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58577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2、。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

3、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

4、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

5、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D.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2)文章第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

6、,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2)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3)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分析】(1)A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选项A就是词语的作用不当,选项B则为文章的结

7、构线索理解错误,选项C是对“雨”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当。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3)首先在文中找到描绘花的语句,文章段都写到花,然后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花是对少女美好青春的烘托,也

8、是与废墟的对照,产生发人深省的震撼效果,从主旨上看花这一形象中饱含作者的哀伤悲愤之情;从结构上看,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最后要分条列写。 故答案为:D; 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点评】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

9、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重要物象在文中的用意,可从情节线索、推动情节、烘托心情和表达主旨等几方面分析; “花”是美丽的,文章主要写对一位少女在日寇的炸弹下丧失生命的感慨,而对花的多次描绘,也正是出于对同样美好生命的联想;“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

10、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被炸毁的房子和欣欣向荣的花形成了对比,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被爱;“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由花而想到爱花赏花的人,但少女已经死了,仍旧盛开的花衬托出已死少女的命运悲惨,烘托情感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2500多岁的孔子

11、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_,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_,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_

12、,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_,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

13、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过伏尔泰、马克思等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面对差异与分

14、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也只因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

15、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两千多年来,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

16、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

17、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 , 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

18、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在第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旗 媒 舟 灯B.灯 媒 旗 舟C.媒 旗 舟 灯D.舟 旗 灯 媒(2)解释第段中划线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过饰非:_。吹毛求疵:_。(3)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第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

19、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C.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D.第段以圣经、古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4)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B.“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C.“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D.“老子”即师说中提到的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5)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下面的语句加以

20、赏析。 “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6)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2)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3)D(4)B(5)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

21、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

22、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6)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解析】【分析】(1)从第四段来看,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和”。第一处,

23、后面说“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接驳”是说和其它文明的交流,而“和”是这种交流的凭借物,所以这里应填“媒介”,“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第二处,后面说“儒家主张平等”,“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此处填写“旗”。第三处,后面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唐蕃古道,丝绸之路”,载着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应填写“舟”。第四处,后面说“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引渡”“夜航”的是“灯”,应填“灯”。故选C。(2)第一个“文过饰非”,“文”“饰”都是动词,意思是“掩饰”,“过”和“非”都是指错误和过失,该词是说“用漂亮的言

24、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接着分析该词在文中的意思,从上文“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可知,这“过”“非”是指儒学的不足,而“文”和“饰”是说对儒学的这些“过”和“非”进行掩饰,即全盘肯定儒学。第二个“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疵”是指“缺点”“不足”;

25、从文中来看,是说故意指摘儒学的问题,对儒学全盘否定。(3)A项,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故错误。B项,文中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C项,说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错误。D项,用圣经和古兰经这两本宗教信仰的经书做比,是为了说明诗经论语的重要,故正确。故选D。(4)B项,“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错误,从文中来看,“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

26、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B。(5)第一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这段文字的主干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叩教”的内容是如何“协和万邦”,如何“和而不同”;作者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使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些数学术语进行说明,以“最大公约数”来说“协和万邦”,可见这应是世界的共同愿望,用“最小公倍数”来说“和而不同”,可见各国都有不同的不和谐因素,那么如何让这两者共存,就需要向孔子“叩教”。第二句“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他”是指“孔子”,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

27、,把“孔子”比作“新月”“烛光”,“孤独地发着清辉”“照亮近处,温暖周围”是说孔子的影响在当时就向烛火一样只能照亮周围,以此说明影响不大。(6)从文中来看,文章前三段说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并在第三段指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接着第四段分析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第五段“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是分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第六、七两段联系当今现实,以此引出思考“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第八段“孔子是世界的,

28、但首先是中国的”独立成段,承上启下,由上文的“世界”到下文的“中国”,九到十四节分析孔子思想,指出其思想并非完美无瑕,并指出既不能“文过饰非”,也不能“吹毛求疵”,指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因为只有这样,孔子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故答案为:C;认为儒学神圣不可更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甚至直接隐藏的错误态度对儒学的正确作用视而不见,对儒学展现出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拒绝学习和传承儒学。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D;B;引用数学术语,更加简明清晰的表明追求“协和万邦”是世界共同的愿望,“和而不同”是各国都有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想要这

