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08329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年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6.本学科试卷共27道小题,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学校开展以“我的语文学习”为主题的“知识闯关大赛”,下面是小玲同学抽到的一组国关题,请你和她一起完成。1.【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姓氏 臧(

2、zng)克家 岑(jn)参 卞(bin)之琳形近字 珊珊来迟 蹒跚 珊瑚多音字 强(qing)词夺理 顽强(qing) 倔强(jing)成语 不屑置辨 走投无路 粗制烂造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姓氏:臧(zng)克家,岑(cn)参;形近字:姗姗来迟;多音字:强(qing)词夺理;成语:不屑置辩,粗制滥造;故选B。2.【词语擂台】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栀子花开,骊歌唱响,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三年前我来学校时心无半点 ,担心遇到严厉苛责的老师,担心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后来的生活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三年 的青春生活,都有老师

3、的精心呵护。毕业来临之际,班主任鼓励我们:“ ,最后一段路,咱们鼓足劲头往前冲!”师恩如海,浩瀚无边。老师 的关怀将永远铭刻我们心中。A. 着落 五彩斑斓 行百里者半九十 无微不至B. 着陆 美轮美奂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无所不为C. 着落 美轮美奂 行百里者半九十 无所不为D. 着陆 五彩斑斓 一失足成千古恨 无微不至【答案】A【解析】【详解】着落:下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是一个名词;着陆:飞机等降落到地面上。是一个动词;依照句意,此处填的应该是名词,心无“着落”;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句中用来形

4、容“青春生活”,从使用对象上来说,“五彩斑斓”正确;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一失足成千古恨: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恨事。用在句中,紧密承接下面的句子“最后一段路,咱们鼓足劲头往前冲!”显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更合适;无微不至:无论如何细微,都能周全照应。极言细微之至。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句中用来形容老师的关怀,自然填“无微不至”;故本题选A。3.【病句诊所】下面四个句子来自同学们的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5、。”B. 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C. 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D. “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答案】D【解析】【详解】A. 否定不当。“禁止孩子不去”,去掉“不”;B. 搭配不当。“减少了一倍”,改为“减少了一半”;C. 成分残缺。把“通过”去掉;故选D。4.【语段探微】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6、。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排序。排序题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后,先找总领句子,或总结句子,这些句子特点明显,如果确定不了总领句和总结句,也可以找文段中最紧密相连的两个句子,确定了这些句子后,可以用排除法一些选项,目标缩小后,再找上下句中相关联的词语,注意时间先后、先总后分、空间变换这些顺序。本段话题是讲现代诗歌的朗读节奏。句开门见山写节奏:“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

7、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这句话是个总领句,句“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很显然是个总结句,答案只剩A B;句总写把握好诗歌节奏的好处后,应该先说节奏的分类,后说节奏的变化,A项句后的句,是先说的节奏变化,不合逻辑;B项句后的句是先写诗歌节奏的两种分类,合逻辑,至此,可以排除A。而B项句开头词语“另一种”紧承了句的“一种是”,放在句后面;句紧承句,在诗歌具体分类后,说诗歌朗读节奏会不断变化;句紧承句说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因人而异。故选B。5.【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

8、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B.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C.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D. 中国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答案】C【解析】【详解】挂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不是重阳节习俗,故C错误,选C。6.【名句橱窗】“月”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意象,但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依照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1)唐代的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

9、诗中,用“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2)唐朝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是“_,_。”(3)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答案】 (1).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3). 烟笼寒水月笼沙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默写。本题是理解型默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古诗词及名句,紧扣题干选择名句。(1)紧扣题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亮表达对友人的关切”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寄”“与”“郎”;(2

10、)紧扣题干“泊秦淮”“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笼”“沙”“泊”“淮”;(3)紧扣题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选择名句,注意易错字“婵”“娟”。7.【实践园地】我们身边有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现象,如歇后语、谐音、避讳等。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语言现象。(1)歇后语解读:请从以下三个歇后语中任选一个,按照示例进行解读。竹篮打水一场空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示例: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解读:比喻那些假装好意,却暗藏坏心的人。(2)谐音辨析:下列句子中没有谐音现象的一项是( )A.小玲在门上倒贴“福”字,妈妈高兴地说:“

