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庆市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试卷(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11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
2、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B.竟不可得 竟:竟然C.转转不已 已:停止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
3、快,没有多余的修饰。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答案:B解析: (1)B(2)A(3)D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 , 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 , 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 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注】款狎:亲近、亲密。操履艺能:品性本领。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颜
4、、闽: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徒”的一些释义。“颜、闵之徒,何世得”中的“徒”的意思是( ) A.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B.门徒,弟子C.步行D.只,仅仅(2)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因此,我们应践行上文中所倡导的( ) A.学习时与朋友切磋B.择良友而交C.交友要善始善终D.择友要志同道合答案:A解析: (1)A(2)B 3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5、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骈死(_) 食马者(_) 策之不以其道(_) 执策而临之(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 (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
6、条件? 解析: (1)韩愈(2)两马并驾,并列;通“饲”,喂养;鞭打;赶马的鞭子,名词(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5)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 ,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
7、聊斋志异)【注释】觇(chn):察看,窥视。围:指蛇的身围。摆扑:扭动摔打。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攧:同“颠”,跌、摔。额()上革肉:头顶的皮肉。(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D解析: (1)D(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
8、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
9、.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 答案:D解析: (1)D(2)值可汗点兵 / 其父名在军书 / 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6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0、。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 刘羽冲,沧州人。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 , 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
11、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列说到处劝说。沟洫(x)沟渠。(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较量,竞争;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
12、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C.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老河兵依靠自
13、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 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空用原文问答,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A解析: (1)终了,最后;(2)A(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
14、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15、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黔之驴)【注】好:喜欢。慭慭:小心谨慎。(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阅十余岁_棹数小舟_庞然大物也_尽其肉,乃去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 慭慭然 , 莫相知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顺流下矣D.当求之于上流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驴不胜怒,蹄之。(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
16、内容分析。 答案:D解析: (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2)D(3)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4)【甲】文说明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片面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乙】文从老虎的角度,说明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掌握敌人的详细资料后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二者联系起来看,揭示了遇到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
17、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临河干 _求石兽_转转不已 _盖石性坚重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
18、句子。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
19、求是。(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D解析: (1)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2)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D(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9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20、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
21、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其素行原如是也(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乃黄杨不憾天地(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B解析: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2)B;B(3)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
23、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10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
24、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乙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注释】壶觞:酒器。饾饤:du dn,供陈设的食品。欹:q,斜。(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绝类弥勒_诎右臂支船_二人对酌于
25、中_皆有机能动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3)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开放性试题。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
26、情态毕备。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1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27、,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炳烛:点燃蜡烛。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及鲁肃过寻阳_恐已暮矣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解析: (1)到,等到;迟,晚(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
28、午的阳光。(3)知错就改(吕蒙);随时可学(师旷)。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_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 , 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_居。及孟子长,学六艺,_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选自刘向列女传)【注】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贾(g)人:商贩。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文中横线处,
29、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答案:A解析: (1)A(2)B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
30、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黄琬:东汉人。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诏:皇帝的命令。对:回答。(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为魏郡太守 为:_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解析: (1)担任;不(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14阅
31、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
32、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亦笃学如此_康肃忿然曰_徐以杓酌油沥之_以我酌油知之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
33、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答案:B解析: (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2)B(3)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4)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15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斯是陋室,惟
34、吾德馨。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C解析: (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3)C(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
35、德情操。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 , 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 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陈谏(ji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驭:驾驭,控制。厩:马棚。贾(g)人:商人。遽:急忙,马上。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戒:通“诫”,告诚。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1)解释下列句
36、子中划线的词语。 蹄啮伤人多矣_因诘仆_(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解析: (1)用蹄子踢;踢伤;于是(2)(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4)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
37、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资治通鉴作者是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但当涉猎_及鲁肃过寻阳_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自以为大有所益_(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解析: (1)司马光;北宋(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4)
38、“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暮:晚,迟。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戏:戏弄。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孰:谁,哪个。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
39、恐已暮矣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 (1)怎么;恐怕(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0、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 蜀中有杜处士 ,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
41、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注】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拊:拍。搐(ch):收缩。此指“夹”。掉:摆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_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一日曝书画 曝:_尾搐入两股间 股: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处士笑而然之。(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C解析: (1)经历;事物的道理、规律;晒;大腿(2)C(3)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4)【甲】文能围绕“不可凭主观臆断”来说明道理。【乙】文围绕“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来说明道理。 2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