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5128385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题 目 论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 作 者 完 成 时 间 2016年5月 培 养 单 位 四 川 大 学 指 导 教 师 教 授 高级工程师 专 业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 研 究 方 向城市规划设计方向 授予学位日期 年 月 日 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 ——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 研究生: 指导教师:教授 高级工程师 摘要 从我国近些年来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来看,可谓是硕果累累,新世纪之初,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比率大约为36%,而到了2015年,这比率就提高了二十个百分点,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还将持续依靠以下这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城市本身具有的“引力”;而是农村带来的“推力”。从长期的实践状况来看,前者的作用较为凸显。[1]根据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引发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同时也给城市在环境、资源等方面造成了很多困扰。另外,政府层面之所以积极致力于新区的开发,是因为新区建设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承担着城市规模扩大的重大责任,这也是政府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北京,积极融入区域之间竞争的必要手段,已然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一是在开发过程中陷入盲目,另一个是对未来的估计盲目乐观,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更多新问题。当前,新区普遍出现“产城不融合”现象,本文从“产城融合”的实质内涵出发,对城市规划中所需要的各类普遍性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对天府新区在实际中的规划进行的实证分析中。由此得出,“产”与“城”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由经济与社会组成的复合体,不能仅仅看到前者一时的利益而不顾后者的作用,双方不仅互为依托相互存在,更相互渗透而不断发展。具体而言,二者之间除了相互匹配的关系之外,还互相融合,这种融合贯穿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特性里,如果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生产力,同时也能够对生产力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完善作用。由此可见,对城市建设的挖掘与体现是将“产”与“城”进行大力融合的关键。[2] 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主要是通过我过新区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新问题等研究背景的阐述,引出笔者著述本文的目的和方法等;第二章:概念及国内外现状研究,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新区规划中对城市业态和城市形态的基本概念,概述了产城融合的内涵、特点及规划要求,并采用比较研究方法介绍了法国德方斯及国内上海、郑州等地新区建设产城融合的经验。此外,本章还主要阐述了本论文在论述中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主导思想,利用前者对新区的形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正确认识产程融合;利用后者对各类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应用到对比分析法、访谈法等对研究新区产城融合有很好的帮助。第三章:新区规划和建设模式,本章主要阐述了新区规划的原则、新区规划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新区建设的空间布局模式。第四章:案例研究,本章主要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对成都科学城的定位、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结合新区规划过程中产城融合模式的实际情况,明确在布局中的关键性因素。第五章:总结和建议,从整体上对全文总体论调进行一个总结,对新区产城融合规划建设提出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产城融合 规划 天府新区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pattern and it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Area Buildding In Chengdu Science City of Tianfu New Area as an example Graduate student: Liu Yang Guidance teacher: Professor Zhou Bo Senior engineer Yan Xiaoli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in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creased from 36.2% in 2000 to 56.1% in 2015,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world. Chinese urbanization will also be in the city's "pull" and the rural "thrust" under the common effect, continued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rocess, the attra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ity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the city, many c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ty to link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raffic pressure. On the other hand,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tid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region and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the government is keen to develop new areas.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mode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time, the new area construction with a blind, blind development and blind optimism, so that a lot of new built and can not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city has become another new dilemma. For the new problems of "production city fusion"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essence of punis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ity planning of city development in general law, and applied to the Chengdu Science City of Tianfu New Area actual case, pointed out that" production city fusion "not only rely on each other to each other to promote, and mutual penetration of composite development, become rich connotation and diverse value and create greater productivity of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lex, has become the new economic society.