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前 言四湖流域是指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地处长江、汉水之间,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四大淡水湖泊而得名(其中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其中三湖、白露湖因人为、自然等因素已基本消失),面积11547.5km2,其中70在荆州市境内。流域内荆州市境内共有耕地面积402.5万亩,现有人口398.19万。四湖流域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生产基地。流域水系复杂、河网纵横,人口密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随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及农业种植与养殖污染源的影响,流域内水环境污染呈逐年加重的
2、趋势。省委、省政府对四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同志指出治理四湖流域水污染是我们联系湖北一个方面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任务,关系到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这一地区民生的改善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必须坚定不移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好。为此,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确定将四湖流域综合整治列入全省“五个专项”治理工程之一。省、市两级领导多次深入到四湖流域所在县市乡镇调研,研讨流域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对策,罗清泉同志在调研中指出要综合研究四湖流域治理方案,不仅治标还要治本,要从防洪、血防、环保等方面,分别拿出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3、要科学地制定整体方案,分步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解决四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行洪能力弱和血吸虫病感染等问题。荆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四湖流域治理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到四湖流域调研,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和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荆州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到四湖流域进行调研,提出很多关于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的提案和议案。荆州市政府责成市环保局组成了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市环保局组成基干的技术队伍,于2007年3月提出了四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规划纲要,在缺乏工作经费和基础资料的情况下,深入流域进行现场勘察
4、,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认真的研究,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及当地政府的意见,初步完成了四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荆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10日在荆州市主持召开了四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荆州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建设委员会、市水利局及沙市区人民政府、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监利县人民政府、江陵县人民政府、洪湖市人民政府、荆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共30人,会议聘请5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名单附后)对规划进行评审。与会人员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关于规划重点内容的汇报,并就有关问题做了咨询,通过深入讨论和认真评审,形成专家评估意见,根据专家组评估意见
5、,我们对报告书进行了认真的修改。2007年10月18日,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在武汉市主持召开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评审会,参加会议单位有荆州市、潜江市、荆门市环境保护局等单位,会议聘请了六位专家(名单附后)组成专家组,与会专家和代表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主要内容的汇报,形成了评审意见。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我们对本规划与相关的农业、水利、林业、血防等规划相容性进行了补充分析,核实了水环境问题和有关数据,充实完善了各规划分区水污染防治要求,细化了生态恢复工程的内容,深化了湖泊水污染防治措施,完善了相关图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报批本)和简本,特提交给荆州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环
6、境保护局上报省人民政府。本编制工作得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省环保局、省水利厅、荆州市人民政府、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农业局等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公众指导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1、总 论1.1 编制目的四湖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为中心,以改善四湖流域区域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严格监管,采取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富营养化趋势,改善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目的具体如下:调
