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
B.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
C. 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
D. 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
2.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
C. 《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D. 《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B.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善于用典。
C. 投笔指投笔从戎,源于汉武帝时的宗悫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D.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C. 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称呼的。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
D. “萧君圭君玉”,君圭是名,君玉是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6.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用。
B.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至易水上,既祖 , 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壮。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B. 古人纪年中,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已岁十一月”中的“乙已”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C. 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八月。
D.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住处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倪焕之》和《稻草人》等。
B.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杂剧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西厢记》是王实甫元杂剧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
C. 屈原,名平,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第一 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其作品有《离骚》和《九辩》等,全部收录在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记念刘和珍君》始发表于《语丝》,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9.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B. 《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C. 《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00篇。
D. “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B. 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 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1.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孝廉:孝顺父母,品行廉洁。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B.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C.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月亮的盈缺。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上,杯触岸辄停,坐于其岸者取饮。
12.下列对《张衡传》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 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1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B.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C.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D. 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理学: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14.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D.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 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鲤对”指接受族中长辈的教诲。
C.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 《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17.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代称隐士的住处。蒋诩隐居在院中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B. “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
C. “缙绅”也写作“搢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士佩戴的“绅”长三尺。
D. “赋”可以指铺陈的手法;也可以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讲究文采韵律。
18.下列对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陛下 , 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刺秦王》)——宫殿的台阶下面。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台阶下面的人,请他们转达。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在古代,通常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
C. 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秦王》)——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舒缓优柔。
D.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19.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20.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鲍照拟作为多。
C.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D.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 B
【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曹操借煮酒论当世英雄为名,实际上是多方试探刘备,有刀光剑影之势。表现了曹操踌躇满志、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并非是表明曹操早已料定他(孙策)必将身败名裂。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和评价名著人物的能力。文学名著一般考查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人物、作品情节等内容。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识记,对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有条件的话要阅读原著,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注意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D
【解析】【分析】D项,“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错误,“省试”应为“会试”。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 A
【解析】【分析】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此为举“茂才”。“孝廉”是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 C
【解析】【分析】C项,投笔从戎,指的是班超的故事,而非宗悫。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5. C
【解析】【分析】C项,“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解说错误,既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六。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6. C
【解析】【分析】选项C,“祖,临行时祭祖先”理解有误。是祭路神。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7. A
【解析】【分析】A项,“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 故选A。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8. C
【解析】【分析】C项,“其作品有《离骚》和《九辩》等”错误。《九辩》为战国末期宋玉的作品。《九辩》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的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东汉王逸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9. A
【解析】【分析】A项,“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 D
【解析】【分析】D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晦”,不是“朔”。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11. C
【解析】【分析】C项,说法颠倒。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2. A
【解析】【分析】A项,“六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说法错误,结合文章内容,“六艺”在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学问和技能。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3. C
【解析】【分析】C项,“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错误,“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故选C。
故答案为:C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14. B
【解析】【分析】A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
B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
C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
D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
15. D
【解析】【分析】D项,“祭祀谷神”错,应是“祭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16. B
【解析】【分析】B项“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鲤”指孔子的儿子孔鲤。故本题选B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7. B
【解析】【分析】B项,“‘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错误,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里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请问汉文帝向其请教的是鬼神问题。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8. C
【解析】【分析】C项,“声调舒缓优柔”错误,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化常识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阅读中必考题型,文化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化常识可以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9. A
【解析】【分析】④中,“南朝”应为“晋朝”;⑤,“夷”指南方荆楚之地,“夏”指中原地区。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考场上,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帮助判断。
20. D
【解析】【分析】D项,“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说法错误。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