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 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 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
2、。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孩子,你这么了?” 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
3、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谢谢
4、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B.;C.历久弥新D.无边无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改为:她抱着吉他,
5、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B.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C.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D.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B.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C.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
6、题。【答案】 (1)B(2)D(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故A错误。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
7、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B;D;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
8、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生命的声音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
9、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
10、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
11、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
12、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注释】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生命的声音”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
13、主要原因。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_百感交集变化原因:_ (3)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4)结合全文内容推断文中划线词“相濡以沫”的含义,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答案】(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
14、撼。“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4)“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生命的声音”表面上是指他在矿井下听到的蚊子的声音,还指生
15、命的呼唤,从而说明了信念的巨大作用。(2)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从“他的心宁静极了”“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因为蚊子的声音。(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
16、写出表达效果。“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蚊子的声音带给矿工的震撼力之大。(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相濡以沫”指的是困境中相互扶持,在文中指的是蚊子带给矿工精神上的支持,矿工为蚊子提供了能够让它活下去的血。故答案为:(1)标题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17、);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4)“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点评】本文是一篇综合性较强的小说阅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比如本题的含义、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赏析等,其中第(4)
18、是难点。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19、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立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
20、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1)本文的体裁是_,盘古顶天立地是因为_,他支撑了_年。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是:_;_;_。 (3)风、云、雷霆是由什么变成的?太阳和月亮又是由什么变成的? (4)短文的最后一段运用
21、了什么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是什么? (5)从盘古身上,我们是否发现了他与女娲具有同样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答案】(1)神话;怕天地再合拢;十万八千(2)排比;设问;比喻(3)盘古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4)议论;总结上文。(5)盘古和女娲具有共同的精神,即:善良、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 【解析】【分析】(1)考查文章的体裁和对文章要点的概括。一问,神话这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这样一个特点,其中的人物都有超人的本领,常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其中人物的生活,所处场景全凭作者离奇的想象而创,因而让人感到新奇、快
22、意、新鲜、有趣,让人手不释卷。本文的内容特点正好符合神话的体裁要求。二问,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把这两句压缩即可。(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属于自问自答的设问。“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3)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风、云、雷霆是分别由盘古口里呼出的气和他的声音变成的。太阳和月亮又是分别由两只眼睛变成的。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
23、关键:“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4)考查基本的表达方式和语段的作用。一问,“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运用的是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二问,题干给出了答题方向,即“从结构上看它的作用是什么”。注意此语段处在结尾,要注意此段在位置上的意义:总结上文。(5)考查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这是一道人物精神分析的题目,分析时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他孤立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
