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158047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93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新教材】统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 教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

2、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

3、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时间 主要事例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 祭灶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五、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

4、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请找出课文中描写

5、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3.过年时。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品读“除夕”一段,

6、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

7、丽。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四、作业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板书:北京的春节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8、(二)(第二课时)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重点语段的课件2.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

9、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1.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2从中你

10、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4.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6.指导品读“元宵”。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二、拓展阅

11、读,领悟表达特点: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学生自由畅谈)四、作业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

12、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1.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设计提要】 教学本文主要遵循: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

13、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

14、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 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前准备】 学生搜集春节在“吃”方面的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师导入:同学们,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 2、

15、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生读题目。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5、了解作者: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

16、予,生于北京。1918年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师补充介绍:老舍先生还有“语言大师”之称。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俗白”。写的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散发着浓郁北京味,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划生字词。同时还要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检查生字词 (1)我会写:旬 熬 蒜

17、 醋 饺 翡 拌 榛 栗 筝 鞭 麦 寺 逛 (2)我会读:轻声: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红火 儿化: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 正月 间断 分外 (3)积累:色如翡翠 色味双美 截然不同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以 张灯结彩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2、整体感知。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板书: )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习俗。请同学们快

18、速浏览课文,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预设: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作者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呢? 板书: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 元宵正月十九 3、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本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下面我们再具体地理一理,北京人过春节的活动历时这么长,那他们每段时间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活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下表。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找出具体时间对应的主要活动。 (2)出示课件: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试填下表。 (3)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

19、表格。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在默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填表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是怎样准备和庆祝春节的,从而达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诵读课文,升华感受 师:同学们,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感受吧。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五、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

20、喜欢的段落背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评析: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四步走:谈一谈(导入)读一读(感知)理一理(内容)读一读(品味),为第二课时的细节讲解做好铺垫。】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习课文顺序得当、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2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春节民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第6课(生齐读):北京的春节,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篇课文的。 作者主要抓住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进行详细描写的(板书:腊八、除夕、初一、十五)。 从腊八这天感受到了北京的春节忙碌的味道。(板书:忙碌) 作者凝练,通俗淳朴的语言特点。 2、看来,同学们上课学习很认真,收获也颇多。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再次走近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那儿的大人小孩是怎样过春节的,再次感受春节带给我们的喜庆和欢乐。(贴“春”) 二、深入片段,感受

22、热闹,体会表达方法。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如同一场大戏,如果说腊八这天算是拉开了北京春节的序幕。那么除夕、初一、十五则是高潮迭起的日子。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把相应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看看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旁边做好批注。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印象深刻的段落。学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生自由读书,做批注写感受。 全班交流: (一)团圆、热闹除夕的味道 1、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天?(除夕)除夕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热闹。) 2、课文第7自然段围绕着“除夕真热闹”具体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你从中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出示文本:第四段“热闹”一词用不同颜色) 3、生汇

23、报。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 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这样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首诗啊?(指名背诵元日) 在外面做事的人必定回来吃团圆饭。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4、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生:真热闹。 5指导朗读。 指名读第4自然段。谁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喜庆?(评价) 师:怎样才能读出除夕的热闹团圆呢?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全

24、班都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配乐金蛇狂舞) 6、这段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守岁) 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 说关于“岁”的传说 据说呀,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青人守岁的话,就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增寿。 现在我们过年还有守岁吗? (三)喜庆、悠闲初一的味道 1、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正月初一是怎样的光景呢?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正月初一的景象? 出示句子:正月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来,比较一下,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点击“截然不同”变色) 生1: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除

25、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正月初一人们可以出去。 生3: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2、庙会上有哪些好玩的呀?(生回答) 3、是啊,逛庙会可是咱中国咱北京的特色活动,作者正是抓住了逛庙会这一特色活动进行详细的描写,今天啊老师把北京的庙会也搬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大家也可以来逛逛。 (可以出示逛庙会图片,结合描述:办庙会时,各处寺院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你瞧,此时,人们载歌载舞,欢庆着佳节的到来。) 4

26、、春节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时,人们可是不管多忙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只为过个团圆、吉祥、悠闲、欢乐的春节。如果说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而又忙碌的那么大年初一是比较生:悠闲的。(板书:悠闲) 5、在这各具特色的热闹和悠闲中,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 生: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四)红火、美丽十五的味道 1、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生:元宵 2、咦,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点击出示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11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4、生自学(教师下巡视) 5、全班交流

27、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出示句子) 那你从这句话中品出了元宵节的怎样的味道?。(板书:红火) 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种红火而美丽呢? 生1: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师评价:你有一双慧眼,注意到了花灯的种类很多。)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2: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师评价: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发现了灯的数量很多) 生3: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4: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

