在果园感受到的快乐。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 , 一片波光。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5)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答案】(1)看麻雀嬉戏;捉虫子喂鸡;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
36、;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果实收获的甘甜;外婆的慈爱。(2)(绿色)扩散、映绿了水。忽隐忽现(忽明忽暗)。(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留柑子给他。能干(富有生活智慧)做出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题型。本文的结构很清晰,并
37、且按照材料的性质安排,一件事一个段落,因此,只要概括出每个段落的内容就能将此题顺利的答好。概括时语言要简洁流畅,切中要点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漏掉关键情节。(2)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指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语境义。对词语的考查,是每卷必考的。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语境义要密切联系上下文解答。句联系上文的内容“将菜叶一片片扳下,浸没水中。青翠的颜色弥散”可判断“晕染”的意思是“绿色扩散了,将水映照成绿色。句写花在青枝绿叶间闪烁,“闪烁”的本意指: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那在此处就很好判断了,就是指花忽隐忽现或忽明忽暗。(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重要词
38、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词语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本题中“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笑盈盈地张望着”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述语言: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根据这一套路,结合文章内容就可答出此题。(4)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常出题型
39、,分析时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表现,从而概括性格。如文章对外婆描写之处“外婆很会持家,忙里忙外的,空闲时间就伺候自己的菜园子。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秋天外婆遍种青菜,一垄一垄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可看出外婆的“勤劳”。从“外婆给他和小姨留了几个柑子,把其余的部分背到集市上去卖,能换回好几个月的油盐钱”可分析出外婆的“慈爱”。从“他常取几根盐菜到学校和伙伴分享,菜茎柔韧,伙伴们咬得龇牙咧嘴。勤劳的外婆把盐菜切细,储藏在坛子里,要吃就抓把出来拌上熟油辣子葱花儿,很下饭,他很爱吃”可知外婆很能干,做出的菜很好吃。从
40、“外婆家的果园充满果味的甘甜。橘子绿中带黄,沉甸甸压弯枝头。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可知外婆能干,善于经营。(5)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结尾作用的题型。解题思路: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这道题已经给了答题的角度,因此就考虑: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中心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结合答题的思路结题此题即可。故答案为:(1)看麻雀嬉戏;捉虫子喂鸡;和外婆一起制作盐菜;果园繁花盛开时的温馨;果实收获的甘甜;外婆的慈爱;(2)(绿色)扩散、映绿了水。忽隐忽现(忽明忽暗);(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
41、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4)勤劳:空闲时间就伺候菜园,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满架子;外婆遍种青菜,一笼一笼的,茎叶繁茂,油绿肥实。慈爱:留柑子给他。能干(富有生活智慧)做出的菜味道美;把果园经营得很好;(5)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点评】识记段落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并根据具体题目进行分析。段或句子在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段或句在中间:承上启下;段或句在结尾:总结全文、收束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42、等。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
43、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 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
44、。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画线句母亲为何阻
45、挡我看落叶?而又为何多次建议我去看菊花?这二者是否矛盾? (4)试分析标题的作用。 (5)结尾提到“我”懂母亲的话,请你以作者的口吻,写出此时此刻作者相对母亲说的话。(50个字左右) 【答案】 (1)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住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喜怒无常,不断鼓励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2)用到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母亲为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而无暇顾及自己喜欢的花,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全身心的付出和深切的爱。(3)不矛盾。母亲“挡”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菊花不畏严寒,开得热烈灿烂,能够激励低谷中的儿
46、子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与希望。这两件事都展现了一位细心呵护儿子、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4)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点明中心,表现了作者对在秋天离开的母亲永远的愧疚和怀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全文结构更加严谨。(5)要求第一人称,要答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自责,要表明现在的作者已经会勇敢面对磨难,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等。 【解析】【分析】(1)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截瘫的儿子的故事,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2)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一个爱
47、花的人,养的花却都死了,说明母亲的精力都放在双腿瘫痪的儿子身上了,这是侧面烘托的写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伟大的爱。 (3)根据上下文内容,可以理解“母亲”对“我”的关怀,从物质到精神,无微不至。这句可以从“母亲”对“我”的情感上来理解,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建议我去看菊花,是因为菊花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让“我”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这两者并不矛盾,这些突出表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4)本文题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也指“我”真正体会到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表现了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点明文章主旨。 (5)文中的母亲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