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an not only focus on "production", while the simple and underestimate the "city"". "City" in the "property" is not only a matching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re productive forces,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interactive force, promote Lee, radiation force, attractive, in the cre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other multi productive interaction. The "city" in the "propert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will be reflected and reflected. Therefor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city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o remind the mining and refl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 overview, mainly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 had new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problems such as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raises the significance, content, method and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the city and city form in our country business district planning requirement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outline, and applie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in France and Shanghai, Zhengzhou and other domestic La Defens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ity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main idea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an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w district form and shape.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n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re combined and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is very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new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The third chapte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District, this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principles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ning, new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new district. The fourth chapter: a case study, this chapter mainly takes the Chengdu Science City of Tianfu New Area as an example, on location, Chengdu science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city construction, the new space layou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ianfu new production city fusion model, describes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new space layout mod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rospec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strict production 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roduction city integration Plan Tianfu New Area 目录 1 综述 7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8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1.2.1研究目的 11 1.2.2研究意义 12 1.3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 13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1.3.2研究方法 13 1.3.3论文框架 14 2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现状研究 15 2.1相关概念解析 15 2.1.1城市新区 15 2.1.2产城融合 15 2.1.3产业分类 17 2.1.4城市和城镇 17 2.1.5城市化和城镇化 18 2.1.6产业集聚区 18 2.1.7产城一体单元 20 2.2国内外现状研究 21 2.2.1国外城市新区发展历程 21 2.2.2国内城市新区发展历程 28 2.3目前国内新区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2.3.1工业区模式的弊端 32 2.3.2居住新城模式的弊端 33 2.4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34 2.4.1规划体系内在产城分割 34 2.4.2 行政干预介入微观运行 34 2.4.3 新城扩张缺乏制度、产业支撑与科学依据 35 2.5小结 35 3新区规划和建设模式 36 3.1新区产城融合的原则 36 3.1.1把握产城融合的阶段特征 36 3.1.2 建立产城融合的统筹观念 37 3.1.3 针对产城融合的类型差异客观地理解“产”、“城”作用关系的类型差异 38 3.1.4 回归产城融合的人本导向 38 3.2新区规划的策略和方法 38 3.2.1通过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组织机制为城市发展“定调” 38 3.2.2基于产城融合理念构建城市形态和业态 41 3.2.3发挥人力、区位、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聚 43 3.3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45 3.4 产城一体单元规划的基本特征 47 3.4.1 职住平衡 47 3.4.2 功能复合 48 3.4.3 配套完善 48 3.4.4 绿色交通 48 3.4.5 布局融合 49 3.5 产城一体单元规模研究 49 3.5.1基于交通的规模研究 49 3.5.2基于公共服务的规模研究 50 3.6小结 51 