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考题(供配电专业).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5126374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考题(供配电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本文档共20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供配电专业--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考题 试    卷    单 选 题   1. 下面给出了几组四种雷区平均年雷暴日数,按照标准对雷电活动强弱的分类,其中标准的规定值是(  )。       A. 少雷区≤10,中雷区10~20,多雷区20~40,特强区≥40;       B. 少雷区≤12,中雷区12~30,多雷区30~60,特强区≥60;       C. 少雷区≤15,中雷区15~40,多雷区40~90,特强区≥90;       D. 少雷区≤20,中雷区20~60,多雷区60~120,特强区≥120。      2. 在绝缘配合标准中,送电线路、变电所绝缘子串及空气间隙的绝缘配合公式均按标准气象条件给出。在下列各组气象条件数据中,标准气象条件(气压P、温度T、绝对湿度H)的一组数据是(  )。注 1mmHg=133.322Pa。       A. P=8.933kPa,T=10℃,H=8.5g/立方米;       B. P=8.933kPa,T=15℃,H=10g/立方米;       C. P=101.325kPa,T=20℃,H=11g/立方米;       D. P=101.325kPa,T=25℃,H=12g/立方米。    3. 绝缘配合中,操作冲击电压波的波形(极性,波头时间ms/波尾时间ms)应选择(  )。       A. +200/2000;       B. -200/2000;       C. +250/2500;       D. -250/2500。    4. 以下雷电过电压绝缘配合原则中,不必要的是(  )。       A. 变电所中电气设备、绝缘子串和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强度,以避雷器的雷电保护水平为基础进行配合;       B. 送电线路按规程对各级电压要求的耐雷水平进行配合;       C. 在悬垂绝缘子串的空气间隙绝缘配合中,应计及导线风偏的影响;       D. 变电站雷电过压的绝缘配合还应对线路的雷电入侵波作配合。    5. 对标称电压为230/400V三相系统的电气装置电源进线端的设备要求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是(  )。       A. 8kV;       B. 6kV;       C. 4kV;       D. 2.5kV。    6. 双重绝缘是(  )。       A. 基本绝缘;       B. 加强绝缘;       C. 由基本绝缘和加强绝缘组成的绝缘;       D. 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组成的绝缘。  7. 标称电压为230/400V三相系统中与变电所配电变压器相连的低压配电设备绝缘耐冲击过电压类别应为(  )。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Ⅳ类。    8. 标称电压为230/400V三相系统中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的设备绝缘耐冲击过电压类别应为(  )。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Ⅳ类。    9. 标称电压为230/400V三相系统中家用电器及可移动式工具的绝缘耐冲击过电压类别应为(  )。       A. Ⅰ类;       B. Ⅱ类;       C. Ⅲ类;       D. Ⅳ类。    10. 采用角钢埋于土壤中作人工接地体,应采取的防腐措施是(  )。       A. 镀铜;       B. 镀镍;       C. 镀锌;       D. 镀铬。    11. 当仅利用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距地面不低于(  )处设接地体连接板。      A. 0.3m;       B. 0.5m;       C. 0.8m;       D. 1.0m。    12.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  )。       A. 1.5m;       B. 2.0m;       C. 2.5m;       D. 3.0m。    13. 建筑物按防雷要求分为(  )类。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14. 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线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  )根引下线。       A. 一根;       B. 二根;       C. 三根       D. 四根。    15. 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有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       A. 1.0;       B. 4;       C. 5;       D. 10。    16.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W。       A. 1.0;       B. 4;       C. 5;       D. 10。    17. 进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       A. 5;       B. 10;       C. 15;       D. 20。    18.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  )。       A. 10m;       B. 12m;       C. 14m;       D. 16m。   19.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       A. 5;       B. 10;       C. 15;       D. 20。    20.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       A. 4;       B. 5;       C. 10;       D. 12。    21.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45m,应采取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应将(  )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A. 30m;       B. 40m;       C. 45m;       D. 60m。        22.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高度超过60m,应采取防侧击和等电位的保护措施;应将(  )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A. 30m;       B. 40m;       C. 50m;       D. 60m。    