29、两者能够共存,达成共同的目标,需要向孔子请教。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容易让读者理解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将孔子比喻成新月和烛光,既表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价值有如新月烛火之光,又形象的点出,在先秦时期,孔子的影响就如同烛光只能照亮周围一样,影响甚微。句的特别之处是有两个数学术语,考生可从此入手,解释使用数学术语的好处。结合句子内容,是讲述世界和平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将这两点解释清楚即可。句用了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新月和烛光,考生只要点出新月和烛光有什么特点即可,后句亦有暗示。“孤独”“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我认为这样写是合理的。先写“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先点出孔子思想中重

30、要的“和”以及“和”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发人深思,孔子思想能不能够解决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现状。然后写“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引出下文,是为了指出孔子思想也不是完美的,也是有不足和缺陷的。面对这样的不足,我们不能直接抛弃或全盘接受孔子思想,应该让孔子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前进。只有这样,孔子思想才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国内的问题,才能够解决国际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第段深思的答案。行文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设题段落的内容,根据语境前后的意思进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31、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解释第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先分析词语的字典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意。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筛选概括,又考查论据、论点的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分析该句的表述对象是谁

32、,使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路以及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从行文的角度看,应先写孔子是中国的,后写孔子是世界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陆晨虹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南汇是傅雷的故乡。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草丰茂、白鹤栖息。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

33、窗带路,我们几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可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传说中的“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稍有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

34、寞! 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村外田畴,桃花(丁)。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上新房子。 我们问:“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 “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 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1999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见

35、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2011年,傅雷逝世45周年,我们当年曾同访傅雷故居的同仁重聚一堂,在浦东图书馆聆听傅敏畅谈父亲的艺术人生。2013年春,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拓宽重建的下盐公路上,已辨识不出傅家宅的道口,好在一路问来,当地乡民已对故居非常熟悉。老宅已经搬空,搭建的窝棚、连同原来村民私拆故居建起的三层新楼都已拆为一片瓦砾,留下残缺不全的绞圈房子等待着修复。踏进东间,墙上工整的毛笔字表格是公社化时期的最后一次工分记录。桥头两位老妇见我们在“踏勘”,走过来愤愤地抱怨:“你看那间屋子,一夜之间迁进了好几个户口”“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 老

36、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即使是对乡贤: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城东的童年读书处“东野草堂”,不也被私拆、改建新楼了吗?傅雷在周浦读小学时的恩师、清代末科秀才、苏东坡28世孙苏局仙的牛桥“东湖山庄”,不也是在人去楼空多年失修后,门楼坍塌几成废墟、藏品被盗吗?虽然周浦民间至今仍在流传着傅母教子佳话,可其现实意义或许只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教育期望值。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但是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1966年,一位名叫江

37、小燕的姑娘在傅雷罹难后,冒险收存傅雷骨灰,才使之47年后终于归葬南汇故乡。 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傅雷由死而生:傅雷家书从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进化为一部人文经典,与傅雷翻译的欧也尼葛朗台同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当傅雷的名字被写上故乡中小学的校名牌时,当故乡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琅琅诵读着傅雷的文字时,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开工修缮、周浦的傅雷图书馆蓝图初谱时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选自2019.7.22文汇报笔会,有删改)(1)给段落和中带括号的甲乙丙丁处填入叠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8、( )。 A.深深 寂寂 脉脉 朵朵B.寂寂 深深 淡淡 灼灼C.寂寂 深深 淡淡 朵朵D.深深 寂寂 脉脉 灼灼(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西晋名士陆机的诗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作结,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4)文中写作者多次实地走访傅雷故居,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意作梳理并作简要评析。 【答案】 (1)D(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胜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3)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忧,更是在呼吁

39、,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留住那些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反思;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4)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无奈;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小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是选择题形式,可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用排除法解答。其中“脉脉”犹默默