11、福到啦!”B.除夕夜,爷爷看到饭桌上的必备菜鱼,捋捋胡子笑着说:“年年有余啊!”C.中秋佳节,桂花飘香,圆月当空,妹妹吃着月饼说:“真是花好月圆啊!”D.婚床上摆上枣子、花生、桂圆、瓜子,寓意着“早生贵子”的美好祝福。(3)避讳探讨:古代有许多避讳的语言现象,如称“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避讳现象?【答案】(1)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诉说。)(

12、2)C (3)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别的字或别的方式(如:空字或缺笔)表达。语言方面的禁忌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古代的禁忌涉及各个方面,其核心是抑制不详,本是人之常情,但古往今来许多禁忌都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也为后人对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解析】【详解】(1)这道题考查解读歇后语的能力。主要解读歇后语的比喻义。竹篮打水一场空

13、:从字面上看,花费了力气,用竹篮去打水,结果水从竹篮的缝隙全部流走了。因此,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从字面上看,因为是用泥土做的菩萨,一旦遇水,泥菩萨就会逐渐融化掉。因此,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字面上看,黄连本身比较苦,而哑巴又不能说话,哑巴一旦吃了黄连,就只有自己清楚。因此,比喻心里有苦楚,但是无法向他人诉说。(2)这道题考查对谐音现象的理解。A倒贴“福”字,谐音“福到”;B除夕夜的必备菜鱼,谐音“年年有余”;D枣子、花生、桂圆、瓜子,谐音“早生贵子”;故选C。(3)这道题考查理解认识能力。根据古代有许多避讳语言现象,如称

14、“老人去世”为“老了”或“升仙了”;称“上厕所”为“解手”可知,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主要是避讳不吉利的字眼,例如:死、病等。这种避讳带有浓厚的迷信成分。另外,根据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将“民”字改称“人”可知,我国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人们对皇帝、长官、圣贤以及尊亲长辈等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来,而用避讳表达。这种避讳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即可。二、阅读与鉴赏(共58分)(一)(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

15、,何求美人折?【注释】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葳蕤:茂盛。皎洁:皎明洁净。自尔为佳节:指兰、桂备自适应季节的特性。林栖者:指隐居者。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春,国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8.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 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 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 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9. 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

16、?【答案】8. D 9.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解析】【8题详解】A.“兰叶”“桂华”等意象借物抒怀,既实写草木茎干,又虚写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生机勃发,清雅高洁;C.全诗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情感。最后两句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承上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又一转折,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诗人借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

18、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点睛】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二)(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

19、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解】俦:同类。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惹竹鸡的鸟。罔:同“网”,捕猎的工具。ji:同“洁”。10.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

20、“围墙”之意。B. 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C.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D. “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C.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 激媒使之鸣/闻者

21、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13.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链接材料】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答案】10. C 11. B 12. (1)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13. 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链接材料是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

22、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因此我们人类要做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滥杀,要善待小动物,特别是濒危的野生动物;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完善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察部门,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以,把。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两个“以”字意思不同。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

23、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

24、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1)禽,这里指鹧鸪;往来,来往;行游,飞行;且,一边一边;步,走;啄,吃。(2)智,智慧;自,自己;谓,以为;周,保全;身,自身;如何,把怎么样;人,人类;仁,仁爱。【1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读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1)结合短文“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鹧鸪性好洁”、“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和“蜂见之必衔入穴”可知,动物有自己的习性来保护自己;而人类用网捕竹鸡,用长竿捕鹧鸪,用绳环捕麂,用长纸粘肉捕土蜂,说明人类恰恰利用动物的习

25、性来捕捉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通过材料“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可知,人类使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人类的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2)结合材料“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可知,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没有环保意识;通过“明年无鱼”、“明年无兽”和,短文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可以推知,人类乱砍滥伐、不顾后果,对大自然的无度索取,给自然造成人为的灾难。(3)人类在开发大自然时应怎么做,通过材料内容可知,人类应从现在开始,不应只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肆意开发,不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打算。(4)针对短文和材料中人类对动物随心所欲地滥杀造成“无鱼”“无兽”的局面,说明人类在保护大自然方面没