7、查和掌握四湖流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现状,包括社会经济总量、气候气象状况、水系分布、水文参数、水利设施等;调查和掌握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包括污染源分布位置、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数量等;研究和掌握四湖流域区域及相关河流水环境质量特征和现状,包括水质、特征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以及水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的相互关系;弄清水域现有功能状况,核算四湖流域主要水体和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制定总量控制方案;研究和确定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开展功能区的调查和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污染防治具体指标;提出和论证研究工作的方法、模型和技术支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污染物排放预测方法、水质模型、生
8、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提出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尤其是必须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1.2 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和政策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2号令、1989年12月26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66号令、1996年5月15日);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84号令、2000年3月20日);4)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5号令、2004年8月28日第二次修正);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74号令、2002年8月29日第二次修订); 6) 中
9、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颁布、2004年12月29日修订、2005年4月1日施行);7) 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5月29日);8)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7月13日);9) 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10)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国发199631号);11) 环发200459号文关于发布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12) 鄂政办发200010号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的通知;13) 鄂政办发2003101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分的通知;14) 湖
10、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1998年1月1日);1.2.2技术规范和相关文件 15)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16) 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17) 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18) 潜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纲要;19)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20) 荆州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1) 荆门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2) 潜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3) 长江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4) 洪湖湿地保护总体规
11、划;25) 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26) 四湖流域综合整治规划(初稿);1.2.3环境标准2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8)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29) 景观娱乐用水质标准(GB12941-1991);30)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BG5084-2005);3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149-1985);3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1.3 规划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1.3.1指导思想四湖流域水污染整治工作是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12、。其指导思想是: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兼顾“五个统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生态学理论和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为科学根据,遵循环境演变自然规律,综合协调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生态文明服务。1.3.2编制原则(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统筹四湖流域治理工作,遵循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环境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