23. 在防雷击电磁脉冲时,将一幢防雷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对于LPZ0A与LPZ0B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LPZ0A与LPZ0B区内的各种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       B. LPZ0A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LPZ0B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有衰减;       C. LPZ0A与LPZ0B区之间无界面;       D. LPZ0A与LPZ0B区之间有界面。    24. 在防雷击电磁脉冲时,为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改进电磁环境,建筑物应采取屏蔽措施和等电位连接。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建筑物和房间的外部设屏蔽;       B. 以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线路屏蔽;       C.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作等电位连接;       D. 屋面金属体、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作等电位连接。  25. 在防雷击电磁脉冲时,当建筑物或房间的自然构件构成一个格栅形大空间屏蔽时,穿入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导电金属物接地;       B. 导电金属物与其作等电位连接;       C. 导电金属物作屏蔽;       D. 导电金属物与其绝缘。    26. 在防雷击电磁脉冲时,每幢建筑物本身应采用(  )接地系统。       A. 独立;       B. 屏蔽;       C. 共用;       D. 局部。        27. 为防雷击电磁脉冲,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其接地装置处理正确的是将其接地装置(  )。       A. 互相分开20m以上;       B. 互相靠近,1m;       C. 互相连接;       D. 互相绝缘。    28. 为防雷击电磁脉冲,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在各防雷区的界面处做(  )处理。       A. 作电气连接;       B. 作等电位连接;       C. 作屏蔽处理;       D. 作绝缘处理。    29. 为防雷击电磁脉冲,环行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他屏蔽构件上,宜每隔(  )连接一次。       A. 2m;       B. 3m;       C. 4m;       D. 5m。    30. 对于有防雷击电磁脉冲要求采用电漏保护器的建筑物,当供电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内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  )接地系统。       A. TN-C-S;       B. TN-S;       C. TN-C;       D. 局部TT。    31. 各类防雷建筑物,等电位连接带的截面不应小于( )。       A. 镀锌钢50平方毫米;       B. 铝40平方毫米;       C. 铝25平方毫米;       D. 铜16平方毫米。      32. 在建筑物进线处和其他防雷区界面处的最大电涌电压,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钳压加上其两端引线的感应电压与所设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为使最大电涌电压足够低,其两端的引线应做到(  )。       A. 最长;       B. 最短;       C. 无限制;       D. 适当;    33. 为防雷击电磁脉冲,安装在供电系统中的电源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 )。       A. 安装处的短路电流;       B. 安装处的额定电流;       C. 安装处的雷电流;       D. 预期通过它的雷电流。    34. 在LPZ0A或LPZ0B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合(  )试验的产品。       A. Ⅰ级分类;       B. Ⅱ级分类;       C. Ⅲ级分类;       D. Ⅳ级分类;    35.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架空避雷线保护,已知冲击接地电阻:Ri=10W,避雷线的支柱高度:h=20m,避雷线的水平长度:l=50m,避雷线至被保护物的空气中距离Sa2=(  )。       A. 3.25m;       B. 3.35m;       C. 4.1m;       D. 4.7m。    36.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低压线路在入口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已知埋地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r=100W?m。求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于地中的长度应为( )。       A. 18m;       B. 20m;       C. 25m;       D. 30m。    37.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仅利用建筑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       A. 10 m;       B. 12 m;       C. 15 m;       D. 18 m。    38. 对建筑物防雷进行分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一类;       B. 具有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二类;       C. 具有2区或1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三类;       D.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三类。    39.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下列防雷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避雷网网格尺寸:6m×4m;       B. 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进出被保护建筑物的管道连接;       C. 钢筋混凝土屋面内的钢筋,每隔20m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D. 