26、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人肆意捕杀、乱砍滥伐,我们应在此方面设立监察机制,共同保护大自然。【点睛】译文: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麋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防在麋经过的地方,糜足一被绊住

27、,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街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材料译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三)(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某校就学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调查项目学校教育满意率在线教育满意率课堂参与度84%32%课堂体验感76%37%学习自主性79%45%学习效率88%27.5%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的在

28、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主要是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互,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了在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自主性与成就感均会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材料二】智慧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智慧教研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泛在型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合作分享进行深度教研,并将教研成果进行固化,形成相应的微课资源和评价资源(例如作业等),

29、依托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优化教师教学。(2)构建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学习中心”依托5G技术及NR,AR技术,虚拟教室空间的现场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完全沉浸式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陆后从互联网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计算机会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在线教育的服务。(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

30、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平台,将家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节选自智慧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材料三】“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学习中心同步作文”平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作文活动。参加活动的五万多名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文,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题”“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改。平台对批改后的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并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向学生推送适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范文。参与活动的学生反映,这种网络作文的方式,在学习的多样化和精准性方面,

31、与传统的作文学习相比有更大的优势。(摘自某网络媒体新闻报道)14.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B. 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C. 智慧教育共同体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D. “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作文活动由老师从六个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1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B. 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可以去掉,不影响文意

32、。C. 三则材料对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说明。D. 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必将取代传统教学。16. 小玲因为感冒无法去学校上课,请你根据材料二为她完成“在线学习流程图”的设计,方便她在家学习。在线学习流程图【答案】14. C 15. C 16. 第二步: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 第三步:自主选择微课学习资源【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A. 从材料一“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自主性与成就感均会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的说法

33、太过绝对,故A错; B. 由材料一结论部分“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互,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了在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可知,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因此B错;C. 从材料二的“(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平台,将家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可知,“智慧教育共同体

34、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是正确的,故C对;D. 从材料三的“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题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改”而不是从这六个方面向学生推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故D错;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A. 材料一运用了画图表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图表中主要是用数字来表明的不同,因此说明方法有三个:画图表、列数字、作比较,而不仅仅是画图表; B. 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不可以去掉,它表明这种现状仅仅只是当前现状,说不定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两者会颠倒过来,用“目前”限定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

35、言的准确性,去掉会影响文意。故B错; C.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就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说明,材料三则是对材料二的具体说明补充,因此C正确; D. 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未来说不定会取代传统教学,目前说“必将取代”还为时过早,因为二者的差距现在从材料一看还有点大。D不正确;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实际应用能力。从材料二的(2)中“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陆后从互联网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计算机会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

36、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可筛选出所有的步骤:学生登陆,学生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计算机进行精准分析,计算机依据分析结果,将微课学习资源进行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点击听课等。其中是学生进行的步骤,据此作答即可。(四)(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但是, 【甲】 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

37、。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38、。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乙】 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17.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39、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B. 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C. 第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D.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18.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华为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

40、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A. 甲 乙B. 甲 乙C. 甲 乙D. 甲 乙19. 第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7. C 18. D 19.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理解。C第7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道理论据,所以第7段主要运用举例和道理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故选C

41、。【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理解。分析题干可知,甲处从句中选填一句,乙处从句中选填一句。甲处:通过第1段“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和第2段“改变别人,谈何容易”,再加上前面的“但是”可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所以甲处填句合适。乙处:第7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重点是“改变自己”,在句两个例子中,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不会因客户利益主动“改变自己”;格力秉持“好空调,格力造”的理念,追求高品质产品就是主动“改变自己”;所以乙处填句合适。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

42、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论点去理解。“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文章的论点是“尝试改变自己”,结合论点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结合前两段内容,我们在做事情时,总想着改变别人,而这种情况多半不能实现,第3段提出论点,换个角度,“尝试改变自己”。为了论证这个论点,文章从“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五)(

43、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善的回音壁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一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媳妇说:“该借的都错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鸣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

44、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老大終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二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

45、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三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