13、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水污染整治规划要与流域内水资源保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3)采取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坚持污染治理工程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并重的原则。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制定和落实流域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4)坚持辖区负责、流域协调、政府牵头、部门配
14、合的原则,明确流域内辖区政府为污染整治的责任主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5)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科学决策的原则,扎实调查,精心策划,科学测算,充分准备,优化论证,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和应用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6)总体规划,分步实施。1.4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四湖流域水系主要湖泊包括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其中三湖、白露湖已基本消失。主要河流是四湖总干渠和西干渠,同时该地区河流纵横,大量的河渠形成了复杂的水网。本规划范围为湖北省四湖流域,面积11547.5km2,包括主要河
15、流和湖泊。规划工作收集基础数据的年限为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基准年限为2005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5年2010年,水平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1.5 规划的主要内容及重点1.5.1规划的主要内容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湖流域主要地表水体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四湖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调查分析,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输入四湖流域水体的污染物来源调查分析,水环境容量核算和分析,环境功能区划分及环境目标的确定,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水污染防治措施优化论证等。1.5.2规划的重点规划编制的重点为输入四湖流域水体的污染物来源调查分析,水环
16、境容量核算和总量控制方案论证,水污染防治措施优化论证等内容。1.6 规划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1.6.1制定规划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原则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指标的制定应具有科学性、代表性、指标量化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统一性和可持续发展性。1.6.2制定规划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依据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的制定依据见1.3节内容,主要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荆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洪湖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监利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江陵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湖泊富营
17、养防治技术政策。1.6.3规划总体目标近期(至2010年)目标:力争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到2010年时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染源实现限期达标治理,依法关停和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确保四湖流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进一步强化 “三同时” 制度执行力度,全面控制新污染源,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增产减排降耗。流域内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收集管网覆盖率75,处理率达到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大幅度削减点源污染物的入河排放量。在四湖流域内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种植养殖方式,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使主要湖泊围网养殖面积恢复到水面面积的10以下,面源治理初见成效,基本控制住
18、农业面源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增长的趋势。主要地表水体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总体好转,局部区域明显改善,使长湖、洪湖、四湖总干渠和西干渠水质由目前的、类基本恢复到、类标准水平,改善四湖流域水环境状况。远期目标(2011年2020年):在流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重点工业污染源保持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全面完成流域工业产业优化调整工作,建成产业链完整、耗能低、污染物排放负荷低、效益高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动乡镇生活污水的规范化治理工作, 2020年建制镇以上的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环保和村容村