4新区规划建设与产城融合的实践——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 52 4.1概况 52 4.1.1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战略发展定位 52 4.2成都科学城的由来 54 4.2.1第一阶段 56 4.2.2第二阶段 57 4.2.3第三阶段 58 4.3成都科学城城市规划设计 59 4.3.1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 59 4.3.2土地利用规划 61 4.3.3交通及慢行系统规划 63 4.3.4功能分区及街道空间形态 66 4.3.5开放空间结构 73 4.3.6生态基础设施 74 4.3.7节能设计 77 4.3.8整体形象塑造 78 4.4成都科学城产城融合规划 88 4.4.1产城融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 88 4.4.2战略定位与目标 90 4.5创新资源引入与产业发展 92 4.6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与人力资源 95 4.7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 96 4.7.1成都科学城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 96 4.7.2运用产城单元规划的创新思路 97 4.7.3产城一体单元划分原则 98 4.7.4产城一体单元布局模式 101 4.7.5公共服务体系结构 101 4.8小结 102 5 结论及展望 103 5.1结论 103 5.2展望 104 新区建设产城融合模式及其规划发展研究 ——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例 1 综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始于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是这其中的“排头兵”。纵观其整个发展历程,使用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方式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的集聚由此来发展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在空间上的特征已然革新,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的城市产业空间。然而,这种方式,虽然结果是显着的,但问题更值得关注。城市产业空间设施的协调性少,缺乏知名度,海岛特色,摆上交通等一系列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思想素材。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研究语境如下。首先,通过整合生产城市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城市内涵的深入整合的基础上,从城市起源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产业与社会进行分工之后产生了城市,其与工业共同担任着“服务员”的角色,城市融合是指城市功能的融合和发展的自然进程和趋势,自组织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中国的不同类型的新的概括,分析了其特点;对工业区的概念的定义,并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找出行业类型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问题的城市工业区,生活不分两种生产协调,协调,和原因从深层次挖掘问题,该区的城市发展,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大量产业转移到新的地区,支持新区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建设。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新的工业城市的发展,本文从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战略的一体化生产,即工业区与城市空间的整合策略,新的产业布局战略,新产业的各种功能布局策略。最后,成都天府科学城为例,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它的发展状况,探讨其发展方向,基于对高新区的功能组织和规划的研究和分析,设计策略提出促进其产城融合发展。在工业区的规划和实践的许多方面,为中国的工业生产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0年,全国范围内,仅有24个城市的户籍人口超过了200万,只有8个城市的户籍人口达到500百万级别。而根据2015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户籍人口超500万人城市总数达16个。这种变化主要给社会带来以下两种影响:一是增强了劳动力的供应,尤其体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领域内;二是生活在城镇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总体规模也随之扩大,活力自然也相应提高。 城镇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户籍制度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也更加深入。城市中的用水以及燃气普及率等都有了不断的提升,但是我国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通常听到的“鬼城”、“睡城”等说法正是这种特点的是真实写照。传统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模式带来了诸如土地城镇化不可持续,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影响等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上,将城镇化纳入到“四化”发展的范畴中,[3]并且发布专门的改革文件,针对城镇化的建设 要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道路,其中的关键就是“人”的城镇化。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产业”与“人”的发展在其中同等重要,在对城镇化规划的时候,如果离开了这两面的因素都是完全无付诸实践的。 从根本上说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产业集聚,所以产业与城市这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在于产业的集中度上,前者较之于后者,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这也会给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吸引农村地区剩余的劳动力,逐渐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口集聚中心,其不仅保证了劳动力,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进而促进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因此,城市本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4]“产城融合”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应成为一个新概念。但是,从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实践来看,“产城不融合”又恰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改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愈发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的经验,(新)经济区建设开始注重与现代产业,按照现代社会中三位一体的目标,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和互动,为建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平台。这种生产一体化的城市,以促进发展的现象,特别是已成为当前建设的一大趋势。 目前,天府新区已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产城融合”的理念贯穿其中,打破了就有的陈旧限制。