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为5?。    40. 信息系统的各种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当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时,信息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各组件之 间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仅在等电位连接点处连接;       B. 多点互连;       C. 相互间应绝缘;       D. 通过SPD进行连接。    41. 在下列几组数值中,110kV系统的过电压允许水平正确值是(  )。       A. 工频过电压1.0 p.u.;操作过电压(相对地)1.5p.u.;       B. 工频过电压1.1 p.u.;操作过电压(相对地)2.0p.u.;       C. 工频过电压1.3p.u.;操作过电压(相对地)3.0p.u.;       D. 工频过电压1.4p.u.;操作过电压(相对地)4.0p.u.。    42. 对于66kV及以下系统,为防止空载线路开断时产生操作过电压,在选用操作断路器时应该使其开断空载线路过电压不超过(  )。       A. 1.0p.u.;       B. 1.3p.u.;       C. 3.0p.u.;       D. 4.0p.u.。    43. 单根避雷线在hx水平面上每侧保护范围的宽度rx与避雷线悬挂高度h之间的计算表达式(设 )应为下列各项中的(  )。(其中p为高度影响系数)       A. 0.5(h-hx)p;       B. (1.5h-2hx)p;       C. 0.47(h-hx)p;       D. (h-1.53hx)p。    44. 在66kV及以下的、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发生单相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产生的过电压,一般情况下最大过电压不超过(  )。       A. 2.0p.u.;       B. 2.5p.u.;       C. 3.2p.u.;       D. 3.5p.u.。    45. 在绝缘配合中110kV的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的标准绝缘水平是指该设备的标准雷电冲击全波耐受电压为(  )。       A. 200kV;       B. 325kV;       C. 480kV;       D. 950kV。    46. 110kV进线全部为架空进线的GIS变电所,在GIS管道与架空线路的连接处,已经装设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请问:变压器或GIS一次回路的任何电气部分至该避雷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不超过参考值(  ),则无需另加避雷器即可满足保护要求。       A. 50m;       B. 95m;       C. 130m;       D. 160m。    47. 110kV变电所中电气设备、绝缘子串、空气间隙的绝缘配合,在以下几项中( )是以避雷器保护水平为基础进行绝缘配合的。       A. 电气设备操作冲击绝缘水平;       B. 绝缘子串、空气间隙的操作冲击绝缘强度;       C. 电气设备、绝缘子串和空气间隙的雷电冲击强度;       D. 绝缘子串、空气间隙的操作过电压要求的绝缘水平。    48. 送电线路及变电所电瓷外绝缘的绝缘配合,不应考虑系统中出现的(  )电压。       A. 系统最高运行电压;       B. 工频过电压及谐振过电压;       C. 操作过电压;       D. 雷电过电压。    49. 绝缘配合中,雷电冲击电压波的波形(极性,波头时间/ms波尾时间/ms)应选择(  )。       A. +1.2/50;       B. -1.2/50;       C. +1.5/40;       D. -1.5/40。     50. 一类防雷建筑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应采取以下防侧击雷的措施:①从30m起每隔不大于( )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②(  )m及以上外墙上的拉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A. 6,40;       B. 10,30;       C. 6,30;       D. 4,50。    51. 3~6kV电力系统的工频过电压,其允许水平一般不超过(  )。       A. p.u       B. 1.3p.u       C. 1.1p.u       D. /1.1 p.u        52. 目前,在选择配电装置及电气绝缘水平时,对于35kV及以下(低电阻接地系统)计算用操作过电压水平为(  )。       A. 4.0p.u.;       B. 3.2p.u.;       C. 3.0p.u.;       D. 1.5倍。    53. 单支避雷针有它的保护范围。避雷针在地面上保护半径的公式为 ,其中p为高度影响系数,其值与避雷针高度h有关,在30m<h≤120m范围内,p的数值(  )。       A. h增大,则p减小;       B. h增大,则p也增大;       C. p是个定值;       D. 其他。    54. 对于两支等高避雷针,为达到充分的保护范围,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D与针高h的比值,不宜大于(  )。       A. 15;       B. 10;       C. 5;       D. 3。    55.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为防雷电感应,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 )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A. 12~18m;       B. 18~24m;       C. 24~30m;       D. 30~36m。    56.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为防雷电感应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A. 12~18m;       B. 18~24m;       C. 24~30m;       D. 30~36m。    57. 信息系统防雷击的等电位连接,有两种基本的结构,即S型星型和M型网型。通常,对于一个相对延伸较大的开环系统,宜采用(  )型结构。       A. S型星型;       B. M型网型;       C. 都可以;       D. 其他。    58. 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钳压、有能力(  )在雷电流通后产生的工频电流。       A. 流通;       B. 减小;       C. 限制;       D. 熄灭。      多 选 题   59. 系统运行中出现于设备绝缘上的过电压一般有(  )。       A. 空载过电压;       B. 雷电过电压;       C. 操作过电压;       D. 谐振过电压。    60. 当雷击避雷针(线)或其他建(构)筑物时,将引起接地网冲击电位增高,对电气设备产生反击过电压,决定反击过电压幅值的因素为(  )。       