19、貌美化工作,实现生态种植养殖方式,有效地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物。使污染物入河(湖)总量达到容量总量的要求,基本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恢复水环境规划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到80年代初期的水平,将四湖流域建设成为水体水质清澈、水乡风景秀丽、人文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建设成为工业制造体系先进、优质特色农业发达的经济强势区域,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6.4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为了全面、合理地评价规划区域环境的现状与未来,对区域性质、规模、结构、土地利用等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测定和预测,对区域发展作出科学
20、的规划,实行准确的控制、调整与反馈,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制定出一套科学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四湖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特征,参照有关文献资料,确定了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指标和水环境质量指标。(1)综合指标根据不同的规划单元建立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综合规划指标体系,共5项,指标及指标值列入表1-1。表1-1 指标体系和指标值规划区、规划单元和编号指标名称近期指标值远期指标值A、四湖流域上游水源控制区;B、四湖总干渠保留区;C、洪湖水域保障区。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县以上城区70乡镇以上城区802、工业水污染源达标率10
21、01003、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县以上城区75乡镇以上城区85%4、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以上城区65%乡镇以上城区80%5、湖泊水产人工圈养面积系数湖面面积的10湖面面积的10(2)水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是水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了5类水质标准24项污染因子,长湖和洪湖水面增加叶绿素a、透明度两项,共26项。重点考核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氨氮、BOD5、溶解氧、挥发酚、砷、六价铬、铅、镉、总磷、氮、总氰化物、石油类14项,指标值列入表1-2。表1-2 水环境质量规划指标 单位:mg/L序号规划单元指标洪湖湿地核心
22、区长湖、荆门拾桥河、荆门西荆河、荆门二干渠、荆门总干渠、荆门三干渠、潜江东干渠、潜江兴隆河、东荆河、太湖港渠、潜江田关河、潜江万福河、潜江龙湾河、潜江西荆河、四湖总干渠、西干渠江陵段、熊河、十周河、五岔河、观南渠、排涝河、沙螺干渠、三湖、白露湖、监新河、中灌渠(朱河)、螺山干渠、洪湖湿地实验区、洪湖湿地缓冲区、蔡家河、黄牛湖总干渠内荆河西干渠城区段、豉湖渠1水温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2pH值(无量纲)69*3溶解氧 6532*4高锰酸盐指数 461015*5化学需氧量 152030406氟化物(以F-计) 1.01.01.51.5*7氨氮 0.51.01.52.08铜 1.01.0
23、1.01.09锌 1.01.02.02.0*10挥发酚 0.0020.0050.010.1*11氰化物 0.050.20.20.2*12砷 0.050.050.10.1*13六价铬 0.050.050.050.114BOD5 34610*15总磷 0.025河0.1(湖、库0.05)河0.3(湖、库0.1)河0.4(湖、库0.2)*16总氮 0.51.01.52.0*17石油类 0.050.050.51.0*18铅 0.010.050.050.1*19镉 0.0050.0050.0050.0120汞 0.000050.00010.0010.0012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0.20.20.30.322
24、叶绿素a0.0040.01-23硫化物 0.10.20.51.024硒 0.010.010.020.0225透明度 42.5-26粪大肠杆菌群(个/L) 2000100002000040000备 注GB38382002水域标准GB38382002水域标准GB38382002水域标准GB3838-2002类水域标准注:* 重点考核指标1.7 规划分区和控制单元1.7.1规划分区原则和方法目前用于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生态图法,模糊聚类分析法,“Q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等,结合四湖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状况、地理位置特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25、进行功能区划分。在划定功能区时,要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自然区保护工作方针,要有利于保护好四湖流域区域的水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区划分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要求:(1)以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2)突出主体功能,兼顾其他功能。(3)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区域发展的动态性。(4)注重资源保护,着眼长远利益。(5)尽可能与行政辖区相协调。1.7.2划分依据根据上述规划分区的原则和四湖流域的自然环境、区域水系水文条件、自然资源分布状况、主要保护对象的空间状况,并依据鄂政办发200010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
26、别的通知和鄂政办发2003101号文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省水功能区划分的通知有关方法和要求,对各水体功能区进行划分,使其达到布局合理、功能稳定、管理有效、保护得力的目的。1.7.3 规划分区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分区要充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和水功能现状,科学划定规划分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水污染整治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
27、、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根据四湖流域水域水系分布、自然环境特征和水文特征,将规划范围划分为四湖流域上游水源控制区(限制开发区域、编号A区)、四湖总干渠保留区(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编号B区)和洪湖水域保障区(限制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编号C区)。四湖流域上游水源控制区流域范围北抵荆门市漳河总干渠,南至