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在中国,农村已经逐渐消退,与此同时城镇比例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已经凸显出我国规划的矛盾性。基于现在的条件先,我们需要对农村以及城市重新进行认识,城市理论的城市和工业生产一体化的关系,总结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产城一体的生活实践,有利于加深对城市的理解和生产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城市的发展,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并促进城市和产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生产一体化走出发展的道路,科学高效,环保节能的社会主义道路。[5]通过对产城融合概念的界定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本篇文章针对工业,土地以及人员流量的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提供一些启示,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路径。 1.2.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以当前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起点,面向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和规划完善及实施的需要,以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为分析案例,分析归纳了成都科学城控规编制的主要内容和亮点,从产城融合在实际运用中的情况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加强对产城融合在新区建设各阶段的认识,力求在规划和建设中避免把业态和形态界定为两个独立的对象体,避免把产城融合规范成一种纯粹的空间组织方式,真正做到城市、产业、人的良性互动。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这两个方面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合理的构建新城区的建设、提升城市智能、推进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法。 1.2.2研究意义 通过以国内外城市新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的对比研究,寻找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找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就业结构、人口构成之间的基本规律,寻找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居住模式、消费设施、交通方式之间的统筹优化方法。在天府新区的建设发展中及时总结经验,也为新区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1.3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篇文章将主要内容针对城市的发展类型进行设计,全面揭示城市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其中实事求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其中包括本地方的历史发展,人文气息,民族文化等相关内容进行策划,针对本国已经发展的乡镇的失败的例子进行剖析,总结失败经验,从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绕过弯路,发展壮大。 1.3.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很多种,其中包括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层次分析法、对比法等。 文献综述法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查找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自身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筛选,对于相应的概念,我们需要解释和延伸其意义,挖掘它的本质,讲述其内在思想;针对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诉,对资料进行整理,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持这种关系的内在本质,讲述他们的内容以及特点,并给予以上观念给予一些自己的看法,看法当然是可行性的,并有一套可行性方案。归纳法主要用于对我过城镇化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我国的城镇进行研究,充分认识他所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分析我国产城融合发展不足的原因。 层次分析法包括四个方面:对本城镇产业进行分析,对倴城镇建设设施进行分析,本对城镇人员将来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城市、产业以及人员三个方面共同进行分析。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判断市级市,县级市,一级城市以及二级城市的依据,通过对产城融合度的分析,对比,进而可以分析出我国特定几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产业的发展程度、人的发展程度和一体化实践经验。 1.3.3论文框架 内容 方法 步骤 城市业态、城市形态、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文献综述法 归纳法 提出问题 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层次分析法、对比法 产城一体化、产城分离 理论分析 美国、英国、法国 实地调研 分析问题 案例分析 浦东、滨海、天府新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综合分析法 对新区规划建设,推进产城融合所做努力的总结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展望 新区规划建设产城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城市形成、产业、人的相互作用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法 结论与展望 图1 研究框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现状研究 2.1相关概念解析 2.1.1城市新区 在中国,有很多专家学者根据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城镇是一个新兴化形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在其中有着企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人口转移的方向,所以一些农村周边以及城市周边都会出现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其中包含四大特点: 序号 特点 1 经济社会眼里将会减少 2 在经济开发区中一般都有政府机关坐镇进而发展该地区的经济 3 此地区属于城市与农村的交叉口,但是经农村开发出来的 4 该地区的商业形式是由城市的商业形式原封不便的开展过来,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 2.1.2产城融合 城市发展进入到特定时期,陈旧老套的新区模式的缺陷将层层展现。新区开发要想不出现单城或多城的情况,必须另辟他径的探索出一条城市建设与发展共同一体的形式,形成生活顺畅,工作距离缩短的格局,进而我国大部分新区向产城融合的形式迈进。 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最为代表就是第三产业经济的来临,处于这样的时期对城市各项城市建设提出的要求更为严格,既需要增市增强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新区的各项功能都配备齐全,达到新区城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产城融合的模式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两个层面上。 。 “产城融合”关联的主要内容是产城一体化要求的具体延伸层次。关联的主要内容构成产业兴城、以城促产和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等。