24、知经过了多少年代”表现了盘古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而“女娲补天”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也反映出她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的精神。故答案为:(1)神话、怕天地再合拢、十万八千(2)排比、设问、比喻(3)盘古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4)议论;总结上文。(5)盘古和女娲具有共同的精神,即:善良、勇敢、不怕危险,甘愿为人类而献身。【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他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25、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在身后二十米郝金红 读初中时,家离学校有十几里的山路,那时又没自行车可骑,全靠一双脚板走。 第一天上学时,我起得很早,父亲也跟着起床了。他收拾利索了,就在一旁等我。“你起来干什么?”我问他。“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父亲指着外面漆黑的夜。“不用了,我都这么大了,又不是小孩子,我不怕的!”青春年少的我,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像个大人。况且,与我一同上学的,还有同村的小栓,两个大男人,不就是走山路吗,有啥怕的? 面对我的拒绝,父亲迟疑了一会
26、儿,“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我背起书包,挺起胸脯,在父亲面前昂着头走出了院门。小栓已在村口等我。我望着外面漆黑的一片,心里还真有点害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要走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你怕不怕?”我问小栓。“怕?有啥怕的?我们有两个人呢。”小栓的声音不大,但我听出来,他一定和我一样,在假装勇敢。 我们出发了。黑漆漆的夜,天边悬着两三颗孤星,阵阵山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偶尔有一两声动物的嚎叫传来,尖锐而凄厉。我和小栓不禁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走完这段低凹不平又特别漫长的山路。 “要是有大人送我们一程就好了!”小栓在后面低声嘀咕。是啊,现在我真的后悔刚才为什么要拒绝父亲的好意。我想象着此
27、刻父亲就在我的身后,但我不敢回头看,只顾着埋头往前疾走。等我们走到学校,早已是大汗淋漓。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三年。每一天上学,父亲必定要跟我一同起床,他有时甚至起得比我还早。自从我拒绝他送我之后,他再也没说过这类的话,只是说等我走后,关好院门,再也没有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父亲对我撒了谎。 初三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城的师范。父亲显得特别兴奋,他邀我下河去洗澡,我这次没有拒绝。当父亲脱下长裤的一刻,我瞥见他的右腿上,有一块长长的伤疤,像一只黝黑的壁虎伏在腿上,特别地刺眼。“爹,你的腿啥时弄伤的?”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
28、的,早就好了。”父亲说得那样自然,我信了。 但随后不久,母亲和我聊天时,无意中说到了父亲的那个伤疤:“你爹有一天早上送你去学校,让猎人的套弓给夹着了,淌了不少的血,好几个星期才好呢。”“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亲求证。“是啊,你爹不让我对你说,上初中那会儿,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不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母亲说得自然,我的心却在流血,为自己曾经的固执和无知。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两个少年行走在狭长的山路上,在他们身后的二十米处,一位老农在悄无声息地跟着,他是那么的小心
29、翼翼 一直固执地以为自己是多么的勇敢,不曾想却辜负了父亲的那一颗慈爱的心。这一生,只要我们还行走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父亲就会一直紧紧地跟在我们身后二十米,直到他再也迈不动脚步(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五月上)(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2)下面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哪句符合人物的身份?试做分析。 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3)根据提示,品读下面的语句。 父亲迟疑了一阵,呵呵一笑:“那次上山砍柴,让树枝给刺的,没事,庄稼人嘛,哪没个小伤小疤的,早就好了。”(面对“我”的追问,父亲为何“呵呵一笑”?)“送我?爹送过我?”我惊讶地向母
30、亲求证。(“我”为何“惊讶”?)(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认为,应将文章标题“爱在身后二十米”改为“父亲的谎言”,你认为好吗?为什么? 【答案】 (1)“我”上初中时,每天要早起赶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起初,父亲要送我,被“我”拒绝了。直到“我”考上师范后,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被“我”拒绝后,仍坚持每天在离“我”二十米后的山路上偷偷地护送“我”上学。有一次,竟意外地负了伤。“我”听后,倍受感动。(2)句符合人物身份,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句不符合人物身份,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3)父亲生怕儿子为他担心,特意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打
31、消儿子的顾虑。父亲为了护送“我”上学,路上负了伤,而“我”竟全然不知。(4)不好。“爱在身后二十米”,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所描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文题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父亲的谎言”,虽然也切合题意,但显得平淡直露,缺少韵味。 【解析】【分析】(1)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故事的情节以及本文所表达的主旨。本文主要讲述了“我”读初中时,父亲三年都暗地里送“我”上学的故事,这三年中,父亲受过伤但是仍然默默地保护着我,赞美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也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句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见父
32、亲是个无私奉献,爱护孩子的好父亲,从文中“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木会被你发现。送你三年,你爹呀,都总结出经验来了。”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他说不出什么形容词来描述夜晚,不能说“黑漆漆的夜,我送你一段!”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因此该句不符合人物身份。 句里面有了“那好吧,我等你走后,把院门关一下!”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符合人物身份 (3)联系上下文,写出作者面对我”的追问,父亲为何“呵呵一笑”的原因即可,从文中“他一直在送你,为了怕你发现,他就远远地
33、跟在你后面。他还说,离你二十米远,既能看到前面的你,又木会被你发现。“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儿子的顾虑。 联系上下文,写出作者“惊讶”的原因即可。第段的主要内容是母亲给“我”讲述了父亲腿上的伤疤的由来,即在送“我”上学途中,受的伤所留下的疤痕。之所以如此“惊讶”,是因为这三年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没有送过“我”上学,听到母亲的一番话,我感到震惊。 (4)本文标题给人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爱为什么在身后二十米?这样的标题更能写出无言的父爱。 故答案为:(1)“我”上初中时,每天要早起赶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起初,父亲要送我,被“我”拒绝了。