A. 雷电流幅值;       B. 避雷针(线)高度;       C. 地网冲击电阻;       D. 引流点位置和设备充电回路的时间常数。    61. 采用排气式避雷器时,外间隙的最小距离,在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  )。       A. 3kV系统10mm;       B. 10kV系统15mm;       C. 20kV系统40mm;       D. 35kV系统100mm。        62. 对工频过电压的性质、特点的描述中,以下正确的是(  )。       A. 工频过电压的频率为工频或接近工频,幅值不高;       B. 工频暂态过电压持续时间不超过1s,过电压数值变化2%~3%;       C. 工频过电压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约为工频电压的倍;       D. 工频过电压对220kV及以下电网影响很大,需要采取措施预以限制。   63. 系统中引起谐振过电压原因是(  )。       A. 操作不当;       B. 系统故障;       C. 元件参数不利组合;       D. 设备绝缘配合错误。    64. 为了限制3~66kV不接地系统或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偶然脱离消弧线圈的部分,当连接有中性点接地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空载母线,可能产生的铁磁谐振过电压,为限制这类过电压,可选取的措施为(  )。       A. 减少同一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中性点接地的数量;       B. 选用励磁特性饱和点较高的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C. 10kV及以下互感器高压绕组中性点直接接地;       D. 在互感器的开口三角形绕组装设电阻或专用消谐装置。    65. 为了防止3~66kV系统中,在开断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如断路器发生单相或两相重击穿)时产生电容器高压端对地的过电压,在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限制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容量;       B. 采用开断时不重击穿的断路器;       C. 装设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D. 增加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电抗器的电抗率。    66. 为了防止在开断高压感应电动机时,因断路器的截流、三相同时开断和高频重复重击穿等产生的过电压,一般在工程中采取的措施是(  )。       A. 采用不击穿断路器;       B. 对其操作方式作出限制;       C. 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装设旋转电机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D. 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装设R-C阻容吸收装置。      67. 在变电所中,为防止雷电过电压的危害一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       B. 采用保护间隙;       C. 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D. 适当配置避雷器。    68. 在变电所中的直击雷过电压保护可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下列设施中,应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的是(  )。       A. 露天布置的GIS的外壳;       B. 有火灾危险的建构筑物;       C. 屋外配电装置,包括组合导线和母线廊道;       D. 有爆炸危险的建构筑物。    69. 在露天贮罐(氢气、天然气和易燃油贮罐)是防雷保护的重点,应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并有一些特殊要求。下面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       A. 避雷针与呼吸阀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B.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边缘高出呼吸阀顶部不应小于2m;       C. 避雷针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允许有较高值);       D. 贮罐周围应设闭合环形接地体,集中于一点接地。    70. 在变电所中变压器中性点装设(避雷器)雷电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条件应该是(  )。       A. 在有效接地系统的中性点不接地的变压器,其中性点为分级绝缘且未能装设保护间隙的;       B. 在有效接地系统的中性点不接地的变压器,其中性点为全绝缘;变电所为单进线、单台变压器运行的;       C. 在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的变压器;       D. 有单进线运行可能时,中性点接有消弧线圈的变压器。    71. 3~10kV配电系统中应采取装设阀式避雷器保护措施的设备是(  )。       A. 配电系统中的配电变压器;       B. 柱上断路器和负荷开关;       C. 装设在架空线路上的电容器;       D. 低压侧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    72. 送电线路、配电装置及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方法有(  )。       A. 工程计算法;       B. 统计法;       C. 简化统计法;       D. 确定性法。    73. 空气间隙绝缘特性是(  )。       A. 有自恢复性;       B. 冲击耐压与湿度无关;       C. 冲击耐压与极性有关;       D. 冲击耐压与间隙长度有非线性关系。    74. 变电所中,防止雷电过电压危害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       A. 采用避雷针或避雷线进行直击雷保护;       B. 适当配置阀式避雷器,以减少雷电侵入波过电压的危害;       C. 加大接地线的截面,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D. 按标准要求对采用的雷电侵入波过电压保护方案校验。    75. 采用阀式避雷器进行雷电过电压保护时,避雷器的选型在以下几项选择中,不正确的是(  )。       A. 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和低电阻接地系统选用碳化硅普通阀式避雷器;       B. 110kV有效接地系统选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C. 10kV有效接地系统,选用碳化硅普通阀式避雷器;       D. 