28、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5:小孩子要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便 6、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所以老舍先生说生读: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7、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描述:元宵节前夕,街上早早地挂上了各式的灯笼,把节日的街头装扮地焕然一新,到了夜晚,灯光亮了,到处喜气洋洋,人们纷纷涌上街头猜灯谜,闹花灯,你们瞧,这是) 8、师:同学们,徜徉这花的海洋,灯的世界里,你们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成语呢?(张灯结彩、流光溢彩、灯火通明、红红火火) 9、看着这么热闹的灯会,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盏盏花灯报元夜,岁岁瑞雪兆丰年,玉烛长调千户乐,花灯遍照万家春”想

29、起了老舍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元宵佳节闹花灯,灯红人喜庆佳节。举杯邀月送相思,月圆人圆乐团圆! 此时,就让我们再一次诵读作者笔下的元宵 生: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三、回顾总结、领悟写法 1、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残灯末庙 师:春节在正月十九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2、同学们,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但是,不管多少年以后,咱们都忘不了这老北京的老规矩,其实,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

30、老师在编写的时候特意留了一部分给你们,大家试着把它完成。 课件出示: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 腊八粥,家家熬。腊八蒜,色味美。 二十三,糖瓜粘,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贴年画、放鞭炮, 年饭、守岁熬通宵; 年初一,忙拜年,大人小孩儿真悠闲;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学生补充,交流。(评价:抓住主要日子、抓住重要活动、语言凝练)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春节那丰富

31、多彩的风俗习惯,品味老北京过春节的那浓浓的年味。 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勾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春节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热爱。2.腊八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预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读读写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起兴趣。1、在课件中播放介绍腊八粥这一事物的美食视

32、频(两分钟左右),让同学对腊八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不知同学是否吃过这美味的腊八粥,对于吃过的同学来说这可能是一段香甜的回忆。那没有吃过也没有关系,我们今天就来品味一下这美味的腊八粥,了解这种美味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板书:腊八粥沈从文二、分析课文,理解文意。1、提问: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问,课文内容围绕五个关键词展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将空格填好,并将课文按这五个阶段分层。(可板书也可通过课件展示)盼粥(2-8),分粥(9-12),猜粥(13-14),看粥(15-19),吃粥(20-21)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作者在文

33、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第一问可以结合北京的春节来回答,“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问抓住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来回答,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

34、住要尝上一口呢。提问: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感受,可以在课本上做适当圈画。圈画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些具体词语,如八儿的动作“进进出出”表现了其什么样的心理。关于八儿神态的词句:听到妈妈说“松劲的话”,八儿“眼睛可急红了”等。这些状态时什么样的?又表明了什么?(板书:迫不及待)尤其是关于八儿的语言,“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和“那我饿了”中“那”字的意味。可以赏析“我饿了”和“那我饿了”有何区别,说明这不是真饿了,而是出于好奇,带点赌气和撒

35、娇的好奇。分析完情感意味之后可以请同学分角色对读。提问:八儿盼粥还不够,为了能吃上腊八粥,他已经先开始分配起粥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请同学起来分角色对读,然后回答问题。此时,老师可以追问: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因为“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形象: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其中有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

36、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提问:苦苦等待的八儿太渴望喝粥了,甚至在脑海里幻想起粥的样子来。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14自然段)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提问: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小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

37、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3、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理解小说的思想主题。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

38、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预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读读写写。教学过程:一、衔接上课,温故知新。1、集体朗读第17、18自然段“看粥”的过程,体味其中的好奇与惊异。二、继续赏析,体味感悟。1、阅读第20、2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文章第20、21自然段正面描绘吃粥的场面。运用动作描写“靠”“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八儿粥吃的多、饱、吃的尽兴,心满意足。第二幅正面吃粥的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廖廖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大家

39、都吃得十二分饱了!提问:为什么作者不详写吃的过程?写吃完后的场景,既能够写出腊八粥的好滋味,又能够借此烘托出家庭温馨的氛围提问:读完全文,八儿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三、拓展升华,课堂总结。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课件进行展示)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

40、许从未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代)张方贤煮粥一诗中: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作者用同儿女叙家常的语言,从勤俭持家的角度,把粥的好处表现得淋淋尽致。

41、梅洁腊月的味道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沈从文的腊八粥是甜的,折射出时光的五彩斑斓。冰心的腊八粥是咸的,因为有眼泪,有思念。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小结: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布置作业:1、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模仿课文第1段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最喜爱的一种食物。2、完成配套练习册。板书:教学反思: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

42、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

43、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

44、,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

45、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

46、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第 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