34、直到“我”考上师范后,才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被“我”拒绝后,仍坚持每天在离“我”二十米后的山路上偷偷地护送“我”上学。有一次,竟意外地负了伤。“我”听后,倍受感动; (2)B句符合人物身份,父亲怕儿子识破真相,以朴实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谎言”。A句不符合人物身份,身为农民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会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话来; (3)父亲生怕儿子为他担心,特意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打消儿子的顾虑。 父亲为了护送“我”上学,路上负了伤,而“我”竟全然不知; (4)不好。“爱在身后二十米”,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所描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文题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了
35、良好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父亲的谎言”,虽然也切合题意,但显得平淡直露,缺少韵味。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归纳能力。解答时,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注意字数要求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找出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这要结合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去分析; 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找到题干中提到句子所在的段落,结合语句内容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36、问题。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 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
37、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乎并不在意,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38、。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
39、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1964年父亲惠静脉血栓,在北京医院卧床两个月。母亲每天去送饭,有时从城里我的住处,有时从北大,总是第一个到。我想要帮忙,却没有母亲的手艺。父亲暮年,常想吃手擀的面,我学做过几次,总不成功,也就不想努力了。 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外科医生的工作没有实践过,但从日常生活中,从母亲缝补、修理的功夫可以想见。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
40、接引着。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有删改)【注】中馈:指家中供膳诸事。(1)为什么说“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 (2)选文第段写“我”作文中的“警句”,有什么用意? (3)作者对母亲才能的叙写有详有略,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段有哪些作用。 【答案】 (1)因为不仅日常生话全是母亲料理,母亲还帮“我”不断战胜疾病,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2)将母亲与父亲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之多,贡献之大。(3)作者详写了母亲的持家才能,略写了母亲的文化水平、办事能力。这样选材,详略得当,突出表
41、现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歌颂了母爱的伟大。(4)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思念。 【解析】【分析】 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理解这句话,文章第段写道: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第段写母亲还帮“我”不断战胜疾病,第段写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第段写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由此看出母亲是我们家至高无上的守护神。 “我”作文中的“警句”先说母亲在我们家的重要作用,然后说父亲不很重要,这样将母亲与父亲进行对比,如果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警句”突出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
42、写出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之多,贡献之大。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第到段依次写母亲是全家的守护神,不仅日常生话全是母亲料理,母亲还帮“我”不断战胜疾病,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只有在第段简单介绍母亲毕业的学校、曾经的工作、外科医生的手和很高的办事能力。据此可知文章作者详写了母亲的持家才能,略写了母亲的文化水平、办事能力。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选材,详略得当,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在理解全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文章结尾写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思念;从结构上看,这段话总结全文,并且和文章开头和题目相照,使文章
43、结构严谨;内容上,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思念。 故答案为: 因为不仅日常生话全是母亲料理,母亲还帮“我”不断战胜疾病,对父亲的关心无微不至,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 将母亲与父亲进行对比,突出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写出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之多,贡献之大。 作者详写了母亲的持家才能,略写了母亲的文化水平、办事能力。这样选材,详略得当,突出表现了母亲对家庭的付出,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思念。【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文章所写内容分析概括这句
44、话的含义。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材料详略安排的能力。确定详写和略写的方法是:依据文章的题目,确定写作的重点;依据文章的中心,分主次材料;依据文章的内容,点面结合。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
45、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
46、,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幺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