旋转电机选用旋转电机磁吹阀式避雷器。    76. 采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作为雷电过电压保护装置时,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相对地)在下面所列数据中,错误的(  )。       A. 220kV有效接地系统不等于Um/;       B. 110kV有效接地系统不等于Um;       C. 35kV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不等于0.8Um;       D. 10kV不接地系统不等于1.1Um。    77. 为了避免在110kV、220kV系统中,由于采用带有均压电容的断路器开断连接有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空载母线而产生的铁磁谐振过电压,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加同一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中性点接地的数量;       B. 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代替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C. 运行中应避免可能引起谐振的操作方式;       D. 装设专门消除此类铁磁谐振的装置。    78. 在装有避雷针、避雷线的构筑物上,严禁架设(  )未采取保护措施的设施。       A. 架空线;       B. 通信线;       C. 广播线;       D. 低压线。      案 例 题   79. 在设备上作用的过电压按产生的原因分类有许多种,下列的过电压中,按产生的原因分类:      (1) 在雷电过电压中有(  )。         A. 快波前(雷电)过电压;         B. 侵入雷电波过电压;         C. 感应雷过电压;         D. 直击雷过电压。      (2) 在谐振过电压中有(  )。         A. 线性谐振过电压;         B. 故障谐振过电压;         C. 铁磁谐振过电压;         D. 参数谐振过电压。      (3) 在操作过电压中有(  )。         A. 开断并联电抗器过电压;         B. 开断空载长线过电压;         C. 间歇电弧过电压;         D. 传递过电压。     80. 塔头绝缘配合时应考虑导线绝缘子串的风偏影响,各种电压下计算风偏的风速为:      (1) 工频电压为(  )。         A. 最大设计风速;         B. 最大设计风速的0.8倍;         C. 最大设计风速的0.5倍;         D. 10m/s或15m/s(最大设计风速≥35m/s时)。      (2) 操作过电压为(  )。         A. 最大设计风速;         B. 最大设计风速的0.8倍;         C. 最大设计风速的0.5倍;         D. 10m/s或15m/s(最大设计风速≥35m/s时)。      (3) 雷电过电压为(  )。         A. 最大设计风速;         B. 最大设计风速的0.8倍;         C. 最大设计风速的0.5倍;         D. 10m/s或15m/s(最大设计风速≥35m/s时)。    81. 某地区一座办公楼,其外形尺寸为长L=110m,宽W=90m,高H=120m,该地区雷电活动日为Td=87.6,试回答以下问题:      (1) 计算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其最接近的值是(  )。         A. 8.(次/平方千米·a);         B. 8.(次/平方米·a);         C. 6.7(次/平方千米·a);         D. 10.(次/平方千米·a)。      (2) 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其最接近的值是(  )。         A. 0.01平方千米;         B. 0.08平方千米;         C. 0.1平方千米;         D. 0.07平方千米。      (3) 校正系数k=1,求该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其最接近的值是(  )。         A. 0.08(次/a);         B. 0.64(次/a);         C. 0.8(次/a);         D. 0.56(次/a)。      (4) 此办公楼应为(  )防雷建筑物。    A. 第一类;         B. 第二类;         C. 第三类;         D. 不属于任一类防雷建筑物。    (5) 对此办公楼采取以下防雷措施,正确的措施是(  )。         A. 屋面设避雷网,网格尺寸:8m×12m;         B. 屋面设避雷网,网格尺寸:20m×20m;         C. 利用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引下线间距:16m;         D. 利用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引下线间距:24m。      82. 对防雷击电磁脉冲的下列情况作出正确选择。      (1) 当无法获得设备的耐冲击电压时,220/380V三相配电系统的Ⅱ类用电设备绝缘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可取下列数值,正确的是(  )。         A. 1.5kV;         B. 2.5kV;         C. 4.0kV;         D. 6.0kV。      (2) 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跟着连续变小,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做这类SPD的组件。这种SPD应属于下列(  )类型。         A. 电压开关型SPD;         B. 限压型SPD;         C. 组合型SPD;         D. 短路开关型SPD。      (3) 防雷规范中为防雷击电磁脉冲,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LPZ)。如一栋设有防雷装置的高层公共建筑物的外窗,应将其划在下述的(  )是正确的。         A. LPZ0A区;         B. LPZ0B区;         C. LPZ1区;         D. LPZ2区。      (4) 220/380V三相配电系统按图接线,其中的电涌保护器最大持续运行电压应为(  )。 1—电涌保护器(SPD);2—需要保护的设备 F—保护电涌保护器推荐的熔丝、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器图13-1 TN-S系统中设电涌保护器         A. 1.15 ;         B. 1.25 ;         C. 1.35 ;         D. 1.55 (其中 为相电压)      (5) 一般情况下,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  )。         A. 5m;         B. 8m;         C. 9m;         D. 10m。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