28、长湖南向围堤,向西沿太湖港渠延伸至沮漳河。向东顺田关河和308国道延伸田关河管理处,含拟建的引江济汉河道,包括了荆门市沙洋县、掇刀区的部分乡镇和潜江市的西北部部分区域,面积2972km2。四湖总干渠保留区北抵长湖南堤、田关河和太湖港渠,东至东荆河和螺山干渠,南抵长江, 包括了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开发区、江陵县、监利县全部部、荆州区大部,面积6056.5km2。洪湖水域保障区东至新滩口、西抵洪湖分畜洪区西围堤和螺山干渠、北至东荆河、南临长江,包括了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划定的洪湖湿地水质保障区和水质保证区,含洪湖市全部,面积2519km2。在规划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各水体的主要功能和水系关系划分单元。
29、规划分区参见附图一: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分区图,规划分区概况列入表1-3。表1-3 规划分区和单元基本概况规划分区名称及编号主要地表水体和规划单元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城市乡镇A、四湖流域上游水源控制区长湖、荆门拾桥河、荆门西荆河(上段、又名荆么河)、荆门二干渠、荆门总干渠、荆门三干渠、潜江东干渠(上段)、潜江兴隆河、东荆河(上段)。荆门市掇刀区南部、沙洋县南部、潜江市西北部沙洋县中心城区荆门10个乡镇、荆州区6个乡镇、潜江市7个乡镇,共23个乡镇。B、四湖总干渠保留区西干渠荆州城区段、豉湖渠、太湖港渠。潜江田关河、潜江东干渠(下段)、潜江万福河、潜江西荆河(下段)、潜江龙湾河。四湖总干渠(上、中段)
30、、西干渠(中下段)、熊河、十周河、五岔河、观南渠、排涝河(监利段)、沙螺干渠、三湖、白露湖、监新河、中灌渠(朱河)、东荆河(中段)、螺山干渠。江陵县全部、监利县全部、荆州市中心城区(沙市区、荆州区江北部分、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潜江市西南部江陵县郝穴镇、监利县红城镇、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州区2个、沙市区5个、荆州开发区2个、江陵县11个,监利县23个,潜江市9个,共52个乡镇。C、洪湖水域保障区四湖总干渠(下段)、排涝河(洪湖段)、内荆河、内荆河(老闸河段)、洪湖水面、蔡家河、黄牛湖总干渠、东荆河(下段)洪湖市全部洪湖市新堤办事处洪湖市20个乡镇。2、四湖流域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总体现状调查分析
31、2.1 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四湖流域是指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地处长江、汉水之间,介于东径11200-11400、北纬2921-3000之间,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四大淡水湖泊而得名。流域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是江汉平原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域西以沮漳河下游左堤为界,北抵漳河总干渠、三干渠,东接汉江、东荆河右堤,南临长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2.1.2流域面积四湖流域包括荆门市(沙洋县和掇刀区)境内的京山余脉以南部分、潜江市的东荆河西岸部分和荆州市的长江以北部分。全流域自然地理总面积11547.5km2,其中内垸10375km2,外滩1172.5km2。内垸地形复杂
32、,其中丘陵面积2360km2,占22.7;平原面积6518km2,占62.88;湖泊面积755km2,占7.3;洼地面积742km2,占7.2%(见表2-1)。表2-1 四湖流域自然地理面积情况 单位:km2 区域自然面积占比例其中内垸面积外滩面积荆门市18.17沙洋县1538.513.321538.500.00559.504.85559.500.00潜江市1475.2012.78潜江市12.781356.5118.70荆州市69.05荆州区730.006.32699.5030.50沙市区433.103.75428.504.60荆州开发区64.200.5658.006.20江陵县1032.00
33、8.94978.5053.50监利县3027.0026.212500.00527.00洪湖市2312.0020.022256.0056.00合计11547.50100.0010375.001172.502.1.3地形、地貌四湖流域所在区域陆地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属故云梦东部的长江泛滥平原,地层以第四纪冲积、湖积物组成的土体为主,其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海拔高度18-60m,大都在22.5-30.5m之间,高差7 m左右。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广阔而平坦,地基承受力为6-10t/m2,属典型的平原地型。地表外围南、西、北三面隆起,中间低下,呈撮箕形状结构。由于
34、千百年来, 区域内民众挽堤束水、围垸造田,形成堤埂纵横,墩台错落,状如蜂窝。境内河网稠密,系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复合组成。四湖流域地势低洼,吴淞口高度24-32m。每逢暴雨,“汪洋一片”,渍水形成涝灾,若遇暴雨与洪水同期,通常长江水位高于地面5-8m,造成外洪内涝。地下水位偏高,离地面仅0.5m,极有利于钉螺孳生。四湖汛期时,长江常处于高水位,自排的机会少,提排是治涝的重要手段。水位不稳定,数旬不降雨,特别是盛夏数日不降雨,沟渠干涸,形成旱灾,必须引江河湖水灌溉。2.1.4地质背景四湖流域所在的四湖地区地质构造属于扬子淮地台区,为新华厦第三沉降带南延部分,是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江汉沉降区
35、,由燕山运动开始形成的内陆断陷盆地。整个构造体系由断块凹陷和几条相互平行的断裂带所组成,其构造格局受NW、NNW和NNE向构造线所控制,地震烈度为6级。燕山运动以来,本区以西黄陵背斜进一步上升,同时受西北向秦岭断裂带和东北偏北向郯庐断裂带的影响,形成区域内西北西西北北西北和北东北东北东两组基岩断裂,基岩断裂构成了盆地和凹陷的边界,并将边界切成许多块断体,从而控制上覆地层的发育。前第四系地层洼地接受了由四周隆起的高处冲刷下来的碎屑沉积和河湖相沉积,是一个巨大深厚的山麓相沉积和河湖相沉积。全新世以来,由于长江和汉水的多次决口分流,在江汉平原上形成了若干个河流洼地,其中之一就是长江和东荆河之间的河间
36、洼地,即今天的四湖(长湖、白露湖、三湖和洪湖)地区。由于江汉平原的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因而控制了平原上的水系发育,长江和汉水流经平原的流向大体与这组构造线一致,所形成的河间洼地也呈西北东南走向。在洼地中,两侧为河流沉积物、天然堤或人工堆积,中间洼地处若潜水不畅,就易于形成壅塞。2.1.5气候气象条件四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季风气候明显,近地层为季风环境控制,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时有旱涝、寒潮、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mm,平均径流深337mm,汛期一般发生在5-9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6-7月是四湖流域降雨最多的月份。单站实测