重点放在了产业环节上,产业属于的优劣不仅对城市功能发展有影响,同时对城市布局中和效能有影响,还会影响着景观格局和用地设计等。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核心工程的建立和完成等内容。 2.1.3产业分类 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所讲的产业内容包括的是物业质生产,通常来讲,涉及到制造和生产的部门都有一个产业形成,比如畜牧业、养殖业、航空业等。费舍尔教授于一九三五年编写的安全和进步的矛盾一书同年在新西兰出版,第一次确定了三次产业划分的地位。克拉克于1940年编写了经济进步的构成要素中出现了大师的三次产业划法的特点构成和对应的发展规律。自此,三次产业划分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 国内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产业统计,农业、林业、牧业被列为三次产业的第一行业;和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被列为三次产业的第二行业;水、电、煤气和其他被列为三次产业的第三行业。[6] 2.1.4城市和城镇 城市拥有众多的人口,主要经济支柱来源于服务业和工业,形成了相对高端的的经济文化圈,不仅影响力强同时辐射力也不可小看,利益关系表现的相对复杂。镇与城市共同构成了城市,不过在国内,城镇一次更多指的是那些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工商业密集区。为更好的做好沟通和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涵义,本案称建制市就是城市,城市以下的县城区域统称为城镇。 2.1.5城市化和城镇化 国内一般认为城镇化与城市的意义基本上相同。“城镇化”是国内的研究人员提出的新名词,是对城市化的另一别称。城市化和城镇化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推进;第二点,农业以非农业户口的身份进入城市;第三点。非农业产业在城市遍地开发。城市化既可以泛指城市与城镇实质内容的过渡,也可以指农业人口是我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城市化”要得到深层次的延伸。“城镇化”与“城市化”最为显著原特点指的是三项内容;首先,空间上和地域上的人口转移;其次是农业就业率就业地点的更新;再次非农产业工作地点的转变和与城市结合的程度。城市化既可以认为是农业人口地域、空间、环境的过渡,也可以理解成不同区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新旧社会的必须更替。 2.1.6产业集聚区 一九九0年,著名的迈克·波特在其编写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到了产业集群的定义。波特谈到产业集群主要指的内容是处于非正常环境下,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兼尔有之,并且地理位置上也有汇集和关联的公司,产业供应商,生产厂商,服务供应商等。“产业集聚区”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冒出来的新名字,可以认为是产业园区的深层次延伸,它的定义完成了产业集群定义的融入,主要指的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的总称,不仅仅现代工业园区同时还有形式多样的贸易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创建,可以全面聚集资源的优势体现出来,既能使工业格局得到优化同时也可以使工业格局得到改进,块状经济与集群的构建和培养,能够使产业链得到深层次延伸,规模优势显现出来,社会资源的再利用得到提升,城市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扩大,周边功能的辐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产业集聚区客观上可以理解成具有相同需要的产业或者公司依据自身发展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产业园区的结合,可以看作是产业发展的全新构成元素。它的主要经济支撑来源于特色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集聚特点,产业与城市融合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是合理的结构配置,就业率指标不断提升,功能区的主产业就是经济。[7]是处于国际性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转型,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执导有密切的联系。和过去的开发对比看来,产业集聚区表现出来更多丰富的内容,涉及到的内容有:功能集合构建,资源的合理应用等。产业集聚区履行的中心思想就是产城融合,由此看来,产城融合不仅仅是城市功能与产能的整合,同时还是服务空间和产业空间的结合,也是产业结构和调整下一步必然的方向。产业集聚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就是将其建设成经济为主体的制造业密集区,外商投资的重要区域,政策先行的先导区和循环经济的展现区。它是处于特殊背景下的经济更新和转型的科学领域,实质指的城镇化核心是工业化发展,也可以理解成城市新区另一种表现形式。 2.1.7产城一体单元 产城一体单元可以认为是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单格局构成,是特定情境下出现的,将城市拥有的各种城市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依据比例进行高效率、低碳化和有机化的结合,同时可以自行完成城市不同功能承担的综合体,对城市化点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结构完善、效率提升、活动保障等内容,确定空间尺度可以从通勤效率和职住平衡进行综合体现。 针对产业发展来讲,产城一体单元完成了新一类创新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以现代产业形式表现出来。当城市不断向工业化阶段迈进的时候,对于现代产业发展来讲它的助推器就是数据和智能化,城市配套提供的多种服务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产业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对于城市下一步发展来讲也是主要趋,但对于产城一体化来讲是城市配套功能与产业形成一体的主要形式。 产城一体单元是判断社会是否正常发展的因素之一,因为它代表着一定区域内日常生活生产系统。在工业生产化时代,业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产业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基本联系,然而在当今社会,地缘和传统血缘之间的关系已经淡化。人与人之间单方面的社会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道德精神发展,并且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心理健康疾病、亲情淡漠、地方性神经错乱等。为促进社会人群和谐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政府决定建立产城一体单元,以此扩大地区生活文化交流圈。 产城一体单元作为城市地碳发展的微平衡系统,其建设目的是促进城市环境稳定发展。一个区域是否可以作为低碳生态城市,主要由两个平衡标准判定,一是城市环境的局部平衡;二是城市环境的总体平衡。产城一体单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它为城市环境建立次级微循环系统,系统内部结构井然有序,主要是由微产业、微能源、微冲击、微绿地、微社区等子系统构建。 2.2国内外现状研究 2.2.1国外城市新区发展历程 城市新区建设是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新区建设是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影响着城市地域空间的系统变化,虽然城市空间变化是个繁琐过程,但却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城市化建设受多种因素约束,而且新区建设情况迥异,复杂多变,导致国内城市新区化效率低下、进程缓慢、整体水平不佳。城市化建设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既有进步又有退步,因此,我国必须时刻关注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成功例子,从中汲取精华经验,及时弥补本国存在的不足,同时积极发挥本国优势,规范指引城市新区发展,以城镇空间发展规律为前提,为城市新区拓展做好城市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