40、,多用来修饰流水,文中写“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所以此处应选“脉脉”。排除B、C两项。“灼灼”指鲜明的样子,诗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原文中说“村外田畴,桃花(丁)”,此处应选“灼灼”。排除A项。甲处“屐痕”指鞋痕、鞋印。应选“深深”,乙处语境写傅雷祖居的荒凉破败,“寂寂”有孤单、冷落的意思,应填“寂寂”比较符合环境特点。故选D。 (2)第一次出现是2008年在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时;第二次出现是2013年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时。并且文中指出“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大意就是:这些破房子没什么用,盼着拆掉,还修它干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底层大众对于这些先贤故居

41、文化价值的漠视,两次出现起强调作用。同时,后文是写作者对名人故居所渗透的文化精神与情感与底层大众眼光与追求之间的隔阂的反思,老妇人的话很自然的引发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 (3)本文结尾所引陆机诗句的大意是:要听华亭的鹤鸣,能再听到吗?放在破折号后,是对前文“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的补充强调。作者表面是在记述寻访傅雷故居,实际是在表达对故居文化被淹没在城市改造中的忧虑和痛惜,所以陆机的诗句在文章结尾处,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了作者深沉的担忧,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更是对中心的深化。从效果上来看,以诗句结尾,醒目且吸引

42、读者。本文内容关系文化,以诗句结尾符合文章的文化氛围。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要清晰,语言要通畅。 (4)本文写作者多次走访傅雷故居,其中重点写两次寻访下沙傅雷故居。体会作者情感要将重点放在这两次。结合文中语句“可惜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可体会出作者的痛惜与无奈。第二次重访下沙时,写道:“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表现的是作者的悲哀与反思。第、段中写“但是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

43、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当故乡的校园里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可以感受作者的欣慰。文章结尾“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可体会到作者的忧虑。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D; 文中两次出现老妇人的话从内容上前后照应,强调人们对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远胜于对先贤故居的精神诉求;引出下文,为写作者对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是否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的反思做铺垫。 以诗句结尾,是作者在担忧,更是在呼吁,希望在破旧立新的改造中,能留住那些熔铸着先贤艺术精神与情感的故居,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诗句兼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和反思;增强文章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

44、宅时对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的痛惜与无奈;重访下沙傅雷故居,看到底层大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对先贤故居文化价值的漠视时,引发作者的悲哀和反思;看到傅雷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形象,感染着以江小燕为代表后世学子的良知时,感到欣慰;对在破旧立新的改造和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能否保存,感到深深地忧虑。【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根据乙处“庭阶”,虽然“庭”可“深深”,但“阶”却不能用“深”形容,故用“寂寂”合适;丙处“水”应该用“脉脉”修饰;桃花固然也可用“朵朵”修饰,但根据文章充满诗意的风格,用含有诗经意味的“灼灼”

45、更能体现出色彩与盛放的热烈,故选D。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语言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和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傅雷的老房子承载的是一份文化的寄托,然而老妇人们都只希望老房子能够拆,甚至对修复老房子产生不满,如“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体现出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漠视与不关注,从作者的思考“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可见,体现出伟大的知识分子不为民众所了解的悲哀。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句的赏析,理解结尾的含义,再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 “想要再听到华亭之上白鹤的鸣叫,却又怎么能再有机会

46、呢?”陆机为人所馋,临行前说下这句,便淡然赴死。后用“华亭鹤唳”比喻感叹生平、误入仕途的悔恨。而作者在此处应该是用陆机的文学才华来类比傅雷,表达对傅雷逝去的惋惜。同时也对傅雷故居风光渐渐逝去的惋惜,表达对精神文明渐渐淹没于物质追求中的悲哀。 (4)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筛选概括,可结合关键语句,找出流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分析。多次走访,说明作者对傅雷怀着崇敬之情。第二段写出作者对傅雷故居寥落情境的痛惜之情;第七八段写出对许多名人故居年久失修的感慨,以及对民众不能明白这些文化名人故居保护的无奈。第十段写出作者对后世学子们良知的欣慰之情。最后一段则表达对逝去的终将逝去而无可挽回的惆怅伤感之情。4阅读下面

47、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报告文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