37、年最大降雨量2309.4mm(洪湖站1954年)。流域年均气温约16.3,7月份气温最高,极端高温达41,元月份气温最低,极端低温达-16.5。年均日照约为2000小时,无霜期约为260天,年蒸发量约为1300mm(系列内的最大蒸发量1465mm,最小蒸发量824mm)。流域年均径流量为35亿m3,其中5-10月为25亿m3,而同期最丰年份达67 亿m3,最枯年份仅有5.5亿m3。2.1.6土壤条件四湖流域地区系河湖冲积、淤积物组成的低洼地、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和潮土,而在湖洲滩地有少量面积的草甸土分布。水稻土是现代沼泽化土经过自然演化和围垦在长期水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主要有潜育型水
38、稻土和沼泽型水稻土,这两种土壤的形成主要受洪湖地下水位起落的影响,土壤剖面构型多呈AG型和APG型。潮土类主要分布在洪湖和长江之间的地势较高地带,是在长期旱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水稻土土质肥沃,80%以上的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23.5%。在表层水稻土和潮土之下第二层为粉质粘土,为褐黄色,呈可塑状态,厚度在5.98.1m之间较均匀。第三层为粉质土厚度在2.8m,第四层为粉细砂,松散状,厚度为0.31.6m。该层具有较高的承载力。2.1.7地下水四湖流域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按其赋存条件和水力学特征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孔隙潜水、孔隙微承压水、孔隙承压水,孔隙浅水层含水层厚度为3045mm,潜水层埋深小
39、于2m,渗透系数小于1m/d,碎屑岩裂隙水压水和碳酸盐岩岩深水赋存于上第三系砂砾岩中,埋藏于孔隙承压水层之下,含水顶板埋深为50120m。区域内大多数浅层潜水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除铁、氟化物、硬度与环境背景值有关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超标均是人为污染造成的。农药、化肥的普遍施用造成对平原湖区、湖渠网水体的污染,这些受污染的地表水与浅层潜水直接水力联系,交替频繁、构成对浅层潜水水质的严重威胁,有机磷、有机氯在浅层潜水中时有检出。就水质成份而言,承压水属重碳酸钙型铁质水,其主要污染物是铁,次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氨氮等,污染分担率分别为62.0%,7.6%和5.8%,承压水中的铁主要是由于该
40、区域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地下水源中富含铁锰的地区,与其环境背景值有关。2.1.8植被状况四湖流域区域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江汉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湿地植被和沉水植被区。由于长期人类活动作用和境内水灾、旱灾频繁影响,原生森林植被早已遭破坏,各种覆盖草植被亦所剩无几,但水生植被及次生植被资源较为丰富,水生植被主要分布在湖泊、沟渠,次生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居民的房前屋后,江河两岸及滩地、沟渠道两旁,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树、水杉、泡桐、杨树等。2.2 四湖流域区域社会经济2.2.1行政区划本次规划的四湖流域范围为荆州市的沙市区、荆州开发区、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荆州区的大部(不含弥市镇)、石
41、首市的江北部分和荆门市沙洋县与掇刀区、潜江市的东荆河西岸部分。共有94个乡(镇、办事处、农场),1973个行政村(居委会),国土面积11547.5km2,耕地面积530.33万亩,现有人口491.75万人(见表2-2),具体参见附图一:四湖流域行政区划图。2.2.2经济概况四湖流域是湖北省重要农业商品基地,2005年粮食总产量294.5万吨,棉花总产量8.5万吨,油料总产量41.5万吨.常年粮食总产占全省15%左右,成鱼总产占全省20%。为国家的农产品安全做了贡献。表2-2 四湖流域行政基本情况(2005年) 区域乡镇数(个)村数(个)国土面积(km2)耕地面积(万亩)现有人口(万人)荆州市荆
42、州区8177730.038.756.57沙市区587433.112.145.70荆州开发区21864.21.64.80江陵县112171032.057.939.72监利县237993027.0172.9141.20洪湖市204952312.097.889.70小计6915607578.3381377.99潜江市152562034.669.0662.6荆门市101211538.680.27151.16总计94193711547.5530.331491.753、四湖流域水系、水资源和水文特征分析四湖流域水系主要湖泊包括长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其中三湖、白露湖已基本消失,主要河流是四湖总干渠和西干
43、渠。四湖流域水系参见附图二:四湖流域水系及环境敏感目标分布图四湖流域为内垸水系,其水系复杂、河网纵横,根据其排灌特点分为上、中、下三大排区。其中上区包括长湖、田关河以北地区,汇流面积3240km2,主要河渠有太湖港、石桥河、观桥河、龙会桥、厂平港及夏家冲等,均汇入长湖调蓄。长湖洪水则通过刘岭闸经田关河入田关闸、泵站排入东荆河,或自习家口闸排入总干渠。长湖、田关河以下,洪湖、下新河、排涝河以上区域为中区,汇流面积5980km2。下区包括洪湖、下新河、排涝河以下地区,汇流面积1155 km2。流域水系以四湖总干渠以及西干渠、东干渠、田关河、螺山干渠和排涝河为输水骨干,总干渠上承长湖来水,沿途接纳两
44、岸洪涝渍水,后经洪湖调蓄,或经高潭口、新潭口、螺山等闸站排入东荆河或长江。流域内建有33个主要灌溉引水闸、4座排水闸、17座一级泵站和754座二级泵站,实行蓄、引、排结合,自流、机提并用,调蓄统一调度,互相控制。长湖、洪湖为流域固定调蓄湖泊,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长湖正常水面面积122.50 km2,湖容积2.71亿m3(水位30.50m);洪湖湖面402 km2,湖容积12.08亿m3(水位26.5m),两湖湖容14.79亿m3。长湖与洪湖闸的三湖、白露湖已基本消亡。3.1 主要河流1)四湖总干渠四湖总干渠为四湖水系主体工程,起自荆州市西北部的长湖水域,自长湖习家口由西往东进入潜江市,后流入监利县、洪湖市,穿越三湖、白露湖、洪湖,沿洪湖边缘至小港,与原四湖河、老闸河、汉沙河等贯通达洪湖市新滩口汇入长江,是四湖区域最大人工河,总长185km。其中监利县境内长52km,由监利县的柳家湖入境,占全渠总长的28.11%,洪湖市境内长106km,占全渠总长的57.30%。在监利县福田寺镇与排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